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 坤德侯莊還如舊 無礙子劍複會津

關燈
哭泣。

    衆人正在勸慰之時,忽報師父回來了。

    瑤華才收淚,率領各子女,趕出大殿迎進。

    而無礙子已到大殿,大家簇擁至寝宮,先是瑤華上前叩見了,其餘挨次叩見。

    看其面貌光景,還是從前樣子,不但合莊歡喜,即莊外舊時佃戶及鋪面男婦人等,亦各歡然,皆來請安。

    瑤華同各子女相對欷歔,無礙子道:“既已相見,勿作此态況,大事正多,我特來與你們調度一番。

    ”先對荷香道:“你夫婦戰陣辛勞,且各帶重傷,可先回房歇息。

    ”荷香夫婦遵命告退。

    瑤華又将荷香敗陣之事告知,并言京師危急,欲即興勤王之師。

    無礙子道:“你是帝室宗支,雖尋常人亦應如是。

    況庫藏豐盈,舉義号召,不怕天下不響應。

    但你我俱得道行,順逆兩字久熟胸中,若知而強為,乃逆天行事。

    我道中皆遵天道順行,于此大背,且于事無濟,徒傷殘民命而已。

    不但無功,抑且增重罪薛,你從前一番辛苦,又付東流矣。

    依我之見,竟圖個永遠清淨之計,既不違天,又可保後,此實絕妙兩全之法。

    ”瑤華同大衆上前啟請道:“師父慈悲,不知如何使弟子們,得一永遠清淨之計?伏望示知,以便皈依。

    ”無礙子道:“國家大勢已去,新君将至,若待敗壞決裂之時,雖欲求為清淨,恐亦不可得矣。

    故我先日有言,竟将這莊子改為道院,如今又增僧尼兩院。

    如荷香們同長史、令史願為僧者,即削發為僧。

    撥驸馬府改為僧院,另開山門出入。

    将正殿旁開之門堵塞,題個寺名曰:栖隐寺。

    不願者聽便。

    素蘭等各婦女,如願為尼者,亦即削發為尼。

    撥藝圃改為尼庵,題個庵名曰:即空庵。

    不願者也不勉強。

    王莊改為道院,仍舊其名,惟令各男女改作道妝,一切規模,仍舊不必更張,所有保守莊子事宜,亦不必更動,以待天時。

    ”衆人聽了,各各歡喜,亦無不願者。

    瑤華遂令史、長史暗暗備辦。

     忽一日,見素蘭悲泣而來,說荷香因傷身故。

    瑤華與蕉葉、柳枝、梅影、梨雲、郁李等十分傷悼。

    随即殡葬完結,一面具表奏聞。

    又見趙宜搬運四川庫藏回來,将銀交割清楚,并雲:“途次十分難行,幸而有一道者幫同護衛,幾番被強寇搶劫,皆賴其力,所以安然回莊。

    ”瑤華道:“此是何人,曾詢其姓名否?”趙宜道:“亦曾問及,那道者笑而不答,說我有封信,捎回與無礙子,便知端的。

    我說師父久不在莊了。

    那道者道:此時或者仍在,你隻管帶去。

    ”特将書信呈上。

    無礙子正走出來,趙宜瞥見,吃了一驚,即忙上前叩見。

    無礙子令其起來,瑤華将書信轉呈,無礙子接着,笑納袖中,說:“我都知道。

    我若不預為托個道友照應,這幾兩銀子,如何回得莊來?你一路辛苦,且暫出外邊歇息。

    ”趙宜遵命退出。

     瑤華又向無礙子道:“趙宜家室被難,現在鳏居,梅影代弟子挂名事完,兩家孤零,不如令兩人配為夫婦,師父以為何如?”無礙子道:“我原許梅影有個結果,今你所論,正合我意,你竟照此備辦便了。

    ”瑤華領命,即傳知長史們,趕着辦理。

    一面擇個吉日,令蕉葉、梨雲兩個,将此意傳知梅影、趙宜曉得,兩人亦各願意。

    至期雙雙行了合卺禮。

    次日梅影、趙宜兩個,同入寝宮,叩謝無礙子并瑤華。

    先見瑤華,遂對梅影道:“我之得以證入大道,皆賴你代替我,今以趙宜匹配,聊以酬報,尚不緻誤你終身大事。

    此後須要謹守婦職,克全令終。

    ”梅影領諾。

    正欲到無礙子這邊,而無礙子亦已出房,趙宜、梅影叩謝了,無礙子令趙宜道:“你且起來。

    ”梅影将欲起立,無礙子怒道:“你這妮子,與瑤華一同學藝,從前一切尚屬可觀。

    怎麼一襲瑤華之銜,頓改前行,不特不能遵其所守,而且創為淫惡,雖外誘所及,但你豈不能自立。

    以緻莊上庫藏空虛,倉廒告匮,佃産抛荒,賊匪屢侵。

    你非無能者,一概置之腦後。

    我前此所囑之言,竟不一字遵守,是何道理!本應處治你一個違師悖主之罪,現已配與趙家為室,姑為寬恕,以後再不克盡婦道,少不得有個報應,你須在意。

    ”梅影羞漸滿面,不敢起立。

    無礙子又對趙宜道:“你還有個出身,不必随在此間,竟攜眷入京,幹些事業,将來公主的後人還望提拔。

    ”趙宜領命。

    無礙子叱令梅影起去,然後同趙宜退出。

    後來果然提拔周克成入仕。

    此是後話不提。

     瑤華向無礙子道:“僧道兩教,都有科儀,可以晨鐘暮鼓,得靜其心。

    我道恐未必有此。

    ”無礙子道:“釋道兩家科儀,都是荒誕不經,粗俗淺陋之詞。

    先是僧家竊得老子《道德經》作為根子,又得瞿昙鼓舞,文人才士,為之羽翼,從而潤色,故其書幽深奇偉,不可淺窺。

    老子初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