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 設
關燈
小
中
大
eds)。
在生命的早期,我們隻需假定與物理化學世界的共存,但是,當我們作了那個假定時,我們就必須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嬰兒本身并未充分地準備好維持那種絕對必要的共存。
因此,嬰兒還必須有一位照料者;雖然我知道,就像曆史神話所描述的,由狼或猿來照料嬰兒也沒有什麼固有的困難,但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我們尚無可靠的或可證實的證據表明有哪個人是由狼、猿或其他動物撫養長大的&mdash&mdash如果我們确有這樣的人,那麼,我們對人性動物便可以了解更多一些了。
這些擾亂了嬰兒存在之平衡狀态的短暫的或周期性的緊張的緩解,無疑就是不平衡狀态之特定根源的平衡,不管這種不平衡是由于缺氧、缺糖、缺水,還是缺乏适當的體溫,都是如此。
由于這些缺乏而引起的緊張緩解,我稱之為有關特定需要的滿足(satisfaction)。
在此,我想提一下&mdash&mdash這一點的直接相關性将會逐漸地顯現出來&mdash&mdash我們可以這樣來界定滿足:嬰兒以其活動(也就是,能量轉化)來彌補那種生物上的不平衡。
換句話說,當一種需要從廣義的生物學意義上說不平衡時,這種需要便從活動或能量轉化中獲得其意義,而這會導緻這種需要獲得滿足。
當我談到嬰兒用活動或能量轉化來彌補生物上的不平衡或滿足需要時,人們可以很容易就看到,嬰兒的呼吸運動是如何用來彌補他對氧氣的需要,吮吸動作是如何用來彌補他對糖和水的需要的。
但也有一點不那麼明顯,譬如說,嬰兒的任一活動是如何用來滿足其維持體溫的需要的。
不過,那些與新生兒打交道的人們都知道,一旦嬰兒有什麼需要,他們所采取的行動是可以察覺的。
如果沒有給他們蓋上被子而導緻熱量散失,啼哭便會成為嬰兒最初的活動,它指向于減少熱量散失的需要;而熱量散失的減少,即适當内在體溫的體驗,便是對那種需要的滿足。
需要與滿足的交替産生了經驗,或者,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說,這種交替就是經驗&mdash&mdash不用說,當然是以未分化的方式。
需要&mdash&mdash由于不平衡而感覺到的不适、欣快中特定緊張的減弱&mdash&mdash開始朝着減弱的方向分化,這相當于通過适當的活動而清晰地預見到緊張的減弱。
不用說,這種預見是對臨近未來的體驗&mdash&mdash而且,這種體驗也必定以未分化的方式出現在嬰兒早期,因為這種經驗沒有其他的基礎了。
我實質上要說的是,嬰兒第一項成功的活動&mdash&mdash例如,用呼吸來緩解缺氧狀況&mdash&mdash就開始确定了對氧氣之需要的本質(在此之前,這種需要尚未分化),同時也開始确定了極度緊張(或欣快幾乎完全的缺失)的本質。
因此,随着嬰兒最初活動的開始,最初與需要之減弱及其暫時的完全消退相關的能量轉化的開始,人格便發展出了後來可以明确地将其确定為預見功能(foresightfunction)的東西。
大量的真理(它們将逐漸顯現)都隐藏在這一陳述之中,不過,我現在想指出的是,這确實意味着某些有關臨近未來的東西。
大體說來,任何可以進行讨論的經驗&mdash&mdash也就是,以綜合的方式或不完善的方式獲得的經驗&mdash&mdash始終與近期過往的要素(有時甚至是與遙遠過去的要素)、近期未來的要素(預期、期望,等等)相互滲透。
這些要素在決定緊張轉化為活動的方式方面有着強有力的影響,也就是說,對緊張的潛在可能性轉化為活動的方式有着強有力的影響。
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預見所具有的相對強大的影響是人類的顯著特征之一。
關于表象(representation)的整個哲學教義,也可能(如果你願意的話)隐藏在這一陳述中,即成功的活動創造了或者等同于&mdash&mdash我可以用很多含糊的措辭來表達,但這些措辭都不能完全傳達我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意思&mdash&mdash預見到的減弱。
下面,我想摘引一段庫爾特·勒溫論環境結構和需要的文字: 嬰兒的生活空間特别小,而且尚未分化。
這種情況同樣适用于他的知覺空間。
随着兒童生活空間的逐漸延伸和分化,一個較大的環境和迥然不同的事實便會使心理現象得以存在,而這種情況也同樣适用于動力因素。
兒童以不斷增長的程度學會了控制環境。
同時&mdash&mdash而且,這一點依然很重要&mdash&mdash他開始在心理上依賴于不斷增多的環境事件&hellip&hellip為了探究動力問題,我們必須從兒童真實的心理環境開始。
從&ldquo客觀的&rdquo意義上說,社會聯系的存在是一個尚未能夠自己滿足其重要的生物需要的嬰兒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這種社會聯系通常表現為嬰兒與母親的聯系,在這種聯系中,從功能上講,嬰兒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注61 根據對非常年幼的人類嬰兒與其必要環境之間關系的相似考慮,我們有可能提取出一條一般原理,對此,我過去常稱之為定理(theorem)。
這一原理或定理被設計成以一種特别簡潔緊湊、富有意義的方式來表達這
在生命的早期,我們隻需假定與物理化學世界的共存,但是,當我們作了那個假定時,我們就必須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嬰兒本身并未充分地準備好維持那種絕對必要的共存。
因此,嬰兒還必須有一位照料者;雖然我知道,就像曆史神話所描述的,由狼或猿來照料嬰兒也沒有什麼固有的困難,但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我們尚無可靠的或可證實的證據表明有哪個人是由狼、猿或其他動物撫養長大的&mdash&mdash如果我們确有這樣的人,那麼,我們對人性動物便可以了解更多一些了。
這些擾亂了嬰兒存在之平衡狀态的短暫的或周期性的緊張的緩解,無疑就是不平衡狀态之特定根源的平衡,不管這種不平衡是由于缺氧、缺糖、缺水,還是缺乏适當的體溫,都是如此。
由于這些缺乏而引起的緊張緩解,我稱之為有關特定需要的滿足(satisfaction)。
在此,我想提一下&mdash&mdash這一點的直接相關性将會逐漸地顯現出來&mdash&mdash我們可以這樣來界定滿足:嬰兒以其活動(也就是,能量轉化)來彌補那種生物上的不平衡。
換句話說,當一種需要從廣義的生物學意義上說不平衡時,這種需要便從活動或能量轉化中獲得其意義,而這會導緻這種需要獲得滿足。
當我談到嬰兒用活動或能量轉化來彌補生物上的不平衡或滿足需要時,人們可以很容易就看到,嬰兒的呼吸運動是如何用來彌補他對氧氣的需要,吮吸動作是如何用來彌補他對糖和水的需要的。
但也有一點不那麼明顯,譬如說,嬰兒的任一活動是如何用來滿足其維持體溫的需要的。
不過,那些與新生兒打交道的人們都知道,一旦嬰兒有什麼需要,他們所采取的行動是可以察覺的。
如果沒有給他們蓋上被子而導緻熱量散失,啼哭便會成為嬰兒最初的活動,它指向于減少熱量散失的需要;而熱量散失的減少,即适當内在體溫的體驗,便是對那種需要的滿足。
需要與滿足的交替産生了經驗,或者,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說,這種交替就是經驗&mdash&mdash不用說,當然是以未分化的方式。
需要&mdash&mdash由于不平衡而感覺到的不适、欣快中特定緊張的減弱&mdash&mdash開始朝着減弱的方向分化,這相當于通過适當的活動而清晰地預見到緊張的減弱。
不用說,這種預見是對臨近未來的體驗&mdash&mdash而且,這種體驗也必定以未分化的方式出現在嬰兒早期,因為這種經驗沒有其他的基礎了。
我實質上要說的是,嬰兒第一項成功的活動&mdash&mdash例如,用呼吸來緩解缺氧狀況&mdash&mdash就開始确定了對氧氣之需要的本質(在此之前,這種需要尚未分化),同時也開始确定了極度緊張(或欣快幾乎完全的缺失)的本質。
因此,随着嬰兒最初活動的開始,最初與需要之減弱及其暫時的完全消退相關的能量轉化的開始,人格便發展出了後來可以明确地将其确定為預見功能(foresightfunction)的東西。
大量的真理(它們将逐漸顯現)都隐藏在這一陳述之中,不過,我現在想指出的是,這确實意味着某些有關臨近未來的東西。
大體說來,任何可以進行讨論的經驗&mdash&mdash也就是,以綜合的方式或不完善的方式獲得的經驗&mdash&mdash始終與近期過往的要素(有時甚至是與遙遠過去的要素)、近期未來的要素(預期、期望,等等)相互滲透。
這些要素在決定緊張轉化為活動的方式方面有着強有力的影響,也就是說,對緊張的潛在可能性轉化為活動的方式有着強有力的影響。
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預見所具有的相對強大的影響是人類的顯著特征之一。
關于表象(representation)的整個哲學教義,也可能(如果你願意的話)隐藏在這一陳述中,即成功的活動創造了或者等同于&mdash&mdash我可以用很多含糊的措辭來表達,但這些措辭都不能完全傳達我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意思&mdash&mdash預見到的減弱。
下面,我想摘引一段庫爾特·勒溫論環境結構和需要的文字: 嬰兒的生活空間特别小,而且尚未分化。
這種情況同樣适用于他的知覺空間。
随着兒童生活空間的逐漸延伸和分化,一個較大的環境和迥然不同的事實便會使心理現象得以存在,而這種情況也同樣适用于動力因素。
兒童以不斷增長的程度學會了控制環境。
同時&mdash&mdash而且,這一點依然很重要&mdash&mdash他開始在心理上依賴于不斷增多的環境事件&hellip&hellip為了探究動力問題,我們必須從兒童真實的心理環境開始。
從&ldquo客觀的&rdquo意義上說,社會聯系的存在是一個尚未能夠自己滿足其重要的生物需要的嬰兒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這種社會聯系通常表現為嬰兒與母親的聯系,在這種聯系中,從功能上講,嬰兒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注61 根據對非常年幼的人類嬰兒與其必要環境之間關系的相似考慮,我們有可能提取出一條一般原理,對此,我過去常稱之為定理(theorem)。
這一原理或定理被設計成以一種特别簡潔緊湊、富有意義的方式來表達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