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童年期
關燈
小
中
大
語言在人格化融合中的作用
至此我們已經花了好幾章的篇幅讨論嬰兒期,現在我們要離開這一主題。
在讨論語言行為時,我希望能夠清楚地表明一點,即要想嬰兒在語言行為方面取得成功,所涉及的重要成年人需要做出贊許、溫柔等反應。
這種言語行為所具有的異乎尋常的價值(尤其随着它在學齡期顯現)是我們難以意識到沉思過程(沉思過程通常表現為一種相對簡單的經驗的不完善反應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有些高度發展的不完善反應形式使人甚至難以意識到某些沉思過程。
就那些并非天生聾啞的人而言,言語行為具有近似魔力的性質;例如,我們中有許多人,盡管被恰當地授以了這樣或那樣的博士學位,但仍經常十分清楚地表明我們的某些言語行為有賴于這種真正的魔術般的潛力。
在精神病學實踐中,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過這樣的成年人,他們特别依賴于言語行為的潛力,很清楚,這就是他們難以與别人相處的一個顯著特征。
現在,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語言行為的特殊力量而在童年早期階段表現出來的一個結果便是人格化的融合(fusionofpersonifications)。
就覺知(awareness)而言,這種融合是最終的,也是絕對的;但是,就人格而言,它并不需要像任何這樣完整的東西。
現在,我想要提及的是到這一階段已經出現的養育者或養育者集體的雙重人格化&mdash&mdash好母親或壞母親(或邪惡母親)的人格化。
若無言語行為在人際情境中起着不可思議的作用,若無年幼兒童周圍的成年人賦予他巨大的能量,用人類最重要的工具(即語言)去武裝兒童,兒童就不可能把兩個母親的最初印象保存下來&mdash&mdash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給予溫柔和合作的母親,以及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伴有焦慮和幹預的母親。
你們可能會說,雖然這種将一個現實的個體一分為二的做法能在較低的人格層面上繼續,但卻幾乎不可能長期存活于高壓的文化移入(high-pressureacculturation)之下,這種高壓的文化移入會讓我們稱呼一個人為&ldquo媽媽&rdquo,而稱另一個人為&ldquo姐姐&rdquo,等等。
因此,不管好母親和壞母親這兩個分離的人格化組織得多麼徹底,它們的個體性都會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消失殆盡,或融入後來的人格化之中。
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融合視為是綜合的。
換句話說,所有組織進嬰兒期壞母親人格化中的特性,并不必然出現在童年期明顯開始的對母親的人格化過程中;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嬰兒期好母親的一切屬性也幾乎不可能融入童年期對母親的人格化過程中。
在某些情形下,我們能看到證據表明這最後一句話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在後來的生活中,個體會尋求(而且可以十分清楚地證明他确實在尋求)某個符合好母親人格化的人,而這種人格化在&ldquo現實&rdquo母親的人格化中并不顯示出來。
某個人格階段的人格化進入後一人格階段人格化的特别複雜的方式&mdash&mdash盡管很少有情況完全如此&mdash&mdash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有聲言語行為的獨特力量,而且隻要他處于有組織的教育情境中,也可以歸因于童年期及其繼後的發展期對語言行為習得所提供的高度獎賞。
逃避的原理 現在,我想進一步論述自我系統的發展,對此,我一開始将概括一下背景,然後系統地闡述我所謂的逃避的原理(theoremofescape)。
與假定組織人際關系知識的其他動力機制不同,自我系統尤其抵制憑經驗而做出的改變。
我們可以用一條原理來表述這一點:根據自我系統的本質&mdash&mdash其共有的環境因素、組織和功能活動&mdash&mdash自我系統往往能夠逃避與現行的組織和功能活動不相宜的經驗影響。
如果你想根據精神病學的這一系統來理解人格,或者,如果你想從事該系統所蘊含的治療的幹預類型,你就得理解自我系統的這一特性。
我在前面談及自我系統時,曾說過它具有純經驗的根源,而且我說過,與需要的動力機制不一樣,它并不依賴于那些構成人性動物之基礎的物理化學共存的特性。
這個自我系統完全導源于人類必要環境的人際方面;它因極不合意、極不舒服的焦慮體驗而被組織起來;而且,組織的方式是為了避免或盡量減少現存的或預見的焦慮。
但是,我想重申一點,我們并不能完全理解引發焦慮的情境特征。
很明顯,由于母親焦慮就會導緻嬰兒焦慮,因此我們不能指望嬰兒能夠充分理解産生焦慮的原因;有一點或許讓人難以理解,即在成年人身上,同樣也存在不能發現引起焦慮之情境的情況。
随着我們的年齡越來越大,我們可能覺得自己能夠對一些事物加以命名,或對其做出解釋,而這導緻我們(部分地)看不到引起焦慮之情境所具有的特征(人類從來都不曾能夠完全理解、把握這個特征)。
有一則古老的故事,說的是一個病人痛得十分厲害,他自覺病得很重,但是當醫生說&ldquo哦,隻不過是闌尾炎&rdquo時,他覺得舒适多了。
這便是當有人在言語上給我們貼一個标簽,我們便感覺好很多的一個小例子,這就好像是通過這個标簽,個體就熟悉了一組新的事實&mdash&mdash要是對别人也能這樣就好了。
我們經常做的很多無效而又不适當的事情,都是這樣的&mdash&mdash如果我們能毫不費力地說出一套詞語的話,就會感覺更舒适、更值得,通常情況下,這套詞語就像傳統婦女解釋神秘事物時說&ldquo我這樣做是因為&hellip&hellip&rdquo一樣有效。
事實上,在漫長的精神病治
在讨論語言行為時,我希望能夠清楚地表明一點,即要想嬰兒在語言行為方面取得成功,所涉及的重要成年人需要做出贊許、溫柔等反應。
這種言語行為所具有的異乎尋常的價值(尤其随着它在學齡期顯現)是我們難以意識到沉思過程(沉思過程通常表現為一種相對簡單的經驗的不完善反應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有些高度發展的不完善反應形式使人甚至難以意識到某些沉思過程。
就那些并非天生聾啞的人而言,言語行為具有近似魔力的性質;例如,我們中有許多人,盡管被恰當地授以了這樣或那樣的博士學位,但仍經常十分清楚地表明我們的某些言語行為有賴于這種真正的魔術般的潛力。
在精神病學實踐中,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過這樣的成年人,他們特别依賴于言語行為的潛力,很清楚,這就是他們難以與别人相處的一個顯著特征。
現在,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語言行為的特殊力量而在童年早期階段表現出來的一個結果便是人格化的融合(fusionofpersonifications)。
就覺知(awareness)而言,這種融合是最終的,也是絕對的;但是,就人格而言,它并不需要像任何這樣完整的東西。
現在,我想要提及的是到這一階段已經出現的養育者或養育者集體的雙重人格化&mdash&mdash好母親或壞母親(或邪惡母親)的人格化。
若無言語行為在人際情境中起着不可思議的作用,若無年幼兒童周圍的成年人賦予他巨大的能量,用人類最重要的工具(即語言)去武裝兒童,兒童就不可能把兩個母親的最初印象保存下來&mdash&mdash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給予溫柔和合作的母親,以及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伴有焦慮和幹預的母親。
你們可能會說,雖然這種将一個現實的個體一分為二的做法能在較低的人格層面上繼續,但卻幾乎不可能長期存活于高壓的文化移入(high-pressureacculturation)之下,這種高壓的文化移入會讓我們稱呼一個人為&ldquo媽媽&rdquo,而稱另一個人為&ldquo姐姐&rdquo,等等。
因此,不管好母親和壞母親這兩個分離的人格化組織得多麼徹底,它們的個體性都會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消失殆盡,或融入後來的人格化之中。
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融合視為是綜合的。
換句話說,所有組織進嬰兒期壞母親人格化中的特性,并不必然出現在童年期明顯開始的對母親的人格化過程中;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嬰兒期好母親的一切屬性也幾乎不可能融入童年期對母親的人格化過程中。
在某些情形下,我們能看到證據表明這最後一句話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在後來的生活中,個體會尋求(而且可以十分清楚地證明他确實在尋求)某個符合好母親人格化的人,而這種人格化在&ldquo現實&rdquo母親的人格化中并不顯示出來。
某個人格階段的人格化進入後一人格階段人格化的特别複雜的方式&mdash&mdash盡管很少有情況完全如此&mdash&mdash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有聲言語行為的獨特力量,而且隻要他處于有組織的教育情境中,也可以歸因于童年期及其繼後的發展期對語言行為習得所提供的高度獎賞。
逃避的原理 現在,我想進一步論述自我系統的發展,對此,我一開始将概括一下背景,然後系統地闡述我所謂的逃避的原理(theoremofescape)。
與假定組織人際關系知識的其他動力機制不同,自我系統尤其抵制憑經驗而做出的改變。
我們可以用一條原理來表述這一點:根據自我系統的本質&mdash&mdash其共有的環境因素、組織和功能活動&mdash&mdash自我系統往往能夠逃避與現行的組織和功能活動不相宜的經驗影響。
如果你想根據精神病學的這一系統來理解人格,或者,如果你想從事該系統所蘊含的治療的幹預類型,你就得理解自我系統的這一特性。
我在前面談及自我系統時,曾說過它具有純經驗的根源,而且我說過,與需要的動力機制不一樣,它并不依賴于那些構成人性動物之基礎的物理化學共存的特性。
這個自我系統完全導源于人類必要環境的人際方面;它因極不合意、極不舒服的焦慮體驗而被組織起來;而且,組織的方式是為了避免或盡量減少現存的或預見的焦慮。
但是,我想重申一點,我們并不能完全理解引發焦慮的情境特征。
很明顯,由于母親焦慮就會導緻嬰兒焦慮,因此我們不能指望嬰兒能夠充分理解産生焦慮的原因;有一點或許讓人難以理解,即在成年人身上,同樣也存在不能發現引起焦慮之情境的情況。
随着我們的年齡越來越大,我們可能覺得自己能夠對一些事物加以命名,或對其做出解釋,而這導緻我們(部分地)看不到引起焦慮之情境所具有的特征(人類從來都不曾能夠完全理解、把握這個特征)。
有一則古老的故事,說的是一個病人痛得十分厲害,他自覺病得很重,但是當醫生說&ldquo哦,隻不過是闌尾炎&rdquo時,他覺得舒适多了。
這便是當有人在言語上給我們貼一個标簽,我們便感覺好很多的一個小例子,這就好像是通過這個标簽,個體就熟悉了一組新的事實&mdash&mdash要是對别人也能這樣就好了。
我們經常做的很多無效而又不适當的事情,都是這樣的&mdash&mdash如果我們能毫不費力地說出一套詞語的話,就會感覺更舒适、更值得,通常情況下,這套詞語就像傳統婦女解釋神秘事物時說&ldquo我這樣做是因為&hellip&hellip&rdquo一樣有效。
事實上,在漫長的精神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