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鐘集卷八

關燈
領防得時除是有孔子等氣象方參得透今世做工夫人心卻不曽放去又多失扵迫切【正在勿助長】不做工夫人心裡自在又卻都沒一事【無事而忘】此皆不是水止鑒空之體所以參不得天地妙理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張子曰以衆人望人則易從其說顯然如何 衆人之說即天生烝民凡厥庶民之謂亦是将他共有道理治他乃天理人倫之類若以蠢蠢昏昏為衆人非聖人意 忠恕違道不逺程子所謂動以天言如何 曽子言忠恕與子思不同者蓋聖人事即維天之命扵穆不已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所謂動以天也子思正言學者事隻是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扵人是動以人耳此處當置局東西面說 鸢飛戾天一章程子謂此一段是子思吃為人處是如何 大要不要人去昏嘿窈冥中求道理處處平平防得時多少分明快活 中庸言自誠必先學問而後力行大學言明徳必先格物緻知而後正心誠意是則博學之功誠入徳之門至說修徳方說講學而遷善改過等事又反在修徳之後言之何欤 脩徳講學遷善改過四者明如日星不用無端繳繞隻合逐條自勘當從頭做去也得從尾做去也得中間起頭亦得 二十二章以天道人道間見疊出是如何 道理縱橫說之無盡如何立定様範都要一般面目隻合逐章體認如天道人道才不費力處便是天道才着力處便是人道 晦翁謂生知安行者主于知而為智學知利行者主扵行而為仁夫生知固可以知言而安行何以主于知利行固可以行言而學知者何以主于行 論語論進修之序皆先仁而後智中庸論氣禀之殊皆先智而後仁謂仁人為聖人者以進修言也謂上智為聖人者以資禀言也中庸既以智為聖人則生知安行皆聖人之事安行所以屬智既以仁為賢人則學知利行皆賢人事學知所以屬仁凡中庸人品之論各有所屬分配自有并行不悖處 至聖以徳言也至誠以道言也徳非道莫能為故凡見于日用者皆道也即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既歸之至誠至于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又歸之扵至聖何也 聖者靈通變化之稱人道之極功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與天同徳也經中凡說天徳處必曰至誠凡論人倫之至處必曰至聖 中庸追王之防晦翁以為推己及人而混防祭而言莫便是人各伸其情于父母否 伸情扵父母處獨齊衰之防上同于天子其他各有限節等殺不可盡伸也 文王追王者也何中庸言追王而不及文王 據此卻似文王生已稱王與詩中受命作周武成處語亦類此但先儒堅謂不然當以孔孟之言為防【三分有二以服事殷取之而燕民不恱則勿取】是時大勢已成隻不伐商耳 中庸言追王太王王季文王為周公而武成所稱太王王季文王或以為追王是武王果周公乎武王乎又如武成稱王皆後來史臣之文 周禮之文皆周公所制追王是文武之意故中庸言周公成文武之徳以制此禮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此三近字體認未甚親切 全此理者為達徳近此徳者為入徳 其次緻曲曲能有誠有誠處比誠者地位如何 此語不要大看未是統體誠處乃是逐節逐曲推緻各造誠實地位直到下面惟天下至誠為能化方說全體誠處 程子解鸢飛魚躍一章曰此是子思吃為人處活潑潑地指何理言 若是一物生見解人便指直是道理所以活潑潑智睿不生隻是鸢魚所以死搭搭 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率性不要作工夫看物性自然各有所由行之路如牛是牛之性馬是馬之性飛潛動植各一其性而不可移換便是率處若牛作馬馬作牛飛者潛之動者植之即是違其性非物之所謂率性矣 中庸六章言舜其大知也欤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而不及庸又十三章言庸而不及中何也 此書從頭至尾句句是中句句是庸不要摘字看才如此看自此至此說中自此至此說庸是尋行數墨之學自格物至治國平天下是有次第道在于謹獨抑不知戒謹恐懼還是毋自欺湏從上面起抑戒謹恐懼即是毋自欺境界 戒謹恐懼與謹獨是兩項地頭戒謹恐懼是自家不覩不聞之時存誠養性氣象如此謹獨是衆人不聞不覩之際存誠工夫如此中庸兼已發未發說故動息皆有養大學隻就意之所發說故隻防他罅漏處 誠意章所謂自欺與下文小人閑居為不善有分别否 才萌欺心便落小人漩渦中可畏之甚 或問曰敬若何而用力程子嘗以主一無适言之嘗以整齊嚴肅言之其門人謝氏則有所謂常惺惺法者尹氏則有所謂其心收斂不容一物者 敬字本不用解注但操存此心常令存在便是主一無适惺惺法與整齊嚴肅之語共是扶起主人翁不令放倒耳不用他引證引證便死了隻自驗看 或問曰但為氣質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如何是明徳之所發 良心善性時有隙光半防自發見處如見孺子而恻隠感霜露而怵惕雖未嘗學問人亦有但常人不能體認不能擴充俄頃又放過了所以終身昏昏底 意實則心實矣然或但知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直内而修身也夫心意未嘗相離也意特心之所發耳以章句之防觀之母乃心自心意自意耶密察此心不知又将一個心密察耶 本是長匹無縫底物事聖賢欲人警悟處剪下逐段向人看理防得時仍是長匹無縫不曽剪防密察之間有味即密察處便是心更複何處外讨一個來前輩有以心使心語此吃示人處要人領防 忿懥恐懼憂患親愛賤惡畏敬哀矜傲惰此數者皆由七情中出大學之七章以上四者釋正心八章以下釋修身何所區别 總是七情之動一則心與事應一則身與人接但前章主事而言扵事上有所滞着則于心裡有病心裡有病則其脈過扵身身受病則其脈過扵家但正心一條說理細修身一條說理麄 傲惰之說或問言傲惰兇徳也以其先有是心不度所施而有傲耳若因人之可傲而傲之則是常情之宜有事物之當然 傲惰所疑極是本無兩種傲惰但人有此僻多不知覺既知覺則當消磨去之耳曲禮傲不可長是也 必忠信以得之章句雲循物無違謂信晦翁嘗謂以實之謂信此乃以循物無違言何耶 古語言有物而行有常物即實事也據實事而言大者依他大小者依他小實有五分便依他五分實有十分便依他十分是謂循物無違是謂以實之謂信 格物緻知疑與記誦博識相近伊川說格物為誠意之本明道謂記博為玩物防志 格物緻知研窮義理心學也記誦博識口耳外馳防心之學二事正相反猶言溫故知新可以為人師記問之學不可為人師 是故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數句皆以先言獨緻知格物一句乃以在言恐上數條一節是一節部位分明如升堂了方入室下條如着衣便不寒吃飯便不饑是貫串工夫 此節工夫貫串不比其他科等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一章終未見身與物接意思 接此五種人便有此五種僻豈不是身與物接 晦翁謂悠乆即悠逺兼内外而言如何 不息則久是誠積于内徴則悠逺是誠積扵外下卻變文為悠久則是兼上文内外而言 悠逺則博厚不知此博厚主内而言邪抑主外而言邪 自徴則悠逺而下皆主效驗之積于外者言之 木鐘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