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5 列傳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一身之可吝。
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
”其見知賞如此。
後除丹一陽一尹丞。
太清亂,赴江陵卒。
溉弟洽。
洽字茂沿,清警有才學。
父坦以洽無外家,乃求娶于羊玄保以爲外氏。
洽年十八,爲徐州迎西曹行一事。
謝朓文章盛于一時,見洽深相賞好,每稱其兼資文武。
朓後爲吏部,欲薦之,洽睹時方亂,深相拒絕,遂築室岩阿,幽居積歲,時人号曰居士。
任昉與洽兄沼、溉并善,嘗訪洽于田舍,歎曰:“此子日下無雙。
”遂申拜親之禮。
梁武帝嘗問待诏丘遲曰:“到洽何如沆溉?”遲曰:“正情過于沆,文章不減溉;加以清言,殆将難及。
”即召爲太子舍人。
禦幸華光殿,诏洽及沆、蕭琛、任昉侍宴,賦二十韻詩,以洽辭爲工,賜絹二十疋。
上謂昉曰:“諸到可謂才子。
” 昉曰:“臣常竊議,宋得其武,梁得其文。
”遷司徒主簿,直待诏省,敕使抄甲部書爲十二卷。
遷尚書殿中郎。
後爲太子中舍人,與庶子陸倕對掌東宮管記。
俄爲侍讀,侍讀省仍置學士二人,洽充其選。
遷國子博士,奉敕撰太學碑。
累遷尚書吏部郎,請托不行。
徙左丞,準繩不避貴戚。
時帝欲親戎,軍國禮容多自洽出。
尋遷禦史中丞,号爲勁直。
少與劉孝綽善,下車便以名教隐穢,首彈之。
孝綽托與諸弟書,實欲聞之湘東王。
公事左降,猶居職。
舊制中丞不得入尚書下舍,洽兄溉爲左戶尚書,洽引服親不應有礙,刺省詳決。
左丞蕭子雲議許入溉省,亦以其兄弟素笃不相别也。
出爲尋一陽一太守。
卒,贈侍中,諡理子。
洽美容質,善言吐,弱年聽伏曼容講,未嘗傍膝,伏深歎之。
文集行于世。
子仲舉。
仲舉字德言,無他藝業,而立身耿正。
仕梁爲長城令,政号廉平。
陳文帝居鄉裡,嘗詣仲舉,時天一陰一雨,仲舉獨坐齋内,聞城外有蕭鼓聲,俄而文帝至,仲舉異之,乃深自結。
帝又嘗因飲夜宿仲舉帳中,忽有神光五采照于室内,由是祗事益恭。
及侯景平,文帝爲吳興太守,以仲舉爲郡丞,與潁川庾持俱爲文帝賓客。
文帝嗣位,授侍中,參掌選事。
天嘉元年,守都官尚書,封寶安縣侯。
三年,遷尚書左仆射、丹一陽一尹,參掌如故。
改封建昌縣侯。
仲舉既無學術,朝章非其所長,選舉引用,皆出自袁樞。
一性一疏簡,不幹時務,與朝士無所親狎,但聚财酣飲而已。
文帝積年寝疾,不親萬機,尚書中書事,皆使仲舉斷決。
天康元年,遷侍中、尚書仆射。
文帝疾甚,入侍醫藥。
及帝崩,宣帝受遺诏爲尚書令入輔,仲舉與左丞王暹、中書舍人劉師知、殷不佞,以朝望有歸,乃遣不佞宣旨遣宣帝還東府,事發,師知下獄賜死,暹、不佞并付推,乃以仲舉爲貞毅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初,仲舉子郁尚文帝妹信義長公主,官至中書侍郎,出爲宣城太守,文帝配以士馬。
是年,遷南康内史,以國哀未之任。
仲舉既廢居私宅,與郁皆不自安。
時韓子高在都,人馬素盛,郁每乘小輿蒙婦人衣與子高謀。
子高軍主告其事,宣帝收子高、仲舉及郁,并于獄賜死。
郁諸男一女以帝甥獲免。
垣護之字彥宗,略一陽一桓道人也。
族姓豪強,石季龍時,自略一陽一徙邺。
祖敞仕苻氏,爲長樂國郎中令。
伯父遵、父苗仕慕容超,并見委任。
遵爲尚書,苗爲京兆太守。
宋武帝圍廣固,遵、苗踰城歸降,并以爲太尉行參軍。
元嘉中,遵爲員外散騎常侍,苗屯騎校尉,仍家下邳。
護之少倜傥,不拘小節,形狀短陋而氣幹強果。
元嘉初爲殿中将軍,随到彥之北侵魏。
彥之将回師,護之書谏,彥之不納,散敗而歸。
文帝聞而善之。
累遷锺離太守,随王玄谟入河。
玄谟攻滑台,護之百舸爲前鋒,進據石濟。
及魏救将至,馳書勸玄谟急攻之,不見從。
玄谟敗退,不暇報護之,而魏軍悉牽玄谟水軍大艚,連以鐵鎖三重,斷河以絕護之還路。
河水迅急,護之中流而下,每至鐵鎖,以長柯斧斷之,魏人不能禁。
唯失一舸,餘舸并全。
留戍麋溝城。
還爲江夏王義恭骠騎戶曹參軍,戍淮一陰一,領濟北太守。
三十年,文帝崩,還屯曆下。
孝武入讨,率所領馳赴,帝以爲冀州刺史。
及南郡王義宣反,兖州刺史徐遺寶,護之妻弟也,與護之書,勸使同逆。
護之馳使以聞,率軍随沈慶之等擊魯爽。
義宣率大衆至梁山,與王玄谟相持,柳元景率護之及護之弟詢之、柳叔仁、鄭琨等出鎮新亭,玄谟求救,上遣元景等進據南州。
護之水軍先發,大破賊将龐法起,元景乃以一精一兵配護之追讨,會朱修之已平江陵,至尋一陽一而還。
遷徐州刺史,封益一陽一縣侯。
後拜青、冀二州刺史,鎮曆城。
大明三年,征爲右衛将軍還,于道聞竟陵王誕據廣陵反,護之即率部曲受車騎大将軍沈慶之節度。
事平,轉臨淮太守,徙豫州刺史。
護之所莅,多聚斂賄貨,七年,坐下獄免官。
明年,起爲太中大夫,未拜,以憤卒。
諡壯侯。
崇祖字敬遠,一字僧寶,護之弟子也。
父詢之,骁敢有氣力。
元兇弑逆,副輔國将軍張柬。
時張超之手行大逆,亦領軍隸柬,詢之規殺之,慮柬不同,柬宿有此志,又未測詢之同否,互相觀察。
會超之來論事,柬色動,詢之覺之,即共定謀,遣召超之。
超之疑之不至,改宿他所,詢之不知,徑往斫之,殺其仆于一床一,因與柬南奔。
時孝武已即位,以爲積射将軍。
梁山之役,力戰中流矢卒,贈冀州刺史。
崇祖年十四,有幹略,伯父護之謂門宗曰:“此兒必大吾門。
”後随徐州刺史薛安都入魏。
尋又率門宗據朐山歸宋,求淮北立功,明帝以爲北琅邪、蘭陵二郡太守,封下邳子。
及齊高帝鎮淮一陰一,崇祖時戍朐山,既受都督,祗奉甚至,帝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謂其妹夫皇甫肅曰:“此真吾君也“,遂密布誠節。
高帝威名已着,宋明帝尤所忌疾,征爲黃門郎,規害高帝,崇祖建策以免,由是甚見親,參豫密謀。
元徽末,高帝懼禍,令崇祖入魏。
崇祖即以家口托皇甫肅,勒數百人将入魏界,更聽後旨,會蒼梧廢,召崇祖還都。
及齊高帝新踐阼,恐魏緻讨,以送劉昶爲辭。
以爲軍沖必在壽春,非崇祖莫可爲捍,徙爲豫州刺史
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
”其見知賞如此。
後除丹一陽一尹丞。
太清亂,赴江陵卒。
溉弟洽。
洽字茂沿,清警有才學。
父坦以洽無外家,乃求娶于羊玄保以爲外氏。
洽年十八,爲徐州迎西曹行一事。
謝朓文章盛于一時,見洽深相賞好,每稱其兼資文武。
朓後爲吏部,欲薦之,洽睹時方亂,深相拒絕,遂築室岩阿,幽居積歲,時人号曰居士。
任昉與洽兄沼、溉并善,嘗訪洽于田舍,歎曰:“此子日下無雙。
”遂申拜親之禮。
梁武帝嘗問待诏丘遲曰:“到洽何如沆溉?”遲曰:“正情過于沆,文章不減溉;加以清言,殆将難及。
”即召爲太子舍人。
禦幸華光殿,诏洽及沆、蕭琛、任昉侍宴,賦二十韻詩,以洽辭爲工,賜絹二十疋。
上謂昉曰:“諸到可謂才子。
” 昉曰:“臣常竊議,宋得其武,梁得其文。
”遷司徒主簿,直待诏省,敕使抄甲部書爲十二卷。
遷尚書殿中郎。
後爲太子中舍人,與庶子陸倕對掌東宮管記。
俄爲侍讀,侍讀省仍置學士二人,洽充其選。
遷國子博士,奉敕撰太學碑。
累遷尚書吏部郎,請托不行。
徙左丞,準繩不避貴戚。
時帝欲親戎,軍國禮容多自洽出。
尋遷禦史中丞,号爲勁直。
少與劉孝綽善,下車便以名教隐穢,首彈之。
孝綽托與諸弟書,實欲聞之湘東王。
公事左降,猶居職。
舊制中丞不得入尚書下舍,洽兄溉爲左戶尚書,洽引服親不應有礙,刺省詳決。
左丞蕭子雲議許入溉省,亦以其兄弟素笃不相别也。
出爲尋一陽一太守。
卒,贈侍中,諡理子。
洽美容質,善言吐,弱年聽伏曼容講,未嘗傍膝,伏深歎之。
文集行于世。
子仲舉。
仲舉字德言,無他藝業,而立身耿正。
仕梁爲長城令,政号廉平。
陳文帝居鄉裡,嘗詣仲舉,時天一陰一雨,仲舉獨坐齋内,聞城外有蕭鼓聲,俄而文帝至,仲舉異之,乃深自結。
帝又嘗因飲夜宿仲舉帳中,忽有神光五采照于室内,由是祗事益恭。
及侯景平,文帝爲吳興太守,以仲舉爲郡丞,與潁川庾持俱爲文帝賓客。
文帝嗣位,授侍中,參掌選事。
天嘉元年,守都官尚書,封寶安縣侯。
三年,遷尚書左仆射、丹一陽一尹,參掌如故。
改封建昌縣侯。
仲舉既無學術,朝章非其所長,選舉引用,皆出自袁樞。
一性一疏簡,不幹時務,與朝士無所親狎,但聚财酣飲而已。
文帝積年寝疾,不親萬機,尚書中書事,皆使仲舉斷決。
天康元年,遷侍中、尚書仆射。
文帝疾甚,入侍醫藥。
及帝崩,宣帝受遺诏爲尚書令入輔,仲舉與左丞王暹、中書舍人劉師知、殷不佞,以朝望有歸,乃遣不佞宣旨遣宣帝還東府,事發,師知下獄賜死,暹、不佞并付推,乃以仲舉爲貞毅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初,仲舉子郁尚文帝妹信義長公主,官至中書侍郎,出爲宣城太守,文帝配以士馬。
是年,遷南康内史,以國哀未之任。
仲舉既廢居私宅,與郁皆不自安。
時韓子高在都,人馬素盛,郁每乘小輿蒙婦人衣與子高謀。
子高軍主告其事,宣帝收子高、仲舉及郁,并于獄賜死。
郁諸男一女以帝甥獲免。
垣護之字彥宗,略一陽一桓道人也。
族姓豪強,石季龍時,自略一陽一徙邺。
祖敞仕苻氏,爲長樂國郎中令。
伯父遵、父苗仕慕容超,并見委任。
遵爲尚書,苗爲京兆太守。
宋武帝圍廣固,遵、苗踰城歸降,并以爲太尉行參軍。
元嘉中,遵爲員外散騎常侍,苗屯騎校尉,仍家下邳。
護之少倜傥,不拘小節,形狀短陋而氣幹強果。
元嘉初爲殿中将軍,随到彥之北侵魏。
彥之将回師,護之書谏,彥之不納,散敗而歸。
文帝聞而善之。
累遷锺離太守,随王玄谟入河。
玄谟攻滑台,護之百舸爲前鋒,進據石濟。
及魏救将至,馳書勸玄谟急攻之,不見從。
玄谟敗退,不暇報護之,而魏軍悉牽玄谟水軍大艚,連以鐵鎖三重,斷河以絕護之還路。
河水迅急,護之中流而下,每至鐵鎖,以長柯斧斷之,魏人不能禁。
唯失一舸,餘舸并全。
留戍麋溝城。
還爲江夏王義恭骠騎戶曹參軍,戍淮一陰一,領濟北太守。
三十年,文帝崩,還屯曆下。
孝武入讨,率所領馳赴,帝以爲冀州刺史。
及南郡王義宣反,兖州刺史徐遺寶,護之妻弟也,與護之書,勸使同逆。
護之馳使以聞,率軍随沈慶之等擊魯爽。
義宣率大衆至梁山,與王玄谟相持,柳元景率護之及護之弟詢之、柳叔仁、鄭琨等出鎮新亭,玄谟求救,上遣元景等進據南州。
護之水軍先發,大破賊将龐法起,元景乃以一精一兵配護之追讨,會朱修之已平江陵,至尋一陽一而還。
遷徐州刺史,封益一陽一縣侯。
後拜青、冀二州刺史,鎮曆城。
大明三年,征爲右衛将軍還,于道聞竟陵王誕據廣陵反,護之即率部曲受車騎大将軍沈慶之節度。
事平,轉臨淮太守,徙豫州刺史。
護之所莅,多聚斂賄貨,七年,坐下獄免官。
明年,起爲太中大夫,未拜,以憤卒。
諡壯侯。
崇祖字敬遠,一字僧寶,護之弟子也。
父詢之,骁敢有氣力。
元兇弑逆,副輔國将軍張柬。
時張超之手行大逆,亦領軍隸柬,詢之規殺之,慮柬不同,柬宿有此志,又未測詢之同否,互相觀察。
會超之來論事,柬色動,詢之覺之,即共定謀,遣召超之。
超之疑之不至,改宿他所,詢之不知,徑往斫之,殺其仆于一床一,因與柬南奔。
時孝武已即位,以爲積射将軍。
梁山之役,力戰中流矢卒,贈冀州刺史。
崇祖年十四,有幹略,伯父護之謂門宗曰:“此兒必大吾門。
”後随徐州刺史薛安都入魏。
尋又率門宗據朐山歸宋,求淮北立功,明帝以爲北琅邪、蘭陵二郡太守,封下邳子。
及齊高帝鎮淮一陰一,崇祖時戍朐山,既受都督,祗奉甚至,帝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謂其妹夫皇甫肅曰:“此真吾君也“,遂密布誠節。
高帝威名已着,宋明帝尤所忌疾,征爲黃門郎,規害高帝,崇祖建策以免,由是甚見親,參豫密謀。
元徽末,高帝懼禍,令崇祖入魏。
崇祖即以家口托皇甫肅,勒數百人将入魏界,更聽後旨,會蒼梧廢,召崇祖還都。
及齊高帝新踐阼,恐魏緻讨,以送劉昶爲辭。
以爲軍沖必在壽春,非崇祖莫可爲捍,徙爲豫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