第二章 聽潮
關燈
小
中
大
那個小茅屋,徐緩的潮聲在今夜一次又一次把我蕩開。
它們在向這邊湧來、湧來。
今夜的一切都被漫漫海潮覆蓋了。
4 簡直像做夢一樣,人到中年的我竟能在東部平原上躬耕幾個年頭。
我有過豐收,有過喜悅,那是真正的喜悅。
那時候我暫時放棄了紙頁上的镌刻,而代之以鋤頭和鐮刀。
我匍匐在泥土上。
我相信自己多少有點理解了瓦雷裡,他為什麼要放棄“愚劣的激情”。
與他不同的是,我卻并沒有從此陷入孤獨的思索——勞動的歡樂取代了一切,我品嘗的是另一種幸福,它們就像我親手培植的果實一樣甘甜。
我獲取了嶄新的友誼,沐浴着田野上的陽光。
我看到的是真實而自由的小鳥、欣欣向榮的花朵以及漁人烏光閃亮的脊背。
打魚的号子聲,漫漫的潮聲,是它們沖決了我的困苦,洗滌了我的思維。
我承認迄今為止這是自己最好的一段歲月。
也許那個人生的季節一過,接下來就該是埋頭于“孤獨的思索”了。
一切從這裡開始嗎? 在這裡,我發現自己在嘗試妥協和容忍。
可是這樣的夜晚,我仍然發覺有一些沉思和遙想在毀壞“沉睡”。
我身上沉睡的東西正一次又一次被喚醒—睡去—喚醒—再睡去。
這簡直是一種折磨。
我漸漸明白: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在沉睡,另一部分卻大睜着雙眼。
那是兩個不同的“我”,是他們在對峙和搏鬥。
正是他們的扭殺使我坐卧不安。
我恍恍惚惚躺在了海邊的茅屋裡,打起了鼾。
黎明時分睜開了眼睛——這是那個茅屋所迎來的黎明嗎?因為我又聽到了小鳥的啁啾。
欣喜爬起,看着被陽光照亮的窗棂,急急地穿上衣服奔到窗前。
多麼好的太陽,它升起來了,升到了院牆那麼高。
我看到了青青的草、那棵石榴樹和被風雨洗黑了的木栅門。
這樣端詳了許久我才記起自己身處何方。
是的,那些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我已經退居到了最後的角落。
這裡喧鬧而又偏僻,繁華而又貧寒,嘈雜而又冷寂,人流擁擠卻又荒涼得如同大漠。
又是一天過去了。
天真的黑了,伸手不見五指。
我輕手輕腳走出,像怕驚動了這個沉沉的夜晚。
四處的嘈雜都被夜色隐沒了。
彎月升起,濃密的星星一齊眨眼。
月色真實可愛。
我走出了小院,在門口徘徊。
我不敢離開太遠,就坐在了柴門旁邊,手拄下颏閉上了眼睛。
這樣不知過了多久才發覺:夜已經很深了,身上滿是露水,衣服濕漉漉的。
我站起,活動着發木的腿腳,摸一摸冰冷的雙頰。
頭發已被露水弄濕,一陣喜悅湧上心頭。
為什麼喜悅,卻不知道。
我走着,來來回回踱步,思慮着莫名其妙的喜悅。
後來我明白了:因為我又一次找到了在野地守夜的那種感覺。
那些夜晚就像現在一樣,我披着蓑衣,掮着獵槍,領着一條狗在樹下坐卧。
有時候不知不覺睡去,不知何時再醒來——遠處的一聲雁鳴或老野雞的一聲呼喚,再不就是狗的一聲嗚叫,把我突然弄醒。
那時我呼吸着清涼的夜氣,打一個哈欠,伸一個懶腰,再重新向前。
我發現離靜思庵十幾步的地方有一個人影,他正無聲地走着。
這人走路的姿勢特别奇怪,竟然一聳一聳,頭部往前探去。
他一直往這邊走來。
院牆外十幾米遠就是一條彎曲的小路,它通向更遠處。
那個人走來了。
在這黑黑的夜晚,沒有人迹的夜晚,我竟然一點也不害怕。
我們倆離得很近了,他的腳步才微微放慢了一點。
他說: “誰呀誰呀……” “你怎麼了?你要到哪裡去?” “前面前面……” 我突然發現這個人半睜半閉着眼睛。
他走起路來幾乎不以目視。
再看看他走路的姿勢,我腦海裡突然蹦出幾個字:“夢遊者!” 我十分好奇,就跟上他走了一段。
我發現他總是用同一個姿勢,幾乎是在依靠一種慣性、一種直覺往前,那種糊糊塗塗的樣子令人驚異。
小路向外伸出很長一截,最後又拐了個彎,繞着村子轉去了。
夢遊者就在這條小路上循規蹈矩地往前,一會兒就繞到村子的另一面去了。
我站在那兒,久久凝視那個消失在夜色裡的身影。
回屋之後,我還是在想一個人:被我拒絕進入茅屋的莊周。
朋友,這個夜晚你會想起我嗎?你能夠寬宥、能夠原諒那個膽怯的朋友嗎? 我不知自己該不該原諒,也不知自己有沒有罪過。
但我永遠不會為自己辯解。
是的,無法辯解。
可這痛楚啊,還有其他的傷痛,像夜色一樣把我圍攏。
正是這痛楚追逐我,使我無法逃離。
我混迹于一座亂哄哄的城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藏身。
最後這痛楚卻要一路追趕,把我逼上絕路。
我關了屋門,回身時沒有點亮蠟燭。
我摸索着爬上小床,拉過被子蒙住頭顱。
可是我仍然沒法擺脫那漫漫的海潮之聲。
它們在向這邊湧來、湧來。
今夜的一切都被漫漫海潮覆蓋了。
4 簡直像做夢一樣,人到中年的我竟能在東部平原上躬耕幾個年頭。
我有過豐收,有過喜悅,那是真正的喜悅。
那時候我暫時放棄了紙頁上的镌刻,而代之以鋤頭和鐮刀。
我匍匐在泥土上。
我相信自己多少有點理解了瓦雷裡,他為什麼要放棄“愚劣的激情”。
與他不同的是,我卻并沒有從此陷入孤獨的思索——勞動的歡樂取代了一切,我品嘗的是另一種幸福,它們就像我親手培植的果實一樣甘甜。
我獲取了嶄新的友誼,沐浴着田野上的陽光。
我看到的是真實而自由的小鳥、欣欣向榮的花朵以及漁人烏光閃亮的脊背。
打魚的号子聲,漫漫的潮聲,是它們沖決了我的困苦,洗滌了我的思維。
我承認迄今為止這是自己最好的一段歲月。
也許那個人生的季節一過,接下來就該是埋頭于“孤獨的思索”了。
一切從這裡開始嗎? 在這裡,我發現自己在嘗試妥協和容忍。
可是這樣的夜晚,我仍然發覺有一些沉思和遙想在毀壞“沉睡”。
我身上沉睡的東西正一次又一次被喚醒—睡去—喚醒—再睡去。
這簡直是一種折磨。
我漸漸明白: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在沉睡,另一部分卻大睜着雙眼。
那是兩個不同的“我”,是他們在對峙和搏鬥。
正是他們的扭殺使我坐卧不安。
我恍恍惚惚躺在了海邊的茅屋裡,打起了鼾。
黎明時分睜開了眼睛——這是那個茅屋所迎來的黎明嗎?因為我又聽到了小鳥的啁啾。
欣喜爬起,看着被陽光照亮的窗棂,急急地穿上衣服奔到窗前。
多麼好的太陽,它升起來了,升到了院牆那麼高。
我看到了青青的草、那棵石榴樹和被風雨洗黑了的木栅門。
這樣端詳了許久我才記起自己身處何方。
是的,那些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我已經退居到了最後的角落。
這裡喧鬧而又偏僻,繁華而又貧寒,嘈雜而又冷寂,人流擁擠卻又荒涼得如同大漠。
又是一天過去了。
天真的黑了,伸手不見五指。
我輕手輕腳走出,像怕驚動了這個沉沉的夜晚。
四處的嘈雜都被夜色隐沒了。
彎月升起,濃密的星星一齊眨眼。
月色真實可愛。
我走出了小院,在門口徘徊。
我不敢離開太遠,就坐在了柴門旁邊,手拄下颏閉上了眼睛。
這樣不知過了多久才發覺:夜已經很深了,身上滿是露水,衣服濕漉漉的。
我站起,活動着發木的腿腳,摸一摸冰冷的雙頰。
頭發已被露水弄濕,一陣喜悅湧上心頭。
為什麼喜悅,卻不知道。
我走着,來來回回踱步,思慮着莫名其妙的喜悅。
後來我明白了:因為我又一次找到了在野地守夜的那種感覺。
那些夜晚就像現在一樣,我披着蓑衣,掮着獵槍,領着一條狗在樹下坐卧。
有時候不知不覺睡去,不知何時再醒來——遠處的一聲雁鳴或老野雞的一聲呼喚,再不就是狗的一聲嗚叫,把我突然弄醒。
那時我呼吸着清涼的夜氣,打一個哈欠,伸一個懶腰,再重新向前。
我發現離靜思庵十幾步的地方有一個人影,他正無聲地走着。
這人走路的姿勢特别奇怪,竟然一聳一聳,頭部往前探去。
他一直往這邊走來。
院牆外十幾米遠就是一條彎曲的小路,它通向更遠處。
那個人走來了。
在這黑黑的夜晚,沒有人迹的夜晚,我竟然一點也不害怕。
我們倆離得很近了,他的腳步才微微放慢了一點。
他說: “誰呀誰呀……” “你怎麼了?你要到哪裡去?” “前面前面……” 我突然發現這個人半睜半閉着眼睛。
他走起路來幾乎不以目視。
再看看他走路的姿勢,我腦海裡突然蹦出幾個字:“夢遊者!” 我十分好奇,就跟上他走了一段。
我發現他總是用同一個姿勢,幾乎是在依靠一種慣性、一種直覺往前,那種糊糊塗塗的樣子令人驚異。
小路向外伸出很長一截,最後又拐了個彎,繞着村子轉去了。
夢遊者就在這條小路上循規蹈矩地往前,一會兒就繞到村子的另一面去了。
我站在那兒,久久凝視那個消失在夜色裡的身影。
回屋之後,我還是在想一個人:被我拒絕進入茅屋的莊周。
朋友,這個夜晚你會想起我嗎?你能夠寬宥、能夠原諒那個膽怯的朋友嗎? 我不知自己該不該原諒,也不知自己有沒有罪過。
但我永遠不會為自己辯解。
是的,無法辯解。
可這痛楚啊,還有其他的傷痛,像夜色一樣把我圍攏。
正是這痛楚追逐我,使我無法逃離。
我混迹于一座亂哄哄的城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藏身。
最後這痛楚卻要一路追趕,把我逼上絕路。
我關了屋門,回身時沒有點亮蠟燭。
我摸索着爬上小床,拉過被子蒙住頭顱。
可是我仍然沒法擺脫那漫漫的海潮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