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2 列傳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張邵
桓玄篡位,父敞先爲尚書,以答事微謬,降爲廷尉卿。
及宋武帝讨桓玄,邵白敞表獻忠款,帝大悅,命署寺門曰:“有犯張廷尉家者,軍法論。
”事平,以敞爲吳郡太守。
及王谧爲揚州,召邵補主簿。
劉毅位居亞相,好士一愛一才,當世莫不輻湊,唯邵不往。
親故怪而問之,邵曰:“主公命世人傑,何煩多問。
”劉穆之言于帝,帝益親之,轉太尉參軍,署長流賊曹。
盧循至蔡洲,武帝至石頭,使邵守南城。
時百姓水際望賊,帝不解其意,以問邵。
邵曰:“節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暇觀望,今當無複恐耳。
”帝以邵勤練憂公,重補州主簿。
邵悉心政事,一精一力絕人,及誅劉藩,邵時在西州直廬,即夜誡衆曹曰:“大軍當大讨,可各各條倉庫及舟船人領,至曉取辦。
”旦日,帝求諸簿最,應時即至,怪問其速。
諸曹答曰:“宿受張主簿處分。
”帝曰:“張邵可謂同人憂慮矣。
” 九年,世子始開徵虜府,以邵補錄事參軍,轉号中軍,遷谘議參軍,領記室。
十一年,武帝北伐,邵請見曰:“人生危脆,宜有遠慮。
若劉穆之邂逅不幸,誰可代之?尊業如此,若有不諱,則處分雲何?”帝曰:“此自委穆之與卿耳。
” 青州刺史檀祗鎮廣陵,辄率衆至滁中掩讨亡命,劉穆之慮其爲變,議欲遣軍。
邵曰:“檀韶據中流,道濟爲軍首,若有相疑之迹,則大府立危。
不如逆遣慰勞,必無患也。
”祗果不動。
及穆之暴卒,朝廷恇懼,便發诏以司馬徐羨之代之。
邵獨曰:“今誠急病,任終在徐;然世子無專行之義,宜須谘。
”信反,方使世子出命曰:“朝廷及大府事悉谘徐司馬,其馀啓還。
”武帝善其臨事不撓,得大臣節。
十四年,世子改授荊州,邵谏曰:“儲貳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外出,敢以死請。
”世子竟不行。
文帝爲中郎将、荊州刺史,以邵爲司馬,領南郡相,衆事悉決于邵。
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臨沮伯。
分荊州立湘州,以邵爲刺史,将署府,邵以長沙内地,非用武之國,置府妨人,乖爲政要。
從之。
荊州刺史謝晦反,遺書要邵,邵不發函,使呈文帝。
元嘉五年,轉征虜将軍,領甯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初,王華與邵不和,及華參要,親舊爲之危心。
邵曰:“子陵方弘至公,豈以私隙害正義。
”是任也,華實舉之。
及至襄一陽一,築長圍,修立堤堰,創田數千頃,公私充給。
丹、淅二川蠻屢爲寇,邵誘其帥并出,因大會誅之,遣軍掩其村落,悉禽。
既失信群蠻,所在并起,水陸路斷。
七年,子敷至襄一陽一定省,當還都,群蠻欲斷取之,會蠕蠕國獻使下,蠻以爲是敷,因掠之。
邵坐降号揚烈将軍。
江夏王義恭鎮江陵,以邵爲撫軍長史、持節、南蠻校尉。
九年,坐在雍州營私畜取贓貨二百四十五萬,下廷尉,免官削爵土。
後爲吳興太守,卒。
追複爵邑,諡曰簡伯。
邵臨終遺命,祭以菜果,葦席爲車需車,諸子從焉。
長子敷。
敷字景胤,生而母亡。
年數歲問知之,雖童蒙便有感慕之色。
至十歲許,求母遺物,而散施已盡,唯得一扇,乃緘錄之。
每至感思,辄開笥流涕。
見從母,悲感哽咽。
一性一整貴,風韻甚高,好讀玄言,兼屬文論。
初,父邵使與高士南一陽一宗少文談系象,往複數番。
少文每欲屈,握麈尾歎曰:“吾道東矣。
”于是名價日重。
宋武帝聞其美,召見奇之,曰:“真千裡駒也。
”以爲世子中軍參軍,數見接引。
累遷江夏王義恭撫軍記室參軍。
義恭就文帝求一學義沙門,會敷赴假還江陵,入辭,文帝令以後車載沙門往,謂曰:“道中可得言晤。
”敷不奉诏,曰:“臣一性一不耐雜。
”上甚不悅。
遷正員中書郎。
敷小名樝,父邵小名梨。
文帝戲之曰:“樝何如梨?”答曰:“梨是百果之宗,樝何敢比也。
”中書舍人秋當、周赳并管要務,以敷同省名家欲詣之。
赳曰:“彼若不相容接,便不如勿往,讵可輕行。
”當曰:“吾等并已員外郎矣,何憂不得共坐。
”敷先旁設二一床一,去壁三四尺。
二客就席,敷呼左右曰:“移我遠客。
”赳等失色而去,其自标遇如此。
善持音儀,盡詳緩之緻,與人别,執手曰:“念相聞。
”馀響久之不絕。
張氏後進皆慕之,其源起自敷也。
遷黃門侍郎,始興王浚後将軍司徒左長史,未拜,父在吳興亡,成服凡十馀日,始進水漿。
葬畢不進鹽菜,遂毀瘠成疾。
伯父茂度每止譬之,辄更感恸,絕而複續。
茂度曰:“我冀譬汝有益,但更甚耳。
”自是不複往。
未期而卒。
孝武即位,诏旌其孝道,追贈侍中,改其所居稱孝張裡。
敷弟柬襲父封,位通直郎。
柬勇力,手格猛獸,元兇以爲輔國将軍。
孝武至新亭,柬出奔,墜淮死。
子式嗣。
弟沖。
沖字思約,出繼伯父敷。
沖母戴顒女,有儀範,張氏内取則焉。
沖少有至一性一
及宋武帝讨桓玄,邵白敞表獻忠款,帝大悅,命署寺門曰:“有犯張廷尉家者,軍法論。
”事平,以敞爲吳郡太守。
及王谧爲揚州,召邵補主簿。
劉毅位居亞相,好士一愛一才,當世莫不輻湊,唯邵不往。
親故怪而問之,邵曰:“主公命世人傑,何煩多問。
”劉穆之言于帝,帝益親之,轉太尉參軍,署長流賊曹。
盧循至蔡洲,武帝至石頭,使邵守南城。
時百姓水際望賊,帝不解其意,以問邵。
邵曰:“節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暇觀望,今當無複恐耳。
”帝以邵勤練憂公,重補州主簿。
邵悉心政事,一精一力絕人,及誅劉藩,邵時在西州直廬,即夜誡衆曹曰:“大軍當大讨,可各各條倉庫及舟船人領,至曉取辦。
”旦日,帝求諸簿最,應時即至,怪問其速。
諸曹答曰:“宿受張主簿處分。
”帝曰:“張邵可謂同人憂慮矣。
” 九年,世子始開徵虜府,以邵補錄事參軍,轉号中軍,遷谘議參軍,領記室。
十一年,武帝北伐,邵請見曰:“人生危脆,宜有遠慮。
若劉穆之邂逅不幸,誰可代之?尊業如此,若有不諱,則處分雲何?”帝曰:“此自委穆之與卿耳。
” 青州刺史檀祗鎮廣陵,辄率衆至滁中掩讨亡命,劉穆之慮其爲變,議欲遣軍。
邵曰:“檀韶據中流,道濟爲軍首,若有相疑之迹,則大府立危。
不如逆遣慰勞,必無患也。
”祗果不動。
及穆之暴卒,朝廷恇懼,便發诏以司馬徐羨之代之。
邵獨曰:“今誠急病,任終在徐;然世子無專行之義,宜須谘。
”信反,方使世子出命曰:“朝廷及大府事悉谘徐司馬,其馀啓還。
”武帝善其臨事不撓,得大臣節。
十四年,世子改授荊州,邵谏曰:“儲貳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外出,敢以死請。
”世子竟不行。
文帝爲中郎将、荊州刺史,以邵爲司馬,領南郡相,衆事悉決于邵。
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臨沮伯。
分荊州立湘州,以邵爲刺史,将署府,邵以長沙内地,非用武之國,置府妨人,乖爲政要。
從之。
荊州刺史謝晦反,遺書要邵,邵不發函,使呈文帝。
元嘉五年,轉征虜将軍,領甯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初,王華與邵不和,及華參要,親舊爲之危心。
邵曰:“子陵方弘至公,豈以私隙害正義。
”是任也,華實舉之。
及至襄一陽一,築長圍,修立堤堰,創田數千頃,公私充給。
丹、淅二川蠻屢爲寇,邵誘其帥并出,因大會誅之,遣軍掩其村落,悉禽。
既失信群蠻,所在并起,水陸路斷。
七年,子敷至襄一陽一定省,當還都,群蠻欲斷取之,會蠕蠕國獻使下,蠻以爲是敷,因掠之。
邵坐降号揚烈将軍。
江夏王義恭鎮江陵,以邵爲撫軍長史、持節、南蠻校尉。
九年,坐在雍州營私畜取贓貨二百四十五萬,下廷尉,免官削爵土。
後爲吳興太守,卒。
追複爵邑,諡曰簡伯。
邵臨終遺命,祭以菜果,葦席爲車需車,諸子從焉。
長子敷。
敷字景胤,生而母亡。
年數歲問知之,雖童蒙便有感慕之色。
至十歲許,求母遺物,而散施已盡,唯得一扇,乃緘錄之。
每至感思,辄開笥流涕。
見從母,悲感哽咽。
一性一整貴,風韻甚高,好讀玄言,兼屬文論。
初,父邵使與高士南一陽一宗少文談系象,往複數番。
少文每欲屈,握麈尾歎曰:“吾道東矣。
”于是名價日重。
宋武帝聞其美,召見奇之,曰:“真千裡駒也。
”以爲世子中軍參軍,數見接引。
累遷江夏王義恭撫軍記室參軍。
義恭就文帝求一學義沙門,會敷赴假還江陵,入辭,文帝令以後車載沙門往,謂曰:“道中可得言晤。
”敷不奉诏,曰:“臣一性一不耐雜。
”上甚不悅。
遷正員中書郎。
敷小名樝,父邵小名梨。
文帝戲之曰:“樝何如梨?”答曰:“梨是百果之宗,樝何敢比也。
”中書舍人秋當、周赳并管要務,以敷同省名家欲詣之。
赳曰:“彼若不相容接,便不如勿往,讵可輕行。
”當曰:“吾等并已員外郎矣,何憂不得共坐。
”敷先旁設二一床一,去壁三四尺。
二客就席,敷呼左右曰:“移我遠客。
”赳等失色而去,其自标遇如此。
善持音儀,盡詳緩之緻,與人别,執手曰:“念相聞。
”馀響久之不絕。
張氏後進皆慕之,其源起自敷也。
遷黃門侍郎,始興王浚後将軍司徒左長史,未拜,父在吳興亡,成服凡十馀日,始進水漿。
葬畢不進鹽菜,遂毀瘠成疾。
伯父茂度每止譬之,辄更感恸,絕而複續。
茂度曰:“我冀譬汝有益,但更甚耳。
”自是不複往。
未期而卒。
孝武即位,诏旌其孝道,追贈侍中,改其所居稱孝張裡。
敷弟柬襲父封,位通直郎。
柬勇力,手格猛獸,元兇以爲輔國将軍。
孝武至新亭,柬出奔,墜淮死。
子式嗣。
弟沖。
沖字思約,出繼伯父敷。
沖母戴顒女,有儀範,張氏内取則焉。
沖少有至一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