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諸國傳

關燈


    洞燭幽微,如日之明耀;天下人無人不受其惠,有如皓月當空。

    宰輔賢良,群臣貞信,盡忠事上,毫無異心。

    伏惟皇帝陛下乃是我天下之真佛,臣是婆利國主,今恭敬叩首拜上聖王足下,惟願大王知我此心。

    久有此心,非今日權宜。

    山高海闊路遠,我難以親自前來,今特遣使者進獻金席等物,表達我赤誠之心。

    ”普通三年(522),其王頻伽又遣使者珠貝智貢獻白鹦鹉、青蟲、兜鍪、琉璃器、吉貝、螺杯、雜香、藥等數十種。

     中天竺國 中天竺國,在大月氏東南數千裡,國土方圓三萬裡,一名身毒。

    漢代張骞出使大夏,見到邛地竹杖、蜀地布匹,國人說,從身毒買得。

    身毒即天竺,大抵是傳譯音字不同,其實是一個名字。

    從月支、高附以西,南至西海,東至..越,有列國數十,每國都有王,其名稱雖不同,都屬于身毒。

    漢代受月支挾制,其風俗世代定居一地的狀況與月支相同,然而低濕炎熱,百姓體弱懼戰,弱于月支。

    其國靠着大江,名為新陶,源出于昆侖,分為五江,總名桓水。

    其水質甜美,下有古鹽,顔色純白如水晶。

    當地出産犀、象、貂、騁、王毒瑁、火齊、金銀、鐵、金縷織成金皮..,細摩白疊、好裘、誄登毛。

    火齊形如雲母,色如紫金,有光芒,離析之則薄如蟬翼,積疊之則如绉紗之重疊。

    其西與大秦、安息互相交易于海中,多有大秦寶物珊瑚、琥珀、金碧珠玑、琅..、郁金、蘇合。

    蘇合是合各種香汁混煎之而成,并非自然生成一物。

    又有人說大秦人采摘蘇合,先榨其汁以為香膏,于是賣其殘滓與各國商人,所以輾轉運至中國,就不大香了。

    郁金獨出自鋥賓國,花色正黃而細膩,與芙蓉花中披蓮者相似。

    國人先取之以上佛寺,多日後香幹枯了,便掃除之,商人從寺中購得,從而轉賣與他國。

     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從日南境外來進獻,漢代僅有此一次來往。

    其國人為行商,往往到扶南、日南、交趾,其南境各國人少有到大秦者。

    孫權黃武五年(226),有大秦商人字秦論者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派人送他到孫權處,孫權問風土人情,秦論詳細地舉例回答。

    當時諸葛恪飽伐丹陽,俘獲黝、歙短人,秦論見到後說:“大秦國罕見這等人。

    ”孫權便以男女各十人,派小吏會稽劉鹹送予秦論。

    劉鹹死于途中,秦論于是徑直回國去了。

    漢和帝時,天竺數次派使者進貢,後來西域反叛,便斷絕了往來。

    到了桓帝延熹二年(159),四年(161),多次從日南境外來進獻。

    魏、晉之世,來往斷絕,隻在吳時扶南王範旃派親戚蘇物出使其國,從扶南投拘利口出航,順着海之大灣中前行,從正西北進入,經灣邊各國,約一年餘到天竺江口,逆水航行七千裡才到。

    天竺王驚奇地說:“海路極遠,仍有此人前來。

    ”便讓他視察國内,又差陳、宋等二人以月支馬四匹回報範旃,打發蘇物等回國,經四年才到。

    當時吳派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待見到陳、宋等人,詳細問及天竺當地風俗,答說:“因佛道昌明而興盛起來的國家。

    人民富足,土地肥沃,其王号稱茂論。

    所都之城郭,河水泉水分流,繞于溝渠,下注于大江。

    其宮殿都雕畫紋飾镂刻文字,街坊裡巷,遍布屋舍樓觀,鐘鼓音樂無所不有,服飾香豔華麗,水陸交通通暢,各地商賈交會,奇玩珍寶,随心所欲。

    周圍有嘉維、舍衛、葉波等十六大國,離天竺或許有二三千裡,一同尊奉大秦王,以為大秦在天地之正中。

    ” 天監初,其王屈多派長史竺羅達上表說:“伏聞貴國依江傍海,山川環繞,堅固無比,衆多妙理俱備,以此妝點國土,猶如一時幻化之城郭。

    宮殿裝飾莊嚴,街巷平坦,人民充實滿足,歡快安樂。

    大王出遊時,四兵随從,聖明仁愛,不害衆生。

    國中臣民,遵守國法,大王仁德聖明,以大道教化衆人,博愛衆生,無所遺棄。

    常修持清靜之戒律,導引迷惑之人,以無上之法船,濟渡沉溺之人。

    百官黎民,受其安樂無驚無恐。

    諸天神護衛,萬神仙侍從,天魔降伏,無不歸順仰慕。

    王身體端莊嚴正,如日之初升,仁愛之恩澤普施,好比天上之大雨雲,在你們震旦之域,首屈一指。

    臣所住之國土,有首羅天守護,令國家安樂。

    王王相承,不曾斷絕。

    國中均為王者之寶的形象,大道莊嚴,臣自當嚴加修持檢點,推廣王法。

    臣名叫屈多,累世為王。

    惟願大王您聖體安康平和。

    今因貴國君臣百姓,山川美妙,珍奇不絕,各國歸服,真是五體投地,誠心歸順大王。

    使者竺達多向來忠誠貞信,所以此次派他前來。

    大王如有所需異物,當一概奉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之法令、善美之道,我當盡數承襲運用。

    願兩國信使往來不絕。

    此次信使回國時,願賜一使者前來,詳細宣示聖命,敕說所該做的。

    誠心之至,希望命名者能不空自一人返回,所說如能獲允,希望加以采納。

    今奉獻琉璃唾壺、雜香、吉貝等物。

    ” 師子國 師子國,天竺之支國。

    其地理舒适,沒有冬夏之差别。

    五谷随人所種,不須區分時節。

    其國原本無人,隻有鬼神及龍居住。

    各國商賈前來交易,不見鬼神其形,隻見他們拿出珍寶,顯示其價值,商人依價取之。

    各國人聽說其國土安樂,因此競相前往,有的便定居下來,于是成為大國。

     晉義熙初,初次派人進獻玉像,經十年才到。

    像高四尺二寸,玉色光潔圓潤,形體特殊,大抵非人工制成。

    此像經晉、宋兩代仍在瓦官寺,寺中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軀和顧長康維摩畫圖,世人合稱為三絕。

    至齊東昏侯時,便毀了玉像,先截其臂,後取其身,為嬖妾潘貴妃作了钗钏。

    宋元嘉六年(429),十二年(435),其王刹利摩诃派使者進貢。

     大通元年(527),後王伽葉伽羅诃梨邪派使者上表說:“謹告大梁明主:盡避山隔海阻,然而音信時有所通。

    伏承皇帝道德高尚明遠,覆育包容有如天地,光明徹照有如日月,四海之内,無有不從,萬國諸王,無不進貢,以表達仰慕高義之誠心。

    有的浮海三年,陸行千日,畏服君之威儀,想望君王之仁德,不懼路遠也要趕來。

    我先王以來,惟以修德為本務,不願嚴刑酷法治世。

    奉行釋迦正法行道于天下,與人為善,如己身得福,想與大梁一同弘揚佛法僧三寶,以濟度受苦受難之衆生。

    使者還,敬聽告敕之命。

    今奉獻薄禮,希望垂愛受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