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上新墳乍知春色 試畋獵埋卻前骸

關燈
第七回上新墳乍知春色試畋獵埋卻前骸 五言絕句兩首曰: 春情覺暗生,未見春之處。

     俊眼望春郊,和風飄柳絮。

     乍顯芙蓉面,初登射獵場。

     前骸猶暴露,隻待自埋藏。

     卻說無礙子發出一個議論道:“将各子女俱遷回寝宮,藝圃所居太監、宮女不必移動,到雙日習武之時,仍到彼處演習,惟将書本、鋪陳、衣飾卷收回來,在寝宮下首兩間内作房,撥周青黛、張其德兩人,在房伺候,仍照大樓下一般鋪設。

    ”無礙子兩下來往其間,凡所行之事,一皆禀命于無礙子。

    複将上書房小門閉斷,又在寝宮東廂房内,另開一門,以通往來。

    瑤華因孝服在身,除讀書習武外,他事概請無礙子主張。

    而無礙子也不推辭,照常經理。

     這日無事,令張其德于藝圃大樓上,将先備辦之琴棋書畫、碑帖之類,搬回寝宮。

    對瑤華同這八個子女道:“你們現俱孝服在身,他事都不能幹,與琴棋書畫四項,于讀書習武之暇,可就各人性之所好,揀習一藝,即可消遣,又可開豁性靈。

    你們自為擇定了,我好将各件圖譜授與你們習練。

    ”于是各為指擇。

     瑤華道:“我先要學琴。

    ”蕉葉道:“我愛學畫。

    ”梨雲道:“我也要學畫。

    ”荷香道:“我愛寫字,也愛學琴。

    ”素蘭道:“我要學棋。

    ”梅影道:“我同郡主學琴。

    ”郁李道:“我要學棋,也要學畫。

    ”桃紅道:“我要學字,也要學棋。

    ”柳枝道:“我也同郁李學棋。

    ” 無礙子道:“既各認明,我看荷香筆力較各人來得遒勁、碑帖都交與荷香,凡要學習者,與之一同講習。

    瑤華先要學琴,我這本琴譜付你,自為理會,不懂者來問,轉說與同學者知道。

    棋且不用閱譜,常言道:棋從圍牆起。

    閑時隻管對局,俟得知死活,再行看譜。

    畫則非稿不可,有稿一束在此,愛學那一種,隻揀那一種學,但不可朝更暮改。

    俟有所得,再臨第二稿。

    ”遂各遵依,隻領各自揣摹去了。

     無礙子又将子女們所需各項書籍開單,令副史們置備。

    又思子女們漸漸長大,服滿之後,一切衣飾俱不相稱。

    細為查檢,應備者一一記出,另開總單,着令史撥人,往江南買辦紗羅綢緞等類。

    又往汴梁打造時樣钗環首飾,巾帻靴履。

    各件分派停妥,饬令即行前往照辦。

    隻見使女們手中拿着一張紙片來禀道:“外邊副史來禀:後日是韓夫人忌辰,理應請郡主上新墳挂帛。

    應辦物件,開有單子,請師父閱定,好預為置備。

    ”無礙子接了單兒看了,說:“照此辦了就是。

    ”使女仍将單兒發出去了。

    随後又有來請示道:“師父自然要同去的。

    還是坐轎坐車?”無礙子道:“郡主不便步行,隻可坐車。

    我也不必一定坐轎,也備一輛素帷的車兒罷。

    ”當又傳出去了。

     隔了一日,已是忌辰,無礙子令張其德吩咐令史,撥副史一名,先往墳頭備辦坐落,以便郡主歇息。

    又戒瑤華及子女們,不必梳洗,一面趕催早膳畢,即令瑤華易換重服。

    四小子細麻道袍,孝巾草履。

    四使女細麻裙衫,罩髻長巾。

    每兩名坐一輛小車。

    瑤華同無礙子各獨坐一輛,周青黛、張其德坐在瑤華車旁,白于玉、黃金钏坐在無礙子車旁。

    撥兩名太監前導,管事人等押祭筵及鼓樂人等後随,派林綠環、花見羞約束局内人等。

    派撥定了,都出大殿上,登車起發。

     墳頭隻離王莊三裡多跑,瞬息便到,先入坐落暫歇。

    副史人等,将祭筵楮帛鋪設妥當,然後禀請,無礙子令四婢扶了瑤華,出到墳頭祭奠,鼓樂并作。

    祭奠後挂了帛,瑤華哀哭半晌,使女們勸止,仍回坐落,歇息了一會、遂各登車而回。

     路上見楊柳發青,莺簧巧啭,擡頭又見風筝滿天,筝聲礪唔,真好天氣。

    又見行人皆擔簦攜榼,像也是祭掃的。

    車子将近王莊,無礙子令車停住,即下車來相看莊外地勢,瑤華等亦各下車趨侍。

    無礙子對瑤華道:“想是已近清明節氣,故路上祭掃者甚多。

    ”瑤華道:“後日就是清明。

    ”無礙子又默想了一回,遂各上車回府。

     一到寝宮,即喚張其德,傳知令史,于宅溝之外,四圍都要栽種柳樹,離樹一丈周圍,起蓋樓房,離樓房之外,又種一周圍柳樹。

    着照這個意思,先畫一個圖樣,并估計工料銀兩送核。

     令史領命,不兩日間送進估計單來。

    四圍共該上下樓房一千六百八十間,每間需銀十八兩,并栽種柳樹兩行,總共需銀三萬四千餘兩。

    遂與瑤華說知,轉令開庫兌出。

    瑤華意在躊蹰,無礙子道:“你不省得,這宗銀子,仍舊歸得回來的。

    ”瑤華道:“不知要這些房屋何用?既造了樓房,如何又歸得轉來?”無礙子道:“往後年歲不好,此時不趕緊造起,将來要造也難了。

    我要這些樓房,賃與各佃戶居住,每間每歲房租隻取租米二鬥,合來不過數百文,窮苦佃戶那有不願的。

    我們佃戶共有六千餘家,有錢者與可以度日者,自不肯遷移,貧者巴不得依到我們莊上來住。

    一則莊院不落空,二則适有意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