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拾遺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左徹[三洞群仙路卷二十][「左徹朝像」條著錄。
] 左徹,黃帝臣也。
黃帝升天,徹刻木為黃帝之像,率諸侯而朝之七年,黃帝不還。
徹,顓帝時,亦登仙而去。
人間刻木為象,自此始也。
堯[三洞群仙錄卷八][「堯查貫月」條著錄。
] 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
查上有光,夜明晝滅,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
查常浮繞四海,十二年一周,周而復始,名曰「貫月查」。
伊尹[三洞群仙錄卷二十][「伊尹負鼎」條著錄。
] 伊尹,商人也,其先佐夏為諸侯。
母將孕,遊於西川之上,大水遽至,母驚奔避水,乃拱而立,化為枯桑。
水退父來,求之,謂已溺死。
忽見枯桑非昔所有,疑妻所化,以石扣之,聞空桑中有兒聲,取養之,遂以伊為姓。
及長,明緯候、聲律、陰陽,探幽察微,志救天下。
負鼎幹湯,湯大悅,用之為相。
年八十,棄位絕粒,示死於家。
太上命太和真人蒙谷希,授以解形之法,入蒙秦山石室修之,白日上昇。
周穆王[太平廣記卷二著錄。
] 周穆王名滿,房後所生,昭王子也。
昭王南巡不還,穆王乃立,時年五十矣。
立五十四年,一百四歲。
王少好神僊之道,常欲使車轍馬跡,遍於天下,以倣黃帝焉。
乃乘八駿之馬奔戎,使造父為禦。
得白狐玄貉,以祭於河宗。
導車涉弱水,魚鱉黿●以為梁,遂登於舂山。
又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
王母謠曰:「白雲在天,道裡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王答曰:「餘歸東土,和洽諸夏,萬民平均。
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又至於雷首太行,遂入於宗周。
時尹喜既通流沙,草栖於終南之陰。
王追其舊跡,招隱士尹輒、杜沖,居於草栖之所,因號樓觀,從詣焉。
祭父自鄭圃來謁,諫王以徐偃之亂,王乃返國,宗社復安。
王造崑崙時,飲鋒山石髓,食玉樹之實。
又登群玉山,西王母所居。
皆得飛靈沖天之道,而示跡託形者,蓋所以示民有終耳。
況其飲琬琰之膏,進甜雪之味,素蓮黑棗,碧藕白橘,皆神僊之物,得不延期長生乎?又雲:西王母降穆王之宮,相與昇雲而去。
燕昭王[太平廣記卷二著錄,三洞群仙錄卷九「炎王鑽火」條,係刪節。
] 燕昭王者,噲王之子也。
及即位,好神僊之道,僊人甘需臣事之,為王述昆臺登真之事,去嗜欲,撤聲色,無思無為,可以緻道。
王行之既久,谷將子乘虛而集,告於王曰:「西王母將降,觀爾之所修,示爾以靈玄之要」。
後一年,王母果至,與王遊燧林之下,說炎皇鑽火之術,燃綠桂膏以照夜。
忽有飛蛾銜火,集王之宮。
得圓丘[「圓丘」三洞群仙錄作「員丘」。
]硃砂,結而為佩。
王登握日之臺,得神鳥所銜洞光之珠,以消煩暑。
自是王母三降於燕宮。
而昭王●於攻取,不能遵甘需澄靜之旨,王母亦不復至。
甘需曰:「王母所設之饌,非人世所有,玉酒金醴,後期萬祀,王既嘗之,自當得道矣。
但在虛疑純白,保其遐齡耳」。
甘需亦昇天而去。
三十三年,王無疾而殂,形骨柔耎,香氣盈庭。
子惠王立矣。
[三洞群仙錄卷七][「昭王懷珠」條著錄。
] 昔黃帝時,務成子遊寒山之嶺,見黑蚌在高崖之上,故知黑蚌能飛矣。
至燕昭王時,其國獻於昭王,昭王取珪璋之水洗其泥沙。
乃嘆曰:「自有日月以來,見黑蚌生珠已八九十,遇此蚌,千歲一珠也」。
王暑月常懷此珠,體自輕涼,號銷暑招涼珠。
龍威丈人[三洞群仙卷十九][「龍威鳥跡」條著錄。
] 龍威丈人,隱居包山,亡其姓氏。
吳王闔閭十二年,觀兵於敵國,途由包山,山有洞穴,吳王欲知其深淺,請隱居窮究之,遂秉燭晝夜行一百七十四日而還。
見金城有玉宇,有光如晝,紫玉流黃,間為●牖。
其城門榜曰:「天後別宮」,藻錦甚盛。
玉房中得素書一卷,皆鳥跡篆籀之文。
歸以書奏吳王。
王後使賚其文以問孔子曰:「寡君昔遊包山,有赤鳥啣此書於車前,使下臣賚靈文奉謁,願告休戚」。
孔子發函,遽曰:「昔夏禹理水功畢,乃遊於鐘山之阿得黃帝帝嚳等所受太上靈寶真經,藏一通於名山石●中,一通付水神,當有得道之士以獻於王,若雲赤鳥所啣,丘未聞也」。
王次仲[太平廣記卷五著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文有小異。
] 王次仲者,古之神僊也。
當周末戰國之時,合縱連衡之際。
〔隱〕居〔範陽〕大夏小夏〔之〕山[「隱」「範陽」][「之」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補。
]。
以為世之篆文[「世己」體道通鑑作「蒼頡」。
],功多而用寡[「功」體道通鑑作「工」。
],難以速就。
四海多事,筆劄〔所〕先,乃變篆籀之體為隸書。
〔秦〕始皇既定天下[秦」據體道通鑑補。
],以其功利於人[「三詔」「使」據體道通鑑補。
],〔三詔〕徵之,〔使〕入秦,不至,復命使召之,●使者曰[「復命使召之,敕使者曰」
] 左徹,黃帝臣也。
黃帝升天,徹刻木為黃帝之像,率諸侯而朝之七年,黃帝不還。
徹,顓帝時,亦登仙而去。
人間刻木為象,自此始也。
堯[三洞群仙錄卷八][「堯查貫月」條著錄。
] 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
查上有光,夜明晝滅,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
查常浮繞四海,十二年一周,周而復始,名曰「貫月查」。
伊尹[三洞群仙錄卷二十][「伊尹負鼎」條著錄。
] 伊尹,商人也,其先佐夏為諸侯。
母將孕,遊於西川之上,大水遽至,母驚奔避水,乃拱而立,化為枯桑。
水退父來,求之,謂已溺死。
忽見枯桑非昔所有,疑妻所化,以石扣之,聞空桑中有兒聲,取養之,遂以伊為姓。
及長,明緯候、聲律、陰陽,探幽察微,志救天下。
負鼎幹湯,湯大悅,用之為相。
年八十,棄位絕粒,示死於家。
太上命太和真人蒙谷希,授以解形之法,入蒙秦山石室修之,白日上昇。
周穆王[太平廣記卷二著錄。
] 周穆王名滿,房後所生,昭王子也。
昭王南巡不還,穆王乃立,時年五十矣。
立五十四年,一百四歲。
王少好神僊之道,常欲使車轍馬跡,遍於天下,以倣黃帝焉。
乃乘八駿之馬奔戎,使造父為禦。
得白狐玄貉,以祭於河宗。
導車涉弱水,魚鱉黿●以為梁,遂登於舂山。
又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
王母謠曰:「白雲在天,道裡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王答曰:「餘歸東土,和洽諸夏,萬民平均。
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又至於雷首太行,遂入於宗周。
時尹喜既通流沙,草栖於終南之陰。
王追其舊跡,招隱士尹輒、杜沖,居於草栖之所,因號樓觀,從詣焉。
祭父自鄭圃來謁,諫王以徐偃之亂,王乃返國,宗社復安。
王造崑崙時,飲鋒山石髓,食玉樹之實。
又登群玉山,西王母所居。
皆得飛靈沖天之道,而示跡託形者,蓋所以示民有終耳。
況其飲琬琰之膏,進甜雪之味,素蓮黑棗,碧藕白橘,皆神僊之物,得不延期長生乎?又雲:西王母降穆王之宮,相與昇雲而去。
燕昭王[太平廣記卷二著錄,三洞群仙錄卷九「炎王鑽火」條,係刪節。
] 燕昭王者,噲王之子也。
及即位,好神僊之道,僊人甘需臣事之,為王述昆臺登真之事,去嗜欲,撤聲色,無思無為,可以緻道。
王行之既久,谷將子乘虛而集,告於王曰:「西王母將降,觀爾之所修,示爾以靈玄之要」。
後一年,王母果至,與王遊燧林之下,說炎皇鑽火之術,燃綠桂膏以照夜。
忽有飛蛾銜火,集王之宮。
得圓丘[「圓丘」三洞群仙錄作「員丘」。
]硃砂,結而為佩。
王登握日之臺,得神鳥所銜洞光之珠,以消煩暑。
自是王母三降於燕宮。
而昭王●於攻取,不能遵甘需澄靜之旨,王母亦不復至。
甘需曰:「王母所設之饌,非人世所有,玉酒金醴,後期萬祀,王既嘗之,自當得道矣。
但在虛疑純白,保其遐齡耳」。
甘需亦昇天而去。
三十三年,王無疾而殂,形骨柔耎,香氣盈庭。
子惠王立矣。
[三洞群仙錄卷七][「昭王懷珠」條著錄。
] 昔黃帝時,務成子遊寒山之嶺,見黑蚌在高崖之上,故知黑蚌能飛矣。
至燕昭王時,其國獻於昭王,昭王取珪璋之水洗其泥沙。
乃嘆曰:「自有日月以來,見黑蚌生珠已八九十,遇此蚌,千歲一珠也」。
王暑月常懷此珠,體自輕涼,號銷暑招涼珠。
龍威丈人[三洞群仙卷十九][「龍威鳥跡」條著錄。
] 龍威丈人,隱居包山,亡其姓氏。
吳王闔閭十二年,觀兵於敵國,途由包山,山有洞穴,吳王欲知其深淺,請隱居窮究之,遂秉燭晝夜行一百七十四日而還。
見金城有玉宇,有光如晝,紫玉流黃,間為●牖。
其城門榜曰:「天後別宮」,藻錦甚盛。
玉房中得素書一卷,皆鳥跡篆籀之文。
歸以書奏吳王。
王後使賚其文以問孔子曰:「寡君昔遊包山,有赤鳥啣此書於車前,使下臣賚靈文奉謁,願告休戚」。
孔子發函,遽曰:「昔夏禹理水功畢,乃遊於鐘山之阿得黃帝帝嚳等所受太上靈寶真經,藏一通於名山石●中,一通付水神,當有得道之士以獻於王,若雲赤鳥所啣,丘未聞也」。
王次仲[太平廣記卷五著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文有小異。
] 王次仲者,古之神僊也。
當周末戰國之時,合縱連衡之際。
〔隱〕居〔範陽〕大夏小夏〔之〕山[「隱」「範陽」][「之」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補。
]。
以為世之篆文[「世己」體道通鑑作「蒼頡」。
],功多而用寡[「功」體道通鑑作「工」。
],難以速就。
四海多事,筆劄〔所〕先,乃變篆籀之體為隸書。
〔秦〕始皇既定天下[秦」據體道通鑑補。
],以其功利於人[「三詔」「使」據體道通鑑補。
],〔三詔〕徵之,〔使〕入秦,不至,復命使召之,●使者曰[「復命使召之,敕使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