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從童年期進入少年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發展停頓的意義
迄今為止,我們所讨論的大量内容主要涉及發展的停頓(arrestofdevelopment),發展的停頓這一術語,在精神病學讨論中是頗遭非議的,但是,為了使其内涵變得明确,我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
我稱我們的讨論為關于&ldquo好像&rdquo操作的讨論、關于态度轉化的讨論,以及關于惡意人際關系的讨論。
這些作為發展停頓的内涵,也許并不一目了然。
然而,正如我在前面所說,向惡意的轉化可能很容易阻止從繼後的發展經驗中所獲得的大量益處。
為了避免焦慮和懲罰而使用戲劇化、強迫性先入之見等,事實上既十分嚴重地幹預了對繼後經驗的經曆,也十分嚴重地幹預了分析和綜合;如果成年人用各種影響鼓勵兒童,去利用大量強迫性的替代和戲劇化,那麼,在通常情況下能夠有效展開的人際動機和行為模式方面,确實會降低健康的社會化。
發展停頓并不意味着事情變得靜止不變,也不意味着一個人因此而一直保持發展停頓時表現出來的樣子。
人格發展停頓與出現偏差的明顯迹象,首先表現為作為統計學上常見之特征的變化的延緩,到後來表現為人際關系方面的怪癖,不言而喻,這二者往往都是發展經驗失敗或被不幸扭曲的信号。
因此,發展的停頓,并不包含任何靜止不變的意思;它隻是說建設性變化的自由度和速率非常明顯地降低了而已。
有時候,從童年早期起,自我系統中一直存在的某些特征強有力地暗示着一種靜止狀态。
但是,這種靜止狀态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樣真實;即使自我系統似乎年複一年都一成不變&mdash&mdash或者,隻是有非常小的變化&mdash&mdash但是,經驗确實會出現,并且會在人格中得到精心闡釋。
因此,所謂的人格停頓,實際上意味着發展機會的顯著減少。
随着我們讨論的進一步進行,我們會越來越清晰地注意到,在發展的繼後階段,即在一些特定的階段,伴有不幸幹預的結果會出現。
自我人格化中的性别因素 童年期的一些影響有助于人格化的自我(即賓格的&ldquome&rdquo和主格的&ldquowe&rdquo)沿着我所選用的所謂性别(gender)路線的發展&mdash&mdash我使用&ldquo性别&rdquo這一術語是為了避免與我即将讨論的性欲(sexuality)概念相混淆,性欲僅在後來的生活中才變得極有意義。
在這一點上,我想提醒你們注意一下我自己在很久以前所觀察到的結果,我認為,這一觀察結果在某些相關領域已為人們廣泛接受:兒童會受到這一事實的影響,即與兒童同性别的父母有一種熟悉孩子、理解孩子的情感;與兒童性别不同的父母對兒童有一種不同的、不确定的、情有可原的情感。
因此,父親與兒子在一起比與女兒在一起感覺更為舒坦、自在;他因此而深信自己對兒子的期望是正确的,并且在做出不贊同等判斷時幾乎不會思考兩次。
母親的情況則與此相反。
結果,每個權威人物在對待與自己不同性别的子女時,其教育子女的方式通常更為理性,更富洞見。
這是普遍可能會被誤解為與諸如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complex)概念相關的因素之一,戀母情結這一概念在前不久的精神分析理論中頗為盛行。
那些以男孩或女孩為特定基礎的人格化自我的附加因素,主要通過下列兩種影響而得到顯著提高:其一,兒童對與自己同性别的權威人物的角色扮演。
另一種影響便是所謂的獎賞與懲罰&mdash&mdash尤其是與冷漠和不贊同相對的興趣和贊同&mdash&mdash有時候是羞恥和内疚的影響,這些影響與我們前面在讨論兒童角色扮演問題時所講過的&ldquo應該&rdquo事宜相對應,涉及兒童正在扮演的角色,既包括所觀察到的兒童正在扮演的角色,也包括後來他說他正在扮演的角色。
從性别的意義上說,這些影響往往通過對個體性别的特定社會期望,來教育兒童,并反複地給他們灌輸許多文化規範。
因此,當女孩子在遊戲中關注那些看上去很女性化的事情時,這種遊戲便會得到母親的極大鼓勵、關注和支持&mdash&mdash如果碰巧母親也贊同這樣的女性化遊戲,情形至少是如此。
這樣一來,由于權威人物對待特定遊戲項目的态度,許多關于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如何做出行為的文化規範就傳給了兒童。
誠然,遊戲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人類榜樣的試誤學習。
但是,贊同、不贊同、表揚、責備、引以為恥,以及引發内疚感等所産生的影響,都是值得一提的。
對外顯行為之文化規範的學習 在向兒童傳遞某種文化規範時,還存
我稱我們的讨論為關于&ldquo好像&rdquo操作的讨論、關于态度轉化的讨論,以及關于惡意人際關系的讨論。
這些作為發展停頓的内涵,也許并不一目了然。
然而,正如我在前面所說,向惡意的轉化可能很容易阻止從繼後的發展經驗中所獲得的大量益處。
為了避免焦慮和懲罰而使用戲劇化、強迫性先入之見等,事實上既十分嚴重地幹預了對繼後經驗的經曆,也十分嚴重地幹預了分析和綜合;如果成年人用各種影響鼓勵兒童,去利用大量強迫性的替代和戲劇化,那麼,在通常情況下能夠有效展開的人際動機和行為模式方面,确實會降低健康的社會化。
發展停頓并不意味着事情變得靜止不變,也不意味着一個人因此而一直保持發展停頓時表現出來的樣子。
人格發展停頓與出現偏差的明顯迹象,首先表現為作為統計學上常見之特征的變化的延緩,到後來表現為人際關系方面的怪癖,不言而喻,這二者往往都是發展經驗失敗或被不幸扭曲的信号。
因此,發展的停頓,并不包含任何靜止不變的意思;它隻是說建設性變化的自由度和速率非常明顯地降低了而已。
有時候,從童年早期起,自我系統中一直存在的某些特征強有力地暗示着一種靜止狀态。
但是,這種靜止狀态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樣真實;即使自我系統似乎年複一年都一成不變&mdash&mdash或者,隻是有非常小的變化&mdash&mdash但是,經驗确實會出現,并且會在人格中得到精心闡釋。
因此,所謂的人格停頓,實際上意味着發展機會的顯著減少。
随着我們讨論的進一步進行,我們會越來越清晰地注意到,在發展的繼後階段,即在一些特定的階段,伴有不幸幹預的結果會出現。
自我人格化中的性别因素 童年期的一些影響有助于人格化的自我(即賓格的&ldquome&rdquo和主格的&ldquowe&rdquo)沿着我所選用的所謂性别(gender)路線的發展&mdash&mdash我使用&ldquo性别&rdquo這一術語是為了避免與我即将讨論的性欲(sexuality)概念相混淆,性欲僅在後來的生活中才變得極有意義。
在這一點上,我想提醒你們注意一下我自己在很久以前所觀察到的結果,我認為,這一觀察結果在某些相關領域已為人們廣泛接受:兒童會受到這一事實的影響,即與兒童同性别的父母有一種熟悉孩子、理解孩子的情感;與兒童性别不同的父母對兒童有一種不同的、不确定的、情有可原的情感。
因此,父親與兒子在一起比與女兒在一起感覺更為舒坦、自在;他因此而深信自己對兒子的期望是正确的,并且在做出不贊同等判斷時幾乎不會思考兩次。
母親的情況則與此相反。
結果,每個權威人物在對待與自己不同性别的子女時,其教育子女的方式通常更為理性,更富洞見。
這是普遍可能會被誤解為與諸如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complex)概念相關的因素之一,戀母情結這一概念在前不久的精神分析理論中頗為盛行。
那些以男孩或女孩為特定基礎的人格化自我的附加因素,主要通過下列兩種影響而得到顯著提高:其一,兒童對與自己同性别的權威人物的角色扮演。
另一種影響便是所謂的獎賞與懲罰&mdash&mdash尤其是與冷漠和不贊同相對的興趣和贊同&mdash&mdash有時候是羞恥和内疚的影響,這些影響與我們前面在讨論兒童角色扮演問題時所講過的&ldquo應該&rdquo事宜相對應,涉及兒童正在扮演的角色,既包括所觀察到的兒童正在扮演的角色,也包括後來他說他正在扮演的角色。
從性别的意義上說,這些影響往往通過對個體性别的特定社會期望,來教育兒童,并反複地給他們灌輸許多文化規範。
因此,當女孩子在遊戲中關注那些看上去很女性化的事情時,這種遊戲便會得到母親的極大鼓勵、關注和支持&mdash&mdash如果碰巧母親也贊同這樣的女性化遊戲,情形至少是如此。
這樣一來,由于權威人物對待特定遊戲項目的态度,許多關于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如何做出行為的文化規範就傳給了兒童。
誠然,遊戲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人類榜樣的試誤學習。
但是,贊同、不贊同、表揚、責備、引以為恥,以及引發内疚感等所産生的影響,都是值得一提的。
對外顯行為之文化規範的學習 在向兒童傳遞某種文化規範時,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