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隔牆有耳聽春意 面帝陳情赍寵恩

關燈
才上三十多歲,就這樣一個面龐了。

    我和你到那年歲,隻怕也要老蒼了。

    ”瑤華道:“原是這等說,女子及時而嫁,過了時就有摽梅之歎。

    ”梅影道:“公主是快了,十日後面君,必然有下嫁的好信息。

    ”瑤華道:“我有好信息,難道倒把你擱起來?”梅影道:“有怕沒有,隻是到那時不知怎樣?”瑤華笑道:“就同那夜聽見的一樣就是了。

    ”兩個說到那時,不免摸摸摟摟,又要幹發燥一陣,遂各熟睡不題。

     隔壁那黃家媳婦初招男人,正在綢缪之際,忽然瑤華回來,派了進來伺候,不敢不依,那裡睡得着,他們兩個在床上所言之語,聽得清清楚楚,暗裡笑道:“這兩個春情大動了。

    ”不在話下。

     到次日梳洗畢,即往福王處請早安,福王已起身了,留住閑話,福王道:“主上叫我們休沐十日,一些好事沒有,又不好出來拜客,到也難過。

    我想有一法,可免寂寞。

    ”瑤華請問,福王道:“這府中隻有我父女兩個,且喜分住兩下,各人在各人處飲食,覺得不醒脾,我同你疊為賓主,今日你在我這裡用膳,明日我到你那裡用膳。

    再叫人去外邊傳些戲耍的人來,每日解解悶,那就好過這十日了。

    ”瑤華道:“王爺說得甚是,就從今日起。

    ”福王聽見婦兒湊趣,一發高興,遂喚這個,又叫那個,真個的鬧熱了一天。

     瑤華回來,少不得又要與張其德、周青黛兩個商量,調停其事。

    這些長史、令史心上隻擺着一個公主,那福王就有些稍次一層的意思。

    第二日知是公主請王爺,比那王爺請公主這一日,更辦得鬧熱,這福王滿心歡喜。

    席上見黃家媳婦甚是風騷,悄悄的露些風聲,瑤華自然不敢不遵,隻得讓他過去,如此度日,正所謂易過光陰熱鬧場。

    一瞬之間,已到第十日午後,就有大内裡太監傳出旨意來,明日不用一早入朝。

    明日是重陽,主上在太液池假山上登高,王爺同公主早膳後,在營門侍候宣召,以叙親親之誼。

    福王同瑤華得旨,即煩内監轉謝天恩,内監去了,父女仍然宴飲取樂。

     到得次日膳後,同入朝門侍候。

    将及午刻,早有内監出來引進,帝尚在偏殿,福王同瑤華趨上殿階,帝亦迎将下來,父女兩人拜起居畢,帝道:“若勞叔父與妹親曆戎行,得免一方生靈塗炭。

    ”福王與瑤華齊聲奏道:“此皆聖主德威所及,故臣魁得以授首,臣等奉命征剿,皆分内應為之事,何敢言勞。

    ”帝道:“叔父與妹固是休戚相關,然食祿之臣宰且不能分憂,而優遊之宗室亦不知幾幾,要叔父與妹單獨賢勞,實深注念。

    昨又據四川、貴州、湖廣、河南四處撫臣奏到,剿滅逆匪之後,又各撫恤難民,報銷之數将及百萬。

    但查朝内并未發及此項赈濟之饷,叔父從何處撥來的?”福王道:“臣自蒙先皇及主上鴻恩,撥食一州五縣糧饷并鹽引積年所餘,又另貯賣莊田收租積貯,出陳易新,得有積蓄,又複增益,十餘年來未敢絲毫破費,故得有若幹之項。

    臣女仰體聖心,大兵之後必有災欠,故特赍往軍前,以代撫恤流離無籍之民,稍慰皇上轸念之懷。

    ”帝道:“叔父與妹之心即朕之心,可見事無巨細,說不外乎骨肉兩字,安得不敦親親之誼,故今日朕特備有家筵,略去朝廷禮節,聊叙骨肉至情,恰值重陽令節,正好登高叙樂。

    ”福王等奏道:“聖恩高厚,無以複加,敬當陪侍。

    ”遂令内侍引福王等先至太液池相待,朕更衣即至。

    福王同瑤華送駕後,才同内侍到太液池侍候。

     須臾帝至,後有鄭留仙随着,福王與瑤華又趨前迎接,同上假山之上一個小亭内。

    帝道:“此間隻叙家庭之禮數,毋分國制之典儀,叔父坐上,朕與妹分坐兩旁。

    ”福王忙跪下奏道:“天子為天下之主,即使宗親分長,應尊祖宗明訓,臣死不敢奉诏。

    ”旁亦忙為扶起道:“叔父何不灑脫乃爾。

    ”福王口稱不敢。

     帝令内侍鋪設氈毯,席地南面坐下,令福王旁坐,福王正欲謝恩,忽見鄭妃往後退去,忽踏了一空,往後便倒。

    瑤華眼快,飛身竄下,将鄭妃救起抱至原處放下,帝尚未覺,回頭見瑤華從山後上亭,遂問:“妹又何往?”瑤華笑而不答,鄭妃奏道:“臣妾适才失足,撞下山崗,蒙公主飛身搭救,得不緻損傷。

    ”帝仍問内侍此何時之事?内侍跪奏道:“就這即刻,鄭娘娘失足跌下山坡,公主飛身下山扶救上來。

    ”帝道:“怎麼我就未有知覺,可見妹之武藝超群,身輕如葉。

    此等身法是何人傳授?”瑤華奏道:“就是那女冠自号無礙子,自臣五歲上即來莊上,授縱跳騰躍,十八般武藝以及上學攻書,作文歌詠,未曾從過兩師。

    ”帝道:“此必異人,今還在否?”福王道:“還在莊上。

    ”帝道:“朕将宣召到來,教授宮中妃嫔。

    ”福王奏道:“此人性情太傲慢,恐不便朝見至尊。

    ”瑤華奏道:“他更不以榮利為事。

    ”帝道:“必是劍俠之流。

    ”瑤華奏道:“聖明洞鑒無遺。

    此番戰陣機宜皆其授,得以巨逆殲除。

    ”帝道:“若此則彼亦有功于國,宜加封号。

    叔父與妹雖自家骨肉,然亦有所酬勞。

    以下尚有緻力人否?”福王指着四婢道:“這四婢與臣女緻力無二。

    尚有四個小厮,更多樹績,此臣所目睹,不蒙垂詢,亦不敢擅奏。

    ”帝道:“為國除害那論貴賤,漢朝衛青乃是徙民,位至封侯,所謂英雄何論出身微也。

    吾妹可将手下這四婢、四仆各單開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