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寶:法隆寺

關燈
族的國家形式。

    可能為了籠絡民心,寄期望于佛教超越民族的理念。

    北魏遷都洛陽是494年,早于聖德太子時代約一百年。

    據《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記載,太子出生于574年。

     當觀賞法隆寺傳世的《玉蟲廚子》時,我反射性地想起敦煌的魏窟(例如第254窟)。

    《玉蟲廚子》與畫在佛龛上的《舍身飼虎圖》屬于相同題材的畫。

    法隆寺的《玉蟲廚子》中的虎,要比敦煌壁畫上的更為出色。

    這是釋迦牟尼前世的摩诃薩青王子為太子時,以躍身投向餓虎的故事為主題的壁畫。

    敦煌壁畫中的虎似乎饑餓至極,被畫成像蜥蜴一樣細長的樣子。

    在中國那一地區有虎,而日本人應該連虎都沒見過才對,卻把虎畫得那麼像。

     釋迦前世的故事“本生譚”,在當時一定不斷地被人們口傳,這在佛教界應該是共同的話題。

    如将這片廣闊的區域稱為亞洲,這就是東方與西方在精神上有共同點的證據之一。

     以法隆寺的釋迦三尊為代表,飛鳥時代的各種佛像屬于北魏式,夢殿的救世觀音也是如此。

    從形式來看屬于北魏風格,這是因為北魏的統治者将敦煌的工匠帶到了大同,相同的宗教環境也擴展到這個地區,可以認為其中也包括法隆寺,然而令人感覺還不止這些。

     倭國五王與南朝的交往早在一百年以前就有,這應該對聖德太子時代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特别是在九州,有很多東西沒有留下記錄。

    例如傳說中的“伏見之翁”這個神秘人物,好像一點也不會說日語且來曆不明。

    從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來自外國漂流民的身影。

     法隆寺不可思議之一是擁有百濟觀音像。

    其他初期的各種佛像都屬于北魏式的,而這個百濟觀音像卻是南朝系統所制佛像,為何這座佛像保留在法隆寺呢?據說沒有任何記載。

     法隆寺的文物從飛鳥時代起,涉及到白鳳、天平、平安、鐮倉以後的江戶時代。

    主要文物從正倉院文物的前一個時代,就相繼保存下來。

    在集中保存這點上,使人聯想到敦煌也是如此。

     我第一次去敦煌是1975年。

    關于敦煌的文物,被稱為權威的是常書鴻先生,那期間他不在敦煌,我沒能見到他。

    但當我們返程路過蘭州時,常先生到省博物館來迎接我們。

     我絕不會忘記那時他的第一句話:“法隆寺怎麼樣了?” 他這麼說道。

    好像凡是從事文物工作的人都挂念法隆寺。

    常先生的第一句話是對法隆寺的惦念,這使我深受感動。

    後來我們的話題涉及到章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的壁畫,以及法隆寺因火災(1949年)損失壁畫等有關問題。

    的确,如隻限于壁畫,法隆寺與初唐的樣式似乎有着某種密切的關系。

     這類文物不論式樣如何,都可以向世界人們傳達一種“美”感。

    在大英博物館,我看到各國文物像賓客一樣受到保護時深受感動,并吟出“秘文名畫乃萬邦賓客”的詩句,作為我那時的随筆集書名。

     法隆寺已超越日本國界,變成世界的文物。

    我衷心祝願世界之寶法隆寺,能夠珍惜地傳給世界人民及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