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定 義
關燈
小
中
大
的方面。
最為重要的事實是,習俗在經驗中和信念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且它還可以表現出巨大的多樣性。
沒有人會用原始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他的眼裡,世界由一組明确的習俗、制度以及思維方式組成&hellip&hellip約翰·杜威曾經非常鄭重地說過,習俗在塑造個體行為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與他所能影響傳統習俗的任何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就像他母語的全部詞彙所占的比例,與他自己的孩子交談時所使用的詞彙占據家庭用語的比例形成了鮮明對比一樣&hellip&hellip個體的生活史首先是對他社區中傳統地繼承下來的模式和标準的順應(accommodation)。
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所處的習俗就塑造了他的經驗和行為。
到了他能夠說話的時候,他成了他的文化的小奴隸,而到了他長大并能參加文化活動的時候,文化的習慣就成了他的習慣,文化的信念就成了他的信念,文化的不可能性就成了他的不可能性。
每一個與他身處同一群體的兒童都将和他共享上述這些東西,而生于地球另一端的兒童,沒有一個能夠獲得上述東西中哪怕是千分之一的部分。
沒有哪一個社會問題像習俗作用這個問題這樣讓我們感覺義不容辭。
在我們理解它的規律和多樣性之前,人類生活主要的複雜事實必定還仍處于不可理解的狀态。
注52 根據我對所有這些各式各樣的人類差異因素的讨論,人們乍一看也許會認為,這些差異應當成為我們研究的主題。
但是,我們将試圖研究人類的相似性。
而且,我們不會研究人本身,而是研究他們做什麼,以及就他們為什麼這樣做而相當可靠地推斷出的東西。
最具包容性的生物學、心理生物學術語是經驗(experience),我們對這個詞已經有過多次接觸,對于這個詞,我将提供下面這段界定性陳述: 經驗指的是所有生活過的、經曆過的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
經驗是一個活着的有機體憑其自身而參與之事件的内在成分,也就是說,作為有組織的實體參與其中。
經驗的有限特征取決于有機體的種類,同時還取決于所經驗之事件的種類。
經驗與有機體所參與的事件并不是一回事;當我看并看到一隻蛙時,我關于這隻蛙的經驗&mdash&mdash我關于這隻蛙的知覺&mdash&mdash并不是這隻蛙。
這隻蛙(如果它是一隻&ldquo真正的&rdquo蛙的話)&mdash&mdash這絕不是必要的&mdash&mdash反映了當時存在的一種特殊光線模式;我的雙眼經受了這種特殊光線模式的沖擊;緊接着發生了各種不同的&ldquo内部變化&rdquo,包括&ldquo内部&rdquo資料對蛙這個概念的識别。
換句話說,有一個相對&ldquo外部的&rdquo客體,引起了我們所謂的&ldquo使我與之接觸&rdquo的某些東西;同時,還存在着一組發生在這裡或那裡十分複雜的、相對私下或&ldquo内部的&rdquo狀态變化,對此,我可以稱其為知覺活動,而其結果便導緻了知覺對象(percept)。
在我們認識世界的當前狀态中,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表明,在對事件進程所知覺到的特征(諸如把蛙知覺為蛙)和這一事件進程最終的&ldquo真實&rdquo特征之間,存在任何必然的對應性。
如果不去考慮知覺的内推活動(interpolatedact),就會導緻許多的僞事實和僞問題。
有以下這一事實為證,即甚至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哲學家&mdash&mdash我認為,這裡說的是查爾斯·莫裡斯(CharlesMorris)&mdash&mdash在提出一種信号理論(theoryofsigns)時,對下列事實進行了評論,即有某個物件正在趨近于我們,在它觸及角膜之前,我們就開始眨眼睛,把眼睛閉上。
這是日常言語中大量相似現象的一個頗為典型的例子&mdash&mdash不論這種日常言語聲稱自己有多麼科學&mdash&mdash它實際上相當嚴重地誤導了一個人。
事實無疑是這樣的,即一種減弱的照明模式正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觸及角膜,而先前的經驗已經對這種特定的方式作出了解釋。
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Spearman)用原始感覺(sentience)這個詞來意指一些我們從中獲得信息的原始數據。
注53我想在這裡提供一種關于原始感覺和任何其他關于經驗之原始數據&mdash&mdash以及關于記憶現象學&mdash&mdash的理論,将其作為與事件之沖擊有關的有機體之意義重大狀态的整體。
在我關于蛙的例子中,我曾試圖強調知覺活動的重要性。
這種知覺活動介于外部現實和我們内心所擁有的東西之間。
我們内心所擁有的東西開始于經驗,而且人們也堅持認為,為了這種理論的經驗都必定以我将提出的以下三種模式發生,其中之一通常是(但絕不是必然是)限于人類的。
這三種模式是:未分化的、不完善的和綜合的。
注54我将提供這樣一種論點,即這三種模式主要是關于對事件進行&ldquo内部&rdquo闡述的問題。
最容易讨論的模式也是相對不常見的模式&mdash&mdash那就是以綜合的模式發生的經驗;人們對其有所了解但卻較難進行讨論的,是以不完善的模式發生的經驗;而通常無法進行任何系統闡述,并從而也無法進行任何讨論的,是以未分化的或原始的模式發生的經驗。
這些模式之間的區别在于人們接觸事件時所作闡述的程度和特征。
未分化的模式(似乎是記憶的大緻基礎)是最為粗糙&mdash&mdash我還可以說&mdash&mdash最為簡單、最早,而且很可能是最為豐富的經驗模式。
原始感覺(從實驗的意義上說)與我所說的未分化的模式有着許多相關之處。
至少在生命的頭幾個月,未分化的模式可以被視為敏感有機體分離的瞬間狀态系列,尤其涉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區。
我之所以用&ldquo敏感的&rdquo這個術語,是試圖把所有那些感知有意義事件的渠道都帶入你們的概念之中&mdash&mdash從譬如說我臀部的觸覺器官(它告知我,這是一把椅子,而且我在上面坐的時間夠長了),到各種傳遞信号的感受性(它們已經得到發展,以滿足我在生活過程中的需要)。
這就好像是所有敏感的、主要表征的東西都是不确定但卻極其豐富的照明配電盤;如果你遵循我的說法的話,則在任何分離的經驗中,在該配電盤上顯示出來的光線模式就是基本的未分化的經驗本身。
這條線索可能會向你表明,我認為,從生命的開始到結束,我們經曆了一系列有機體瞬間狀态的分離模式,這并不意味着其他有機體正對它發生作用,而無疑意味着其他有機體的事件正朝着這種瞬間狀态的變化發展,或者實際上對這種變化産生影響。
直到我勾畫出人類新生兒所經曆的一系列的階段,這些術語以及其他許多術語的完整涵義才會顯示出來&mdash&mdash用我的話說,人類新生兒是一個潛在的成熟個體。
因此,我會馬上開始追蹤人格的發展史,正如你們将會看到的,人格的發展史實際上是人際關系各種可能性的發展史。
最為重要的事實是,習俗在經驗中和信念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且它還可以表現出巨大的多樣性。
沒有人會用原始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他的眼裡,世界由一組明确的習俗、制度以及思維方式組成&hellip&hellip約翰·杜威曾經非常鄭重地說過,習俗在塑造個體行為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與他所能影響傳統習俗的任何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就像他母語的全部詞彙所占的比例,與他自己的孩子交談時所使用的詞彙占據家庭用語的比例形成了鮮明對比一樣&hellip&hellip個體的生活史首先是對他社區中傳統地繼承下來的模式和标準的順應(accommodation)。
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所處的習俗就塑造了他的經驗和行為。
到了他能夠說話的時候,他成了他的文化的小奴隸,而到了他長大并能參加文化活動的時候,文化的習慣就成了他的習慣,文化的信念就成了他的信念,文化的不可能性就成了他的不可能性。
每一個與他身處同一群體的兒童都将和他共享上述這些東西,而生于地球另一端的兒童,沒有一個能夠獲得上述東西中哪怕是千分之一的部分。
沒有哪一個社會問題像習俗作用這個問題這樣讓我們感覺義不容辭。
在我們理解它的規律和多樣性之前,人類生活主要的複雜事實必定還仍處于不可理解的狀态。
注52 根據我對所有這些各式各樣的人類差異因素的讨論,人們乍一看也許會認為,這些差異應當成為我們研究的主題。
但是,我們将試圖研究人類的相似性。
而且,我們不會研究人本身,而是研究他們做什麼,以及就他們為什麼這樣做而相當可靠地推斷出的東西。
最具包容性的生物學、心理生物學術語是經驗(experience),我們對這個詞已經有過多次接觸,對于這個詞,我将提供下面這段界定性陳述: 經驗指的是所有生活過的、經曆過的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
經驗是一個活着的有機體憑其自身而參與之事件的内在成分,也就是說,作為有組織的實體參與其中。
經驗的有限特征取決于有機體的種類,同時還取決于所經驗之事件的種類。
經驗與有機體所參與的事件并不是一回事;當我看并看到一隻蛙時,我關于這隻蛙的經驗&mdash&mdash我關于這隻蛙的知覺&mdash&mdash并不是這隻蛙。
這隻蛙(如果它是一隻&ldquo真正的&rdquo蛙的話)&mdash&mdash這絕不是必要的&mdash&mdash反映了當時存在的一種特殊光線模式;我的雙眼經受了這種特殊光線模式的沖擊;緊接着發生了各種不同的&ldquo内部變化&rdquo,包括&ldquo内部&rdquo資料對蛙這個概念的識别。
換句話說,有一個相對&ldquo外部的&rdquo客體,引起了我們所謂的&ldquo使我與之接觸&rdquo的某些東西;同時,還存在着一組發生在這裡或那裡十分複雜的、相對私下或&ldquo内部的&rdquo狀态變化,對此,我可以稱其為知覺活動,而其結果便導緻了知覺對象(percept)。
在我們認識世界的當前狀态中,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表明,在對事件進程所知覺到的特征(諸如把蛙知覺為蛙)和這一事件進程最終的&ldquo真實&rdquo特征之間,存在任何必然的對應性。
如果不去考慮知覺的内推活動(interpolatedact),就會導緻許多的僞事實和僞問題。
有以下這一事實為證,即甚至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哲學家&mdash&mdash我認為,這裡說的是查爾斯·莫裡斯(CharlesMorris)&mdash&mdash在提出一種信号理論(theoryofsigns)時,對下列事實進行了評論,即有某個物件正在趨近于我們,在它觸及角膜之前,我們就開始眨眼睛,把眼睛閉上。
這是日常言語中大量相似現象的一個頗為典型的例子&mdash&mdash不論這種日常言語聲稱自己有多麼科學&mdash&mdash它實際上相當嚴重地誤導了一個人。
事實無疑是這樣的,即一種減弱的照明模式正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觸及角膜,而先前的經驗已經對這種特定的方式作出了解釋。
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Spearman)用原始感覺(sentience)這個詞來意指一些我們從中獲得信息的原始數據。
注53我想在這裡提供一種關于原始感覺和任何其他關于經驗之原始數據&mdash&mdash以及關于記憶現象學&mdash&mdash的理論,将其作為與事件之沖擊有關的有機體之意義重大狀态的整體。
在我關于蛙的例子中,我曾試圖強調知覺活動的重要性。
這種知覺活動介于外部現實和我們内心所擁有的東西之間。
我們内心所擁有的東西開始于經驗,而且人們也堅持認為,為了這種理論的經驗都必定以我将提出的以下三種模式發生,其中之一通常是(但絕不是必然是)限于人類的。
這三種模式是:未分化的、不完善的和綜合的。
注54我将提供這樣一種論點,即這三種模式主要是關于對事件進行&ldquo内部&rdquo闡述的問題。
最容易讨論的模式也是相對不常見的模式&mdash&mdash那就是以綜合的模式發生的經驗;人們對其有所了解但卻較難進行讨論的,是以不完善的模式發生的經驗;而通常無法進行任何系統闡述,并從而也無法進行任何讨論的,是以未分化的或原始的模式發生的經驗。
這些模式之間的區别在于人們接觸事件時所作闡述的程度和特征。
未分化的模式(似乎是記憶的大緻基礎)是最為粗糙&mdash&mdash我還可以說&mdash&mdash最為簡單、最早,而且很可能是最為豐富的經驗模式。
原始感覺(從實驗的意義上說)與我所說的未分化的模式有着許多相關之處。
至少在生命的頭幾個月,未分化的模式可以被視為敏感有機體分離的瞬間狀态系列,尤其涉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區。
我之所以用&ldquo敏感的&rdquo這個術語,是試圖把所有那些感知有意義事件的渠道都帶入你們的概念之中&mdash&mdash從譬如說我臀部的觸覺器官(它告知我,這是一把椅子,而且我在上面坐的時間夠長了),到各種傳遞信号的感受性(它們已經得到發展,以滿足我在生活過程中的需要)。
這就好像是所有敏感的、主要表征的東西都是不确定但卻極其豐富的照明配電盤;如果你遵循我的說法的話,則在任何分離的經驗中,在該配電盤上顯示出來的光線模式就是基本的未分化的經驗本身。
這條線索可能會向你表明,我認為,從生命的開始到結束,我們經曆了一系列有機體瞬間狀态的分離模式,這并不意味着其他有機體正對它發生作用,而無疑意味着其他有機體的事件正朝着這種瞬間狀态的變化發展,或者實際上對這種變化産生影響。
直到我勾畫出人類新生兒所經曆的一系列的階段,這些術語以及其他許多術語的完整涵義才會顯示出來&mdash&mdash用我的話說,人類新生兒是一個潛在的成熟個體。
因此,我會馬上開始追蹤人格的發展史,正如你們将會看到的,人格的發展史實際上是人際關系各種可能性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