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定 義
關燈
小
中
大
科學的話,那麼,把它設定為是一種關于人際關系的研究,無疑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通過如此界定精神病學這一簡單的權宜之計,我們就可以從嚴重的精神病學問題中剔除大量的僞問題(pseudo-problems)&mdash&mdash由于它們是僞問題,所以對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會很敏感,事實上,它們試圖解決問題的方式,僅僅是愉快地度過一生的方式。
讓我重複一遍,精神病學作為一門科學,無法涉足任何不可改變的私下内容;它必須隻關注于以公開方式進行的人類生活,或者以可轉化為公開的方式進行的人類生活。
因此,由于心理生物學試圖研究單個的人類個體,而文化人類學(它已成為社會科學中的一個強大分支)試圖研究社會傳統(這種傳統表現在那些組成群體的人們的一緻行為之中),所以,精神病學&mdash&mdash以及與它會聚的社會心理學&mdash&mdash研究以受到生物和文化方面制約但卻獨特的(suigeneris)人際過程,這些人際過程發生在作為觀察者的精神病學家從事其工作的人際情境之中。
人這種動物與人類的經驗 人生來是一種動物。
隻有通過新生兒才能了解人類這種動物。
将人這種動物轉化為其他某種東西的過程,在個體出生後很短時間内便開始生效了。
作出這樣的推斷是很有根據的,即人這種動物如果照這樣繼續存在下去,他們就會被發現是生物系列中非常具有天賦的成員,尤其在其中心整合裝置(centralintegrativeapparatus)的演化過程中極具天賦,這種中心整合裝置提供了下述三種獨特的能力:(1)視覺與用于握物的雙手之間的相互關聯&mdash&mdash這是除了嘴巴之外最為重要的相互關聯工具;(2)聽覺與發音器官之間的相互關聯,這種發音器官已經達到了非常精煉的程度,以至于産生了讓人難以相信的進化發展結果&mdash&mdash語言;(3)上述這些東西與一個非常複雜的大腦中(這個複雜的大腦使得可以用多種經驗的抽象物來進行操作)所有其他接收器&mdash效應器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
有大量證據表明,人這種動物在出生後有很長一段時期間不能照顧自己;證據還表明,作為人類之特征的能力,要經過不少于10至20年的時間才能逐漸地成熟。
人這種動物在出生時完全依賴于他人,之後這種依賴性會逐漸減少,但仍舊很強,在出生後的五六年時間裡,都需依賴于人類環境中的溫柔合作。
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在這期間,各種生物能力會依次成熟),人性動物會進一步地形成特征。
同樣清楚的是,天生的潛力(inbornpotentialities,這些潛力經過幾年的時間已經變得成熟)是非常容易改變的,它們容易受到由經驗産生的相對持久變化的影響,從而與比較穩定的模式形成對照[我們通常用本能(instinct)這一生物學概念來指這些穩定的模式]。
認為不管任何方面的&ldquo人類本能&rdquo(humaninstincts)都如同一成不變的成熟行為模式固有的刻闆含義一樣這種說法,是完全荒謬的。
因此,所有關于&ldquo人類本能&rdquo的讨論都非常容易使人産生誤解,并且還會阻礙形成正确的思想,除非&ldquo本能&rdquo(instinct)這個術語[用形容詞&ldquo人類的&rdquo(human)來加以修飾]的含義得到進一步的拓展,以便在使用該術語時不存在任何特别的意義。
除了遺傳結果或成長中的災難之外[白癡(idiot)這個術語可以正确地用于這種遺傳結果或成長中的災難],人性動物天生具有的個體差異,與人性動物與其他任何物種之間的差異相比,便有如小巫見大巫了&mdash&mdash不管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多麼的驚人,它們都是以某一特定文化時期的生活史為背景的。
人與人之間差異的問題,對于一種純粹出于幻想的對于人格以及人格獨特性的興趣來說是根本的;由于這個問題非常麻煩,并且對于那些研究所謂人性的學者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此,不管是什麼樣的個體差異,我都想大肆強調一下。
與此同時,我想告誡你們,在精神病學中,作為一個研究人際關系的學者,沒有差異(諸如藝術中的相似性)以及無論在何處發現的人類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相似性,要比所有這些個體差異重要得多。
如果排除孿生子的例子,我們就可以假定,每一個人性動物之間多少都有些不同,這種不同不僅表現在作為一個生物的組織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與生活(即在生物學上必要的環境中的生活)有關的機能活動方面。
我幾乎沒有必要提醒你們去注意這些差異,例如頭發的顔色、質地及它們在體表上的分布,虹膜的顔色,皮膚的色素,血液的類型,以及手指、鼻子和耳朵等各個器官的大小和形狀。
我幾乎可以無限地列舉這些差異,這些差異可以被描述為是一個特定的生物組織與另一個生物組織之間從外顯到隐秘的各種不同。
對于研究人際關系的學者來說,印象更為深刻的要數機能方面的遺傳差異,或至少是先天的差異,這些機能包括:(1)與光頻(lightfrequencies)有關的視覺感受器;(2)與聲頻(soundfrequencies)有關的聽覺感受器;(3)表現在各種靈活可能性上的解剖學差異,包括言語差異;(4)作為由比内(Binet)&ldquo智力測驗&rdquo所測得的活動之基礎的各種因素之複雜性的差異。
那些并不真正精通該領域的人往往提出常見但卻錯誤的假設,認為,人類在所謂的可見光譜範圍内對頻率光波表現出一種典型的反應。
盡管從統計學上看,這種說法是正确的,即人們可以把一千個人的視覺敏感性或顔色敏感性曲線應用于十萬個人身上,但是,當以極大的耐心去繪制一個特定視網膜顔色敏感性的曲線時,人們會發現,這條曲線并不精确地近似于統計上的曲線。
因此,它們之間存在着差異&mdash&mdash而且,就我們所知道的一切而言,可能存在着相當顯著的差異,尤其是在一些中國人身上。
我不知道他們枕部增加了的肌肉痙攣是否會影響視覺,但我推測是有影響的。
很可能它并不影響顔色敏感性區域的視覺;不過甚至是那兒,它也有可能産生影響&mdash&mdash對此,我們并不十分确定。
除此以外,在對光的強度作出反應方面&mdash&mdash例如,當視網膜杆接收暗淡照明條件的特殊時刻&mdash&mdash也存在着很大的個體差異,而且,由于這些差異随着健康狀況、營養和所涉及個體的其他條件的不同而不同,這一點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這些差異在某些影響所涉及個體之生存的特定環境裡頗具意義,例如,晚間飛行,甚至是晚間駕車。
對光的距離感受器(distancereceptor)方面所存在的這些差異,與對空氣波的聽覺感受器(auditoryreceptor)方面的差異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裡,我們也有一條通過統計方法而得出的相當典型的感受性曲線,而且這條曲線可以應用于有關個體聽覺的大量數據。
與色彩視覺領域中的個體
讓我重複一遍,精神病學作為一門科學,無法涉足任何不可改變的私下内容;它必須隻關注于以公開方式進行的人類生活,或者以可轉化為公開的方式進行的人類生活。
因此,由于心理生物學試圖研究單個的人類個體,而文化人類學(它已成為社會科學中的一個強大分支)試圖研究社會傳統(這種傳統表現在那些組成群體的人們的一緻行為之中),所以,精神病學&mdash&mdash以及與它會聚的社會心理學&mdash&mdash研究以受到生物和文化方面制約但卻獨特的(suigeneris)人際過程,這些人際過程發生在作為觀察者的精神病學家從事其工作的人際情境之中。
人這種動物與人類的經驗 人生來是一種動物。
隻有通過新生兒才能了解人類這種動物。
将人這種動物轉化為其他某種東西的過程,在個體出生後很短時間内便開始生效了。
作出這樣的推斷是很有根據的,即人這種動物如果照這樣繼續存在下去,他們就會被發現是生物系列中非常具有天賦的成員,尤其在其中心整合裝置(centralintegrativeapparatus)的演化過程中極具天賦,這種中心整合裝置提供了下述三種獨特的能力:(1)視覺與用于握物的雙手之間的相互關聯&mdash&mdash這是除了嘴巴之外最為重要的相互關聯工具;(2)聽覺與發音器官之間的相互關聯,這種發音器官已經達到了非常精煉的程度,以至于産生了讓人難以相信的進化發展結果&mdash&mdash語言;(3)上述這些東西與一個非常複雜的大腦中(這個複雜的大腦使得可以用多種經驗的抽象物來進行操作)所有其他接收器&mdash效應器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
有大量證據表明,人這種動物在出生後有很長一段時期間不能照顧自己;證據還表明,作為人類之特征的能力,要經過不少于10至20年的時間才能逐漸地成熟。
人這種動物在出生時完全依賴于他人,之後這種依賴性會逐漸減少,但仍舊很強,在出生後的五六年時間裡,都需依賴于人類環境中的溫柔合作。
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在這期間,各種生物能力會依次成熟),人性動物會進一步地形成特征。
同樣清楚的是,天生的潛力(inbornpotentialities,這些潛力經過幾年的時間已經變得成熟)是非常容易改變的,它們容易受到由經驗産生的相對持久變化的影響,從而與比較穩定的模式形成對照[我們通常用本能(instinct)這一生物學概念來指這些穩定的模式]。
認為不管任何方面的&ldquo人類本能&rdquo(humaninstincts)都如同一成不變的成熟行為模式固有的刻闆含義一樣這種說法,是完全荒謬的。
因此,所有關于&ldquo人類本能&rdquo的讨論都非常容易使人産生誤解,并且還會阻礙形成正确的思想,除非&ldquo本能&rdquo(instinct)這個術語[用形容詞&ldquo人類的&rdquo(human)來加以修飾]的含義得到進一步的拓展,以便在使用該術語時不存在任何特别的意義。
除了遺傳結果或成長中的災難之外[白癡(idiot)這個術語可以正确地用于這種遺傳結果或成長中的災難],人性動物天生具有的個體差異,與人性動物與其他任何物種之間的差異相比,便有如小巫見大巫了&mdash&mdash不管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多麼的驚人,它們都是以某一特定文化時期的生活史為背景的。
人與人之間差異的問題,對于一種純粹出于幻想的對于人格以及人格獨特性的興趣來說是根本的;由于這個問題非常麻煩,并且對于那些研究所謂人性的學者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此,不管是什麼樣的個體差異,我都想大肆強調一下。
與此同時,我想告誡你們,在精神病學中,作為一個研究人際關系的學者,沒有差異(諸如藝術中的相似性)以及無論在何處發現的人類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相似性,要比所有這些個體差異重要得多。
如果排除孿生子的例子,我們就可以假定,每一個人性動物之間多少都有些不同,這種不同不僅表現在作為一個生物的組織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與生活(即在生物學上必要的環境中的生活)有關的機能活動方面。
我幾乎沒有必要提醒你們去注意這些差異,例如頭發的顔色、質地及它們在體表上的分布,虹膜的顔色,皮膚的色素,血液的類型,以及手指、鼻子和耳朵等各個器官的大小和形狀。
我幾乎可以無限地列舉這些差異,這些差異可以被描述為是一個特定的生物組織與另一個生物組織之間從外顯到隐秘的各種不同。
對于研究人際關系的學者來說,印象更為深刻的要數機能方面的遺傳差異,或至少是先天的差異,這些機能包括:(1)與光頻(lightfrequencies)有關的視覺感受器;(2)與聲頻(soundfrequencies)有關的聽覺感受器;(3)表現在各種靈活可能性上的解剖學差異,包括言語差異;(4)作為由比内(Binet)&ldquo智力測驗&rdquo所測得的活動之基礎的各種因素之複雜性的差異。
那些并不真正精通該領域的人往往提出常見但卻錯誤的假設,認為,人類在所謂的可見光譜範圍内對頻率光波表現出一種典型的反應。
盡管從統計學上看,這種說法是正确的,即人們可以把一千個人的視覺敏感性或顔色敏感性曲線應用于十萬個人身上,但是,當以極大的耐心去繪制一個特定視網膜顔色敏感性的曲線時,人們會發現,這條曲線并不精确地近似于統計上的曲線。
因此,它們之間存在着差異&mdash&mdash而且,就我們所知道的一切而言,可能存在着相當顯著的差異,尤其是在一些中國人身上。
我不知道他們枕部增加了的肌肉痙攣是否會影響視覺,但我推測是有影響的。
很可能它并不影響顔色敏感性區域的視覺;不過甚至是那兒,它也有可能産生影響&mdash&mdash對此,我們并不十分确定。
除此以外,在對光的強度作出反應方面&mdash&mdash例如,當視網膜杆接收暗淡照明條件的特殊時刻&mdash&mdash也存在着很大的個體差異,而且,由于這些差異随着健康狀況、營養和所涉及個體的其他條件的不同而不同,這一點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這些差異在某些影響所涉及個體之生存的特定環境裡頗具意義,例如,晚間飛行,甚至是晚間駕車。
對光的距離感受器(distancereceptor)方面所存在的這些差異,與對空氣波的聽覺感受器(auditoryreceptor)方面的差異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裡,我們也有一條通過統計方法而得出的相當典型的感受性曲線,而且這條曲線可以應用于有關個體聽覺的大量數據。
與色彩視覺領域中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