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5 列傳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王懿到彥之垣護之張興世
仲德少沈審有意略,事母甚謹,學通一陰一陽一,一精一解聲律。
苻氏之敗,仲德年十七。
及兄叡同起義兵,與慕容垂戰敗,仲德被重創走,與家屬相失。
路經大澤,困未能去,卧林中。
有一小兒青衣,年可七八歲,騎牛行,見仲德驚曰:“漢已食未?“仲德言饑,小兒去,須臾複來,得飯與之。
食畢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徑,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訖銜仲德衣,因度水,仲德随後得濟,與叡相及。
度河至滑台,複爲翟遼所留,使爲将帥。
積年仲德欲南歸,乃棄遼奔泰山。
遼追騎急,夜行忽見前有猛炬導之,乘火行百許裡以免。
晉太元末,徙居彭城。
兄弟名犯晉宣、元二帝諱,故皆以字行。
叡字元德。
北土重同姓,并謂之骨肉,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
若有一人不至者,以爲不義,不爲鄉邑所容。
仲德聞王愉在江南貴盛,是太原人,乃遠來歸愉。
愉接遇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
值玄篡,見輔國将軍張暢,言及世事。
仲德曰:“自古革命誠非一族,然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濟大事。
”元德果勁有計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義舉,使于都下襲玄。
仲德聞其謀,謂元德曰:“天下事不可不密,且兵亦不貴遲巧。
玄情無遠慮,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須一夫力耳。
”事洩,元德爲玄誅,仲德竄走。
會義軍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馬上抱方回,與仲德相對号恸。
追贈元德給事中,封安複縣侯,以仲德爲鎮軍中兵參軍。
武帝伐廣固,仲德爲前驅,戰辄破之,大小二十餘戰。
盧循寇一逼一,衆議并欲遷都,仲德正色曰:“今天子當一陽一南面,明公命世作輔,新建大功,威震六一合。
祅寇豕突,恃我遠征,既聞凱入,将自奔散。
今日投草莽則同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此謀若立,請從此辭。
”帝悅。
及武帝與循戰于左裡,仲德功冠諸将,封新淦縣侯。
義熙十二年北伐,進仲德征虜将軍,加冀州刺史,督前鋒諸軍事。
冠軍将軍檀道濟、龍骧将軍王鎮惡向洛一陽一,甯朔将軍劉遵考、建武将軍沈林子出石門,甯朔将軍朱超石、胡藩向半城,鹹受統于仲德。
仲德率龍骧将軍朱牧、甯遠将軍竺靈秀、嚴綱等開钜野入河,乃總衆軍進據潼關。
長安平,以仲德爲太尉谘議參軍。
武帝欲遷都洛一陽一,衆議鹹以爲宜。
仲德曰:“非常之事人所駭,今暴師經載,士有歸心,故當以建邺爲王基。
遷都宜候文軌大同。
”帝深納之。
使衛送姚泓先還彭城。
武帝受命,累遷徐州刺史,加都督。
元嘉中,到彥之北侵,仲德同行。
魏棄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軍鹹喜,而仲德有憂色,曰:“諸賢不谙北土情僞,必堕其計。
”諸軍進屯靈昌,魏軍于委粟津度河,虎牢、洛一陽一并不守。
彥之聞二城并沒,欲焚舟步走。
仲德曰:“洛一陽一既敗,虎牢無以自立,理數必然也。
今賊去我猶自千裡,滑台尚有強兵。
若便舍舟,士卒必散。
且當入濟至馬耳谷口,更詳所宜。
”乃回軍沿濟南曆城步上,焚舟棄甲,還至彭城。
仲德坐免官。
尋與檀道濟救滑台,糧盡乃歸。
自是複失河南。
九年,又爲徐州刺史。
仲德三臨徐州,威德着于彭城。
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
進号鎮北大将軍。
十五年卒,諡曰桓侯。
亦于廟立白狼、童子壇,每祭必祠之。
子正循嗣,爲家僮所殺。
仲德兄孫文和,景和中,爲征北義一陽一王昶府佐。
昶于彭城奔魏,部曲皆散,文和獨送至界上。
昶謂曰:“諸人皆去,卿有老母,何獨不去?”文和乃去。
升明中,爲巴陵内史。
沈攸之事起,文和斬其使,馳白齊武帝。
及齊永明年中,曆青、冀、兖、益四州刺史。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後也。
宋武帝讨孫恩,以鄉裡樂從,每有戰功。
義旗将起,彥之家在廣陵,臨川武烈王道規克桓弘,彥之時近行,聞事捷馳歸,而道規已南度江,倉卒晚方獲濟。
及至京口,武帝已向建邺,孟昶居守,留之。
及見武帝被責,不自陳,昶又不申理,故不加官。
義熙元年,補鎮軍行參軍。
六年,盧循一逼一都,彥之與檀道濟掩循辎重,與循一黨一荀林戰敗,免官。
後以軍功封佷山縣子,爲太尉中兵參軍。
骠騎将軍道憐鎮江陵,以彥之爲骠騎谘議參軍,尋遷司馬、南郡太守。
又從文帝西鎮,除使持節、南蠻校尉。
武帝受命,進爵爲侯。
彥之佐守荊楚,垂二十載,威信爲士庶所懷。
及文帝入奉大統,以徐羨之等新有篡虐,懼,欲使彥之領兵前驅。
彥之曰:“了彼不貳,便應朝服順流;若使有虞,此師既不足恃,更開嫌隙之端,非所以副遠迩之望也。
”會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彥之權鎮襄一陽一。
羨之等欲即以彥之爲雍州,上不許,征爲中領軍,委以戎政。
彥之自襄一陽一下,謝晦已至鎮,慮彥之不過己,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晦亦厚自結納。
彥之留馬及利劍名刀以與晦,晦由此大安。
元嘉三年讨晦,進彥之鎮軍,于彭城洲戰不利,鹹欲退還夏口,彥之不回。
會檀道濟至,晦乃敗走。
江陵平,因監荊州州府事,改封建昌縣公。
其秋,遷南豫州刺史、監六州諸軍事,鎮曆一陽一。
上于彥之恩厚,将加開府,欲先令立功。
七年,遣彥之制督王仲德、竺靈秀、尹沖、段宏、趙伯符、竺靈真、庾俊之、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
泗水滲,日裁行十裡。
自四月至七月,始至東平須昌縣。
魏滑台、虎牢、洛一陽一守兵并走。
彥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沖守虎牢,杜骥守金墉。
十月,魏軍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沖衆潰而死。
魏軍仍進滑台。
時河冰将合,糧食又罄,彥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動,将士疾疫,乃回軍,焚舟步至彭城。
初遣彥之,資實甚盛,及還,凡百蕩盡,府藏爲空。
文帝遣檀道濟北救滑台,收彥之下獄,免官。
兖州刺史竺靈秀棄軍伏誅。
明年夏,起爲護軍。
九年,複封邑,固辭。
明年卒,乃複先戶邑,諡曰忠公。
孝建三年,诏彥之與王華、王昙首配食文帝廟庭。
長子元度位益州刺史。
少子仲度嗣,位骠騎從事中郎。
兄弟并有才用,皆早卒。
仲度子撝。
苻氏之敗,仲德年十七。
及兄叡同起義兵,與慕容垂戰敗,仲德被重創走,與家屬相失。
路經大澤,困未能去,卧林中。
有一小兒青衣,年可七八歲,騎牛行,見仲德驚曰:“漢已食未?“仲德言饑,小兒去,須臾複來,得飯與之。
食畢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徑,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訖銜仲德衣,因度水,仲德随後得濟,與叡相及。
度河至滑台,複爲翟遼所留,使爲将帥。
積年仲德欲南歸,乃棄遼奔泰山。
遼追騎急,夜行忽見前有猛炬導之,乘火行百許裡以免。
晉太元末,徙居彭城。
兄弟名犯晉宣、元二帝諱,故皆以字行。
叡字元德。
北土重同姓,并謂之骨肉,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
若有一人不至者,以爲不義,不爲鄉邑所容。
仲德聞王愉在江南貴盛,是太原人,乃遠來歸愉。
愉接遇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
值玄篡,見輔國将軍張暢,言及世事。
仲德曰:“自古革命誠非一族,然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濟大事。
”元德果勁有計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義舉,使于都下襲玄。
仲德聞其謀,謂元德曰:“天下事不可不密,且兵亦不貴遲巧。
玄情無遠慮,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須一夫力耳。
”事洩,元德爲玄誅,仲德竄走。
會義軍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馬上抱方回,與仲德相對号恸。
追贈元德給事中,封安複縣侯,以仲德爲鎮軍中兵參軍。
武帝伐廣固,仲德爲前驅,戰辄破之,大小二十餘戰。
盧循寇一逼一,衆議并欲遷都,仲德正色曰:“今天子當一陽一南面,明公命世作輔,新建大功,威震六一合。
祅寇豕突,恃我遠征,既聞凱入,将自奔散。
今日投草莽則同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此謀若立,請從此辭。
”帝悅。
及武帝與循戰于左裡,仲德功冠諸将,封新淦縣侯。
義熙十二年北伐,進仲德征虜将軍,加冀州刺史,督前鋒諸軍事。
冠軍将軍檀道濟、龍骧将軍王鎮惡向洛一陽一,甯朔将軍劉遵考、建武将軍沈林子出石門,甯朔将軍朱超石、胡藩向半城,鹹受統于仲德。
仲德率龍骧将軍朱牧、甯遠将軍竺靈秀、嚴綱等開钜野入河,乃總衆軍進據潼關。
長安平,以仲德爲太尉谘議參軍。
武帝欲遷都洛一陽一,衆議鹹以爲宜。
仲德曰:“非常之事人所駭,今暴師經載,士有歸心,故當以建邺爲王基。
遷都宜候文軌大同。
”帝深納之。
使衛送姚泓先還彭城。
武帝受命,累遷徐州刺史,加都督。
元嘉中,到彥之北侵,仲德同行。
魏棄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軍鹹喜,而仲德有憂色,曰:“諸賢不谙北土情僞,必堕其計。
”諸軍進屯靈昌,魏軍于委粟津度河,虎牢、洛一陽一并不守。
彥之聞二城并沒,欲焚舟步走。
仲德曰:“洛一陽一既敗,虎牢無以自立,理數必然也。
今賊去我猶自千裡,滑台尚有強兵。
若便舍舟,士卒必散。
且當入濟至馬耳谷口,更詳所宜。
”乃回軍沿濟南曆城步上,焚舟棄甲,還至彭城。
仲德坐免官。
尋與檀道濟救滑台,糧盡乃歸。
自是複失河南。
九年,又爲徐州刺史。
仲德三臨徐州,威德着于彭城。
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
進号鎮北大将軍。
十五年卒,諡曰桓侯。
亦于廟立白狼、童子壇,每祭必祠之。
子正循嗣,爲家僮所殺。
仲德兄孫文和,景和中,爲征北義一陽一王昶府佐。
昶于彭城奔魏,部曲皆散,文和獨送至界上。
昶謂曰:“諸人皆去,卿有老母,何獨不去?”文和乃去。
升明中,爲巴陵内史。
沈攸之事起,文和斬其使,馳白齊武帝。
及齊永明年中,曆青、冀、兖、益四州刺史。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後也。
宋武帝讨孫恩,以鄉裡樂從,每有戰功。
義旗将起,彥之家在廣陵,臨川武烈王道規克桓弘,彥之時近行,聞事捷馳歸,而道規已南度江,倉卒晚方獲濟。
及至京口,武帝已向建邺,孟昶居守,留之。
及見武帝被責,不自陳,昶又不申理,故不加官。
義熙元年,補鎮軍行參軍。
六年,盧循一逼一都,彥之與檀道濟掩循辎重,與循一黨一荀林戰敗,免官。
後以軍功封佷山縣子,爲太尉中兵參軍。
骠騎将軍道憐鎮江陵,以彥之爲骠騎谘議參軍,尋遷司馬、南郡太守。
又從文帝西鎮,除使持節、南蠻校尉。
武帝受命,進爵爲侯。
彥之佐守荊楚,垂二十載,威信爲士庶所懷。
及文帝入奉大統,以徐羨之等新有篡虐,懼,欲使彥之領兵前驅。
彥之曰:“了彼不貳,便應朝服順流;若使有虞,此師既不足恃,更開嫌隙之端,非所以副遠迩之望也。
”會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彥之權鎮襄一陽一。
羨之等欲即以彥之爲雍州,上不許,征爲中領軍,委以戎政。
彥之自襄一陽一下,謝晦已至鎮,慮彥之不過己,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晦亦厚自結納。
彥之留馬及利劍名刀以與晦,晦由此大安。
元嘉三年讨晦,進彥之鎮軍,于彭城洲戰不利,鹹欲退還夏口,彥之不回。
會檀道濟至,晦乃敗走。
江陵平,因監荊州州府事,改封建昌縣公。
其秋,遷南豫州刺史、監六州諸軍事,鎮曆一陽一。
上于彥之恩厚,将加開府,欲先令立功。
七年,遣彥之制督王仲德、竺靈秀、尹沖、段宏、趙伯符、竺靈真、庾俊之、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
泗水滲,日裁行十裡。
自四月至七月,始至東平須昌縣。
魏滑台、虎牢、洛一陽一守兵并走。
彥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沖守虎牢,杜骥守金墉。
十月,魏軍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沖衆潰而死。
魏軍仍進滑台。
時河冰将合,糧食又罄,彥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動,将士疾疫,乃回軍,焚舟步至彭城。
初遣彥之,資實甚盛,及還,凡百蕩盡,府藏爲空。
文帝遣檀道濟北救滑台,收彥之下獄,免官。
兖州刺史竺靈秀棄軍伏誅。
明年夏,起爲護軍。
九年,複封邑,固辭。
明年卒,乃複先戶邑,諡曰忠公。
孝建三年,诏彥之與王華、王昙首配食文帝廟庭。
長子元度位益州刺史。
少子仲度嗣,位骠騎從事中郎。
兄弟并有才用,皆早卒。
仲度子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