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隔牆有耳聽春意 面帝陳情赍寵恩

關燈
朕當封賞。

    ”瑤華答應,即跪下謝恩,四婢亦即叩謝。

    已見内侍送上酒肴,設于氈毯之上,帝令福王、瑤華坐下,福王同瑤華謝恩畢,福王坐于西首之上,瑤華即坐福王之下。

    帝回顧鄭妃道:“你也來坐下,多多敬十四長公主一杯酒,以謝搭救之恩。

    ”鄭妃朝上謝恩,又向福王、瑤華緻禮畢,坐于東首之下,執壺送酒。

    帝執酒自飲,福王等才敢持杯照陪。

     帝問:“叔父所莅省分,民情尚安貼否?”福王奏道:“曾經遭賊蹂躏者多有殘破,撫恤之後,可以弗廑聖懷。

    ”帝道:“可有見聞别事,尚須調劑者否?”福王奏道:“臣愚,未能悉知。

    ”瑤華道:“臣妾有三事奏達,若蒙俞允,不特國祚綿遠,抑且聖壽無疆。

    ”帝問何事,瑤華奏道:“第一事,主上所定魏客兩奸之逆案,天下莫不快心悅服,且曾受二逆所害之臣民,死者已交曠典追赦免,但尚有家屬充發邊陲者,皆二逆羅織所成。

    此逆等已明正典刑,而被害家屬仍遭辱僇,似乎稍有未洽,應請勅旨赦回。

    為數卻也不少。

    ”帝曰:“此事朕亦曾念及,于天理、國法、人情莫不吻合。

    ” 瑤華又奏:“天下設立教坊,比時太祖高皇帝定鼎之初,原為四方竊踞逆命之俘虜所設,國家惠養元元,迄今已将二百五十餘年,雖間草竊之寇,亦未能如國初之頑劣,或施之此輩甚屬相宜。

    至于臣宰犯法,自有常典,緣坐之家屬亦不過遣戍而止。

    至謀逆之案施之尚不為過,尋常藏私追賠不清,至有罰令家屬入籍教坊者,不無過當。

    應請皇上竟行裁去此項名目,于風俗人心大有裨益。

    ”帝道:“此不過減去課鈔一項錢糧,教坊裁撤亦是盛德之舉之事。

    ” 瑤華道:“臣妾前蒙皇上賞給客氏家産,尚有庫金亦蒙賞給,今臣妾願将此項銀兩置買莊田,收入租子以抵所虧課鈔之額。

    ”帝道:“吾妹更議得周到,還有第三事呢?”瑤華道:“久在宮中之宮女,年大者使令恐亦不當聖意。

    仍可懇求天恩,勅下内宮,遍查宮人入宮年分,定以限制,概行放出,消此宮内陰沴之氣,必能感召上天和滿之祥。

    此三事若蒙俞允,是必歡聲動地,戴德如山矣。

    ”帝道:“吾妹所奏三事,皆太公至正,并無一件涉私,于朕甚有裨益,有何不準。

    俟明晨早期,當命閣臣查明案據,拟旨施行。

    釋放宮女一事,即着司禮監辦來。

    ”遂令内侍傳言去了。

     鄭妃時複進酒,内侍等進馔絡繹。

    帝向福王道:“吾妹之代籌國事,可極盡所能,朕放酬庸之外,亦必有以慰其隐憂。

    前歲叔父奏乃妹之姻事,朕已宣明,當代叔父擇一快婿,此言未曾忘于頃刻。

    因妹才名久播,于朝群臣子弟頗多纨袴,即有出類拔萃者,已早被同僚物色,是故心懷雖久,猝未有成。

    今已物色一人,即皇後之幼弟,所謂親上加親,情更親也。

    此子前日朕已宣來朝見,其品貌才幹皆可匹敵。

    前将抄沒客氏家産贈給與妹,亦朕有心至成佳偶之意。

    今與叔父宣明,朕當擇吉下嫁,以釋朕數年在心之事。

    ”福王同瑤華齊聲謝恩,帝令内侍扶起。

    瑤華又奏道:“臣妾重蒙天恩下達,雖百世莫能仰報。

    況聖上所主之婚,自是至吉,何敢有違。

    但臣将出兵之時,曾于生母之墓前禱告,求請陰與保護父女安穩班師。

    今仗天威得以如願,似應省墓宜先,下嫁宜後,伏乞皇上容臣回莊祭掃後,即遵旨取吉奏聞成禮。

    ”帝又令内侍扶起賜坐。

    帝道:“朕知妹意在先盡孝思,然後于歸,此出禮之所正,且皇後外家亦切近莊上,事無不可。

    ” 福王見天色将暮,遂奏道:“臣等蒙賜陪宴,榮幸非常,但恐聖身勞倦,止此告退。

    ”帝指鄭妃道:“今晨帶此人同來,意欲做登高詩消遣,乃為談言所誤,負此佳節矣。

    ”福王同瑤華起立後,又複叩拜謝宴。

    帝自扶起道:“現在府第可居,且未赴慶成筵宴,可再留京師盤桓些時回莊未遲也。

    ”福王同瑤華齊聲遵旨,伺候駕起,跟随下山,從旁侍立,俟帝回宮,然後随同内侍趨出。

    将出朝門,已見護衛、仆從人等皆在伺候,即時上馬,同回府第。

    不題。

     再說崇祯皇帝回宮向皇後道:“公主瑤華姻事已與福王宣示明白。

    ”皇後聞知甚喜,即令内侍傳與周國丈知之,可即擇吉送聘。

    周皇親那敢稽遲,即時遵旨備辦。

     次日帝禦偏殿,令閣臣将瑤華所奏兩事拟旨頒行。

    兵部又奏,十四長公主已将随同出征之婢仆姓名開單報來。

    帝遂與閣臣提議封賞剿滅奢崇明一案出師将士。

    閣臣溫體仁奏道:“福藩王兩次監軍,先未察其詐降,緻寇複叛。

    今雖剿滅,功過隻可相掩。

    惟于十四長公主面上似慶量加獎賞,出自皇上天恩。

    ”帝問:“十四長公主宜如何晉封?”溫體仁奏道:“此番大功告成,皆出十四長公主一人之力,恩宜從厚。

    臣等拟晉封十四長公主侯伯之爵。

    ”帝道:“婦人古無加封侯伯之号。

    ”體仁奏道:“有漢高祖曾封老妪許負為鳴雌侯。

    ”帝曰:“此美相術之言,何可出此?”體仁奏道:“不過不出之杜撰耳,隻須将晉封事由表出,與許負判然有别矣。

    ”帝道:“秦良玉一門捐軀之事,芶贈宜隆,随征将士,亦須照例封賞。

    ”體仁道:“容俟臣等拟旨,呈請定奪。

    ”帝道:“還有一人加封爵号。

    ”閣臣未知其細,因而奏請宣示。

    帝便指示一人,不知所指者誰何?吾知看官們不看下回也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