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廟雜談

關燈
麼?”我似乎不相信父親的話似地說。

     “損失,這不過暫時的。

    我所看見的屯溪鎮是:火燒一次,房屋整齊而且高大一次;火燒一次,街道寬大而且潔淨一次;火燒一次,市面繁華一次。

    ” 我當然不懂了,因為父親說的是屯溪鎮的曆史上的話;而我那時年紀很小,我的頭腦中簡直沒有屯溪鎮的曆史。

     但後來也漸漸明白了,從我的頭上的小辮子剪了以後。

     我看見了許多古舊的老屋,在我的故鄉,污穢而且狹隘,牆壁已傾斜得搖搖欲倒了,然而古屋裡的人們照樣地生活着,談着,笑着,他們毫不感覺危險而且厭惡。

     我懷疑而且不安了,“這麼古舊的老屋還不想法子改造麼?” “改造,談何容易,要損失,還要代價。

    ”一個老年人很藐視地告訴我,他是我的親戚。

     我恍然了,知道改造不是那麼容易。

     然而狂風吹來,古屋倒了,新屋又建築起來了;大火燒來,古屋毀了,新屋又建築起來了。

    狂風和大火底下,當然損失了不少的生命和财産,然而新屋終于建築了起來。

     從此以後,我贊美狂風,也贊美大火,它們誠然是徹底的破壞者;然而沒有它們,便也沒有改造。

     有時我也替愚蠢的人們可憐;有時我又想,為了改造,為了進步,愚蠢的人們是應該犧牲。

     我希望狂風和大火毀壞了眼前之一切的污穢而狹隘的房屋,在荒涼的大地上,再建築起美麗而高大的宮殿來。

    我希望徹底的破壞,因為有徹底的破壞,才有徹底的建設。

     我贊美東安市場過去的大火,因為有了它,東安市場才有現在的新建設。

     十四,三,二十五。

     (五) 偶然買得一隻母雞,便送到Amy的府上去。

     那裡住着的Y小姐也有三隻母雞。

     我把我的母雞放在Amy府上的庭中,Y小姐和Amy都圍上來。

     “幾吊錢買的?”Amy問。

     “八吊半。

    ”我欣然地說。

     “買得便宜!”Y小姐誇獎地說。

     然而Y小姐的三隻母雞也圍上來了,其中一隻黃毛的母雞,氣洶洶地直沖到前面來,将我的母雞的頸兒咬着;然而我的母雞亦頗不弱,于是伊倆便決鬥起來了。

     Y小姐與Amy站在一旁瞧着,笑着。

     我的确忍不住了,瞧着這無理的決鬥。

    我于是用左腳将我的母雞踢開,然而Y小姐的母雞又直撲上來了;我知道這無理的決鬥是不可免的了,于是也站在一旁,說: “你們鬥罷,畜生們!” “鬥死一隻也好,橫豎有雞肉吃。

    ”Amy接着說。

     然而我心中又似乎有牢不可破的倫理:我總覺得人可以殺雞,雞決不可以殺雞的。

    于是我也加入雞的戰鬥,連午飯也不想去吃。

     Y小姐與Amy自然笑我多事了。

     然而因為我的幹涉,雞們的争鬥終于停止。

     我知道雞們是不忠厚的,這也不自今日始了。

    魯迅先生的後園養了有三隻雞,這三隻雞自然是朝夕相聚,應該是相親相愛的了。

    然而也時常争鬥,我親眼看見過的。

     “雞們鬥起來了。

    ”我從窗上看出去,對魯迅先生說。

     “這種争鬥我也看得夠了,由他去罷!”魯迅先生說。

     “由他去罷!”是魯迅先生對于一切無聊行為的憤慨态度。

    我卻不能這樣,我不能瞧着雞們的争鬥,因為“我不願意!” 其實“我不願意”也是魯迅先生一種對于無聊行為的反抗态度。

    《野草》上明明的說着,然而人們都說“不懂得”。

     我也不敢真說懂得,對于魯迅先生的《野草》。

    魯迅先生自己卻明白的告訴過我,他的哲學都包括在他的《野草》裡面。

     我想養雞,因為我愛吃雞蛋。

     我因為養雞而想起愛養雞的杜威(JohnDe-wey)先生來。

     杜威先生離開中國以後,我們大概對于他的最近的思想和生活都茫然了罷。

    這是麥柯(WilliamMeCall)博士告訴我們的關于杜威的一件趣事。

     杜威先生回國以後,在家中養了幾隻雞。

    他愛拿他養的雞所生的雞蛋去送他的朋友。

     一天,他拿了幾個雞蛋去送他的同事哥侖比亞大學某教授。

     某教授剛巧不在家。

     杜威先生将雞蛋留下,自己回來了。

     後來某教授回家,仆人告訴他說,“今天有個賣雞蛋的送了幾個雞蛋來。

    ” 某教授想了半天,才知道賣雞蛋的原來是杜威先生! 麥柯博士曾告訴我們某教授的名字,可惜我一時忘記了,記不起某教授的名字來。

     這自然是杜威先生的趣事。

    我之養雞,并不是想媲美杜威先生。

    杜威先生養的雞多,所以生的雞蛋還可以送人;然而我隻有一隻雞,我送給Amy,因為我的雞養在伊的家中,生出蛋來還是我吃。

     我是貧者,沒有餘蛋送給旁人。

     十四,四,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