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葉野聞

關燈
○奉安故事 清初《東華錄》所載,及《開國方略》等書,俱言以帝儀葬明思宗,一似恩禮前朝備至。

    不知此特定鼎後,從諸臣之請,下诏掩飾耳目,為收拾人心計耳。

    按《聖安本紀》及《泣血錄》等書,都言闖賊入宮後,得思宗及後屍,盛以柳闆,暴置宮門外三日,始得小殓。

    其殓也,殆桐棺紙衾,下侪藁葬,彼等遺臣不忍涉筆矣。

    及滿人入關,文字獄急,亦無敢彰滿主之涼德者。

    及讀鄉先輩邵青門先生文,書趙一桂事,不禁恍然。

    比客京師,悟大學校生趙某者,縱談明季事,自言一桂為其遠祖,子孫藏有乃祖筆記,當日事纖悉靡遺,較青門文特詳,今存祠中。

    因口述其大略,予紀而錄焉:一桂為辇下肆商,抱布貿絲,往來市廛間,樸願無過人處。

     及京城陷,使眷屬居遠鄉,獨袱被策蹇驢,僞為軍中運糧食者,逡巡入國門,凡為亂兵所困者十餘次,幾不得脫。

    奮勇前進,卒達禁中。

    先是,禦史某者,直聲震朝右,所居與一桂鄰。

    闖兵且至,禦史以殉國自誓。

    一桂匿其少子,慨然以嬰、臼自任,且曰:“公苟正命,仆必為公營斂,如謝臯羽之于文信國故事。

    ”及事極,禦史固在圍城中。

    一桂知其必死,故棄家冒險入城以踐約,雖死于鋒刃不悔。

    無何,禦史屍不可得,而帝、後遺骸,方為僞闖臣順天府某遣官薄葬。

    梓宮窄小,如平民禮,舊臣亦無一人哭臨者。

    時僞臣某驅使明臣如犬羊,因令漢奸苛立儀制,輕輛素■,飄搖出城北,厝置于十三陵之旁。

    非特不修園寝,且不起陵樹碣,但以小石揭橥曰“明某帝”而已。

     一桂既不得禦史,則奔走視思宗之葬禮,傷心已甚。

    旋赴昌平,至夜深,獨恸哭陵下。

    袱被宿樹陰,野草牽衣,螢飛鬼嘯,不之顧也。

    顧不得思陵所在。

    有友人某,為昌平州吏目,延之食宿,如是者三日,奮然作曰:“吾力必改葬以天子禮,報大明二百年之深仁厚澤。

    且使腥膻之徒,知吾漢族尚有人也。

    ”乃即作歸計,欲變産集資為大舉。

    顧自恨商儈不谙典禮,恐草草贻後世羞,意不如先覓一掌故儒生,黃門常侍,夙娴朝章國故者,以為籌商治事地,然倉猝終不可得。

    最後乃得中涓人邢某,自言在宮中值差有年,社屋之日,曾目擊帝、後陳屍慘狀并葬所所在。

    又言田妃陵墓甚壯麗,苟帝、後合葬于此,尚不失體制。

    一桂乃與結盟為兄弟,出橐中金千餘,更往明陵探察。

    果由中涓指得昭陵旁一小丘,宿草未青,土痕猶濕。

    不覺悲從中來,念二百年帝王末路,乃至于此。

    古人謂:“一盂麥飯,幾樹冬青。

    ”今且并此而無之,能勿傷感?中涓邢乃言:“漢家故事:梓宮須取東山之木,輪囷合數人抱者,空其中,飾以丹漆垩灰。

    奢者則雜以金玉,外施金台銀閣,以為之座。

    及葬,則隧道通宮,明器畢具,刻木為宮人、黃門狀,甚則殺人以殉,魚燈石馬,羅列隧前,百官負土為墳,各種一樹,以為紀念。

     今群臣皆谄事新朝,勝國典型,誰複記憶。

    縱有二三遺老,憑吊夕陽,亦不過淚灑千行而已。

    ”一桂聞言,欷噓不已,既而奮然曰:“小臣無狀,甯毀家為此義舉,願黃門左右翼我,則感且不朽。

    ”遂先鸠工起土,出舊梓宮。

    視之,則業已朽腐,木■片片落。

    啟棺視之,帝、後顔色俱如生,惟冠服微黯。

     蓋當是草草成殓,不知何所拾得敝服,妄以施之聖體也。

    一桂悲悼者久之,中涓邢亦伏地恸哭。

    即挈金往市中與某商訂購禮服儀品。

    某商者,舊為尚衣司供奉,稔知宮中儀仗及服制之等威者也。

    一桂往返與之密商,某亦義形于色,願以半價成全一桂之大舉,一桂感甚。

    先是,中涓侈陳葬禮服物,約需二、三萬金。

    一桂以為先帝儉德昭著天下,不宜過奢,以損盛德,乃參酌奢儉之中,某商亦深然之。

    因起田妃墓土,鑿山錾石,入羨道中。

    拾級由隧下若幹方積,始發見甬道。

    納陛而升,中為正殿,列俑成行,衣履執器如生人,■綽帷帳之屬悉具。

    前列祭品,簠簋完好,銀釭膏火未滅也。

    朱漆梓宮居中,鐘虡無恙,旁羅殉葬之玩好物甚具。

    一桂因與中涓商,将帝、後新作梓宮舁入,乃舉田妃棺移于右,而以思宗梓宮居中,周後居左。

    布置略定,又因田妃有椁,帝、後俱無,爰議以田妃椁與周後,而為帝别作文木之椁,飾以钿漆。

    費用不足,則中涓複引義士孫繁祉、劉再昌等捐集數百金。

    椁成,始安設妥帖。

    增購牲醴楮帛、金銀锞錠之屬,奉奠策祝,繼以哀哭。

    中涓、義士而外,勞役者數十人,莫不酸鼻流淚。

    附近居民争來緻吊,轟動鄰邑。

     縣官聞之,若有所感,乃使吏目某開縣支費,将為之請于朝,發給庫帑。

    一桂力辭不受,仍挈袱被,與中涓偕遁至遠鄉。

    吏目覓之,不得也。

    人問其故,曰:“滿清虎狼,吾何必以清白體供其魚肉?且即不得禍,而假先帝遺骸以沽榮名,尤不忍為也。

    ” 嗟乎!較之“冬青樹”故事,其風義有過之。

    微青門一記,幾使此舉湮沒無聞,雖有藏祠之筆記,誰睹之而誰傳之?是可慨已。

     ○九王轶事十則 清初宮庭瞀亂,贻譏千古,史臣因而深諱,不敢施一直筆者,惟睿親王多爾衮屍其咎也。

    多爾衮為清太宗母弟,行居九,世稱九王,或曰,貴時人稱九千歲是也。

    太宗既崩,福臨尚幼,遺命以皇母弟攝政,仿周成負扆故事。

    然某君秘記,則言太宗深惡多爾衮,遺命并未及彼。

    且相傳太宗暴斃,乃多爾衮賄内侍毒之。

    宮闱事秘,史無佐證,未敢斷也。

    要之,多爾衮樹黨自固,宮阃親近皆其心腹,故能傳受遺诏,大權獨攬,非其他伯叔兄弟所能及。

    先是,中原甫定,南方諸遺臣辄興兵倡義,宇内騷然不甯。

    福臨幼弱,未親政,多爾衮借軍機重要為名,出入宮禁,如履帷闼。

    博爾濟太後與多爾衮福晉本同姓姐妹,親密如家人。

    太宗初崩,太後原有垂簾之意,因祖訓所格,恐宗室中轉有挾此名義别生枝節,以搖動福臨之位置,于計殊不便。

    多爾衮夙見信于博爾太後,乃獻計,用攝政制,而許以内權讓後,一如太宗生時,且其利益有突過者,故博爾太後深喜之。

    又多爾衮貌英偉,長臂善射,儀表不凡,谄事博爾後無所不至。

    博爾後深信其可恃,故外内聯絡,情逾骨肉。

    或傳太宗未崩之先,多爾衮即通于後,特迹尚未著。

    至福臨即位,始觍然不諱。

    顧遵漢制,内則父子,外則君臣,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故雖攝政,仍援君臣之義,不廢拜跪之禮。

    每入宮,或遇燕見,攝政王須北面而朝。

    博爾太後心惡之,下诏風諸臣議崇攝政王典禮,内三院首以皇叔九千歲之禮進。

    多爾衮冒昧不察,遽受其策。

    及行禮,諸臣一跪三叩首,而朝帝、後時,仍不免北面。

    一日,太後與多爾衮同遊海子,并辇而行,待衛前奏事,俱先帝、後而後及攝政。

    多爾衮偶有奏對,鴻胪贊禮者猶三呼跪拜如常儀,多爾衮心大不怿。

    翌日,使人謂太後曰:“予終不能與太後共享安樂,以予為職分所限,君臣安有敵體?方今心勞多病,請罷攝政職出宮,閉門思過,不複能望見太後顔色矣。

    ”太後得奏,心大懊喪,乃立命内大臣某往攝政王府議下嫁事,且命内三院拟稱尊皇父大典。

    時明臣陳之遴為大學士,咋舌曰:“此禮亦可議乎?”滿人摭其言入告,太後大怒,命即論死以示威。

    會有救之者,謂下嫁大嘉禮,不宜用刑,乃降譴戌編管三姓城,于是無敢持異議者。

    時策書出内三院漢臣某手,或曰龔芝麓尚書。

    策引周旦姬文,浮華滿紙。

    自是群臣朝賀,鹹先皇父攝政王,而後及帝。

    凡章表一切,鹹稱皇父矣。

     福臨少長,心知其非,凡閱章奏有皇父字,辄廢閣不閱,或遣内侍送多爾衮處。

    顧福臨性沉默,好佛典,有怒辄隐忍不發。

     旋以多爾衮征讨有大功,諸武臣鹹聽命,四方未靖,恐投鼠傷器,且不欲傷太後心,乃有醇酒婦人之意,如漢惠帝故事,厚寵董妃,辄不視朝。

    及九王敗,始稍稍問政事。

     清太宗後博爾濟氏有殊色,肌膚如玉,宮中私号之曰“玉妃”。

    初僅為才人,慧黠有智謀,言辄稱太宗旨。

    世傳以參汁進于洪承疇說降,遂盡得關外地,卒覆明社,其功不在開國元勳下也。

    玉妃既得參與帷幄機謀,權力日進,又以生皇子福臨故,遂得正位為後。

    有妹嫁九王,即多爾衮福晉,貌亦殊麗,白皙光豔與姊等。

    人以别于後,故彼曰“大玉妃”,而此曰“小玉妃”。

    兩玉妃初極相得。

    洪承疇之降也,操此秘密勝算,折沖于帷薄内者,蓋小玉妃亦為之疏附焉。

    太宗固知之,以故待九王亦特優異。

    既都沈陽,起居儀從漸仿漢制,官禁稍稍森嚴,獨九王以參與密謀故,恒出入自由。

    太宗頻年用兵,東征西讨,幾無一日安處。

    既服朝鮮,轉師入山海關,圍京師,辄經年不還宮。

    内政瑣務,盡決于九王,而實奉大玉妃意旨,逢迎無所不至。

    大玉妃往往留九王居宮中,經旬不歸私室。

    小玉妃遣人探之,辄言軍國要事,日不暇給,況外出則恐犯漏洩之嫌,不便。

    小玉妃初信之,既而人言藉藉,頗多穢聲。

    小玉妃乃親往宮中,以請安為名,偵察動靜。

    大玉妃匿九王他所,不聽小玉妃入,且不與之面,遣人傳诏曰:“皇帝有旨:不奉令而擅入機密地者,殺無赦。

    幸福晉自愛。

    ”小玉妃大羞憤,欲自裁于宮門,為左右所持,乃勸慰之,使歸。

    自是,玉妃姊妹花變為仇敵矣。

    會闖兵破明都,吳三桂引滿兵入關。

    未發,小玉妃賄某王進言于太宗,白大玉妃、九王醜狀,纖悉靡遺。

    太宗震怒曰:“朕不處分此獠,何以取天下!”乃命返師沈陽,欲先正宮闱,而後出兵取明。

    還宮未逾一日,以暴崩聞。

    人皆疑為大玉妃及九王所弑,但其時九王黨羽頗盛,莫敢撄其鋒也。

     旋奉遺诏攝政,師入燕京,遂恒居寓中。

    政事機密,大玉妃一以委之,公然帝制自為矣。

    小玉妃既抵燕京,恚不往朝太後。

     或勸以掩飾朝廷耳目,不得已,乃一往。

    太後方與九王宴樂,乃命宮人引入他室,半未一面。

    小玉妃擲冠而起,大肆诟厲,宮人鹹掩耳。

    或以報太後,太後欲使武士縛而辱之,總管某進曰:“此所謂播惡于衆也,且太後有殺妹之名,不可。

    不如使皇父裁之。

    ”太後乃命多爾衮先歸,使人傳召。

    小玉妃不信,以為九王尚在宮中,特太後之黨弄己,堅坐不返,必欲太後面見始退。

    久之,一侍婢持物入告,則九王之手環也。

    侍婢固小玉妃所親信者,始怏怏出宮。

    是夜,小玉妃以暴疾卒,舉朝無敢發其覆者。

    乃睿王削号後,府中人始洩之。

     當順治八九年間,九王權力正盛,舉朝翕然稱皇父;宮中遊宴,則與太後同辇并載,視福臨幼主蔑如也。

    一日,海子中方作競渡之戲,江南總督獻老舟工十餘人,操槳駕舵,如履平地,太後與九王樂甚。

    又值浙中獻女樂至,乃命開筵奏樂。

    豪竹哀絲,聲振林木。

    九王大悅,請太後同登水心亭,憑闌展眺。

     忽一舟子駕舟如飛而至,矯捷如水鷗,其勢直向九王。

    九王方嬉笑賞其健銳,舟抵亭堧,舟子躍而登,拔劍如虹,直刺九王。

     九王大驚,側身閃避,劍鋒擊中侍衛,斃焉,去太後僅數尺。

     亭外武士急起持之,舟子始就擒,乃罷樂撤戲。

    自是九王始知有人圖己,不敢複與太後同遊,且太後亦不敢徜徉海子間矣。

     乃命嚴鞫舟子,則大言奉大将之命,為清朝除元惡。

    而大将所主使者,即今上是也。

    問官震駭,恐卒連成大獄,有傷主座,不敢以聞。

    僅言舟子素有瘋疾,忽眼花,見龍袍舞爪,形欲攫己,故出劍禦之。

    賄舟子使改供,舟子誓死不從。

    九王令心腹探之,悉其狀。

    遂鞭問官,而斃舟子于獄。

    時豫親王多铎在江南,兵權方盛,部下之在京畿者,其勢亦不下九王,平時頗與九王不相能,故九王疑舟子必多铎所為。

    乃召之還朝,以觇其向背。

    或告變曰:“豫王欲借清君側為名,奉幼主以行司馬氏八王故事。

    謀既成矣,盍先圖之?召而若來,可閱兵南苑,數而戮之;不來,則密旨使江南總督圖之可也。

    ”及旨下,多铎即日還朝。

    九王不得已,乃借郊迎慰勞之名,大閱兵南苑。

    多铎既至,從容奏江南軍務方棘,而忽命北來何故。

    九王若有慚色,良久曰:“吾兄弟凋零如此,瓜爾佳之系,惟吾、子二人在耳。

    無從相見,安得不一謀良觌。

    且王勞苦備至,歸而稍事休養,亦誼所應爾。

    吾意固無他也。

    ”多铎曰:“感王念手足之厚恩,死且不朽。

    昔太宗宴朝,嘗指儲子謂吾二人曰:‘他日夾輔新室,惟汝二人任之。

    同心協力,以為屏藩。

    ’予在帝旁,式昭鑒之,願二人其毋忘斯言。

    今言猶在耳,而宇内殘孽未平,非吾二人行樂之日也。

    京畿兵力饒足,訓練嚴明,皇兄其善護幼主,以慰先帝之靈,以安皇太後之心。

    弟則并力南向,蕩平遺頑。

    他日獲竟全功,獻馘奏凱,然後與兄馳驅廣囿,歌舞太平,讵不美哉!”即日辭謝,九王以兵送之,至通州始返。

     自是憚多铎之英明,稍稍斂迹。

    太後欲去多铎,九王曰:“彼有大功于國,不可動也。

    惟他日當擇強鎮以處置之,勿使居中以間宮府之事,則幸矣。

    ”福臨常使人通旨于多铎,令防九王。

     九王偵知之,顧終以多铎持正,不敢行成祖之事。

    無何,多铎以江浙平,入朝。

    會九王墜馬卧疾,遂覆其權,數其罪,奉福臨親政。

    自以與九王同母弟,請罪。

    順治帝特旨開脫,且旌其功焉。

     滿洲故俗向奉薩滿教,其祭禮奇異,尚有太古蠻野之風,不可為諱,而宮中祭堂子尤為特别。

    其祭式乃樹一木于廣庭中,四周供牲醴,雜以粉團油餅之屬。

    外則數喇嘛持铙擊鼓,聲震數裡外,竟夕始罷。

    及入關後,上自宮禁,下至旗民世仆,皆行之。

    惟宮中大祭用喇嘛至數百人,場廣數百武,皇上步行旋繞其中,以為大典。

    九王既攝政,旋稱皇父,乃公然與太後并祭堂子。

    先是,喇嘛某者,太宗朝老國師也。

    凡出師或攝兵大舉,必祭堂子。

    每祭,必國師率諸喇嘛從事。

    太宗錫以尊号為“護法大照高明國師”,敬禮備至。

    國師亦自謂祭必受福,與他師敷衍儀式者不同。

    薩爾浒山之役,太宗懾于明師之衆,且與朝鮮六路夾攻,恐兵力單弱不敵,意甚猶豫,雖命将出師,而此心耿耿,猶難釋然也。

    及祭堂子,國師行禮訖,入奏太宗曰:“此行必獲全勝,覆朱明之宗社,肇長白之宏基,即其濫觞也。

    ”太宗問:“何以知之?”國師指木樁上紋,謂之曰:“此紋全直,且作南向之勢,故知破竹迎刃,所向無前。

    又其下有一紋,颠倒錯亂,即敵人之象,故知明師當一敗塗地也。

    ” 太宗信之,并力一向,果覆明師。

    自是,國師之聲價益高,而堂子祭禮愈益隆重。

    迨圍京議和之役,國師奉表入賀,謂此行即當代明正位中原,天與人歸,丁無疑義。

    既入關,攻燕京不下。

    太宗使人詢之國師,且令更祭堂子,以蔔休咎。

    國師覆奏,謂皇上于前祭時,适有他事,少繞三周,緻尚須三年後始得正位。

    此行不如早班師,以俟機會,否則恐有意外之禍也。

    太宗遂解圍東歸。

    自念當時未及終祭,果因葉赫獻女,亟欲往視,故緻三周未畢,殆幹神怒,受此頓挫。

    乃遷怒葉赫之女,拔劍殺之。

    及闖兵破京師,太宗亦議以兵南向。

    堂子祭禮甫畢,國師忽卧病不起,亦不言休咎。

    太宗令人促問之,則含胡漫應之曰:“事必克,皇上勿疑也。

    ”未幾,吳三桂假師複仇,适太宗以疾薨。

    國師始白明京可取事,九王信之,果獲濟。

    問之,則前之卧疾,知太宗不及見成功,難于直言,引疾以避之耳,九王益敬服。

    既攝政,凡出師緻祭,國師施法如常。

    嗣稱皇父,将行祭禮,國師不知所之。

    偵騎四出大索,終不得。

    諸大臣皆知九王之必敗矣。

    九王因國師潛遁,以為不利于己,大恨。

    乃索其徒,将盡殺之。

    福臨信佛甚,陰囑内侍釋其強半,放歸蒙古或西藏。

    九王敗,複召歸。

    國師陰謂人曰:“九王苟極誠奉事祭禮,實可繼大寶。

    惜乎!其荒淫緻敗也。

    ” 九王雖驕蹇自用,而頗尊視明代人物,且于宮禁中尤以遵奉明法為重要。

    即如祭萬曆媽媽神一事,亦九王所定之制,迄清季二百馀年未革者也。

    萬曆媽媽奈何?曰:明萬曆間,清太祖攻撫甯,為明将所擒,囚于獄,将殺之,清廷乃行賄于某内監。

    内監請于太後,太後傳命釋之。

    清廷念太後特恩,命于宮中設祭,每日必先上食,而後清主始敢食,謂恐神誅殛也。

    其畏明之威力如此。

    及入關,既據明宮,諸滿臣議廢祭禮。

    某貝子尤激烈,以為吾國既已代為之主,勝國之帝後,皆吾臣屬也,而猶祭其女後,毋乃亵尊?且緻祭之由來,即随此紀念而傳播,是不啻揚吾祖之恥辱,奈何不廢之耶?九王獨奮然曰:“不可!此祭所以為祖報恩,不祭是忘祖也。

    且此紀念,足以彰吾祖之締造艱難,與明廷之失政,何恥辱之有?決不可廢。

    ”遂定議。

    既而九王之所親告人曰:“入宮之始,九王亦不以為然。

     其夜入宮,方與太後同夢,乃大呼見鬼。

    雲明帝、後上坐,縛而撻責之。

    比醒怖甚。

    嗣是明宮神廟,無一敢動者。

    況祖制之祭萬曆媽媽,名正言順,彼安敢廢耶!”人始知其抗議之故。

     自是,每日緻祭以為常。

    顧其祭禮亦甚奇特。

    每日子正三刻,東華門啟扉,首先入門者,即此主祭之老巫妪也。

    布圍騾車一乘,不然車燈,載活豬二口,直入内東華門,循牆而行,抵紫禁城東北隅,有小屋三橼,中供萬曆太後神像,即滿俗稱為“萬曆媽媽”是也。

    殺豬緻祭畢,天始黎明。

    乃以馂餘之肉,分賜大清門侍衛。

    此肉為二百餘年老汁白肉,滿洲所甚珍者。

    侍衛食賜馂時,不設匕箸,各解手刀批之。

    又不準用鹽醬之屬,而味獨完好,殆如古人所謂太牢、太羹者。

    顧諸侍衛習漢俗久,淡食惜其無味,然格于禮制,不準用鹽,誰敢破此例者。

    惟侍衛等在直廬,去便殿甚遠,微特帝目所不及視,即王公大臣,亦罕過而問者。

    故諸侍衛恐用鹽犯稽察,而别設簡便以代之,則耳目不易周矣。

    法用厚高麗紙切成方塊,以好醬油煮透曬幹之,藏衣囊中。

    食時,乃取一片置碗中,舀白肉汁半盂浸之,頓成尋常所用之醬油,且味較優于市中所購者。

    乃以所批肉片蘸食之,佳美無倫,為外間所未有雲。

    顧侍衛值班者俱得食,而不許攜歸。

    欲如東方曼倩之廉,而歸遺細君,卻不可得。

    聞之友人,前清時為值班侍衛者,語時猶津津垂涎。

    不知今日老白汁尚存否,當一訪之。

     九王猿臂善射,力能搏虎,儀表偉岸,實亦人傑也。

    惜以谄事太後故,習于軟媚欺詐,遂并其心術而喪之;複溺于酒色,盡以精力,疲于纏綿歌泣之間。

    故不四十而銳氣頓減,衰弱如老人,卒以夭死。

    相傳大玉妃有蠱術,每夕能禦十男。

    當九王未入宮之先,太宗頻年用兵于外,大玉妃常以布圍車載男子入宮,如晉賈後故事。

    及九王被寵,以一人獨當其沖,尚覺餘勇可賈,可謂奇禀矣。

    有小臣邢某者,漢軍也,夙居都下,雜猱屠沽飲博中,賤穢之事,靡不通曉,曾為勾欄中制造淫器,有專家能名。

    大玉妃不知于何處聞有此人,遂以重賞召之入宮,令九王盡考其術,嬲戲無所不至。

    嘗命巧工于三海深處築一九曲亭,中為密室,四周曲廊洞房,幾于天衣無縫,外入者末由得其塗徑,則終傍徨亭外而已;如迷樓,如八陣圖,巧匠所不能猝解,雲亦漢人某所為。

    世祖少長,有黠者微洩其事,欲往觇之。

    既至,曲折盤旋,苦不得目的地。

    情急欲出,複迷誤回轉,良久無術。

    導者窮極智巧,僅得引出而已。

    世祖甚怒,欲殺導者,謂限三日,不得達目的地者必斬,洩此語者亦必斬。

     逾二日,導者繪一圖,循之行,始得入亭心密室。

    其中陳設奇麗,太後與九王固未來也。

    人聲阒然,且無守者。

    以外人從無闌入故也。

    其門用西洋玻璃為一角屏,四周有楹聯圖畫之屬,前有方案,微特不知者,誤為嵌壁之鏡。

    且驟入其境,鏡光外射,仿佛鏡中所收之園景,乃系亭之外廂。

    又類此鏡者有四、五,大小方圓,絲毫無二。

    即使知其機捩,而不記其第幾之數,仍不得其奧竅也。

    鏡内複有數重,始得達密室,其幽秘如此。

     世祖既入玄中,遍睹奇物,目駭手顫,幾于無一識其名者。

    恐為人所覺,倉皇走出。

    自此處心積慮,以芟除九王為己任矣。

     曾封密旨與豫王多铎、貝子博洛等,謂:“朕終日芒刺在背,苟使獲見天日,皆卿等之賜也。

    ”又言:“如虎入柙,積威使然。

    但荒淫無度,多行不義,必且自斃,此天道也。

    朕以國家多難,不欲輕于一擲,必計能發能收,始克濟事。

    卿等其念之。

    ”世祖之堅忍有謀如此,故卒能勝九王,蕭梁明燕之事不複見也。

    九王後知世祖窺其隐秘,嚴诘導者,不得主名,乃雜治内侍,誅戮多人,宮府無不側目。

    大玉妃聞之,佯為不知,世祖亦不問也。

     好色者必以瘵死,古人之言,良不誣也。

    九王既荒淫無度,竭其精力以媚大玉妃,而複私取宮女漁獵,無所不至。

    及三十六七而後,力已不支,曆求人參、鹿茸、肭腽臍之屬以為補助,仍苦其效果未闳。

    或獻策曰:“喇嘛在西番,向以興奮藥神其術。

    今聞其囊中多奇藥,而國師尤為領袖。

    皇父盍向索取,必有大驗也。

    ”九王果向喇嘛請求。

    喇嘛曰:“此必皇父親祭之而後可得。

    ”九王唯唯。

    國師乃為之設壇于宮中,牲牢樽俎,金台銀盞,備極豐腆。

    铙鼓聲如怒潮,入夜則華燈百枝,繁星遍曜。

    喇嘛百八人旋繞誦經,梵吹音徹屋瓦。

    如是者三日,乃于壇中央置淨瓶一,大如牛膽,以膠皮紙封固其口,紙上有符箓狀。

    喇嘛又旋繞誦經良久,以拄錫略作手勢,飗飕一聲,封蓋之紙已揭。

    喇嘛乃傳命請九王登壇,植瓶下視,中空無物。

     方駭怪間,喇嘛忽于帽檐下探得小囊,才如扇墜。

    傾之,出二丸,大小僅于菉豆同,色正赤若丹砂,上作凹凸形。

    喇嘛指丸謂九王曰:“此西天子母丸也。

    昔達賴第一世祖坐床時,以此丸置金瓶中,傳其呼畢爾罕之第二世祖,其後世世相承。

    此藥能自生息,永久不滅,又名阿肌蘇丸。

    凡有大功德佛緣者,或大寶法王護法,則可以牝牡二粒為胎基,虔設經壇,誦咒三日,乃以淨瓶置丸其中。

    複虔祝七日,更移置淨室中三七日,始啟其封,則藥必滿中。

    取以治病,适如其分而止。

    此丸靈驗異常,非人力所可配制。

    皇父幸勿輕視。

    ”九王唯唯,如其言,果獲丸藥滿瓶,約數百粒,絕未見有人置入也。

    且封固時面請九王作識,淨室中日夜遣人守之。

    喇嘛俱在室外,亦未嘗闌入也。

     九王初不敢服,大玉妃極信奉喇嘛,且言:“昔太宗嘗以此藥丸令服,故能精力過人。

    今見此丸,實與前狀無異,必有奇驗。

    ”九王乃按法服之,不三日而神采煥發,精力大振。

    凡服半載,始畢一瓶。

    畢後一月,忽大委頓,急欲使喇嘛複為之。

    喇嘛索牝牡二粒為胎基,九王告以已盡無餘。

    喇嘛駭曰:“此丸名子母,須有母而後可得子。

    今已無母奈何!雖設壇作法亦無益矣。

    ”九王曰:“爾所獨不存母藥乎?”喇嘛曰:“此丸俱存達賴法王庫中,東來時僅僅得此。

    今以皇父命,固不難調取。

    但必西土一行,往返須周歲。

    皇父不及待,無萬全策也。

    ”九王曰:“與其無有,何如少待?”力促喇嘛行。

    喇嘛不敢違旨,束裝作行色,而實逗遛都下。

    未幾,九王以疲弱墜馬,遂不起。

     喇嘛告人曰:“吾見其精爽已離軀殼,求此丸必不及,故不煩多此一行。

    而又不欲違命,使之傷惱,故偶作狡狯也。

    ”其後清帝有疾,喇嘛常以此丸療之。

     大玉妃下嫁而後,九王晉稱皇父,權勢赫奕,貴胄中多側目者。

    而世祖年長,漸覺其非。

    及南苑閱兵後,世祖知其有非常之謀,益憤不能平,往往見于詞色。

    九王偵知之,常自危。

     其黨有瑪哈者,狡黠多智謀,因獻計曰:“福臨正位已及十稔,功臣宿将鹹以擁戴幼主為忠,設有變易,渠等未必肯帖服。

    而南疆多漢孽,方欲觀釁而動。

    此禍一發,恐不能收。

    不如用陰謀奇術以傾之,外間絕無動靜,而大寶唾手可得。

    此上策也,皇父盍留意?”九王曰:“陰謀奇術奈何?”瑪哈曰:“喇嘛大弟子某,善攝魂術,能使人神智颠倒,失其常度。

    苟施此法,令彼幼主易性,則宣太後旨,謂其忽得狂疾,不可以為宗廟主,則中外無詞,皇父自應正位矣。

    ”九王大喜,乃宣召大弟子入宮,密謀所以處置幼主者。

    大弟子曰:“法當先取關外鹿皮,鞣而縫之,俾成人形,手足耳目曲折無不具,乃以醍醐灌其頂,菩提實其腹。

    設壇緻祭,虔祝至四十九日,皮人乃能行動,宛如生人。

    然後施以符箓,遺以咒語,使之攝生人魂,無不驗矣。

     皇父苟欲為此,此非旦夕間事,宜秘密籌備,不令三人以上知覺,方能收完善結果。

    否則,雖有皮人,亦不驗也。

    ”九王信之,揚言欲制皮衣數百事,以賜八旗軍士。

    遣使四出,往三姓、内蒙等地廣征鹿皮。

    皮至,以示喇嘛,辄言不佳,則斥而售之。

     内監因緣為奸,所獲不資。

    最後得摩天嶺千歲鹿,其皮柔如人膚,入火不燃。

    使巧工拈人發縫之,敷以魚脂,幾與生人無異。

     九王又命名手繪世祖像,肖其面目制之。

    既成,喇嘛設壇誦經,施以符箓。

    中夜,使人請九王視之,彷佛見皮人能行動,且作撄挐狀,大悅。

    會世祖有疾,心神不甯,則以為皮人之驗也。

     是時,九王亦以怯疾委頓,中心怔忡,日覺煩躁,因獵于南苑。

     侍者不稱旨鞭撻誅戮者,日必數起,人人自危。

    乃有小豎銜恨,往告世祖以皮人狀。

    世祖遣心腹觇之,盡得其狀,且窮其皮人置他所。

    或雲喇嘛受賄,故世祖得取之。

    旋有人往報九王。

    九王方馳逐,聞報大驚,怯疾頓作,因失足墜馬,股幾折,輿辇而歸。

    太後使禦醫治之,曰:“督脈已絕,不可救。

    ”未及三日而卒。

    世祖始将其皮人宣示君臣。

    太後聞之,大恚。

    托言進香五台山,一去不返。

    後世祖出家,相傳猶及見太後也。

    皮人尚存其一,在今南池子瑪噶喇廟中。

     世傳洪承疇之降也,有九約,即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吏不從等雲雲是也。

    據娴于清初掌故者言,此非太宗朝之事,實清師入關後,九王攝政時代與承疇雙方面訂者。

    先是,江南未平,明遺臣屢起義兵,警報疊來,宮廷震駭。

    太後與九王商收拾人心之妙計,九王曰:“今有洪承疇在,彼乃深知明人之性質。

    苟得彼悉心擘畫,天下不難定也。

    ”太後若有所悟曰:“吾幾忘之。

    承疇真名将,昔日英偉之貌,今猶如在目前。

    明臣有此,實可不亡,惜其君不能用耳。

    ”乃使九王宣召入宮,令宮人施地衣,設棉蕞,賜之侍坐。

    時承疇疾甫愈,咳咯咯有聲。

    太後與九王慰問體恤備至,并賜參汁珍品,令内監為之按摩。

    良久,始從容問安天下大計。

    承疇奏曰:“臣籌之熟矣。

    人心思舊,乃系天然之性,非必朱明恩澤深入人心,有過于大清之政績也。

    皇父、太後過慮,乃使老臣與聞大計,老臣敢不竭犬馬之忠,為涓涘之報。

    臣愚以為,人心宜緩不宜急,宜靜不宜動,宜小不宜大,宜輕不宜重,宜于不要緊處着意,更宜于不着意處下手。

    但使大綱要典不緻妨礙,其餘網寬一面,悉聽彼所為。

    則良懦者有以安其心,狡黠者無所施其技。

    人心既靜,不可複動,則天下太平矣。

    ”九王深服其高論,乃進詢方法。

    承疇袖出一摺敬呈,曰:“臣獨居深念,已妄籌九約,未識聖鑒可許施行否?”九王視之,有不明處,曆使承疇詳為解釋。

    太後聞之,亦稱善者再。

    九王曰:“是皆可行。

    且于我朝廷之大經大法絕無抵觸,而大有利益者也。

    ”遂發内閣,令拟旨,即日頒布。

    且著為功令,永久不廢。

    江南人士聞之,多偃旗息鼓而歸者。

    總督郎廷佐奏洪承疇有大功,宜配享太廟,九王許之。

    後九王敗,滿臣多以為言,世祖乃撤其從祀,蓋因其建議于攝政時代故也;若在太宗朝,則無反汗之禍矣。

     九王以皇父之尊、太後之寵,而身死無幾,即治其僭逆之罪,奪号仆碑,不留餘地;且禁锢子若孫,以其賜邸為喇嘛廟。

     固由平日驕奢淫佚,有逾常軌所緻。

    然亦多铎、傑書等争權相忌,而世祖積不能平,乃激之,使不得不然也。

    九王雖谄事太後,觍然稱尊,為曆史未有之奇醜,然在滿俗習慣,亦未為大惡。

    且其初擁護世祖,不無微勞,晚年乃有皮人等奇案,顧尚在莫須有之間,殊鮮實迹。

    惟其秉權自衛,不肯早退;世祖既長,猶居攝政,且與太後宣淫各節,不可為諱,有以激成世祖老羞變怒之心。

    而多铎以求為江南王,如平西王位。

    九王恪守祖制,不肯假借。

    其實開國時,功令未定,親王封藩,絕非若後世之嚴禁。

    而九王恐其尾大不掉,加意防範,且與兵與饷,均不能滿多铎之意。

    多铎疑皆九王為之梗,積怨益深。

    又多铎時在江南,習于清流之諷議,常以太後下嫁事為滿人之污點,心甚不平。

    謂九王賣國敗名,設人心藉以鼓煽,搖動國本,則其肉實不足食。

    慕中人多有為九王所黜者,又從而點綴之,于是傳入禁中。

    九王益疑憤,乃有南苑閱兵之舉。

    卒以人心頗助多铎,九王無如何,未敢輕試,然世祖則決引多铎以排九王矣。

     及怯病既成,措置又複乖舛,即不墜馬,彼世祖之密謀使者,絡繹于道,非朝召外兵,即夕清君側矣。

    故當九王出獵墜馬之先,世祖已密遣人召多铎于江南,召傑書于關中,不日将起大獄。

    然天竟助清,九王自斃。

    否則操戈同室,喋血宮庭,以京師為孤注,苟明臣乘之割據江南,北方勢難兼顧,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聞世祖有謀臣曰尼哈,實鳌拜之先輩,初為世祖畫策,欲即召多铎入為内大臣,免他日召外兵,緻起大争。

    世祖攝于九王之勢,不敢發命。

    後九王勢盛不可複制,始毅然與多铎密謀去之。

    尼哈曰:“此危道也。

    即使九王可去,而奸人乘間起事,竊恐非數十年之力,不能弭此巨禍矣。

    ”世祖曰:“朕不複能忍。

    苟舍此,卿尚有萬全之策否?”尼哈曰:“臣昨見九王,堂其劉爽已失,塊然軀殼,瘵疾已成,必不能久。

    盍少待之?苟其自斃,不勞手足之烈,而大憝可除,此天幸也。

    設不然,疾果漸劇,亦可風使引退,而召多铎來京。

    先散其黨羽,傫然一病夫,無能為力矣。

    ”世祖然之。

    不三日而九王墜馬死,世祖即日與尼哈等欲議其罪,太後不許,仍以禮葬之。

    及多铎入,與尼哈等諷太後幸五台。

    太後自知無狀,且郁郁寡歡,遂往五台。

    途中聞朝臣多論九王罪,奪其位号,且仆所立之碑,愧恚交并,語從者曰:“吾居宮中無俚,且吾富貴亦極矣。

    不如出家清修,以了世緣。

    今以吾衣飾為紀念物,付皇上字之,他日可相見也。

    ”遂不複歸。

    世祖常陳太後之衣,涕泣不可仰。

     蓋雖恨九王之不德,念太後之恩不能終養。

    且以九王故,緻傷其心,引為終天之恨也。

    其後卒以董妃之死,解脫塵鞅,飄然出世,傳者鹹謂實往訪母雲。

     ○下嫁拾遺 太後下嫁,千古奇聞,自不待言。

    殊不知在滿洲舊俗,固無足異,特舉漢家曆史相較,始覺自慚形穢,而後譏為奇恥耳。

     在當時都中,除一二清流外,方且播為佳話,同瞻盛事。

    相傳頒一诏書,亦漢人手筆,略謂“朕雖以天下養,而太後春秋鼎盛,孑焉無偶,春花秋月,悄然不怡,表以皇叔攝政王,周室懿親,元勳貴胄,克配徽音,永承休美”雲雲。

    相傳當時婚禮之盛,為從來大婚所未有。

    蓋開國太後,特行婚嫁之禮,理固宜然,其無足怪。

    所難堪者,惟幼主耳。

    其時金帛賞賜,動逾千萬。

    辇下有巧工擅織技者,能以金銀絲織成帷幔茵褥之屬,精妙絕倫,明季宮中曾征為供奉。

    太後聞之,遣人訪問。

    巧工不肯來,許以重金,亦不受,将執而戮之。

    有内監知其狀,獻計曰:“彼性孤僻,徒殺之而織工不成,求無益于太後。

    且太後嘉禮而行刑,以起謗讟,非計也。

    小臣有術,可使彼就範,惟不敢直陳耳。

    ”太後問若何。

    曰:“巧工有妾常為大婦所厄,不得逞。

    苟使人許以織成後,由太後旨,許其妾同居。

    且先取其妾來,俟其織成後賜還,一若出于太後之特賞者,則彼必不抗拒。

    ”太後許之,巧工果來,凡曆月餘而成全具,名其殿曰“莺梭殿”。

    上自簾幕承塵,下至地衣,無不用金銀五彩絲組織,絢爛霞绮,眩人目精。

    蓋一殿之所費,數逾巨億。

    太後顧之,猶以為未足,更命巧工南往蘇、杭間,采取繡絲冰繭,镂金刻玉,以為牆壁敷坐之飾。

    又得西洋大玻璃屏,曲折鈎鬥,成三十六角度,滿室照耀,如行冰雪中,見者色然,駭己身之化千萬億也。

    巧工又善繪,能以攝光鏡映出山水、人物等現象于紙上,複以五色筆依影描之,栩栩欲活,曲盡妙肖。

    太後令摹《全宮妃女捧金蓮送局圖》。

    圖廣五尺餘,長一丈有奇,中凡人物千數百人。

    自攝政王、太後為新夫婦外,男女賓相及執燭擁氈、奉盤■、壺餐、薰爐、掌扇之屬,莫不須眉畢現,姿态動人。

    近而逼視,不見筆墨痕迹;遠而察之,前後高下,層折清尞,淺深濃淡,一覽可分。

    自有繪法以來,未嘗有此神妙,蓋即西洋攝影法之濫觞也。

    後乾隆時有祁世甯者善此術,或雲即巧工之再傳弟子。

    其圖以關于下嫁事實,康熙初,欲削之以掩家醜,乃并圖毀之,惜哉!巧工後以竊宮女潛遁事發,戮于禁中。

     ○董妃秘史 自近世名人筆記,俱以世祖因董妃逝世,悲憤出家,且證董妃實即冒辟疆妾董小宛;而辨之者則曆引明季清初諸家說乘,坐實其非,謂妃系董鄂氏。

    董鄂乃長白舊部,世為清室臣仆,絕非漢人董姓。

    此考據非不博洽,然竊以為文人好事,裝點附會,在所不免。

    若秉筆署史,去取不容不嚴;而說部摭拾,亦未足深責。

    某君語予曰:“世所稱董妃,未必即系董小宛,而其人婉媚明麗,足使世祖傷念不忘。

    且敝屣萬乘之尊榮,以徇兒女之情愛,非等閑所可論也。

    ”故董妃實為清初一代之尤物,而其道德品格,又在左嫔、陰後之間。

    相傳有禦制诔詞,文詞俊偉笃摯,有足觀者。

    其詞雲:順治十有七年八月壬寅,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崩。

    嗚呼!内治虛賢,贊襄失助,永了涉德,摧痛無窮。

    惟後制行純備,足垂範後世;顧壺儀邃密,非朕為表著,曷由知之。

     是用彙其生平懿行,次之為狀。

     後董氏,滿洲人也。

    父内大臣鄂碩,以積勳封至伯,沒贈侯爵,谥剛毅。

    後幼穎慧過人。

    及長,娴女工,修謹自饬,進止有序,有母儀之度,姻黨稱之。

    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庭。

    婉靜循禮,聲譽日聞,為皇太後所嘉與。

    于順治十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為賢妃;九月,複進秩冊為皇貴妃。

    後性孝敬,知大體,其于上下,能謙抑惠愛,不以貴自衿。

    事皇太後奉養甚至,伺顔色如子女,左右趨走,無異女侍。

    皇太後良安之,自非後在側不樂也。

    朕時因事幸南苑,及适他所,皇太後或少違豫,以後在,定省承歡若朕躬。

    朕用少釋慮,治外務。

    即皇太後亦曰:“後事我讵異帝耶。

    ”故凡出入必偕。

    朕前奉皇太後幸湯泉,後以疾弗從。

    皇太後則曰:“若獨勿能強起一往,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蓋日不忍去後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後亦如母。

    晨夕候興居,視飲食服禦,曲體罔不悉。

    即朕返跸宴,後必迎問寒暑;或意少亂,則曰:“陛下歸且晚,體得毋倦邪?”趣令具餐,躬進之。

    居恒設食,未嘗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

    或命之共餐,則又曰:“陛下厚念,妾幸甚。

    然孰若與諸大臣,使得常奉色笑,以沾寵惠乎?”朕故頻與諸大臣共食。

    朕值愛典舉數觞,後必頻教誡侍者:“若善侍上寝室。

     無過燠。

    ”已複中夜,戚戚起曰:“渠甯足恃耶?”更趨朕寝所伺候,心始安,然後退。

    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妃未嘗不侍側。

    諸曹章有但循例待報者,朕寓目已,置之,妃辄曰:“此讵非幾務,陛下遂置之耶?”朕曰:“無庸,故事耳。

    ”後複谏曰:“此雖奉行成法,顧安知無時變,需更張,或且有他故宜洞矚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遺業良重,即身雖勞,恐未可已也。

    ”及朕令妃同閱,即複起謝曰:“妾聞婦無外事,豈敢以女子幹國政?惟陛下裁察。

    ”固辭不可。

    一日,朕覽廷谳疏,至應決者,握筆猶豫,未忍下。

    後起問曰:“是疏安所雲,緻轸陛下心乃爾?”朕谕之曰:“此秋決疏中十餘人,俟朕報可,即置法矣。

    ”後聞之泣下曰:“諸辟皆愚無知,且非陛下一一親谳者。

    妾度陛下心,即親谳,猶以不得情是懼。

    矧但兩司審慮,豈盡無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衿宥者,令活之,以稱好生之仁耳。

    ”自是,于刑曹爰書,朕一經詳覽竟,妃必勉朕再閱曰:“民命至重,死不可複生。

    陛下幸留意參稽之,不然,彼将奚賴耶?”且每曰:“與其失入,毋甯失出。

    ”以寬大谏朕,如朕心。

    故重辟獲全、大獄末減者甚衆,或有更令複谳者,亦多出後規勸之力。

    嗟夫!朕日禦萬機,藉妃内助,故得安意綜理,今複何恃耶!甯有協朕意如妃者耶?諸大臣有偶幹罪戾者,朕或不樂。

    妃詢其故,谏曰:“斯事良非妾所幹預,然以妾愚,謂諸大臣即有過,皆為國事,非為身謀。

    陛下曷霁威詳察,以服其心?否則,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 嗚呼!乃心在邦國、系臣民如妃,豈可多得哉?妃嘗因朕免朝請,請曰:“妾未谙朝儀。

    ”朕谕以隻南面受君臣拜舞耳,非聽政也。

    後進曰:“陛下以非聽政故罷視朝,然群臣舍是日,容獲觐天顔耶?願陛下毋以倦勤罷。

    ”于是因妃語頻視朝。

    妃每當朕日講後,必詢所講,且曰:“幸為妾言。

    ”朕與言章句大義,妃辄喜。

    間有遺忘,不能盡悉,後辄谏曰:“妾聞聖賢之道,備于載籍。

    陛下服膺默識之,始有裨政治,否則講習奚益焉?”朕有時蒐狩親騎射,後必谏曰:“陛下藉祖宗鴻業,講武事,安不忘戰,甚善。

    然馬足安足恃?一萬邦仰庇之身,輕于馳騁,妾深為陛下危之。

    ”蓋後之深識遠慮,所關者切,故值朕騎或偶蹶,辄忪然于色也。

    妃自入宮掖數年,行己謙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後,即至朕保姆往來,晉接以禮,亦無敢慢。

     其遇諸嫔嫱,寬仁下逮,曾乏纖介嫉忌意,善則奏稱之;有過則隐之,不以聞。

    于朕所悅,妃亦撫恤如子。

    雖飲食之微,有甘毳者,必使均嘗之,意乃适。

    宮闱眷屬,小大無畏,長者媪呼之,少者姊視之,不以非禮加人,亦無少有谇诟。

    故凡見者蔑不歡悅,藹然相親。

    值朕或譴責女侍、宮監之獲罪者,必為拜請曰:“此曹蠢愚,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

    是瑣瑣者亦有微長,昔不于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幹戾,臧獲之常也。

    ”更委曲引喻,俟朕意解乃止。

    後天性慈惠,凡朕所賜赉,必推施群下,無所惜。

    封皇貴妃有年,乃絕無儲蓄。

    崩逝後諸含殓具,皆皇太後所預治者。

    視他宮侍亦無所差别,均被賜予,故今宮中人哀痛甚笃,至欲身殉者數人。

    初,後父病故,聞訃哀怛。

     朕慰之,抆淚對曰:“妾豈敢過悲,廑陛下憂,所以痛者,悼答鞠育恩耳。

    今既亡,妾衷愈安。

    何者?妾父惟性夙愚,不達大道,有女獲侍至尊,榮寵已極,恐自謂複何懼,所行或不韪,每用憂念。

    今幸以時終,荷陛下恩,恤禮至備,妾複何恸哉?” 因複辍哀。

    後複有兄之喪,時後屬疾,未便聞。

    後謂朕曰:“妾兄其死矣。

    曩月必再遣妾嫂來問,今久不至,可知也。

    ”朕以後疾,故仍不語以實,安慰之。

    後曰:“妾兄心衿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

    恃妾母家,恣要脅容有之。

    審爾讵止辱妾名,恐舉國謂陛下以一微賤女緻不肖者肆行罔忌。

    故夙夜憂懼,寝食未敢甯。

    今幸無他故沒足矣,妾安用悲為?”先是,後于丁酉冬,榮親王生,未幾王薨。

    朕慮妃怆悼,妃絕無戚容,恬然對曰:“妾産是子時,遂懼不育,緻夭折以憂陛下。

    今幸陛下自重,弗過哀,妾敢為此一塊肉勞陛下念耶?”因更慰勉朕,不複悼惜。

    當生王時,免身甚艱。

    朕因念夫婦之誼,即同老友,何必接夕乃稱好合。

    且朕夙耽清靜,每喜獨處小室。

    自茲遂異床席,即後意豈必己生者為天子,始慊心乎?是以亦絕不萦念。

     噫!後可謂明大義,不顧私戚,以禮自持,能深體朕心者矣。

     初,後于朕偶有未稱旨者,朕或加谯讓,始猶申己意以明無過。

     及讀史至周姜後脫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賢後身本無□,尚待罪若彼。

    我往曾申辨,殊違恪順之道。

    ”嗣即有宜辨者,但引咎自責而已,後之恭謹遷善如此。

    後性至節儉,衣飾絕去華采,即簪珥之屬,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飾。

    所誦《四書》及《易》已卒業。

    習書未久,天資敏慧,遂精書法。

    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内典禅宗谕之,且為解《心經》奧義,由是崇敬三寶,栖心禅學,參“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語。

    即見朕即舉之,朕笑而不答。

    後以久抱疾,參究未能純一,後已舉前語,朕一語答之,遂有省。

    自嬰疾後,但憑倚榻,曾未偃卧。

    及疾漸危,猶究前說,不廢提持。

    故崩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号,噓氣而化,顔貌安整,俨如平時,嗚呼!足見後信佛法、究心禅教之誠也。

    先是,後初病時,恒曰:“皇太後眷吾極笃,脫不幸病終不瘳,皇太後必深哀戚,吾何以當之?”故遇皇太後使來問安否,後必對曰:“今日少安。

    ”一日,朕偶值之,問曰:“若今疾已笃,何以安也?”後曰:“惡可以妾病遺皇太後憂?我死乃可聞之耳。

    ”洎疾甚彌留,朕及今皇後、妃嫔、眷屬環視之。

    後曰:“吾體殊委頓,殆将不起。

    顧此中澄定,亦無所苦。

    獨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後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萬一。

    妾沒後,陛下聖明,必愛念祖宗大業。

    且皇太後在上,或不至過恸,然亦宜節哀。

    惟皇太後慈衷肫切,必深傷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

    ”既複謂朕曰:“妾亡,意諸王等必且皆緻赙。

    意一身所用幾何?陛下誠念妾,與其虛糜無用,孰若施諸貧乏為善也?”複囑左右曰:“束體者甚無以華美。

    皇上崇儉約,如用諸珍麗物,違上意,亦非我素也。

    曷若以我所遺者,為奉佛誦經需,殊有利益耳。

    ”故今殓具,朕重逆後意。

    概以儉素,更以赙二萬餘金施諸貧乏,此從後意也。

    凡人之美多初終易轍。

    後病閱三載,雖容瘁身癯,仍時勉謂無傷,諸事尤備,禮無少懈,後先一也。

    事今後克盡謙敬,以母稱之,今後亦視後如娣。

    十四年冬于南苑,皇太後聖體違和。

    後朝夕奉侍,廢飲食。

    朕為皇太後禱于上帝壇,旋宮者再。

    今後曾無一語奉詢,亦未曾遣使問候。

    是以朕以今後有違孝道,谕令群臣議之,然未令後知也。

    後,後聞之,長跪頓首固請曰:“陛下之責皇後是也。

    然妾度皇太後斯何時,有不憔悴憂念者耶?特以一時未及思,故先詢問耳。

    陛下若遽廢皇後,妾必不敢生。

    陛下幸垂察皇後心,俾妾仍視息世間,即萬無廢皇後也。

    ”前歲,今後寝病瀕危,後躬為扶持供養。

    今後宮中侍禦尚得乘間少休。

    後則晝夜目不交睫,且時為誦書史,或常譚以解之。

    及離側出寝門,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視,倘疾終不痊,奈何?”凡後事,鹹躬為蒇治,略無倦容。

    今年春,永壽宮始有疾,朕亦躬視扶持三晝夜,忘寝興,其所以殷勤慰解悲憂,預為治備,皆如待今後者。

    後所制衣物今猶在也。

    悼妃薨時,後哭之曰:“韶年入宮,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喪邪!”悲哀甚切,逾于倫等。

    其愛念他妃嫔舉此類也。

    故今後及諸妃嫔,皆哀痛曰:“與存無用之軀,孰若存此賢淑,克承上意者耶。

    吾輩曷不先後逝耶,今雖存,于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懷舊澤,皆絕葷誦經,以為非此不足為報雲。

    後嘗育承澤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宮中,朝夕鞠撫,慈愛不啻所生。

     茲三公主擘踴哀毀,人不忍聞見。

    宮中庶務,曩皆後經紀,盡以檢核,罔不當。

    雖未晉後名,實後職也。

    第以今後在故,不及正位耳。

    自後崩後,内政叢集,待命于朕。

    用是愈念後,悲感不能自止。

    因歎朕伉俪之緣,殊為不偶。

    前廢後容止,足稱佳麗,亦極巧慧。

    乃處心弗端,且嫉甚。

    見貌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雖朕舉動,靡不猜朕。

    靡故别居,不與接見。

    且朕素慕簡樸,廢後則僻嗜奢侈,侈諸服禦,莫不以珠玉绮繡綴飾,無益暴殄,少不知惜。

    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悅。

     廢後之行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

    皇太後見朕容漸瘁,良悉所由,谕朕載酌,故朕承慈命廢之。

    及廢,宮中無一念之者。

    則廢後所行,久不稱衆意可知矣。

    今後秉心浮樸,顧又乏長才,洎得後才德兼備,足毗内政,諧朕志,且奉事皇太後,恪恭婦道。

    皇太後愛其賢,若獲瑰寶。

    朕懷亦得舒,夙疾良已。

     故後崩,皇太後哀痛曰:“吾子之嘉耦,即吾女也。

    吾冀以若兩人永偕娛我老。

    茲後長往矣,孰能如後事我耶?孰有能順吾意者耶?即有語,孰語耶,孰與籌邪?”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釋矣。

    帝其毋過傷。

    ”然至今淚實未嘗少止也。

    見今後及諸妃嫔哭後之痛,谕曰:“若輩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時未有應者,皇太後泫然淚下。

    朕曰:“若皆無心者乎?胡竟無一語耶?”蓋追惜後之淑德,為諸人所難及,故每曰:“諸妃嫔可勿來重傷我心。

    ”于此益見念後之至也。

    抑朕反覆思後所關之重,更有不忍言而又不能自止者。

    皇太後雅性修潔,雖尋常起居細節,亦必肅然不肯苟且。

    如朕為皇太後親子,凡孝養之事,于理更有何忌。

    但以朕乃男子,故常有引嫌不能親及者,故惟恃後敬奉,能體皇太後。

    皇太後千秋萬歲後,諸大事俱後經治是賴。

    今一朝崩逝,後脫遇此,朕可一一預及之乎?将必付之不堪委托之人。

    念至于斯,五中摧裂。

    益不能不傷痛無已矣。

    後持躬謹恪,翼贊内治,殚竭心力,無微不饬,于諸務孜孜焉,罔勿周詳。

    且慮父兄之有不卒,故憂勞成疾。

    上則皇太後慈懷轸恻,今後悲悼異常;下則六宮号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

    惟朕一人,撫今追昔,雖不言哀,哀自至矣。

    嗚呼!是皆後實行,一辭無所增飾,非以後崩逝故,過于轸惜為虛語。

    後■素著,筆不勝書。

    朕于傷悼中,不能盡憶,特錄其大略狀之,俾懿德昭垂,朕哀亦用少展雲爾。

     ○顧命異聞三則 世祖遜位出世,與宴駕情事當然不同。

    故其托孤寄命,從容布置,意想中極為周到,亦自有理。

    顧按之事實,容有未盡然者。

    彼即感觸世緣,言下頓悟,勘破一切尊榮富貴,則蟬蛻濁穢,自有不可一刻留者。

    故康熙帝年方童稚,而竟不及待,毅然決絕舍去,謂非絕無系戀,視子孫傳世事如空花幻影也乎?故官書所載世祖顧命大臣至八大員之多。

    其後互争權利,幾危社稷。

    設非康熙帝英明,不且事幾不可收拾,欲安利之,适以危害之欤。

    間嘗疑顧命事未可信,後與掌故家某公談及。

    某公乃鼓掌曰:“信然。

    設非子言,吾幾忘之。

    ”蓋康熙誅鳌拜诏,亦有“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等語。

    後得宗室某之饫聞天家事者,謂鳌拜等五人實皆乘機攫取權利,并未恭承顧命異數。

    惟瑪尼哈特平日系左右近臣,确有世祖手诏,勉其忠輔幼主之語。

    然亦非正式拜受顧命,如周公、畢公然者。

    先是,順治帝以董妃既亡,抑郁不自得。

    一日獨坐便殿,偶睹梧桐落葉,瞿然若有所念。

    顧左右曰:“人生不過數十寒暑,逐逐名利,何時可已?朕貴為天子,開國承家業已十有八年,長此營營,何時方得滿意?朕覺世事有如浮雲過眼,事後追維,味同嚼蠟,不如真修悟道,實為無上上乘,況朕幼日即有此志。

    迩來飽經世患,勘破情網。

    若不于此時解脫,更待何時!”語訖,立命召禦前會議大臣瑪尼哈特等入,即勉以忠輔幼主等語,語至簡單。

    大臣俱攀駕乞留。

    世祖複答數語,意甚決絕,大臣等跽不肯起。

    頃之,世祖已命小黃門出箧中黃袈裟一、喇嘛帽一,從容易服,飄飄步行出東華門。

    瑪尼等俱長跪牽裾,不聽帝行,帝亦不怒。

    顧辭旨堅決,不可挽回,大臣乃請指派侍衛護送。

     世祖固言無須,以諸臣請不已,遂許侍衛四人随行。

    後未至五台界,即遣還,卒未獲知帝所卓錫之地也。

    既行,瑪哈尼特等,方議禅立幼主事。

    鳌拜始列席定策,俨然自稱顧命大臣,諸受顧命者俱側目。

    聖祖既幼,亦不知顧命之真相,果誰是誰非也。

     且世祖瀕行,僅與諸臣寥寥數語。

    幼主絕未謀面,故聖祖迄不知鳌拜未預顧命,乃系事後自稱,以炫其能耳。

     鳌拜既擅權自恣,初止魚肉同侪,出言多不遜;嗣見幼主長厚,心地仁慈,遂逐漸進步,竟至氣淩主座。

    聖祖幼即喜讀儒書,鳌拜方奏事,見聖祖誦讀不止,意甚不悅,乃面謾曰:“吾盛清自有制度,皇上宜讀喇嘛經,不宜讀儒生說。

    先帝不以臣為不肖,故使臣訓誨皇上。

    臣愚以為宜體先帝聖意,屏儒進釋,庶幾勿墜先緒。

    ”聖祖笑曰:“彼一時,此一時。

    正位中原而雲不讀孔子書,無是理也。

    朕思三教平流,可不分軒轾。

     卿奈何所見之不廣也?”鳌拜怫然曰:“皇上初政,即拒微臣之忠谏,殊不敢複問國事矣。

    ”即拂袖欲退,聖祖止之曰:“卿傅勿爾。

    朕非拒谏之主,讀書亦非壞亂之事,卿傅其平心察之。

    ”鳌拜聞言,面有慚色。

    顧其剛愎自用之惡性勃不可遏,複顧而言曰:“皇上請以臣言付諸臣會議。

    設臣言贻誤者,臣願伏斧锧以謝皇上。

    ”聖祖知其驕蹇,遂一笑而罷,鳌猶忄幸々未已也。

    一日,鳌拜複請策封其族祖某,曾從太宗征朝鮮有功者,侈陳事迹,立請優獎。

    聖祖曰:“其功非不甚偉,然祖宗朝酬庸之典,亦至優渥矣。

    彼以将軍例賜恤,亦已甚矣。

    今尚欲何所請耶?朕不敢有加于祖宗朝之成例。

    卿其自愛。

    ”鳌不奉诏,大肆申辨,謂:“臣受顧命之重寄,而遠祖不獲榮一階,大非人子顯揚之道。

    今日苟不獲溫诏,臣将痛哭于文皇帝之陵,不複能忝職左右。

    ”聖祖心惡其要挾跋扈,而不肯取消其顧命重寄,乃從容曰:“朕别有旨,卿傅何事過勞?”鳌即謝恩,以為榮封已得,皇上所面命也。

    其專擅僭越類如此。

    或谮于聖祖曰:“鳌拜實未受先帝之顧命。

    當先帝大去時,立命瑪尼哈特等入,未嘗及鳌拜也。

    乃其後瑪子等奉命定策,翌戴聖主,事已大定矣。

    鳌忽一躍而起,争取一席地據之,自稱顧命大臣,觍然不以為恥。

    皇上優容,不究其貪冒之罪耳。

    否則矯誣上命,妄借名器。

    其自堕品格者猶小,而敢于欺罔先帝者實大。

    且彼瑪尼而死之,罪尤不可勝誅。

    皇上如欲證明事實,但取瑪尼哈特所藏之先帝手诏,今在其子所,則真僞是非,不難大白矣。

    ”聖祖複曰:“瑪尼哈特既有先帝手诏,曷不進呈,而擅自藏之于家乎?”對曰:“臣曾見之,诏中蓋指明呈閱時期,不至期不與呈。

    ”聖祖曰:“今是否已至期?”對曰:“第問瑪大臣之子可。

    ”聖祖果召瑪尼子等,問手诏語未畢,瑪尼等大驚失色,因跪奏:“先帝手付先臣,谕令秘密,候某年月日嗣君已長,可付與之,汝等斯盡職矣。

    今既承天威下問,敢不先獻,以舒宸廑?”聖祖捧手诏讀之,淚随聲墜,謂:“此真先帝禦筆也。

    ”命藏大内,而召鳌拜入,示之,令自答複。

     鳌拜懼甚,不敢出一語,但叩首求恩而已。

    未幾,禦史等奏劾鳌二十大罪,卒遇刑。

     初,鳌拜忌瑪尼哈特之以長厚受帝眷,且持有先帝手诏,誓欲傾之以為快。

    時聖祖雖厭鳌拜,而聞瑪尼等好貨,暮夜苞苴,漸至顯蔔其晝,賄賂公行,腥聞于上。

    其黨亦多不法,瑪尼不能制。

    聖祖令心腹偵之信,乃亦不滿于瑪尼哈特矣。

    無何,鳌拜嗾其黨在台谏者,彈劾瑪十餘款,語皆羅織而成。

    聖祖令瑪尼自複,鳌乃遣其黨僞為親瑪者,勸其逐條申辨,幾無一語成為事實。

    奏上,聖祖怒曰:“子乃以辨為能,果一無所短乎?”于是遣内大臣按問,抄沒其産,積資頗多,且其間有禦用物,非臣下所宜蓄者。

    聖祖怒甚,令瑪尼哈特入對。

    曆數申辨之非,欺君罔上,乃收宗人府獄。

    然猶無意死者,第饬上疏據實自首,當從末減,治其黨羽而已。

    鳌拜複使人就獄中說瑪尼勿自承,坐取族滅。

    瑪尼不知中其計,仍哓哓置辨。

    世祖泣曰:“昔先帝以手诏付伊,朕之敬禮亦至矣。

    伊不自愛,乃至簠簋不饬。

    證據鑿鑿,不可為諱,一至于此,然朕以彼為顧命舊臣,辄就刑戮,非國家之福,故令其伏罪以謝天下,則臣之寬典,亦有辭以對大衆。

    而乃執迷不悟,始終文過,天下安有如是庸愚昏愦之人乎?國法所在,朕亦安能以私廢公?即使先帝處此,亦難為之保全。

    朕實不得已而用刑。

    其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又曰:“議親議貴之典,自古慎重,渺渺朕躬,何敢妄行大事?但國法所在,與其枉法以徇私,無甯執法以安衆。

     萬不得已,施于一身,以正其罪,宥厥子孫,以用朕情,情與法交盡。

    彼既無怨,而國體不傷。

    諸大臣諒亦以為然也。

    ”乃賜瑪尼哈特自裁,而宥其子孫,居宗人府如故。

    鳌拜揚揚自得曰:“此老崛強,乃入吾彀中,今而後,莫予毒。

    所惜者,斬草除根之計未施。

    彼庶孽耽耽虎視,尚恐死灰複燃耳。

    ”不一年,聖祖稔鳌拜之惡,日知其傾陷瑪尼哈特狀,曆數其罪,置之法,子孫俱從戮,禍酷于瑪尼哈特矣。

     ○拾明珠相國秘事二則 康熙帝性英明而兼果斷,故能以沖年親政,不動聲色,誅巨奸鳌拜。

    于是三十年中,文治武功,經營不遺餘力,四方底定,大勳告集,實清代之大有為者。

    迨春秋既高,尊榮太甚,精爽漸喪,百弊萌生。

    于是内而庶孽争權,宮廷樹敵;外而奸谀弄柄,佥王紛來,敻非初日清明氣象矣。

    其時招權納賄,與青宮相倚庇者,實為大學士明珠。

    明珠本皇室懿親,狡黠善伺帝意,由部曹末秩,不十年而晉位宰輔,可謂幸矣。

    顧以聖祖英明,未燭其奸,其奢侈驕橫,即在滿臣中亦不多見。

    而聖祖方以儉德為天下先,獨優容不之問,抑何其術之工也。

    相傳康熙帝喜讀儒書及古今秘籍,又好天文算術。

    滿臣中莫有與之赓同調者,惟明珠能深窺其蘊。

    于是因逢迎之智,開汲引之門,廣延海内文藝博洽之士、奇異罕見之書,特設一儲材館于私邸。

     館中複置藏書樓,不惜重金,搜緻秘笈。

    東南藏書之家,貧不能自存,則奔走門下,如願以償。

    文人少有才藝稱譽,百計奉為上客,所欲無不力緻。

    故昆山徐氏等,皆陰獲其援引。

    其援彈铗之客,不可勝計。

    每中秘有所考問,一旨甫下,幕客争相條對,紙筆紛紛如雪花四舞,以故奏對無不稱旨。

    其子納蘭容若等,常得與文人學士遊宴,上下其議論,文采斐然,為曼珠世家所絕鮮。

    聖祖之寵幸,蓋有由來也。

    康熙朝文臣之受優禮者,莫如張英、魏裔介等,明珠皆傾心與之結納。

    其時方奉敕編撰《字典》及《子史精華》、《佩文韻府》。

    明珠每入修書館,必使人辇金巨萬,遇文字之佳妙、謄寫之工秀者,皆分賜之,多寡無所吝。

    以是寒畯争感紉。

    其姿性本穎慧,初不識漢字,後與文人往還,居然能作書劄,且吟哦成句矣。

    一日,聖祖問:“爾好鑽研風雅,亦知莊子《逍遙遊》是何命意?何謂《南華》、《秋水》?”明珠不能對,乃奏:“臣近日馳思案牍,昏冒不學已久。

    容臣取書讀之,明日恭對。

    ”聖祖笑而颔之。

    明日袖呈條對,文詞斐亹,節奏詳明,居然文學大家矣。

     聖祖問何人所拟,明珠不敢隐,舉其人以對,則徐健庵也。

    聖祖笑曰:“爾纨绔,敢與狀元公交好乎?爾試為朕面解其義,毋為人笑沒字碑也。

    ”明珠曆陳意義,頗覺未誤。

    聖祖曰:“此亦可謂難得矣。

    ”遂将禦制詩文賜之曰:“爾及身雖不複能博通,然以此昭示子孫,毋使再受金玉敗絮之诮也。

    ”明珠退,遂增聰老儒數人,專教其子揣摩禦制筆法,其後容若等俱以詩文鳴禁中。

     初,明珠為固寵持祿計,聞聖祖宮中欲選良家閨秀為女官,以充典簽校書等職,而限于滿、漢之界。

    滿人女子,多不娴文學,無可當選者。

    乃異想天開,密遣使往蘇、杭間購小家碧玉未成年者至邸中,先教以言語,次授之各種學藝,以備進獻。

     其女皆美麗而天足,并欲使冒為滿旗貴族也。

    其事絕秘,雖家人不與知,所知者惟一、二心腹而已。

    其夫人早卒,以妾代之,悍妒有力,明珠頗畏焉。

    或告之曰:“相國謀署外室,城西别墅中粉黛殆以百數,三十六宮都是春也。

    ”夫人觇之信,怒甚,曰:“予必盡殺之,固不使相國知。

    ”先是,别墅所購待年之姬,分科習文藝,宛若學校者然。

    如書史、詩詞、歌曲、音樂、弈棋、繪畫、雕刻、女紅、遊戲等,各占門類,習一藝成,以次遞習。

    有老儒杭人,博通書史,兼擅詩詞歌曲,相國聘之以教諸姬。

    老儒僅知為相國之待年寵也,所教為及笄女子三,曰新梅,曰嬌杏,曰茜桃,若姊妹花然。

    茜桃尤聰慧,年僅織素耳。

    老儒憐之,獨教之古列女節孝貞烈事,茜桃慨然欲自振撥,顧念身世,辄為之淚下。

    然技藝之精進,突過侪輩。

    偶見即能仿效,詩詞出語有天然韻緻,非人力所能為也。

    老儒譽不置,而嬌杏頗妒之。

    院制:每女子三,必有一老婦管理其起居飲食,凡師教外督責之事皆屬焉。

    嬌杏嫉茜桃之能,辄短之于老姆。

     茜桃承若儒教,慷慨尚氣節,不肯谄事老姆。

    且以己所處地位,無異娼妓,永無撥雲見天之日。

    故覺生趣頓減,而怨憤之詞或見于詞色。

    于是老姆亦厭惡之矣。

    一日,會時節,聞夫人來園中遊遨,諸老婦大驚,知必有禍,乃匿其馴擾心愛之姬,而班崛強者出迎,意謂夫人若加淩辱,此輩固無足惜耳。

    無何,夫人至,頗和藹無怒容。

    既遍閱諸姬,乃命膳夫設宴,以享群花。

     且命醉飽勿懼。

    既而命諸老婦善事諸姬,率婢媪登車去。

    茜桃既入課齋,老儒見其雙頰微酡,問所以飲食者。

    茜桃具以告,且曰:“夫人固有禮,但未知肯釋放吾輩否?兒已微露求請意矣。

    ”老儒色然曰:“危哉,此豈爾求請時耶?”茜桃曰:“何謂?”老儒曰:“夫人之有禮,于理為常,未可深信。

    恐其城府甚深,蘊毒亦愈厚耳。

    且雖不願爾輩在此,亦豈願爾輩安然他适,享太平之幸福?而爾驟露求請之意,彼知爾之不易馴服,必設計更速。

    惜哉,爾之不習世放也。

    ”茜桃聞言,自悔性躁,伏案痛哭。

    老儒慰解之。

    新梅最長厚,争來解勸,嬌杏則不知所之矣。

    未幾,茜桃腹痛,自歸寝室。

    比晚,新梅走告老儒曰:“茜妹死矣。

    凡侍夫人飲者十六人,中有六人得賜酒,賜酒者皆斃。

    ”噫,殆酒中有毒耶?老儒歎曰:“吾知頭角峥嵘之為害速也,但爾輩亦不能免。

    嬌杏何如?”新梅曰:“嬌妹方鼓掌稱樂。

    ”老儒曰:“婦人之妒,一至此耶。

    雖然,舐糠及米,彼自不知死期之将至。

    何樂之有?”新梅懼甚,齒為之戰,跽地求老儒援救。

    老儒曰:“吾姑試之,未知有效否。

    ” 新梅稱謝去。

    老儒乃函緻其徒為顯宦者,言于相國求去。

    相國知有異,遣人引老儒至密室,詢所以求去之故。

    老儒以前事告,相國驚曰:“吾固不知。

    此禁脔也,奈何夫人贻誤若是?”老儒從容曰:“與其死之,不若生之。

    ”相國頗首肯,乃命人稽園中人數。

    将下赦令,夫人已知之,争先馳往,命縛色美者别置一室,而驅其中姿以下者。

    新梅樸讷無華,竟得漏網。

    因感老儒惠,輾轉訪得其寓所,願作奴婢以報。

    老儒乃納為子婦焉,而相國獻姬之事亦遂寝。

     ○奪嫡妖亂志七則 康熙帝既立胤禛為太子,以為天下無事,娛情内典,藉自頤養,不日且内禅。

    而諸子衆多,俱以胤礽長厚,無奇才異能,坐跻大寶,心不甘服,鹹思帝制自為。

    其間權力最盛、黨羽廣布者,則推胤禛、胤禵、胤礻我、胤禟.胤禛即世宗,有異禀,膂力過人,能驅使番僧及海内奇俠之士為己用。

    胤禵等與之抗,各樹一幟。

    惟胤禔等常自附于胤禛,以張旗鼓,故胤禛與之感情頗洽,而視胤禵四人,則仇敵也。

    先是,滿洲家法不主立長,蓋尚襲蒙古、遼、金舊俗。

    既入關,諸臣文飾漢義,請立儲貳。

     康熙帝亦醉心漢家文化,恐不立儲為天下後世笑。

    貿然許之,而大錯鑄成矣。

    胤礽性厚重,短于智略,然苟使多讀書史,洞明大義,實足為一令辟。

    惜滿廷不事此,亦無出閣就學之典禮,但使嘛喇教之番經,世仆數員,督以清書騎射而已。

    聖祖因好儒書,獨不使儲貳懋學,為絕可怪之事,然實滿廷之劫運也。

     胤礽不知德足勝妖之事,習聞喇嘛之言,下至佥人群小,争相構煽,遂與諸子征逐,務為相勝,而事乃敗矣。

    當儲貳之初建,聖祖命與諸弟習射于便殿,彎弓無一中者,其他技擊,亦均不娴,而諸子多勇武命中,胤礽引為大恥。

    師傅某公,滿人中昏庸之傑出者也。

    乃進言說太子,謂諸子獲勝,皆出崇奉喇嘛及養士之力。

    太子瞿然問計,師傅乃為畫計:争緻喇嘛及擊劍敢死之士,務勝諸子,敵勢自卻矣。

    太子固不更事,深信不疑,乃與諸喇嘛約曰:“苟有能以咒語秘術制人死命,使彼不敢抗衡者,尊為國師,受上賞。

    ”又陰使人語各省大吏曰:“能求得奇俠之士,武勇技擊足以勝人者,封大官,舉主同受上賞。

    ” 于是喇嘛争以魔術自效,而江湖術士、山谷伏莽,鹹趨阙下,以求效用,京師紛擾,宮闱若市井。

    奇服異言之人,往來阙廷,司寇不敢诘。

    有識者皆知宮中多故,禍不旋踵矣。

    是時康熙帝方深宮頤養,潛心内典,外間事絕不聞知,左右亦必不使之聞知也。

     胤礽之養士拜僧,實求自衛,誤中某傅之離間,初無意于樹敵也。

    一日,偶出獵南苑,見車騎自南來,從者至數百人,武仗甚整,且有喇嘛執器前導,狀至威猛,以為帝駕來也。

    将避之,左右進曰:“此非車駕,實四皇子之鹵簿耳。

    ”太子驚曰:“彼一皇子,乃呵護之盛若此;我儲貳也,自顧不如,保不為人所笑乎?且其勢淩人,後此将為所制,大不可。

    ”心怏怏然。

    既歸,商于某傅。

    某傅曰:“果爾,是不可不請于上,以正國體。

    ”乃入奏四皇子鹵簿僭越狀。

    聖祖果谕令胤禛不宜違制,速減車騎,散黨附,免蹈刑法。

    胤禛聞太子所請,深銜之。

    自是一變前日所為,斥去車騎,而與喇嘛、力士等步行走京外,遊曆名山大川,不複有威儀而黨羽實益衆。

    胤礽以為畏己,肆然不複置慮,不知胤禛固卧薪嘗膽,以報此辱也。

     胤禛既養死士,恐為太子所厄,常隻身走江湖,以為閱曆磨練之地,且自謂多知民間疾苦,則他日可有為。

    實則陰探輿論,籠絡在野之不軌者,以備推倒儲宮而已。

    嘗漫遊至嵩山,遇少林僧,技擊過人,乃膜拜求為弟子,僧直受不辭。

    其徒凡數十人,以胤禛食量過大,辄非笑之。

    又使炊煮以供衆食,胤禛樂于奔走,絕口不道宮禁事,人莫知為皇子也。

    半載而技成,諸僧又嬲之角力,胤礻真避不應。

    衆笑其怯,幾無所不押侮。

     胤禛怒,奮起與鬥,卒勝所嬲之僧。

    師曰:“子技進矣。

    ”遂贈一鐵杖,留為他日紀念,且言除一女子外,可持此橫行海内矣。

    胤禛既行,方下山,而宮監衛士麕集,蓋如約而至,衆始知其為皇子也。

     胤禛微行自晉中歸,遇太子賓客于途,方毆擊人。

    倚勢淩辱,人不敢與争,踉跄呼哭,莫之過問。

    胤禛獨走問所苦。

    旁有惡少年大言曰:“爾為誰?敢來問訊。

    甯有三頭六臂乎?” 胤禛熟視其面,出鐵杖猛擊,碎其腦,斃,從容返邸,而太子黨人已探知矣。

    夜遣劍客入邸,将刺胤禛.一喇嘛方侍胤禛誦經,見窗外有白光如匹練,上下無定。

    胤禛怪之,令喇嘛就視。

     喇嘛曰:“否!否!吾已遣某力士辦之矣。

    ”比曉,院中樹枝皆如削,所蓄之獵犬盡失其首,如骈戮者然,而數十武外小園中,有武士橫屍焉。

    喇嘛曰:“此即劍客也。

    技窮力竭,乃為力士所誅。

    今晚必且報複,行當備之。

    ”是夕,大風自西來,屋宇震搖,金鐵鳴動,空中戰鬥聲甚厲。

    居民鹹聞之,莫知其所由來也。

    破曉,太子宮中皇皇若有大事然者,出購棺木,其數甚夥,特不知死者為誰。

    雍邸中亦然,人鹹疑之。

    又明日,雍邸中遍招都下喇嘛入誦經,雲作道場七日。

    諸廟恐人數不敷,至延乞丐以充額。

    頃之,太子宮亦傳命索喇嘛,然已為雍邸所要去,勢不能應命矣。

    太子怒甚,欲捕大喇嘛誅之。

    大喇嘛懼,請命于國師,國師銜旨乞命,乃已。

    太子知雍邸所為也,積不能平,遍召門下客,謂之曰:“今夕不殺胤禛,與諸君不複相見。

    ”門下客憂懼,計無所出。

    有與胤禛之客善者,以告。

    胤禛聞之曰:“此勢不兩立之秋也。

    皇父春秋高,一旦禍成,恐傷其心。

    不如吾姑避之,以待其隙。

    苟吾有天命,何患不取而代也!”束裝将行,會有奇士自蜀中來,願見雍邸。

    胤禛速使之入,則前遊所遇之友也。

    留與飲食,談技擊諸術,風起泉湧,顧終不及心事。

    奇士作色曰:“皇子有急難,奈何不告我?” 胤禛問:“何以知之?”奇士曰:“聞青宮新自海外得一術人,能以鐵冠取人首于百裡外,今晚殆以決議施之皇子矣。

    如能不為所殺,且奪其冠,則他日可取以治貪官污吏,人皆不敢犯法矣。

    天下絕殿下,使吾聞之,方得有此預備也。

    ”胤禛問:“奈何?”奇士曰:“彼以喇嘛咒語為護符,施此魔術。

    今吾侪都以貝葉蒙首,則鐵冠必來而複去。

    吾先于庭外張一袈裟,如張網狀。

    鐵冠必跌落其中,吾黨可收之,以為後日之用也。

    ” 胤禛從其言,果得鐵冠。

    既而謂奇士曰:“寇深矣,不用斬截手段,此禍防不勝防。

    吾終不願郁郁居此土也。

    ”奇士曰:“盍請大喇嘛來,當與之為最後談判。

    ”胤禛允之。

    大喇嘛至,奇士曰:“降龍伏虎,當用其勢,過此以往,恐不能制,奈何?”大喇嘛曰:“謹聞命。

    特緩乎急乎?生乎死乎?惟殿下所擇。

    ”胤禛思之良久,乃曰:“吾為皇父計,不得不緩;吾為皇兄計,又不得不生。

    ”大喇嘛曰:“諾。

    ”時太子以鐵冠術不效,聞胤禛仍無恙,恚恨成疾。

    大喇嘛入請曰:“吾能以阿肌稣丸治殿下疾。

    ”太子曰:“子非助胤禛者乎?吾安敢服子藥?”大喇嘛曰:“否!否!胤禛暴虐,衆叛之久矣。

    今彼邀遊四方,未敢返都下,邸中固阒其無人也。

    殿下不信,可詢之某喇嘛。

    ”某喇嘛者,太子之親信人也,而實大喇嘛之徒黨。

     太子見術不效,郁恨傷肝,性烈如火,撻辱誅滅頗夥。

    群下人人自危,至喇嘛亦不免诟辱。

    以故喇嘛有貳心,亦願助胤禛為虐矣。

    太子不知其計,以問喇嘛。

    喇嘛曰:“此西天活佛之師,其丸實能治百病,服之當必有效。

    若胤禛則畏殿下之威,當不敢複來辇下也。

    ”太子信之,乃令大喇嘛出丸進服。

    胤禛遍賄青宮上下,無一人與大喇嘛為敵者。

    于是太子以孤掌之難鳴,受易性之狂藥,雖有知者,莫為之白矣。

    阿肌稣丸者本媚藥,或興奮劑,而茲則羼入猛烈之品,能使腦力失其效用,神經中樞為過度之激刺,亦不能制其百體,其形态遂類颠狂。

    斯時,太子因疾居外邸,不近婦女,故宮中妃嫔鹹未知悉。

    延三日,太子益狂,便溺不自知,且毀壞器物無算,并禦賜佛像等,亦投毀無餘。

    事既張,太子妃趨視,大駭,無術為之收拾,乃奏聞。

    聖祖遣人視之,則已不複能成禮,且已失一切知覺,動則騷攘如犷獸,靜則昏昏如負重疾。

    聖祖不得已,乃下诏廢其儲位,诏中多憤懑語。

    然責備太子無狀,卒不知為胤禛所嗾使,喇嘛所播弄也。

    太子妃惶恐,奔坤甯宮求救于皇後。

    皇後遣國師及禦醫往視。

    是夜,國師方銜命出宮,憩某廟以待旦。

    大喇嘛膝行入,告以由來,曆數太子之虐及某喇嘛因忤太子意慘死狀。

    國師凄然曰:“然則吾不能為救治矣。

    以此主天下,吾輩尚有噍類乎?”及旦,草草入視太子,謂系不信神佛,心入邪魔所緻。

    非别閉靜室中,灌以醍醐,咒以功德水,不能複其原性。

    宜速治之,遲且不救。

    禦醫入,亦言心疾不可治。

    蓋清初喇嘛之勢力甚盛,禦醫僅充數。

    喇嘛言如何,彼亦不敢與之争辨也。

    旋皇後召太子入宮中,令擇靜室居之。

    日以功德水進飲,神思漸清,颠狂亦稍殺,乃令妃嫔入侍,益知斂抑,飲食亦增進。

    妃嫔私問前此病狀,亦自知否。

    太子乃言服某喇嘛丸,遂失知覺,以後即昏昏如在醉夢間也。

    妃嫔以告皇後,乃聞于聖祖。

    遣人窮治其事,将捕某大喇嘛鞫之,則已随胤禛不知所往矣。

    以诘國師,國師曰:“吾徒皆忠于太子,且雍邸與太子亦絕無仇怨。

    此必奸人播弄,欲離間兄弟耳。

    苟有隐匿,吾設壇作法,使彼二人各至壇前,自相質問,則佛祖韋陀必不誰恕也。

    ”聖祖可其請。

    皇後問曰:“胤禛不至,奈何?”曰:“吾能緻之,且能縛大喇嘛來。

    ”是夕,國師使人謂喇嘛與胤禛曰:“第來,必無恙。

    ”及夜中,胤禛果至,以皮冠蒙首,狀極委憊,見後伏地不起。

    聖祖略有所诘,奏對極凄惋。

    太子入,見胤禛,色赪暴怒,诟厲不止。

    旋壇上有振錫聲,如使之跪。

    太子忽颠蹶,乃惘然自述欲殺胤禛狀,且曆舉所殺侍衛及喇嘛徒衆,狀至可怖。

    是時陰風猝起,燎燭皆作慘綠色,宮中皆聞鬼聲。

    聖祖以倦怠悚惕而退,皇後等皆廢然返宮。

    妃嫔奉太子下,則又昏然不省人事矣。

    自是昏瞀嘩噪,一如前時,不複有一隙之清朗矣。

    胤禛與大喇嘛從容退。

    未幾,聖祖再廢太子之诏下。

     蓋前此皇後召太子入宮,欲白其冤,固已下诏複位。

    至是知不可救,故複廢之也。

    聖祖欲立胤禛,皇後終以為疑,謂不如胤禔.然以奔競運動者多,聖祖頗有所聞,煩厭不能專決,嘗憤憤曰:“朕萬年後,聽爾等自擇之可耳。

    此皆不肖,誰複可以膺付托者?苟天位不可終虛,自有當璧者食其祿,若朕生前,則不提議此事可也。

    ”蓋聖祖雖不能抉雍邸之奸,而知其争權傾軋,決非無因。

    太子複不克為人,則惟有以不了了之而已。

     胤禔最長厚,且頗有文才,聖祖、皇後俱屬意焉。

    然恐非諸子敵,故隐秘不宣,計不如待萬年後,頒遺诏始立之,則諸子倉猝不及破壞也。

    然胤禔始終與胤禛善,不敢撄其鋒。

    皇後憐其無能,遂亦聽胤禛所為,而不複固執矣。

    惟胤禵豪爽有大志,不受羁勒,頗揮霍,喜結交健兒,然不屑為秘密傾陷之行為。

    以故與胤禛忤,常憤太子等結黨為仇,非國家之福。

    因辄出京旅行,飾為商賈或術士,所至必主民家。

    世俗相傳以為世祖者,實則胤禵.某年,粵東有某賣買行,因生理不佳,相對愁歎。

    時且歲暮矣,靜夜無聊,小夥有懸紅燈為戲者,挂于竿首,以照江中,俗亦謂之“照财神”。

    行之後屋,固濱江,往來船艘頗多。

    頃之,一巨艦來。

    衆方注視,忽抵行門下維,一紀綱仆貿然登岸,問行主在否。

    衆告之,仆言:“主人販北貨茶果甚多,滿船重載。

    将俱寄于貴行中,幸行主出視之,可與主人接談也。

    ”行主知為巨客,乃登舟相見。

    則儀表甚偉,行李亦華煥。

    酬酢既畢,其人因述來意,且言貨價不下數十萬金。

     行主瑟縮曰:“小肆資本甚微,恐不能擔此重任。

    請僅受其十之三,可乎?”曰:“無須。

    吾有要事他往,但求将貨速卸,輕裝而歸,爾行可不必付款,待來歲今日,複懸紅燈,則吾自能複來。

    屆時,當收爾貨金也。

    ”行主大喜,乃命人悉遷其貨于岸上。

    屋宇不能容,寄存他家,匝日始畢。

    同業聞其有豪客來也,争相趨附,即日售其貨數萬金。

    行主以奉客,客曰:“現吾勿需此多金,僅取十之四足矣。

    餘存爾行中,待來歲結束并取可也。

    ”行主又欲以盛馔饷客,客搖首止之曰:“但取好酒數斤來,并此間海味數事足矣,不多費也。

    ”行主奉命惟謹。

     逾日,客匆匆去。

    行主徐售其貨,數月而畢,赢利十餘萬金,連資本計,殆百萬也,頓覺巨富。

    惟候明歲今夕之約,與客瓜分餘利耳。

    及屆期,如約懸紅燈。

    客果至,則巨艘三五,較前次之貨又倍蓰焉。

    主人先奉舊帳,子母俱陳,請指麾分派。

    客麾又曰:“否!否!吾不需此多金。

    爾等第為我存之,欲用時通告提取可也。

    請速遷此次各貨登岸,勿稽我行期。

    ”行主以客之惠甚厚,前此未多款待,方抱不安,此次必請多事盤桓,以盡地主之誼。

    客曰:“吾事大忙,不能領主人厚誼。

    請勿過留,但使一遊花艇,略開眼界足矣。

    ”行主果導之遊紫洞艇中,遍征群花以娛之。

    客殊無所戀,但飲啖甚豪,略聽歌曲而已,夜仍返宿舟中。

    次晨,告别欲去。

    行主苦留之,乃偕遊觀音山等名勝處,夜複飲于花艇中。

    行主使娼家以計羁縻之,拂袖竟歸。

    是時,舟中貨已畢登,次晨不别行矣,并一金未攜取也。

     行主甚怪之,顧業既受其貨,且緻富絕無後患,則亦自幸天助而已。

    或疑為大盜,顧無案追者。

    且其态度華貴閑雅,殊不類下流人物。

    又明年,複按期至,惟貨已較少,然尚值十餘萬金。

     前後并計之,蓋二百五六十萬金矣。

    主人又陳子母如故,客蹙然曰:“吾本欲與主人為終身交,念主人長者,甚可恃,如願存金不取。

    今吾将有大變故,恐不複能來,姑受百萬金去。

    明歲屆期懸紅燈而不來,則吾事已敗,終身不複相見。

    此百五六十萬金,自取之可耳。

    ”言罷嗚咽,色顔慘沮。

    主人慰勸之,且欲導之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