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落花有意
關燈
小
中
大
大之念,隻在其母腦中盤繞。
她知道長孫骥自幼孝順,不敢稍違母命,然而燕玲這方,她未便出口,因為她由燕玲口中得悉,燕玲也是身有大仇待報,幾次溜在口邊的話,又-回去。
抱孫心切,急事急辦,長孫骥母親打算晚間探問出燕玲口風再說。
飯畢,長孫母道:“骥兒,為娘想小睡片刻,你可陪玲姊姊去雁塔一遊,晚上,娘還有話說。
”說着,自走進房内。
四目相對,無限情意盡在不言中,燕玲仍然扮做文生模樣出去,兩人俊逸潇灑,秀麗不群,路人紛紛注目。
長安秋景,絢麗中攙有一點肅殺意味,霜楓噴紅籠火,枝葉凋黃離枝,雲高天遠,雁回南旋,悲鳴長空,一陣西風卷起黃塵漫天,如在霧裡行走,尤其是西風殘照,灞陵傷别兩景,千古傳絕。
跨過曲江池,即見流水亭榭,紅牆綠瓦已現斑駁,此為唐代新進士賞宴之處,遺趾殘頹窳敗,逐漸煙沒,僅餘老柳寒鴉,萋萋芳草。
長孫骥兩人一踏近慈恩寺,穿過殿廂,到達院中,長孫骥目睹數株古柏,仍然矗立雲霄,摩挲青翠,不由一陣黯然,他雖隻離開數日卻如隔世之感,通常總在夕陽餘晖裡,古柏之下,迎候鶴顔清癯,慈眉白發的天悟上人,數年來,從未間斷,如今雲天杳杳,睹樹懷人,能不傷感。
燕玲并不知道他心懷傷感,趨睹院中石碑,人名累累,長孫骥瞥了天悟上人舊居雲房一眼,暗歎一聲,踅在燕玲身後,笑道:“此處便是所謂雁塔留名,相傳唐人張莒,進士及第後,偶遊慈恩寺,題名雁塔下,後登科者,相繼仿效,俗不可耐,有什好看,我們且上雁塔,極目千裡,豈不更好。
” 燕玲随着長孫骥登上塔頂,隻覺塔勢如湧,孤高聳天,鬼工峥嵘,長安樓閣萬家,一覽無遺。
天風洶湧,兩人振衣獵獵,望之若仙,長孫骥情不自禁地微吟:“……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 這是唐人岑參遊慈恩寺浮圖有感五言古詩中句。
燕玲皺眉嬌笑道:“骥弟你也不嫌自己酸得膩人,我們去小雁塔吧?” 長孫骥笑笑,同着燕玲拾級而下。
小雁塔距大雁塔非遙,片刻可至,小雁塔凡十五層,高一百三十尺,在薦福寺内,但薦福寺本名為小雁塔湮沒。
薦福寺為隋炀帝居藩之舊宅,後舍為寺,崇奉密宗,義靜三藏譯經即在此寺,唐武後文明初,名大獻福寺,天授初,改薦福寺,中宗景龍時,大加營飾,宮人又出錢建塔,因其與大雁塔相對峙,形式略小,故名小雁塔,明嘉靖年間地震,塔裂為二,後又地震,塔稍後合,今塔之中身仍裂尺許,自頂以下,成一直線,誠奇觀也。
除小雁塔外,尚有其他尖頂小塔,參差不齊,分列壟中,詩情層意,頗足娛人。
小雁塔系石欄圍繞,欄外花木扶疏,四時不綴,石碑綠苔,尤顯古香古色,塔門之石,古銅色,光可-人,有如景德古瓷,系之铿然有金石聲,入門石刻甚多,奇石博雅,塔内黑暗異常,登塔之梯,傾斜敗壞,不宜攀臨,然而這當然難不到他們兩人,為免炫耀驚俗計,遂而中止。
薦福寺内,正殿有武則天所題匾額,雄渾磅礴,殿右懸破鐘,傳為神鐘,即長安八景中之雁塔神鐘也,鐘為鐵鑄,周圍約五丈許,以年代久遠,已部份-爛,然以物擊之,聲仍極洪亮,其所以名神鐘者,以其音可聞五十裡外,如家人走散,親友焚香默禱兩下,走散家人,即生者回信,死者-夢,曆驗之爽,故有以名也。
不覺夕陽傍山,兩人遊興已闌,西風殘照影裡,踏着霞影落楓回轉曲江池而去。
奇怪燕玲從出遊起,總共還未說到十句話,嬌靥上不時現出憧憬笑容,顯然她在幻想,不知不覺沉浸在幸福意境中,眺賞景物,無非是走馬看花而已。
一抵寓門,燕玲如飛掠進,迳向廚房内走去,瞬眼,隻聽得笑語連珠,隐隐傳出房外,長孫骥立在門前,不由轉眉一笑。
方桌上杯筷已擺好,長孫骥眼中察覺有異,隻見多出一副杯筷,莫非還有客人來,便大聲道:“娘,怎麼多出一副杯筷了,是不是有客人?” 其母應了一聲,走了出來,含笑道:“骥兒,你可記得侯二叔麼?” 長孫骥神情一怔,在腦中搜索侯二叔形像,多年往事,要重新回憶,往往是一片空白,費心苦思之中,耳中隻聽得鍋鏟“咯咯”聲,敲得震天價響,顯然燕玲接了母親新手,忽聽燕玲傳出一聲驚叫—— “娘!”跟着稀哩嘩啦響成一片。
“哎,好孩子别怕,娘來啦。
”長孫母一邊說,一邊急急走入廚房,跟着兩人笑成一團,夾着燕玲撒嬌聲。
長孫骥聽得她們相處得竟如此意想不到之融洽,面上立時浮出安慰笑容,一面苦苦思索侯二叔這人。
“哦……是他,我怎麼老想不起……”腦際頓時現出一個人影,瘦長個子,四十來歲,頭皮發秃,因性喜飲酒,眼珠經常帶有紅絲,混号“火眼靈猿”。
自己三、四歲時“火眼靈猿”侯廣也在“三星镖局”充當二路镖師,與大哥長孫
她知道長孫骥自幼孝順,不敢稍違母命,然而燕玲這方,她未便出口,因為她由燕玲口中得悉,燕玲也是身有大仇待報,幾次溜在口邊的話,又-回去。
抱孫心切,急事急辦,長孫骥母親打算晚間探問出燕玲口風再說。
飯畢,長孫母道:“骥兒,為娘想小睡片刻,你可陪玲姊姊去雁塔一遊,晚上,娘還有話說。
”說着,自走進房内。
四目相對,無限情意盡在不言中,燕玲仍然扮做文生模樣出去,兩人俊逸潇灑,秀麗不群,路人紛紛注目。
長安秋景,絢麗中攙有一點肅殺意味,霜楓噴紅籠火,枝葉凋黃離枝,雲高天遠,雁回南旋,悲鳴長空,一陣西風卷起黃塵漫天,如在霧裡行走,尤其是西風殘照,灞陵傷别兩景,千古傳絕。
跨過曲江池,即見流水亭榭,紅牆綠瓦已現斑駁,此為唐代新進士賞宴之處,遺趾殘頹窳敗,逐漸煙沒,僅餘老柳寒鴉,萋萋芳草。
長孫骥兩人一踏近慈恩寺,穿過殿廂,到達院中,長孫骥目睹數株古柏,仍然矗立雲霄,摩挲青翠,不由一陣黯然,他雖隻離開數日卻如隔世之感,通常總在夕陽餘晖裡,古柏之下,迎候鶴顔清癯,慈眉白發的天悟上人,數年來,從未間斷,如今雲天杳杳,睹樹懷人,能不傷感。
燕玲并不知道他心懷傷感,趨睹院中石碑,人名累累,長孫骥瞥了天悟上人舊居雲房一眼,暗歎一聲,踅在燕玲身後,笑道:“此處便是所謂雁塔留名,相傳唐人張莒,進士及第後,偶遊慈恩寺,題名雁塔下,後登科者,相繼仿效,俗不可耐,有什好看,我們且上雁塔,極目千裡,豈不更好。
” 燕玲随着長孫骥登上塔頂,隻覺塔勢如湧,孤高聳天,鬼工峥嵘,長安樓閣萬家,一覽無遺。
天風洶湧,兩人振衣獵獵,望之若仙,長孫骥情不自禁地微吟:“……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 這是唐人岑參遊慈恩寺浮圖有感五言古詩中句。
燕玲皺眉嬌笑道:“骥弟你也不嫌自己酸得膩人,我們去小雁塔吧?” 長孫骥笑笑,同着燕玲拾級而下。
小雁塔距大雁塔非遙,片刻可至,小雁塔凡十五層,高一百三十尺,在薦福寺内,但薦福寺本名為小雁塔湮沒。
薦福寺為隋炀帝居藩之舊宅,後舍為寺,崇奉密宗,義靜三藏譯經即在此寺,唐武後文明初,名大獻福寺,天授初,改薦福寺,中宗景龍時,大加營飾,宮人又出錢建塔,因其與大雁塔相對峙,形式略小,故名小雁塔,明嘉靖年間地震,塔裂為二,後又地震,塔稍後合,今塔之中身仍裂尺許,自頂以下,成一直線,誠奇觀也。
除小雁塔外,尚有其他尖頂小塔,參差不齊,分列壟中,詩情層意,頗足娛人。
小雁塔系石欄圍繞,欄外花木扶疏,四時不綴,石碑綠苔,尤顯古香古色,塔門之石,古銅色,光可-人,有如景德古瓷,系之铿然有金石聲,入門石刻甚多,奇石博雅,塔内黑暗異常,登塔之梯,傾斜敗壞,不宜攀臨,然而這當然難不到他們兩人,為免炫耀驚俗計,遂而中止。
薦福寺内,正殿有武則天所題匾額,雄渾磅礴,殿右懸破鐘,傳為神鐘,即長安八景中之雁塔神鐘也,鐘為鐵鑄,周圍約五丈許,以年代久遠,已部份-爛,然以物擊之,聲仍極洪亮,其所以名神鐘者,以其音可聞五十裡外,如家人走散,親友焚香默禱兩下,走散家人,即生者回信,死者-夢,曆驗之爽,故有以名也。
不覺夕陽傍山,兩人遊興已闌,西風殘照影裡,踏着霞影落楓回轉曲江池而去。
奇怪燕玲從出遊起,總共還未說到十句話,嬌靥上不時現出憧憬笑容,顯然她在幻想,不知不覺沉浸在幸福意境中,眺賞景物,無非是走馬看花而已。
一抵寓門,燕玲如飛掠進,迳向廚房内走去,瞬眼,隻聽得笑語連珠,隐隐傳出房外,長孫骥立在門前,不由轉眉一笑。
方桌上杯筷已擺好,長孫骥眼中察覺有異,隻見多出一副杯筷,莫非還有客人來,便大聲道:“娘,怎麼多出一副杯筷了,是不是有客人?” 其母應了一聲,走了出來,含笑道:“骥兒,你可記得侯二叔麼?” 長孫骥神情一怔,在腦中搜索侯二叔形像,多年往事,要重新回憶,往往是一片空白,費心苦思之中,耳中隻聽得鍋鏟“咯咯”聲,敲得震天價響,顯然燕玲接了母親新手,忽聽燕玲傳出一聲驚叫—— “娘!”跟着稀哩嘩啦響成一片。
“哎,好孩子别怕,娘來啦。
”長孫母一邊說,一邊急急走入廚房,跟着兩人笑成一團,夾着燕玲撒嬌聲。
長孫骥聽得她們相處得竟如此意想不到之融洽,面上立時浮出安慰笑容,一面苦苦思索侯二叔這人。
“哦……是他,我怎麼老想不起……”腦際頓時現出一個人影,瘦長個子,四十來歲,頭皮發秃,因性喜飲酒,眼珠經常帶有紅絲,混号“火眼靈猿”。
自己三、四歲時“火眼靈猿”侯廣也在“三星镖局”充當二路镖師,與大哥長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