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之壁
關燈
小
中
大
成孩子看待,她認為武帝熱衷于新思想,是不能依靠的小毛孩——即使已登基,把一切交給他也是危險的。
窦太後酷愛黃帝、老子之言。
丈夫文帝在位時,她已雙目失明,這使她變得更加固執。
丈夫死後到了兒子景帝時代,窦太後強制家族成員閱讀“黃老”。
這沒有什麼理由,隻是無論如何必須照辦的一種狂熱信徒心理。
“帝及太子、諸窦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
” 在《史記·外戚世家》中有以上記載。
所謂“帝”是指兒子景帝,就連皇太子武帝也被強迫讀黃老的書。
武帝登基後不久,就想将儒學變為國政的基本方針,可見強迫所讀的黃老學說沒有對他産生多大影響,有人持這種看法。
但分析一下武帝一生的言行,就會發現“黃老”竟意外地深深地影響了武帝。
這是武帝具有的矛盾之一,同時也是中國人的矛盾。
在武帝以前,宮廷中盛行“黃老”,儒學受到*潛伏下來。
但在武帝以後,儒學變成為政者的學問,相反“黃老”卻深入民間。
關于中國人的生活,很多人認為表面上是孔孟之道,而基礎則是老莊學說。
這種說法似乎切中了實質,武帝本人就是這種矛盾的象征。
剛登上寶座的武帝雄心勃勃,但環境卻不允許年輕的皇帝自作主張,因為窦太後在幕後操縱着一切政治。
作為“黃老”狂熱信徒的窦太後,當然最讨厭儒學。
在景帝時代,有一位名叫轅固生的博士官。
有一天,窦太後将他叫來,問有關老子書中的問題。
“老子此家人言耳。
” 轅固生這麼回答。
所謂家人是指沒有官品,服雜役的下賤者,也可譯成家庭奴隸。
窦太後聽後,怒發沖冠。
第一,她為之傾倒的老子受到侮辱。
第二,她本人也受到羞辱。
窦太後是“家人”之女,她最初隻是呂太後的一個使喚侍女。
侍女沒有自由,經常被新來的侍女更換,更換掉的侍女再賜給各地諸王。
那時她被編入轉讓組,送給各地諸王的侍女每五人分為一組。
她希望去老家清河附近的趙王之處,并将此事托付給管事的官吏,可那個管事人卻忘了,結果她被編入去代王處的名單中。
或者因賄賂太少,她也許被戲弄了。
她痛哭流涕,不情願地去了代王那裡,因為她是沒有自由的宮廷奴隸。
然而,在代王那裡等待她的卻是幸運。
她受代王的寵愛,生了兩男一女。
不久代王的正妃死了,而且正妃所生的四個兒子也都死了。
不僅如此,推翻呂氏家族的國都要人還專程前來提出:讓代王繼任漢帝國皇位。
這樣一來,代王成為漢朝皇帝,登基後諸臣請求立皇太子,她的長男被選上,即後來的景帝,她也自動成為皇後。
……如此這般青雲直上,人們不禁懷疑代王的正妃以及四個兒子的死因。
她成為皇後,兒子時代她是皇太後,在孫子武帝時代則成為太皇太後,但窦太後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不是别的階層,而是“家人”。
轅固生的一句話刺痛了她的心。
她使用極為殘忍的處置手段。
在侍女時代,她服侍過發明“人豬”處置法的呂太後,也許想仿效這種殘忍的方法。
“把這個家夥扔進野豬圈!” 她這麼下命令。
連景帝也覺得母親的做法太過分,故遞給那可憐的儒者一把利刃。
母親已雙目失明,沒有必要躲避她的目光。
轅固生用景帝頗費苦心的武器,刺死一頭野豬,才幸運地免除一死。
轅固生的“家人”之說,并不一定是對窦太後的诽謗。
黃老的虛無思想,從儒家觀點來看,是沒有自由的可憐奴隸在心中尋求自我安慰的東西。
而我們修身養性,是通過政治報效國家社會的自由人,怎麼能退卻到無為自然中去呢?——轅固生的話一定有這種含意。
總之,因這樣的老太婆執掌着大權,新皇帝要向以儒學為中心的體制轉換,當然不會一帆風順。
可以說禦史大夫趙绾對形勢判斷錯誤,他低估了衰老的窦太後。
趙绾一步一步地整頓以儒學為中心的體制,目的是要将窦太後從政治舞台上拉下來,開拓皇帝親政的道路。
趙绾上奏:“毋奏事東宮。
” 東宮住的不是皇太子,而是窦太後,她居住的長樂宮在宮城的東側。
皇帝住在未央宮,因在西側稱為西宮。
趙绾試圖将一切政務隻向皇帝奏本,排除東宮窦太後的垂簾聽政。
對此窦太後大為震怒。
漢帝國政府機構的最高官僚,文官為丞相,武官為太尉。
《史記》中也有“太尉、丞相尊等”的記載。
當時的丞相為窦嬰,他是武帝祖母窦太後的親戚。
太尉田蚡為武帝之母王太後的異父弟。
王太後的母親臧兒在丈夫王仲死後,同田某再婚,在田家生下兩個兒子,其中的哥哥就是田蚡。
文武兩人的最高權力者皆為外戚。
他們也是儒教主義者,都被窦太後罷免。
然而他們的部下,實際推行儒教化副總理級别的禦史大夫趙绾以及郎中令王臧,不僅官職被罷免,甚至連性命也沒有保住。
“會窦太後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殺。
” 《史記·封禅書》對上述事件隻做了如此簡要的叙述。
窦太後酷愛黃帝、老子之言。
丈夫文帝在位時,她已雙目失明,這使她變得更加固執。
丈夫死後到了兒子景帝時代,窦太後強制家族成員閱讀“黃老”。
這沒有什麼理由,隻是無論如何必須照辦的一種狂熱信徒心理。
“帝及太子、諸窦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
” 在《史記·外戚世家》中有以上記載。
所謂“帝”是指兒子景帝,就連皇太子武帝也被強迫讀黃老的書。
武帝登基後不久,就想将儒學變為國政的基本方針,可見強迫所讀的黃老學說沒有對他産生多大影響,有人持這種看法。
但分析一下武帝一生的言行,就會發現“黃老”竟意外地深深地影響了武帝。
這是武帝具有的矛盾之一,同時也是中國人的矛盾。
在武帝以前,宮廷中盛行“黃老”,儒學受到*潛伏下來。
但在武帝以後,儒學變成為政者的學問,相反“黃老”卻深入民間。
關于中國人的生活,很多人認為表面上是孔孟之道,而基礎則是老莊學說。
這種說法似乎切中了實質,武帝本人就是這種矛盾的象征。
剛登上寶座的武帝雄心勃勃,但環境卻不允許年輕的皇帝自作主張,因為窦太後在幕後操縱着一切政治。
作為“黃老”狂熱信徒的窦太後,當然最讨厭儒學。
在景帝時代,有一位名叫轅固生的博士官。
有一天,窦太後将他叫來,問有關老子書中的問題。
“老子此家人言耳。
” 轅固生這麼回答。
所謂家人是指沒有官品,服雜役的下賤者,也可譯成家庭奴隸。
窦太後聽後,怒發沖冠。
第一,她為之傾倒的老子受到侮辱。
第二,她本人也受到羞辱。
窦太後是“家人”之女,她最初隻是呂太後的一個使喚侍女。
侍女沒有自由,經常被新來的侍女更換,更換掉的侍女再賜給各地諸王。
那時她被編入轉讓組,送給各地諸王的侍女每五人分為一組。
她希望去老家清河附近的趙王之處,并将此事托付給管事的官吏,可那個管事人卻忘了,結果她被編入去代王處的名單中。
或者因賄賂太少,她也許被戲弄了。
她痛哭流涕,不情願地去了代王那裡,因為她是沒有自由的宮廷奴隸。
然而,在代王那裡等待她的卻是幸運。
她受代王的寵愛,生了兩男一女。
不久代王的正妃死了,而且正妃所生的四個兒子也都死了。
不僅如此,推翻呂氏家族的國都要人還專程前來提出:讓代王繼任漢帝國皇位。
這樣一來,代王成為漢朝皇帝,登基後諸臣請求立皇太子,她的長男被選上,即後來的景帝,她也自動成為皇後。
……如此這般青雲直上,人們不禁懷疑代王的正妃以及四個兒子的死因。
她成為皇後,兒子時代她是皇太後,在孫子武帝時代則成為太皇太後,但窦太後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不是别的階層,而是“家人”。
轅固生的一句話刺痛了她的心。
她使用極為殘忍的處置手段。
在侍女時代,她服侍過發明“人豬”處置法的呂太後,也許想仿效這種殘忍的方法。
“把這個家夥扔進野豬圈!” 她這麼下命令。
連景帝也覺得母親的做法太過分,故遞給那可憐的儒者一把利刃。
母親已雙目失明,沒有必要躲避她的目光。
轅固生用景帝頗費苦心的武器,刺死一頭野豬,才幸運地免除一死。
轅固生的“家人”之說,并不一定是對窦太後的诽謗。
黃老的虛無思想,從儒家觀點來看,是沒有自由的可憐奴隸在心中尋求自我安慰的東西。
而我們修身養性,是通過政治報效國家社會的自由人,怎麼能退卻到無為自然中去呢?——轅固生的話一定有這種含意。
總之,因這樣的老太婆執掌着大權,新皇帝要向以儒學為中心的體制轉換,當然不會一帆風順。
可以說禦史大夫趙绾對形勢判斷錯誤,他低估了衰老的窦太後。
趙绾一步一步地整頓以儒學為中心的體制,目的是要将窦太後從政治舞台上拉下來,開拓皇帝親政的道路。
趙绾上奏:“毋奏事東宮。
” 東宮住的不是皇太子,而是窦太後,她居住的長樂宮在宮城的東側。
皇帝住在未央宮,因在西側稱為西宮。
趙绾試圖将一切政務隻向皇帝奏本,排除東宮窦太後的垂簾聽政。
對此窦太後大為震怒。
漢帝國政府機構的最高官僚,文官為丞相,武官為太尉。
《史記》中也有“太尉、丞相尊等”的記載。
當時的丞相為窦嬰,他是武帝祖母窦太後的親戚。
太尉田蚡為武帝之母王太後的異父弟。
王太後的母親臧兒在丈夫王仲死後,同田某再婚,在田家生下兩個兒子,其中的哥哥就是田蚡。
文武兩人的最高權力者皆為外戚。
他們也是儒教主義者,都被窦太後罷免。
然而他們的部下,實際推行儒教化副總理級别的禦史大夫趙绾以及郎中令王臧,不僅官職被罷免,甚至連性命也沒有保住。
“會窦太後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殺。
” 《史記·封禅書》對上述事件隻做了如此簡要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