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個殺手的老去
關燈
小
中
大
什麼痛苦,因為已經沒有了感覺痛苦的生命。
我很欣賞羅素(BertrandRussell,1872一1970)說的—— "一個老年人,已經了解了人生的喜樂與悲哀,也已經達成了他分内的工作,如果還存在對死亡的恐懼,是相當卑賤的事。
"<如何過老年人的生活〉 羅素用"卑賤"這個詞,是有些過分。
因為人難免恐懼死亡,我相信羅素自己也會。
所以我認為那句話應該改為"人不應該在享有一切年輕的生命之後,到老年來怨老。
因為老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包括恐懼與病痛,你必須獨自承擔。
" 在面對死亡這件事上,我更推崇梁實秋先生,他活着的時候,很積極、很浪漫,也很實在。
當有"道行"的人說可以為他打開"天頂",使他的靈魂能進入更高境界的時候,他拒絕了。
而當他的死亡逐漸接近,他隻是淡淡地在遺囑裡寫"勞勞一生,命終奄忽,草此遺囑,不勝凄怆。
"那文句中雖然有傷痛,但是"自傷自痛",沒什麼怨尤。
生與死,都由不得我們。
有生就有死,得到身體也就得到病痛。
因為有"得",才會有"失"。
先得到了,有一天失去,又有什麼怨尤。
愈是強者,對生死愈能無怨無悔;愈是英雄,愈敢獨自面對死亡。
他們甚至會主動地投入戰鬥,死在戰場上。
求死得死,就是求仁得仁。
"死有重于泰山",我們可以用泰山的力量,去犧牲、去戰鬥、去死;"死有輕于鴻毛",我們可以用鴻毛的虛空,來面對死亡。
輕輕地、淡淡地,咽下最後那口氣。
生之限十二月二十五日 耶誕夜,打電話回紐約。
女兒在那邊大聲叫"派蒂回家了!" 失蹤整整五天,原以為派蒂一定死掉了,沒想到二十三号晚上,又在畫室的地上出現。
"幸虧開了燈,又走得慢。
"老婆說:"她就站在桌子旁邊,稍不注意,就一腳踩死了!" 女兒的老師也在看了小丫頭的日記之後寫: "真幸運,沒有人把它意外踩死,在地闆上很可能會看不清的。
" 耶誕夜,寵物店居然還開門,老婆冒着風雪,去買了蟋蟀,給壯遊歸來的派蒂吃。
她一次扔下去五隻,派蒂吃下四隻、咬死一隻,可見派蒂有多餓。
由這件事可以知道,螳螂即使在很幹的環境,不吃不喝許久,還能活得好好的。
也可以證明,一隻母螳螂在産卵之後,仍然可以活上一段時間。
記得我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蘭嶼,那裡的人對我說,在蘭嶼因為衛生條件差、營養也不足,平均壽命隻有五十歲。
當時我吓一跳,心想,距離台灣那麼近,又是台東縣的一部分,為什麼壽命要比本島差那麼遠。
早死二十年,這是多大的損失?二十多個年頭,能看多少美麗的事物、吃多少好吃的東西。
對本島的人而言,五十歲還是壯年;對蘭嶼的雅美族而言,卻已垂垂老矣。
記得當我一九七五年再去蘭嶼的時候,他們還過得很苦。
學校的營養午餐隻是一個饅頭和一碗野菜湯,野菜是由學生輪流帶去的。
那裡的老師對我說,他們在菜湯上淋一點豬油,孩子們常盯着自己的碗裡看,數誰的"油星"比較多。
我也記得帶着攝影記者,一起坐在海邊吃便當,吃完,把便當放在身邊。
蹲在旁邊看的一個蘭嶼男人,用眼神問我,我說我不吃了,他就把剩下的便當抓去,立刻送到自己的孩子嘴裡。
那個時候,雖然身為記者,也不敢多說,隻能把書面呈現給觀衆,要所謂"文明世界的同胞"一起思考。
告訴大家,蘭嶼人是我們的國人,要我們去愛護、去保護,而不隻是把核廢料往那裡扔。
前幾年,去九族文化村。
看到模仿蘭嶼的建築,真是太像了,讓我仿佛一下子飛回二十年前的野銀村。
細看,都是參考早期日本人類學家的資料建造的。
據說日據時代,特别保留蘭嶼,不去開發,使那裡成為
我很欣賞羅素(BertrandRussell,1872一1970)說的—— "一個老年人,已經了解了人生的喜樂與悲哀,也已經達成了他分内的工作,如果還存在對死亡的恐懼,是相當卑賤的事。
"<如何過老年人的生活〉 羅素用"卑賤"這個詞,是有些過分。
因為人難免恐懼死亡,我相信羅素自己也會。
所以我認為那句話應該改為"人不應該在享有一切年輕的生命之後,到老年來怨老。
因為老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包括恐懼與病痛,你必須獨自承擔。
" 在面對死亡這件事上,我更推崇梁實秋先生,他活着的時候,很積極、很浪漫,也很實在。
當有"道行"的人說可以為他打開"天頂",使他的靈魂能進入更高境界的時候,他拒絕了。
而當他的死亡逐漸接近,他隻是淡淡地在遺囑裡寫"勞勞一生,命終奄忽,草此遺囑,不勝凄怆。
"那文句中雖然有傷痛,但是"自傷自痛",沒什麼怨尤。
生與死,都由不得我們。
有生就有死,得到身體也就得到病痛。
因為有"得",才會有"失"。
先得到了,有一天失去,又有什麼怨尤。
愈是強者,對生死愈能無怨無悔;愈是英雄,愈敢獨自面對死亡。
他們甚至會主動地投入戰鬥,死在戰場上。
求死得死,就是求仁得仁。
"死有重于泰山",我們可以用泰山的力量,去犧牲、去戰鬥、去死;"死有輕于鴻毛",我們可以用鴻毛的虛空,來面對死亡。
輕輕地、淡淡地,咽下最後那口氣。
生之限十二月二十五日 耶誕夜,打電話回紐約。
女兒在那邊大聲叫"派蒂回家了!" 失蹤整整五天,原以為派蒂一定死掉了,沒想到二十三号晚上,又在畫室的地上出現。
"幸虧開了燈,又走得慢。
"老婆說:"她就站在桌子旁邊,稍不注意,就一腳踩死了!" 女兒的老師也在看了小丫頭的日記之後寫: "真幸運,沒有人把它意外踩死,在地闆上很可能會看不清的。
" 耶誕夜,寵物店居然還開門,老婆冒着風雪,去買了蟋蟀,給壯遊歸來的派蒂吃。
她一次扔下去五隻,派蒂吃下四隻、咬死一隻,可見派蒂有多餓。
由這件事可以知道,螳螂即使在很幹的環境,不吃不喝許久,還能活得好好的。
也可以證明,一隻母螳螂在産卵之後,仍然可以活上一段時間。
記得我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蘭嶼,那裡的人對我說,在蘭嶼因為衛生條件差、營養也不足,平均壽命隻有五十歲。
當時我吓一跳,心想,距離台灣那麼近,又是台東縣的一部分,為什麼壽命要比本島差那麼遠。
早死二十年,這是多大的損失?二十多個年頭,能看多少美麗的事物、吃多少好吃的東西。
對本島的人而言,五十歲還是壯年;對蘭嶼的雅美族而言,卻已垂垂老矣。
記得當我一九七五年再去蘭嶼的時候,他們還過得很苦。
學校的營養午餐隻是一個饅頭和一碗野菜湯,野菜是由學生輪流帶去的。
那裡的老師對我說,他們在菜湯上淋一點豬油,孩子們常盯着自己的碗裡看,數誰的"油星"比較多。
我也記得帶着攝影記者,一起坐在海邊吃便當,吃完,把便當放在身邊。
蹲在旁邊看的一個蘭嶼男人,用眼神問我,我說我不吃了,他就把剩下的便當抓去,立刻送到自己的孩子嘴裡。
那個時候,雖然身為記者,也不敢多說,隻能把書面呈現給觀衆,要所謂"文明世界的同胞"一起思考。
告訴大家,蘭嶼人是我們的國人,要我們去愛護、去保護,而不隻是把核廢料往那裡扔。
前幾年,去九族文化村。
看到模仿蘭嶼的建築,真是太像了,讓我仿佛一下子飛回二十年前的野銀村。
細看,都是參考早期日本人類學家的資料建造的。
據說日據時代,特别保留蘭嶼,不去開發,使那裡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