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老狐禅微言皆中 小妖魅改念受誅
關燈
小
中
大
前明嘉靖、萬曆之間,且擱過一邊。
再說有個官宰,姓許名青選,江南人氏,本是個富戶,因這幾年屢遭饑馑,割舍家财,報官赈濟,如此者不止一次,大吏将他名字入奏,就獎賞了一個同知職銜。
以後家業淩替,無以為生,隻剩了這個職銜,因思不如降級補個實缺,也好養活家口,遂去面求大吏。
因他樂善好施,以緻家道式微,就應許了,代他奏聞,朝廷也就念他前番這段好意,準了以通判選用。
這是特旨人員,自比他途選得迅速,不過半年之間,選了大同府通判,十分歡喜,遂謝了大吏,收拾赴任。
這許通判本無子嗣,隻有一女,名喚鳳姑,年将及笄,尚未字人。
挈同夫人周氏,又有妻舅二人,并家人仆婦輩,一共十五六口上路。
先自水路起行,到了浦口,遂雇下騾驢夫轎,一同起旱,欲由河南省城,再至山西,直抵大同。
行了數日,這日過了信陽關,還是下午光景,驢夫們說可以趕過亳州,到尤家鎮腰站上駐宿。
于是匆匆趱行。
但見路上多有水窪,問起土人,知為黃河發水,方才消涸。
瞬息間已過了亳州,再行四五裡,日将啣山,路上泥濘難行,牲口都有滑倒者,驢夫們要覓一處所歇下,許通判忙道:“我們眷屬多,不便随路住宿,必要找一妥當寓所才歇。
”驢夫們道:“老爺放心,這條路是我們走慣的,包你安穩。
”又走了數裡就住下了。
那許通判出轎來一看,是幾間破草屋,家人們已在那裡喧嚷說:“這幾間草房,我們如何住得下!”要催着驢夫們到下站去,衆人隻是不肯。
那做官的看見旁邊有幾個老者在那裡閑話,就上前問他們道:“前途可有好店麼?”那老者們道:“這一站隻有這些草房,下去要到龍家鎮才有歇店。
老爺們有這些眷屬,這裡如何住的下。
我替你們想,離此五裡多路,有個尼姑庵,還寬綽些,可以住宿得的。
”那許通判聽了,就叫驢夫們趕上尼姑庵去。
驢夫們問那些老者道:“你說的可是前面的再生庵麼?”老道道:“正是這個庵。
”那些驢夫轎夫一齊嚷起來,道:“這庵裡常常有強盜來打劫,倘有失事,豈不累我們吃官司麼!”那些老者笑道:“你不要着急,從前果真住不得,如今那庵裡來了一個師父,十分慈悲,又好道行,強盜上了一次以後,再不敢去惹他。
你們放心,隻管去住宿。
”驢夫隻是不信,那許通判道:“你們雖是走熟的,那有他們住在此的得知詳細,你們若不前去,難道就這露天裡住下麼?”驢夫們無奈,隻得勉強上路。
不過走了五六裡,已到庵門口,天已将黑,見家人們同一個老尼在門伺候,即時下轎來與尼姑禮說。
那老尼倒也和氣,遂請家眷下轎,一同進去。
一面令家人卸下行李馱子,自己走到裡面,看是五間大殿,殿上佛龛内供的是送子觀音,兩邊都有廂房,還有廚竈,可以做膳,遂各占住房頭,搬入行李,一面趕着做飯。
周氏同鳳姑被老尼邀入禅房閑話,不一會晚膳有了,周氏同鳳姑已從裡面出來,遂就房間内一同用膳。
周氏道:“裡面有一個後生女人,生得甚好,也會做人,卻不是尼僧。
”許通判道:“既不是尼僧,在這裡做什麼?”周氏道:“我也問過,他說是帶發修行的。
”鳳姑道:“母親問他年紀,他說五十多歲,臉還粉嫩,絕标緻的。
”許通判道:“怪不得前頭店裡人說他是有道行的。
”周氏道:“我看他不似尋常女人的樣子。
”許通判道:“他可曾穿耳裹腳?”鳳姑笑道:“爹爹錯會意了,母親說那師父行動居止來得異樣,那裝束打扮也同我們相仿。
”許通判笑道:“真個我錯會意了。
” 說話之間,膳已用完,各人收拾鋪陳睡下,那做官的又到妻舅房中看了一遍,才回來閉門就寝,他另在一鋪,路遠辛苦,倒下就睡着了。
周氏和鳳姑慢慢的收拾安寝,暫且放過一邊。
再說這個尼庵的處所,離龍家鎮尚有四五十裡,此處正是那雄狐出入之所。
适才鳳姑的轎子歇在草屋邊的時候,早被雄狐瞧見,一等人靜就來魘魅。
其時鳳姑雖也辛苦,尚在将睡未睡之時,忽覺一陣騷氣撲上臉來,正要側入裡床,才欲轉側,即有一物魘住胸口,十分氣悶,又覺用手來解他的小衣,心上卻也明
再說有個官宰,姓許名青選,江南人氏,本是個富戶,因這幾年屢遭饑馑,割舍家财,報官赈濟,如此者不止一次,大吏将他名字入奏,就獎賞了一個同知職銜。
以後家業淩替,無以為生,隻剩了這個職銜,因思不如降級補個實缺,也好養活家口,遂去面求大吏。
因他樂善好施,以緻家道式微,就應許了,代他奏聞,朝廷也就念他前番這段好意,準了以通判選用。
這是特旨人員,自比他途選得迅速,不過半年之間,選了大同府通判,十分歡喜,遂謝了大吏,收拾赴任。
這許通判本無子嗣,隻有一女,名喚鳳姑,年将及笄,尚未字人。
挈同夫人周氏,又有妻舅二人,并家人仆婦輩,一共十五六口上路。
先自水路起行,到了浦口,遂雇下騾驢夫轎,一同起旱,欲由河南省城,再至山西,直抵大同。
行了數日,這日過了信陽關,還是下午光景,驢夫們說可以趕過亳州,到尤家鎮腰站上駐宿。
于是匆匆趱行。
但見路上多有水窪,問起土人,知為黃河發水,方才消涸。
瞬息間已過了亳州,再行四五裡,日将啣山,路上泥濘難行,牲口都有滑倒者,驢夫們要覓一處所歇下,許通判忙道:“我們眷屬多,不便随路住宿,必要找一妥當寓所才歇。
”驢夫們道:“老爺放心,這條路是我們走慣的,包你安穩。
”又走了數裡就住下了。
那許通判出轎來一看,是幾間破草屋,家人們已在那裡喧嚷說:“這幾間草房,我們如何住得下!”要催着驢夫們到下站去,衆人隻是不肯。
那做官的看見旁邊有幾個老者在那裡閑話,就上前問他們道:“前途可有好店麼?”那老者們道:“這一站隻有這些草房,下去要到龍家鎮才有歇店。
老爺們有這些眷屬,這裡如何住的下。
我替你們想,離此五裡多路,有個尼姑庵,還寬綽些,可以住宿得的。
”那許通判聽了,就叫驢夫們趕上尼姑庵去。
驢夫們問那些老者道:“你說的可是前面的再生庵麼?”老道道:“正是這個庵。
”那些驢夫轎夫一齊嚷起來,道:“這庵裡常常有強盜來打劫,倘有失事,豈不累我們吃官司麼!”那些老者笑道:“你不要着急,從前果真住不得,如今那庵裡來了一個師父,十分慈悲,又好道行,強盜上了一次以後,再不敢去惹他。
你們放心,隻管去住宿。
”驢夫隻是不信,那許通判道:“你們雖是走熟的,那有他們住在此的得知詳細,你們若不前去,難道就這露天裡住下麼?”驢夫們無奈,隻得勉強上路。
不過走了五六裡,已到庵門口,天已将黑,見家人們同一個老尼在門伺候,即時下轎來與尼姑禮說。
那老尼倒也和氣,遂請家眷下轎,一同進去。
一面令家人卸下行李馱子,自己走到裡面,看是五間大殿,殿上佛龛内供的是送子觀音,兩邊都有廂房,還有廚竈,可以做膳,遂各占住房頭,搬入行李,一面趕着做飯。
周氏同鳳姑被老尼邀入禅房閑話,不一會晚膳有了,周氏同鳳姑已從裡面出來,遂就房間内一同用膳。
周氏道:“裡面有一個後生女人,生得甚好,也會做人,卻不是尼僧。
”許通判道:“既不是尼僧,在這裡做什麼?”周氏道:“我也問過,他說是帶發修行的。
”鳳姑道:“母親問他年紀,他說五十多歲,臉還粉嫩,絕标緻的。
”許通判道:“怪不得前頭店裡人說他是有道行的。
”周氏道:“我看他不似尋常女人的樣子。
”許通判道:“他可曾穿耳裹腳?”鳳姑笑道:“爹爹錯會意了,母親說那師父行動居止來得異樣,那裝束打扮也同我們相仿。
”許通判笑道:“真個我錯會意了。
” 說話之間,膳已用完,各人收拾鋪陳睡下,那做官的又到妻舅房中看了一遍,才回來閉門就寝,他另在一鋪,路遠辛苦,倒下就睡着了。
周氏和鳳姑慢慢的收拾安寝,暫且放過一邊。
再說這個尼庵的處所,離龍家鎮尚有四五十裡,此處正是那雄狐出入之所。
适才鳳姑的轎子歇在草屋邊的時候,早被雄狐瞧見,一等人靜就來魘魅。
其時鳳姑雖也辛苦,尚在将睡未睡之時,忽覺一陣騷氣撲上臉來,正要側入裡床,才欲轉側,即有一物魘住胸口,十分氣悶,又覺用手來解他的小衣,心上卻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