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歎符号與新詩
關燈
小
中
大
最近看見張耀翔君在《心理》雜志做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新詩人的情緒》,(《心理》第三卷第二号,)内容論的是“感歎符号車載鬥量。
”張君不憚煩的把中國的《嘗試集》,《女神》,《春水》,《浪花》等詩集裡面的感歎符号“!”一本本的統計起來,又把西洋的莎士比亞,彌爾敦,白朗甯,但丁諸人的詩集裡面的感歎符号“!”都一本本統計起來,而得一個“結論”: 中國現在流行之白話詩,平均每四行有一個歎号,或每千行有二百三十二個歎号。
公認外國好詩平均每二十五行始有一個歎号。
中國白話詩比外國好詩歎号多六倍。
中國詩人比外國大詩家六倍易于動感歎。
子夏《毛詩序》雲:“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若今之白話詩,可謂亡國之音矣。
張君這種“黃絹幼婦”的議論,我個人看了,隻能合十贊歎,(我不是新詩人,然而也是“易于感歎”的,我隻好預備做“亡國奴”,)不敢贅一辭。
一來呢,張君是有名的心理學家,自然對于“情緒”是很有研究的。
無論是新詩人的情緒,舊詩人的情緒,老詩人的情緒,少詩人的情緒,男詩人的情緒,女詩人的情緒,張君自然是曆曆如數家珍,一下筆就可以幾千言。
我呢,心理學書雖然也看過幾本。
但因為生性太笨的緣故,到如今還不懂得“情緒”兩個字怎樣解,所以對于張君這篇《新詩人的情緒》的大作,自然不敢說什麼話了。
二來呢,講到“新詩人”三字,更叫我慚愧慚愧,惶恐惶恐。
因為我雖然也曾湊過幾首歪詩,也曾大膽的在這裡那裡的報紙上發表出來。
但我從來沒有那樣狗膽自己冒稱“新詩人”,而且有時候拿起鏡來自己照照,覺得也半點“新詩人”的相貌都沒有。
因為現在所謂時髦“新詩人”者:身上自然要穿起洋裝,眼上自然要戴上眼鏡,臉上自然要搽上幾點雪花膏,口上自然也要會背出幾首雪萊拜輪的洋詩,或者是能夠到什麼紐約倫敦去逛逛,會會什麼女詩人! 就不然也要借幾塊大洋,到西湖之濱去找一兩個女學生,談談心。
我呢,以上幾種資格一種也沒有,所以自然不敢夢想做新詩人了。
至于在這裡那裡發表幾首歪詩,則另外有一種虛無的奢望。
因為我聽說國立某大學的女生,整日把蘇曼殊遺像挂在床頭。
我想:蘇曼殊這個窮和尚,生前沒有幾個人理他,死後卻還有這種豔福,能夠邀大學女生之垂憐,把他的遺像挂在床頭,朝思暮想,也許是一本《燕子龛遺詩》在那裡作怪罷。
我是被大學女生丢過的,對于蘇曼殊這種豔福實在有點羨慕而且妒忌。
所以不揣棉薄,也拚命的做幾首歪詩,希望能積少成多,死後出本什麼“雀子龛”或者是“鴿子龛”遺詩,也許一二百年後或者一二千年後能夠邀什麼國立大學女生的垂憐,把我的醜像挂在床頭或棹底,也可出出生前這一股悶氣。
我做詩的動機和目的,既然是希望死後有大學女生挂遺像,自然與現在所謂“新詩人”毫無關系。
張君這篇文章論的是“新詩人的情緒”,所謂“新詩人”多與我很隔膜的,對于張君的大作也隻好“免開卑口”了。
(因為張君是大學教授,對他要客氣些,所以不敢稱“免開尊口”,隻好把“尊”字改成“卑”字。
)而且照文章上看來,張君也是新詩人之一,我現在且請大家拜讀張君的大作: 仰看像一陣春雨, 俯看像數畝禾田。
縮小看像許多細菌, 放大看像幾排彈丸。
這是張君詠“感歎符号”的白話詩。
記得死友胡思永曾對我說:當羅家倫君在《新潮》上發表幾首詩的時節,好像是劉半農先生笑着對什麼人說,“詩人之門,不許羅志希(志希,家倫君之别号也)去敲!”像上面張君的詩,自然比羅家倫君的詩要好萬倍,因為詩是“情緒”的表現,而張君卻是做“新詩人的情緒”的論文的,對于新詩研究有素,自然是毫無疑義了。
像張君這樣好詩,一定不但能敲破“詩人之門”,而且能升堂入室了。
記得十歲時候,在家鄉的亭上,曾見這裡那裡的牆壁上題了有這麼“一首詩”: 我有一首詩, 天下無人知。
有人來問我, 連我也不知! 我當
”張君不憚煩的把中國的《嘗試集》,《女神》,《春水》,《浪花》等詩集裡面的感歎符号“!”一本本的統計起來,又把西洋的莎士比亞,彌爾敦,白朗甯,但丁諸人的詩集裡面的感歎符号“!”都一本本統計起來,而得一個“結論”: 中國現在流行之白話詩,平均每四行有一個歎号,或每千行有二百三十二個歎号。
公認外國好詩平均每二十五行始有一個歎号。
中國白話詩比外國好詩歎号多六倍。
中國詩人比外國大詩家六倍易于動感歎。
子夏《毛詩序》雲:“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若今之白話詩,可謂亡國之音矣。
張君這種“黃絹幼婦”的議論,我個人看了,隻能合十贊歎,(我不是新詩人,然而也是“易于感歎”的,我隻好預備做“亡國奴”,)不敢贅一辭。
一來呢,張君是有名的心理學家,自然對于“情緒”是很有研究的。
無論是新詩人的情緒,舊詩人的情緒,老詩人的情緒,少詩人的情緒,男詩人的情緒,女詩人的情緒,張君自然是曆曆如數家珍,一下筆就可以幾千言。
我呢,心理學書雖然也看過幾本。
但因為生性太笨的緣故,到如今還不懂得“情緒”兩個字怎樣解,所以對于張君這篇《新詩人的情緒》的大作,自然不敢說什麼話了。
二來呢,講到“新詩人”三字,更叫我慚愧慚愧,惶恐惶恐。
因為我雖然也曾湊過幾首歪詩,也曾大膽的在這裡那裡的報紙上發表出來。
但我從來沒有那樣狗膽自己冒稱“新詩人”,而且有時候拿起鏡來自己照照,覺得也半點“新詩人”的相貌都沒有。
因為現在所謂時髦“新詩人”者:身上自然要穿起洋裝,眼上自然要戴上眼鏡,臉上自然要搽上幾點雪花膏,口上自然也要會背出幾首雪萊拜輪的洋詩,或者是能夠到什麼紐約倫敦去逛逛,會會什麼女詩人! 就不然也要借幾塊大洋,到西湖之濱去找一兩個女學生,談談心。
我呢,以上幾種資格一種也沒有,所以自然不敢夢想做新詩人了。
至于在這裡那裡發表幾首歪詩,則另外有一種虛無的奢望。
因為我聽說國立某大學的女生,整日把蘇曼殊遺像挂在床頭。
我想:蘇曼殊這個窮和尚,生前沒有幾個人理他,死後卻還有這種豔福,能夠邀大學女生之垂憐,把他的遺像挂在床頭,朝思暮想,也許是一本《燕子龛遺詩》在那裡作怪罷。
我是被大學女生丢過的,對于蘇曼殊這種豔福實在有點羨慕而且妒忌。
所以不揣棉薄,也拚命的做幾首歪詩,希望能積少成多,死後出本什麼“雀子龛”或者是“鴿子龛”遺詩,也許一二百年後或者一二千年後能夠邀什麼國立大學女生的垂憐,把我的醜像挂在床頭或棹底,也可出出生前這一股悶氣。
我做詩的動機和目的,既然是希望死後有大學女生挂遺像,自然與現在所謂“新詩人”毫無關系。
張君這篇文章論的是“新詩人的情緒”,所謂“新詩人”多與我很隔膜的,對于張君的大作也隻好“免開卑口”了。
(因為張君是大學教授,對他要客氣些,所以不敢稱“免開尊口”,隻好把“尊”字改成“卑”字。
)而且照文章上看來,張君也是新詩人之一,我現在且請大家拜讀張君的大作: 仰看像一陣春雨, 俯看像數畝禾田。
縮小看像許多細菌, 放大看像幾排彈丸。
這是張君詠“感歎符号”的白話詩。
記得死友胡思永曾對我說:當羅家倫君在《新潮》上發表幾首詩的時節,好像是劉半農先生笑着對什麼人說,“詩人之門,不許羅志希(志希,家倫君之别号也)去敲!”像上面張君的詩,自然比羅家倫君的詩要好萬倍,因為詩是“情緒”的表現,而張君卻是做“新詩人的情緒”的論文的,對于新詩研究有素,自然是毫無疑義了。
像張君這樣好詩,一定不但能敲破“詩人之門”,而且能升堂入室了。
記得十歲時候,在家鄉的亭上,曾見這裡那裡的牆壁上題了有這麼“一首詩”: 我有一首詩, 天下無人知。
有人來問我, 連我也不知! 我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