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拾遺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蔡女僊[太平廣記卷六十二著錄。
三洞群仙錄卷三「蔡女繡鳳」條,文小異,引據廣記而不著出處。
] 蔡女僊者,襄陽人也。
幼而巧慧,善刺繡,●裡稱之。
〔一日,●雙鳳方成,五綵霞煥〕[「一日」句據三洞群仙錄補。
],忽有老父詣其門,請繡鳳眼,畢功之日,自當指點;既而繡成,五綵光煥,老父觀之,指視安眼,俄而功畢,雙鳳騰躍飛舞,老父與女僊各乘一鳳,昇天而去。
時降於襄陽南山林木之上,時人名為鳳林山。
後於其地置鳳林關。
南山側有鳳臺,●於其宅置靜貞觀,有女仙真像存焉。
雲〔為〕晉時人也[「為」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
薛女真[三洞群仙錄卷五][「女真白猿」條著錄。
] 薛女真者,不知何許人也。
晉時世弊,京師不寧,有道之者[「之」字疑衍,或「者」為「士」之●。
],多棲寓山林以避世;因居衡嶽尋真臺,外示同凡,內修真道。
出行常有黃鳥、白猿、白豹隨之。
後乃昇天。
管霄霞[天中記卷五十八著錄。
] 山陰道士管霄霞,求王羲之寫道德經,舉紅●一雙相贈而去。
後●沖霄飛去。
尹道全[三洞群仙錄卷十七「道全佩符」條著錄。
] 尹道全者,於衡山修洞真還神徹視之道,兼佩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天真降焉,謂之曰:「夫白日昇騰者,當有其才而後成其道者。
漢武帝劉徹,感降天真,授五嶽真形靈飛十二事,纔得屍解之道,而不得形骨俱飛。
汝受其一,而有沖舉之望,斯乃勸苦所資,亦宿分所稟矣」。
因問靈飛十二事?曰:「靈飛,昔金母所授,欲使武帝安五嶽,福萬民,而卒不究無為之至化;黷武窮兵,殺傷流血,自敗其福。
故不得如軒皇夏禹乘●駕龍,解形隱景,斯為失矣」!。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三,記道全卒於晉懷帝元嘉元年(西元三○七)。
] 嵩山叟[太平廣記卷十四著錄。
三洞群仙錄卷一「嵩叟玉漿」條係刪節,引據廣記,而不著出處。
] 嵩山叟,晉時人也。
世說雲:「嵩山北有大穴,莫測其深淺,百姓每歲遊觀其上。
叟嘗●墜穴中,同輩冀其儻不死,投食於穴。
墜者得而食之,巡穴而行,十許日,忽曠然見明,有草屋一區,中有二僊對碁,局下有數杯白飲,墮者告以飢渴,●者與之飲,飲畢,氣力十倍。
碁者曰:『汝欲留此否?』答:『不願停』。
碁者教雲:『從此西行數十步,有大井,井中多●異,慎勿畏之。
必投身井中,自當得出。
若饑,可取井中物食之』。
如其言入井,中多蛟龍,然見叟輒避其路。
於是隨井而行,井中物如青泥而香美,食之了不飢。
半年許,乃出蜀青城山,因得歸洛下。
問張舉,舉曰:『此僊龍丈夫。
所飲者玉漿,所食者龍穴石髓。
子其得仙者乎』?遂尋洞卻往,不知所之」。
玄中記雲:「蜀郡青城山有洞穴,分為三道,西北通崑崙」。
茅君傳雲:「青城是第五洞九仙寶室之天,周迴二千裡,十洞天之一也。
入山十裡得至焉。
[「至」孫校鈔宋本廣記作「之」。
] 郭文[太平廣記卷十四著錄,三洞群仙錄卷四「郭文馴虎」條係刪節。
] 郭文,字文舉,洛陽人也。
晉書有傳。
隱餘杭天柱山,或居大璧巖。
太和真人曾降其室,授以●真之道,晦跡潛修,世所不知。
有虎張口至石室前,若有所告,文舉以手探虎喉中得骨[「喉」三洞群仙錄作「口」。
],去之。
明日,虎啣一死鹿緻石室之外,自此虎常馴擾於左右,亦可撫而牽之[「牽」三洞群仙錄作「狎」。
]。
文舉出山,虎必隨焉。
雖在城市眾人之中,虎俛首隨行,不敢肆暴如羊犬耳。
或以書策緻其背上,亦負而行。
文嘗採木實竹葉,以貨鹽米,置於筐中,虎負而隨之。
晉帝聞之,徵詣闕下,問曰:「先生馴虎有術邪」?對曰:「自然耳!人無害獸之心,獸無傷人之意。
何必術為?撫我則後,虎猶民;虐我則●,民猶虎也。
理民與馴虎,亦何異哉」!帝高其言,拜官不就,隨隱鰲亭山,得道而去。
後人於其臥床下,得蒻葉,書金雄詩金雌記,其言皆當時讖詞。
其蛻如蛇也。
陳興明[三洞群仙錄卷十六][「興明苦樂」條著錄。
] 陳興明遊名山,遇神人告之曰:「世人修道,多不能
三洞群仙錄卷三「蔡女繡鳳」條,文小異,引據廣記而不著出處。
] 蔡女僊者,襄陽人也。
幼而巧慧,善刺繡,●裡稱之。
〔一日,●雙鳳方成,五綵霞煥〕[「一日」句據三洞群仙錄補。
],忽有老父詣其門,請繡鳳眼,畢功之日,自當指點;既而繡成,五綵光煥,老父觀之,指視安眼,俄而功畢,雙鳳騰躍飛舞,老父與女僊各乘一鳳,昇天而去。
時降於襄陽南山林木之上,時人名為鳳林山。
後於其地置鳳林關。
南山側有鳳臺,●於其宅置靜貞觀,有女仙真像存焉。
雲〔為〕晉時人也[「為」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
薛女真[三洞群仙錄卷五][「女真白猿」條著錄。
] 薛女真者,不知何許人也。
晉時世弊,京師不寧,有道之者[「之」字疑衍,或「者」為「士」之●。
],多棲寓山林以避世;因居衡嶽尋真臺,外示同凡,內修真道。
出行常有黃鳥、白猿、白豹隨之。
後乃昇天。
管霄霞[天中記卷五十八著錄。
] 山陰道士管霄霞,求王羲之寫道德經,舉紅●一雙相贈而去。
後●沖霄飛去。
尹道全[三洞群仙錄卷十七「道全佩符」條著錄。
] 尹道全者,於衡山修洞真還神徹視之道,兼佩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天真降焉,謂之曰:「夫白日昇騰者,當有其才而後成其道者。
漢武帝劉徹,感降天真,授五嶽真形靈飛十二事,纔得屍解之道,而不得形骨俱飛。
汝受其一,而有沖舉之望,斯乃勸苦所資,亦宿分所稟矣」。
因問靈飛十二事?曰:「靈飛,昔金母所授,欲使武帝安五嶽,福萬民,而卒不究無為之至化;黷武窮兵,殺傷流血,自敗其福。
故不得如軒皇夏禹乘●駕龍,解形隱景,斯為失矣」!。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三,記道全卒於晉懷帝元嘉元年(西元三○七)。
] 嵩山叟[太平廣記卷十四著錄。
三洞群仙錄卷一「嵩叟玉漿」條係刪節,引據廣記,而不著出處。
] 嵩山叟,晉時人也。
世說雲:「嵩山北有大穴,莫測其深淺,百姓每歲遊觀其上。
叟嘗●墜穴中,同輩冀其儻不死,投食於穴。
墜者得而食之,巡穴而行,十許日,忽曠然見明,有草屋一區,中有二僊對碁,局下有數杯白飲,墮者告以飢渴,●者與之飲,飲畢,氣力十倍。
碁者曰:『汝欲留此否?』答:『不願停』。
碁者教雲:『從此西行數十步,有大井,井中多●異,慎勿畏之。
必投身井中,自當得出。
若饑,可取井中物食之』。
如其言入井,中多蛟龍,然見叟輒避其路。
於是隨井而行,井中物如青泥而香美,食之了不飢。
半年許,乃出蜀青城山,因得歸洛下。
問張舉,舉曰:『此僊龍丈夫。
所飲者玉漿,所食者龍穴石髓。
子其得仙者乎』?遂尋洞卻往,不知所之」。
玄中記雲:「蜀郡青城山有洞穴,分為三道,西北通崑崙」。
茅君傳雲:「青城是第五洞九仙寶室之天,周迴二千裡,十洞天之一也。
入山十裡得至焉。
[「至」孫校鈔宋本廣記作「之」。
] 郭文[太平廣記卷十四著錄,三洞群仙錄卷四「郭文馴虎」條係刪節。
] 郭文,字文舉,洛陽人也。
晉書有傳。
隱餘杭天柱山,或居大璧巖。
太和真人曾降其室,授以●真之道,晦跡潛修,世所不知。
有虎張口至石室前,若有所告,文舉以手探虎喉中得骨[「喉」三洞群仙錄作「口」。
],去之。
明日,虎啣一死鹿緻石室之外,自此虎常馴擾於左右,亦可撫而牽之[「牽」三洞群仙錄作「狎」。
]。
文舉出山,虎必隨焉。
雖在城市眾人之中,虎俛首隨行,不敢肆暴如羊犬耳。
或以書策緻其背上,亦負而行。
文嘗採木實竹葉,以貨鹽米,置於筐中,虎負而隨之。
晉帝聞之,徵詣闕下,問曰:「先生馴虎有術邪」?對曰:「自然耳!人無害獸之心,獸無傷人之意。
何必術為?撫我則後,虎猶民;虐我則●,民猶虎也。
理民與馴虎,亦何異哉」!帝高其言,拜官不就,隨隱鰲亭山,得道而去。
後人於其臥床下,得蒻葉,書金雄詩金雌記,其言皆當時讖詞。
其蛻如蛇也。
陳興明[三洞群仙錄卷十六][「興明苦樂」條著錄。
] 陳興明遊名山,遇神人告之曰:「世人修道,多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