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從嬰兒期向童年期過渡:言語獲得

關燈
特征),一種特殊的惡意有可能會出現。

    在一些家庭中,以及在一些養育者身上,情況就是如此,關于嬰兒的預期此時開始以以下兩點為基礎而呈現出特定的色彩:一是其他人斷言嬰兒看上去像誰;二是其他人此時已經察覺出嬰兒所表現出的&ldquo性格像誰&rdquo的迹象。

    這個被假定與嬰兒在外貌或性格方面很相像的人,可能是他的親生父母,也可能是親屬,甚至可能是一位虛構的祖先。

    在某些情境裡,這些設想的外貌或行為雛形方面的相似,在養育者對行為的系統闡釋方面,要比科學公正的觀察者可能觀察到的嬰兒外貌或行為要重要得多。

    不管在什麼地方,隻要父母的預期導緻了這種情境,一些偶然事件就真的會開始優先于某些已經開始的學習過程,并因而幹擾這些學習過程,對此,我馬上就會談到。

     外顯過程和内隐過程 現在,我想進一步展開我在講述過程中尚未充分展開的論點。

    就像我在前面讨論回憶和預見那樣,這裡的讨論也圍繞着過去經驗對生活的影響,如果過去經驗出現得夠頻繁的話&mdash&mdash或者其重要性得到充分證明的話&mdash&mdash因為,這樣它就會被組織成信号。

    在當前的行為中,這一組織經驗的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作回憶與預見方面的信号過程的表現。

    到第九或第十個月時,觀察者對這種組織經驗的重要性的認識,還隻能靠推理來進行。

    這種重要性雖然沒有得到明确、客觀的論證,不過可以根據所觀察到的東西來推導。

     在這一點上,我想持久性地區分一下參與性觀察者所觀察到的東西與觀察不到但通過所觀察到的東西可以推斷出來的結果&mdash&mdash從嬰兒期一直到生命結束,這一區分都非常重。

    這就是人際關系中的外顯過程(overtprocesses)與内隐過程(covertprocesses)之間的區分。

    注83 我到目前為止所描述的内容中有很大部分都涉及内隐過程,并已經得出結論認為這是推斷的結果。

    言語行為一出現,它便成為永久的東西,這對于正确推理的可能性來說,是一個極為理想的指标。

    此外,在嬰兒期的後幾個月裡,由于延遲行為(delayedbehavior)現象開始顯現,關于内隐過程的某些推斷就有了較為可靠的依據。

    我在前面曾講到過焦慮的緊張是如何在與需要相對立的直接矢量(directvector)中起作用的。

    現在,我們有可能在年幼的孩子身上觀察到,需要本身會相當明顯地表現出一種特定的層級組織(hierarchicalorganization)。

    有時候,饑餓優先于其他正在發生的事情,行為就會旨在滿足饑餓&mdash&mdash或者幹擾其他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是,當饑餓得到滿足(而非伴發睡眠)時,這種受到幹擾的活動會再次出現,并且顯然以某種休眠的狀态一直等候着,直至強大的動機自己得到解決或得到了滿足。

    人們偶爾也會看到,當這種受到幹擾的活動再次出現時,其情境模式真的會發生某種變化。

    從這一觀察中我們可以推斷,與延遲的或受到幹擾的動機相聯系的某件事情肯定正在進行,同時強大的動機正在趨向滿足。

    這種推理活動,我稱之為内隐活動,與明顯表現出來的活動形成了鮮明對比。

    注84 因此,我認為,到了嬰兒期結束和童年期開始時,人們所能看到的隻是能夠被解釋為幕後的符号操作的繼續,人們可能會說,幕簾就是正呈現出來的活動,即與一種更為強烈的需要的滿足相聯系的能量轉化。

    這就好像是某些信号加工已經在進行,期間滿足某種并發需要的行為處于運作狀态,而且整個事情都已以内隐的方式進行。

    這類事情,人們在自己的身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最明顯的例子很可能就是這樣一種現象了,即人們可能對下午或晚上的某個問題大惑不解,一夜醒來,對這同一個問題可能就全然明了。

     現在,這些内隐過程可能會被視作極為私人的,也絕非完全直接地受制于社會模式或教育變化的影響,這種社會模式或教育變化無疑主要适用于1歲嬰兒大量的外顯行為。

    不過,歸根結底,不管嬰兒對他人的人格化是多麼少,這些内隐過程都源于本質上具有人際性質的經驗組織。

    也許,隻有這個時候,即當不可能把内隐過程視作人際現象的時候,才是人際事件的綜合得以發生的時候&mdash&mdash就好像這些過程中經常發生的那樣&mdash&mdash這時,人們通過一種新的方式把原有的經驗加以結合,得出了諸多新的結論;這種現象發生時,似乎與特定的人際事件并無直接聯系。

     我相信,随着自我系統及其功能這一主題的進一步展開,有一點會變得越來越明顯,即對于1歲嬰兒來說完全恰當的内隐過程,主要借助焦慮指導下的學習,此時已經完全從成人的信息庫裡被驅趕了出來;而且,這些内隐過程出現的可能性會迅速引發某種程度的焦慮,這種焦慮足以幹預内隐過程的顯現。

     姿勢與語言的學習 在從1歲末起進行的學習中,直接而又非常重要的累積是外顯行為的習得,這種外顯行為通常屬于我們可以稱之為人際交往行為的兩大類,即姿勢(gesture)的人際交往行為和語言(language)的人際交往行為。

    注85為了表明言語之姿勢操作(gesturalperformanceofspeech)的重大性,我想指出一點,将姿勢成分從語言行為中剝離出來,隻是生活中相當受限的領域&mdash&mdash例如,當一位科學家正在成為一位優秀的科學家時。

    大多數人都會發現,這樣刻闆界定的語言行為比交往行為更令人昏昏欲睡。

     嬰兒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