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高原誕生記
關燈
小
中
大
這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高原!它可能也包含了作者心中至為神秘的某種指向,是他的心路渴望抵達之地吧?“你在高原”――“你”是誰?此人又為何遠抵高原?
《你在高原》第一部分
當一場場麻煩——包括戰争——過去了,有些人升了,成了,走了,成為人們交口贊譽的英雄;而我們家既沒有刻到碑上,也沒有記到書上,反而經受了數不清的屈辱。
這真不公平。
家裡的老人在世時,天天盼着下一輩出一個有志氣的人,比如說他能在多年磨難之後挺起來,出去找找公道,為全家讨回清白。
《你在高原》第二部分 她的步子是這樣輕盈,沒有一點聲音……先是站在近前注視了一會兒,然後就低下頭親吻我的額頭、兩頰,最後又觸動我的嘴唇。
她吻得淺淺的,很輕很輕,弄得我癢癢的——就這樣給驚醒了,猛地睜開,馬上看到的就是那雙美麗的鹿眼…… 《你在高原》第三部分 每個時代總有一些應運而生的人,伴随着這些人物,那些夢中都想不到的稀奇古怪東西就會出現。
這些東西或者是千載難逢的寶物,或者是平常不得一見的其他怪異,反正一旦出世,總是讓人兩眼一亮:或者忍住心中的驚訝和悸動,或者失聲喊叫出來。
一 這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高原!它可能也包含了作者心中至為神秘的某種指向,是他的心路渴望抵達之地吧?“你在高原”――“你”是誰?此人又為何遠抵高原? 張炜先生把一部長達39卷、約四百五十萬字的鴻篇巨制命名為《你在高原》,可以想象這個高原在他心中的位置是多麼崇高!她遠遠地、高高地聳立在那裡,那裡有一個“你”。
為了這個“你”,他開始了長達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行走、跋涉和追索。
我不知道張炜何時開始構思《你在高原》,但是,我在讀了他大量的作品後,感覺到,奔赴高原的舉意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
那時候,他天天圍着地質勘探隊員們,追尋着他們的腳步,做着一個走遍全世界山山水水的大夢;工作後,為了圓夢,他甚至與好友置辦了地質隊員野外用的全部行頭。
就為了尋找那個在遠方召喚着的時隐時現的夢想,盡管那時他并不太清晰地知道那個夢想究在何方。
随着苦苦的尋覓、追索,他漸漸知道了“你”之所在,“高原”之所在!在完成了《蘑菇七種》《古船》《九月寓言》等重大工程的鋪墊之後,他終于開始了一部巨作的撰寫。
二十幾年過去了,《你在高原》先是有了五百多萬字的初稿,然後又是銀匠般的漫長精心打磨…… 二 1987年,張炜先生開始了系統的行走計劃、工作計劃。
這使他更大地點燃了創作激情,開始了《你在高原》的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的行程。
他在半島地區進行區域考察時,借住在一個舊樓裡,由于隔音效果很差,樓上的幼童來往跑動,噪音讓我這個不常去的人都忍受不住陣陣煩躁,而他隻是看看天花闆,笑一下。
冬天,沒有暖氣,隻有一個小電熱器放在寫作的房間裡烘一烘雙腿。
到過他房間的人穿着棉衣坐久了,還要手腳冰涼打抖。
夏天,一台老式電扇不停地旋轉,說是降溫,由于電機長時間工作,吹出的風都是熱的。
吃飯更簡單。
他将飯分成七天份額,然後放在冰箱裡凍起來,吃的時候用蒸鍋熱一熱。
那幾年裡,他每天的三頓飯幾乎都是這樣。
關于他那幾年的生活,可以用四個字概括:艱苦!孤獨! 說起孤獨,當然,和他作伴的有蚊子和老鼠。
可是有誰需要這樣的伴侶啊? 我知道,他的心在燃燒。
他是一個大睜雙眼的守夜人,他不能停止思想和訴說相告…… 三 一場曠日持久的艱難跋涉就這樣開始了。
他時而伏案奮筆疾書,時而走向曠野追索求證。
他要做一名忠實的曆史記錄者和代言人。
他花了大量時間去民間考察,去最貧窮落後的山區體驗,也去最富庶的地區和城市記錄。
他了解到當下中國的整體現狀,體察到了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态。
他親眼看到了令人震驚、沮喪和狂喜的一切! 他劃定了一個區域,用了多年時間走遍了山山水水。
他熟悉了每一條河流和山脈,熟悉了那裡的大多數植物和動物。
面對那裡的一切,我感覺他就如同地質學家和植物學家一樣,經常默默地撫摸和推敲。
他本來要走遍一個相當大的地區的山脈和村鎮,雖然因故未能最後完成,但仍然記下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我敢說,沒有幾個作家能比他更了解當下的中國。
為了參照和對比,了解人的不同境遇,他兩走日韓與港台、四去歐洲、遠赴美洲,撫摸過未倒塌的柏林牆,登上過炸毀前的雙子塔――這些縱橫比較和認識,使其盡可能地具備了全球視野。
深入底層,詳細考察和鑒别,這一切都為他的《你在高原》奠定了廣闊的思維框架。
這期間,他長期自修考古學、植物學、機械制造、地質學,是一個吞食書本的大功率機器;他密密麻麻地記下了數十本田野筆記;在二十多年間,筆者看到他搜集的民間資料就有幾大箱子。
這些年來,
這真不公平。
家裡的老人在世時,天天盼着下一輩出一個有志氣的人,比如說他能在多年磨難之後挺起來,出去找找公道,為全家讨回清白。
《你在高原》第二部分 她的步子是這樣輕盈,沒有一點聲音……先是站在近前注視了一會兒,然後就低下頭親吻我的額頭、兩頰,最後又觸動我的嘴唇。
她吻得淺淺的,很輕很輕,弄得我癢癢的——就這樣給驚醒了,猛地睜開,馬上看到的就是那雙美麗的鹿眼…… 《你在高原》第三部分 每個時代總有一些應運而生的人,伴随着這些人物,那些夢中都想不到的稀奇古怪東西就會出現。
這些東西或者是千載難逢的寶物,或者是平常不得一見的其他怪異,反正一旦出世,總是讓人兩眼一亮:或者忍住心中的驚訝和悸動,或者失聲喊叫出來。
一 這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高原!它可能也包含了作者心中至為神秘的某種指向,是他的心路渴望抵達之地吧?“你在高原”――“你”是誰?此人又為何遠抵高原? 張炜先生把一部長達39卷、約四百五十萬字的鴻篇巨制命名為《你在高原》,可以想象這個高原在他心中的位置是多麼崇高!她遠遠地、高高地聳立在那裡,那裡有一個“你”。
為了這個“你”,他開始了長達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行走、跋涉和追索。
我不知道張炜何時開始構思《你在高原》,但是,我在讀了他大量的作品後,感覺到,奔赴高原的舉意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
那時候,他天天圍着地質勘探隊員們,追尋着他們的腳步,做着一個走遍全世界山山水水的大夢;工作後,為了圓夢,他甚至與好友置辦了地質隊員野外用的全部行頭。
就為了尋找那個在遠方召喚着的時隐時現的夢想,盡管那時他并不太清晰地知道那個夢想究在何方。
随着苦苦的尋覓、追索,他漸漸知道了“你”之所在,“高原”之所在!在完成了《蘑菇七種》《古船》《九月寓言》等重大工程的鋪墊之後,他終于開始了一部巨作的撰寫。
二十幾年過去了,《你在高原》先是有了五百多萬字的初稿,然後又是銀匠般的漫長精心打磨…… 二 1987年,張炜先生開始了系統的行走計劃、工作計劃。
這使他更大地點燃了創作激情,開始了《你在高原》的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的行程。
他在半島地區進行區域考察時,借住在一個舊樓裡,由于隔音效果很差,樓上的幼童來往跑動,噪音讓我這個不常去的人都忍受不住陣陣煩躁,而他隻是看看天花闆,笑一下。
冬天,沒有暖氣,隻有一個小電熱器放在寫作的房間裡烘一烘雙腿。
到過他房間的人穿着棉衣坐久了,還要手腳冰涼打抖。
夏天,一台老式電扇不停地旋轉,說是降溫,由于電機長時間工作,吹出的風都是熱的。
吃飯更簡單。
他将飯分成七天份額,然後放在冰箱裡凍起來,吃的時候用蒸鍋熱一熱。
那幾年裡,他每天的三頓飯幾乎都是這樣。
關于他那幾年的生活,可以用四個字概括:艱苦!孤獨! 說起孤獨,當然,和他作伴的有蚊子和老鼠。
可是有誰需要這樣的伴侶啊? 我知道,他的心在燃燒。
他是一個大睜雙眼的守夜人,他不能停止思想和訴說相告…… 三 一場曠日持久的艱難跋涉就這樣開始了。
他時而伏案奮筆疾書,時而走向曠野追索求證。
他要做一名忠實的曆
他花了大量時間去民間考察,去最貧窮落後的山區體驗,也去最富庶的地區和城市記錄。
他了解到當下中國的整體現狀,體察到了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态。
他親眼看到了令人震驚、沮喪和狂喜的一切! 他劃定了一個區域,用了多年時間走遍了山山水水。
他熟悉了每一條河流和山脈,熟悉了那裡的大多數植物和動物。
面對那裡的一切,我感覺他就如同地質學家和植物學家一樣,經常默默地撫摸和推敲。
他本來要走遍一個相當大的地區的山脈和村鎮,雖然因故未能最後完成,但仍然記下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我敢說,沒有幾個作家能比他更了解當下的中國。
為了參照和對比,了解人的不同境遇,他兩走日韓與港台、四去歐洲、遠赴美洲,撫摸過未倒塌的柏林牆,登上過炸毀前的雙子塔――這些縱橫比較和認識,使其盡可能地具備了全球視野。
深入底層,詳細考察和鑒别,這一切都為他的《你在高原》奠定了廣闊的思維框架。
這期間,他長期自修考古學、植物學、機械制造、地質學,是一個吞食書本的大功率機器;他密密麻麻地記下了數十本田野筆記;在二十多年間,筆者看到他搜集的民間資料就有幾大箱子。
這些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