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規傳(附王褒傳)
關燈
小
中
大
。
他的風韻剛烈正直,可與神峰相輝映,數千裡中找不出第二位,猶如高大的樹木沖天直指,百尺之内絕無旁枝。
他的學識淵博,文辭縱橫千裡,辯才口若懸河,豪放不拘,灑脫自如,多有山野粗犷之氣,其實他是一個才智相當出衆的人。
頃刻之間,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好似金刀失去了光芒,千裡淮河斷絕了水源。
去年仲冬,我們已經失去了劉子,今年初冬,我們又在一起悼念王生,古人所言悲傷之甚,我現在相信不是假話。
”王規彙集《後漢書》各家之異同,注釋《續漢書》二百卷,另有文集二十卷。
王規的兒子王褒,字子淵。
七歲時便能寫文章。
他的外祖父司空袁昂很喜愛他,常對賓客們說:“這個孩子将來會成為我們家的頂梁柱。
”王褒二十歲左右被舉薦為秀才,先後任秘書郎、太子舍人等職,因遇父親的喪事離任。
三年喪滿除服,襲父爵封南昌侯,任武昌王文學,太子洗馬,兼東宮管記,又調任司徒屬、秘書丞并出任安成内史。
太清年間,侯景攻陷京城建康,江州刺史當陽公蕭大心舉州降附侯景,侯景叛軍進而占據南中,王褒仍然固守本郡,以抵抗叛軍。
大寶二年(551),梁元帝下令征召王褒趕赴江陵,王褒受命前往,被任命為忠武将軍、南平内史,不久又調任吏部尚書、侍中。
承聖二年(553),王褒調任尚書右仆射,仍然參與掌管選辟事宜,并兼任侍中。
這一年内,王褒又調任左仆射,跟以前一樣參與掌管選辟之事。
承聖三年(554),江陵被北周攻陷,成了其統治區域。
王褒著有《幼訓》一書,用來告誡自己的各位孩子。
其中有一篇這樣寫道: “陶士衡曾說:‘古時候大禹不吝惜一尺長的璧玉,卻看重一寸光陰。
’文士怎能不經常讀書,武士又怎能不時常練習騎馬射箭。
至于漫漫冬夜和長長夏日中,那些整肅門庭,高築院牆,使門無閑雜之人,家無号哭唠叨之聲的求學者,就算得上是孔夫子的弟子了,憑這種态度來寫文章,就可以達到賈誼的那種境界。
古人在盤、盂上刻有勉勵的銘文,在茶幾、拐杖上寫有鞭策的語句,進退舉止都時刻參照它們、遵循它們。
周文王有詩說道:‘做任何事情,開頭并不是很難,難就難在能夠做到善始善終。
’為人處世,貴在堅持始終如一。
‘行事一定要以此為準則’,這是君子之言啊。
“儒家強調尊卑等級秩序,講究吉、兇、征伐之禮。
君王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坐,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鼎、俎等禮器的足是單數,而笾、豆等器物的足是雙數,這正合陰陽之道。
而道家主張殘毀人的肢體,減損人的聰明才智,抛棄仁和義,這離散了人的形骸,剝奪了人的智慧和知識。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讓人忍受苦難,去掉惡習,通曉因果循環之理,潛心修行,這樣,平常人也可以成為聖賢,它雖然也有等級之别,但其感召力還是很大的,能夠被人們所接受。
我起初是學習幼學,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五十歲左右),轉而崇尚周公、孔子的思想,兼采老子、佛教的言論,自晉室南移江東以來,這門學問一直沒有衰落,我希望你們能夠好好地加以學習和研究。
” 當時,有沛國的劉珏、南陽的宗懔和王褒都是梁室中興的重要輔佐,一起參與重大事情的策劃與參謀。
他的風韻剛烈正直,可與神峰相輝映,數千裡中找不出第二位,猶如高大的樹木沖天直指,百尺之内絕無旁枝。
他的學識淵博,文辭縱橫千裡,辯才口若懸河,豪放不拘,灑脫自如,多有山野粗犷之氣,其實他是一個才智相當出衆的人。
頃刻之間,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好似金刀失去了光芒,千裡淮河斷絕了水源。
去年仲冬,我們已經失去了劉子,今年初冬,我們又在一起悼念王生,古人所言悲傷之甚,我現在相信不是假話。
”王規彙集《後漢書》各家之異同,注釋《續漢書》二百卷,另有文集二十卷。
王規的兒子王褒,字子淵。
七歲時便能寫文章。
他的外祖父司空袁昂很喜愛他,常對賓客們說:“這個孩子将來會成為我們家的頂梁柱。
”王褒二十歲左右被舉薦為秀才,先後任秘書郎、太子舍人等職,因遇父親的喪事離任。
三年喪滿除服,襲父爵封南昌侯,任武昌王文學,太子洗馬,兼東宮管記,又調任司徒屬、秘書丞并出任安成内史。
太清年間,侯景攻陷京城建康,江州刺史當陽公蕭大心舉州降附侯景,侯景叛軍進而占據南中,王褒仍然固守本郡,以抵抗叛軍。
大寶二年(551),梁元帝下令征召王褒趕赴江陵,王褒受命前往,被任命為忠武将軍、南平内史,不久又調任吏部尚書、侍中。
承聖二年(553),王褒調任尚書右仆射,仍然參與掌管選辟事宜,并兼任侍中。
這一年内,王褒又調任左仆射,跟以前一樣參與掌管選辟之事。
承聖三年(554),江陵被北周攻陷,成了其統治區域。
王褒著有《幼訓》一書,用來告誡自己的各位孩子。
其中有一篇這樣寫道: “陶士衡曾說:‘古時候大禹不吝惜一尺長的璧玉,卻看重一寸光陰。
’文士怎能不經常讀書,武士又怎能不時常練習騎馬射箭。
至于漫漫冬夜和長長夏日中,那些整肅門庭,高築院牆,使門無閑雜之人,家無号哭唠叨之聲的求學者,就算得上是孔夫子的弟子了,憑這種态度來寫文章,就可以達到賈誼的那種境界。
古人在盤、盂上刻有勉勵的銘文,在茶幾、拐杖上寫有鞭策的語句,進退舉止都時刻參照它們、遵循它們。
周文王有詩說道:‘做任何事情,開頭并不是很難,難就難在能夠做到善始善終。
’為人處世,貴在堅持始終如一。
‘行事一定要以此為準則’,這是君子之言啊。
“儒家強調尊卑等級秩序,講究吉、兇、征伐之禮。
君王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坐,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鼎、俎等禮器的足是單數,而笾、豆等器物的足是雙數,這正合陰陽之道。
而道家主張殘毀人的肢體,減損人的聰明才智,抛棄仁和義,這離散了人的形骸,剝奪了人的智慧和知識。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讓人忍受苦難,去掉惡習,通曉因果循環之理,潛心修行,這樣,平常人也可以成為聖賢,它雖然也有等級之别,但其感召力還是很大的,能夠被人們所接受。
我起初是學習幼學,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五十歲左右),轉而崇尚周公、孔子的思想,兼采老子、佛教的言論,自晉室南移江東以來,這門學問一直沒有衰落,我希望你們能夠好好地加以學習和研究。
” 當時,有沛國的劉珏、南陽的宗懔和王褒都是梁室中興的重要輔佐,一起參與重大事情的策劃與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