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9 列傳第六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将軍、北涼州刺史、仇池王。
十年,孟孫死,诏贈安沙将軍、北雍州刺史。
子定襲封爵。
紹先死,子智慧立。
大同元年,克複漢中,智慧遣使上表,求率四千戶歸梁,诏許焉,即以爲東益州。
其國東連秦嶺,西接宕昌。
其大姓有苻氏、姜氏、梁氏。
言語與中國同。
着烏皁突騎帽,長身小袖袍,小口褲,皮褲。
地植九谷。
婚姻備六禮。
知書疏。
種桑麻。
出紬絹布漆蠟椒等,山出銅鐵。
書雲“蠻夷猾夏”,其作梗也已舊。
及于宋之方盛,蓋亦屢興戍役,豈詩所謂“蠢爾蠻荊,大邦爲雠”者乎。
今亦編錄以備諸蠻雲爾。
荊、雍州蠻,盤瓠之後也,種落布在諸郡縣。
宋時因晉于荊州置南蠻、雍州置甯蠻校尉以領之。
孝武初,罷南蠻并大府,而甯蠻如故。
蠻之順附者,一戶輸谷數斛,其馀無雜調。
而宋人賦役嚴苦,貧者不複堪命,多逃亡入蠻。
蠻無徭役,強者又不供官稅。
結一黨一連郡,動有數百千人,州郡力弱,則起爲盜賊,種類稍多,戶口不可知也。
所在多深險。
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謂之五溪蠻。
而宜都、天門、巴東、建平、江北諸郡蠻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
前世以來,屢爲人患。
少帝景平二年,宜都蠻帥石甯等一百二十三人詣阙上獻。
文帝元嘉六年,建平蠻張維之等五十人,七年,宜都蠻田生等一百一十三人,并詣阙獻見。
其後,沔中蠻大動,行旅殆絕。
天門漊中令宋矯之徭賦過重,蠻不堪命。
十八年,蠻田向求等爲寇,破漊中,虜掠百姓。
荊州刺史衡一陽一王義季遣行參軍曾孫念讨破之,免矯之官。
二十年,南郡臨沮、當一陽一蠻反,縛臨沮令傅僧骥。
荊州刺史南谯王義宣遣中兵參軍王谌讨破之。
先是,雍州刺史劉道産善撫諸蠻,前後不附者,皆引出平土,多緣沔爲居。
及道産亡,蠻又反叛。
至孝武出爲雍州,群蠻斷道。
台遣軍主沈慶之連年讨蠻,所向皆平,事在慶之傳。
二十八年正月,龍山雉水蠻寇鈔涅一陽一縣,南一陽一太守朱韶遣軍讨之,失利。
韶又遣二千人系之,蠻乃散走。
是歲,滍水諸蠻因險爲寇,雍州刺史随王誕遣使說之,又遣軍讨沔北諸蠻。
襲濁山、如口、蜀松三柴,克之,又圍鬥錢、柏義諸柴。
蠻悉力距戰,軍大破之。
孝武大明中,建平蠻向光侯寇暴峽川,巴東太守王濟、荊州刺史朱修之遣軍讨之。
光侯走清江,清江去巴東千馀裡。
時巴東、建平、宜都、天門四郡蠻爲寇,諸郡人戶流散,百不存一。
明帝、順帝世尤甚,荊州爲之虛弊雲。
豫州蠻,禀君後也。
盤瓠、禀君事,并具前史。
西一陽一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謂之五水蠻。
所在并深岨,種落熾盛,曆世爲盜賊。
北接淮、汝,南極江、漢,地方數千裡。
宋元嘉二十八年,西一陽一蠻殺南川令劉台。
二十九年,新蔡蠻破大雷戍,略公私船入湖。
有亡命司馬黑石逃在蠻中,共爲寇。
文帝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讨之。
孝武大明四年,又遣慶之讨西一陽一蠻,大克獲而反。
司馬黑石徒一黨一三人,其一名智,黑石号曰太公,以爲謀主。
一人名安一陽一,号谯王,一人名續之,号梁王。
蠻文山羅等讨禽續之,爲蠻世财所篡,山羅等相率斬世财父子六人。
豫州刺史王玄谟遣殿中将軍郭元封慰勞諸蠻,使縛送亡命。
蠻乃執智、安一陽一二人,送詣玄谟。
孝武使于壽一陽一斬之。
明帝初即位,四方反叛,及南賊敗于鵲尾,西一陽一蠻田益之、田義之、成邪财、田光興等起義,攻郢州克之。
以益之爲輔國将軍,都統四山軍事。
又以蠻戶立宋安、光城二郡。
以義之爲宋安太守,光興爲光城太守。
封益之邊城縣王,成邪财一陽一城縣王。
成邪财死,子婆思襲爵雲。
玉一門以西達于西海,考之漢史,通爲西域,高昌迄于波斯,則其所也。
自晉、宋以還,雖有時而至,論其風土,甚未能詳。
今略備西域諸國,編之于次雲。
高昌國,初阚氏爲主,其後爲河西王沮渠茂虔弟無諱襲破之。
其王阚爽奔于蠕蠕。
無諱據之稱王,一世而滅于魏。
其國人又推曲氏爲王,名嘉,魏授爲車騎将軍、司空公、都督秦州諸軍事、秦州刺史、金城郡公。
在位二十四年卒,國諡曰昭武王。
子子堅,子堅嗣位,魏授使持節、骠騎大将軍、散騎常侍、都督瓜州刺史、西平郡公、開府儀同三司、高昌王。
其國蓋車師之故地,南接河南,東近敦煌,西次龜茲,北鄰敕勒。
置四十六鎮,交河田地高甯臨川橫截柳婆洿林新興由甯始昌笃進白力等鎮。
官有四鎮将軍,及置雜号将軍、長史、司馬、門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通事令史、谘議、谏議、校尉、主簿。
國人言語與華略同。
有五經、曆代史
十年,孟孫死,诏贈安沙将軍、北雍州刺史。
子定襲封爵。
紹先死,子智慧立。
大同元年,克複漢中,智慧遣使上表,求率四千戶歸梁,诏許焉,即以爲東益州。
其國東連秦嶺,西接宕昌。
其大姓有苻氏、姜氏、梁氏。
言語與中國同。
着烏皁突騎帽,長身小袖袍,小口褲,皮褲。
地植九谷。
婚姻備六禮。
知書疏。
種桑麻。
出紬絹布漆蠟椒等,山出銅鐵。
書雲“蠻夷猾夏”,其作梗也已舊。
及于宋之方盛,蓋亦屢興戍役,豈詩所謂“蠢爾蠻荊,大邦爲雠”者乎。
今亦編錄以備諸蠻雲爾。
荊、雍州蠻,盤瓠之後也,種落布在諸郡縣。
宋時因晉于荊州置南蠻、雍州置甯蠻校尉以領之。
孝武初,罷南蠻并大府,而甯蠻如故。
蠻之順附者,一戶輸谷數斛,其馀無雜調。
而宋人賦役嚴苦,貧者不複堪命,多逃亡入蠻。
蠻無徭役,強者又不供官稅。
結一黨一連郡,動有數百千人,州郡力弱,則起爲盜賊,種類稍多,戶口不可知也。
所在多深險。
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謂之五溪蠻。
而宜都、天門、巴東、建平、江北諸郡蠻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
前世以來,屢爲人患。
少帝景平二年,宜都蠻帥石甯等一百二十三人詣阙上獻。
文帝元嘉六年,建平蠻張維之等五十人,七年,宜都蠻田生等一百一十三人,并詣阙獻見。
其後,沔中蠻大動,行旅殆絕。
天門漊中令宋矯之徭賦過重,蠻不堪命。
十八年,蠻田向求等爲寇,破漊中,虜掠百姓。
荊州刺史衡一陽一王義季遣行參軍曾孫念讨破之,免矯之官。
二十年,南郡臨沮、當一陽一蠻反,縛臨沮令傅僧骥。
荊州刺史南谯王義宣遣中兵參軍王谌讨破之。
先是,雍州刺史劉道産善撫諸蠻,前後不附者,皆引出平土,多緣沔爲居。
及道産亡,蠻又反叛。
至孝武出爲雍州,群蠻斷道。
台遣軍主沈慶之連年讨蠻,所向皆平,事在慶之傳。
二十八年正月,龍山雉水蠻寇鈔涅一陽一縣,南一陽一太守朱韶遣軍讨之,失利。
韶又遣二千人系之,蠻乃散走。
是歲,滍水諸蠻因險爲寇,雍州刺史随王誕遣使說之,又遣軍讨沔北諸蠻。
襲濁山、如口、蜀松三柴,克之,又圍鬥錢、柏義諸柴。
蠻悉力距戰,軍大破之。
孝武大明中,建平蠻向光侯寇暴峽川,巴東太守王濟、荊州刺史朱修之遣軍讨之。
光侯走清江,清江去巴東千馀裡。
時巴東、建平、宜都、天門四郡蠻爲寇,諸郡人戶流散,百不存一。
明帝、順帝世尤甚,荊州爲之虛弊雲。
豫州蠻,禀君後也。
盤瓠、禀君事,并具前史。
西一陽一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謂之五水蠻。
所在并深岨,種落熾盛,曆世爲盜賊。
北接淮、汝,南極江、漢,地方數千裡。
宋元嘉二十八年,西一陽一蠻殺南川令劉台。
二十九年,新蔡蠻破大雷戍,略公私船入湖。
有亡命司馬黑石逃在蠻中,共爲寇。
文帝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讨之。
孝武大明四年,又遣慶之讨西一陽一蠻,大克獲而反。
司馬黑石徒一黨一三人,其一名智,黑石号曰太公,以爲謀主。
一人名安一陽一,号谯王,一人名續之,号梁王。
蠻文山羅等讨禽續之,爲蠻世财所篡,山羅等相率斬世财父子六人。
豫州刺史王玄谟遣殿中将軍郭元封慰勞諸蠻,使縛送亡命。
蠻乃執智、安一陽一二人,送詣玄谟。
孝武使于壽一陽一斬之。
明帝初即位,四方反叛,及南賊敗于鵲尾,西一陽一蠻田益之、田義之、成邪财、田光興等起義,攻郢州克之。
以益之爲輔國将軍,都統四山軍事。
又以蠻戶立宋安、光城二郡。
以義之爲宋安太守,光興爲光城太守。
封益之邊城縣王,成邪财一陽一城縣王。
成邪财死,子婆思襲爵雲。
玉一門以西達于西海,考之漢史,通爲西域,高昌迄于波斯,則其所也。
自晉、宋以還,雖有時而至,論其風土,甚未能詳。
今略備西域諸國,編之于次雲。
高昌國,初阚氏爲主,其後爲河西王沮渠茂虔弟無諱襲破之。
其王阚爽奔于蠕蠕。
無諱據之稱王,一世而滅于魏。
其國人又推曲氏爲王,名嘉,魏授爲車騎将軍、司空公、都督秦州諸軍事、秦州刺史、金城郡公。
在位二十四年卒,國諡曰昭武王。
子子堅,子堅嗣位,魏授使持節、骠騎大将軍、散騎常侍、都督瓜州刺史、西平郡公、開府儀同三司、高昌王。
其國蓋車師之故地,南接河南,東近敦煌,西次龜茲,北鄰敕勒。
置四十六鎮,交河田地高甯臨川橫截柳婆洿林新興由甯始昌笃進白力等鎮。
官有四鎮将軍,及置雜号将軍、長史、司馬、門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通事令史、谘議、谏議、校尉、主簿。
國人言語與華略同。
有五經、曆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