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9 列傳第九

關燈
謝方明謝靈運 武帝當訊獄,其旦,刑獄參軍有疾,以晦代之。

    晦車中一覽訊牒,随問,酬對無失。

    帝奇之,即日署刑獄賊曹。

    累遷太尉主簿。

    從征司馬休之,時徐逵之戰死,帝将自登岸,諸将谏不從。

    晦抱持帝,帝曰:“我斬卿。

    ”晦曰:“天下可無晦,不可無公,晦死何有。

    ”會胡藩登岸,賊退,乃止。

     晦美風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發如墨。

    涉獵文義,博贍多通,時人以方楊德祖,微将不及。

    晦聞猶以爲恨。

    帝深加一愛一賞,從征關、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帝于彭城大會,命紙筆賦詩,晦恐帝有失,起谏帝,即代作曰:“先蕩臨淄穢,卻清河洛塵,華一陽一有逸骥,桃林無伏輪。

    ”于是群臣并作。

    時謝混風華爲江左第一,嘗與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時頓有兩玉人耳。

    ” 劉穆之遣使陳事,晦往往異同,穆之怒曰:“公複有還時不?”及帝欲以晦爲從事中郎,穆之堅執不與,故終穆之世不遷。

    及穆之喪問至,帝哭之甚恸,曰:“喪我賢友。

    ”晦時正直,喜甚,自入合參審。

    其日教出,轉晦從事中郎。

    宋台建,爲右衛将軍,加侍中。

     武帝聞鹹一陽一淪沒,欲複北伐,晦谏以士馬疲怠,乃止。

    于是登城北望,慨然不悅,乃命群僚誦詩,晦詠王粲詩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帝流涕不自勝。

    及帝受命,于石頭登壇,備法駕入宮,晦領遊軍爲警。

    加中領軍,封武昌縣公。

     永初二年,坐行玺封鎮西司馬南郡太守王華,而誤封北海太守球,闆免晦侍中。

    尋轉領軍将軍,加散騎常侍,依晉中軍羊祜故事,入直殿省,總統宿衛。

    及帝不豫,給班劍二十人,與徐羨之、傅亮、檀道濟并侍醫藥。

    少帝即位,加中書令,與徐、傅輔政。

    及少帝廢,徐羨之以晦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加都督,欲令居外爲援。

    慮文帝至,或别用人,故遽有此授。

    一精一兵舊将,悉以配之。

    文帝即位,晦慮不得去,甚憂惶。

    及發新亭,顧石頭城喜曰:“今得脫矣。

    ”進封建平郡公,固讓。

    又給鼓吹一部。

    至江陵,深結侍中王華,冀以免禍。

    二女當配彭城王義康、新野侯義賓。

    元嘉二年,遣妻及長子世休送女還都。

    先是,景平中,魏師攻取河南,至是欲誅羨之等并讨晦,聲言北行,又言拜京陵,裝舟艦。

    傅亮與晦書,言“薄伐河朔,事猶未已,朝野之慮,憂懼者多”。

    又言“當遣外監萬幼宗往“。

    時朝廷處分異常,其謀頗洩。

    三年正月,晦弟黃門侍郎嚼馳使告晦,晦猶謂不然,呼谘議參軍何承天示以亮書曰:“計幼宗一二日必至,傅公慮我好事,故先遣此書。

    ”承天曰:“外間所聞,鹹謂西讨已定,幼宗豈有上理?”晦尚謂虛,使承天豫立答诏啓草,北行宜須明年。

    江夏内史程道慧得尋一陽一人書,言其事已審,使示晦。

    晦問計于承天,對曰:“蒙将軍殊顧,常思報德,事變至矣,何敢隐情。

    然明日戒嚴,動用軍法,區區所懷,懼不得盡。

    ”晦懼曰:“卿豈欲我自裁哉?”承天曰:“尚未至此,其在境外。

    ”晦曰:“荊州用武之地,兵糧易給。

    聊且決戰,走複何晚。

    吾不一愛一死,負先帝之顧,如何?”又謂承天曰:“幼宗尚未至,若後二三日無消息,便是不複來邪?”承天曰:“程說其事已判,豈容複疑。

    ”晦欲焚南蠻兵籍,率見力決戰。

    土人多勸發兵。

    晦問諸将:“戰士三千足守城乎?”南蠻司馬周超曰:“非徒守城;若有外寇,亦可立勳。

    ”司馬庾登之請解司馬、南郡以授之,晦即命超爲司馬,轉登之爲長史。

     文帝誅羨之等及晦子世休,收嚼、嚼子世平、兄子紹等。

    晦知訖,先舉羨之、亮哀,次發子弟兇問。

    既而自出射堂,集得一精一兵三萬人,乃奉表,言“臣等若志欲專權,不顧國典,便當輔翼幼主,孤背天日,豈得沿流二千,虛館三月,奉迎銮駕,以遵下武。

    故廬陵王于營一陽一之世,屢彼猜嫌,積怨犯上,自贻非命。

    不有所廢,将何以興,耿弇不以賊遺君父,臣亦何負于宋室邪。

    ”又言“羨之、亮無罪見誅,王弘兄弟輕躁昧進,王華猜忌忍害”。

    帝時已戒嚴,尚書符荊州暴其罪狀。

     晦率衆二萬發自江陵,舟艦列自江津至于破冢,旗旌相照。

    歎曰:“恨不得以此爲勤王之師。

    ”移檄建邺,言王弘、昙首、王華等罪。

    又上表陳情。

    初,晦與徐、傅謀爲自全計:晦據上流,檀鎮廣陵,各有強兵,足制朝廷;羨之、亮于中知權,可得持久。

    及帝将行,召檀道濟委之以衆。

    晦始謂道濟不全,及聞其來,大衆皆潰。

    晦得小船還江陵。

     初,雍州刺史劉粹遣弟竟陵太守道濟與台軍主沈敞之襲江陵,至沙橋,周超大破之。

    俄而晦至江陵,無他處分,唯愧謝周超而已。

    超其夜詣到彥之降,晦乃攜弟遯兄子世基等七騎北走。

    遯肥不能騎馬,晦每待不得速。

    至安陸延頭,晦故吏戍主光順之檻送建邺。

    于路作悲人道以自哀。

     周超既降,到彥之以參府事。

    劉粹遣告彥之,沙橋之事,敗由周超。

    彥之乃執與晦等并伏誅。

     世基,絢之子也。

    有才氣,臨死爲連句詩曰:“偉哉橫海鱗,壯矣垂天翼,一旦失風水,翻爲蝼蟻食。

    ”晦續之曰:“功遂侔昔人,保退無智力。

    既涉太行險,斯路信難陟。

    ”晦女爲彭城王義康妃,聰明有才貌,被發徒跣與晦訣曰:“阿父,大丈夫當橫一屍一戰場,奈何狼藉都市。

    ”言訖叫絕,行人爲之落淚。

     晦死時年三十七。

    庾登之、殷道鸾、何承天自晦下并見原。

     瞻字宣遠,一曰名檐字通遠,晦次兄也。

    六歲能屬文,爲紫石英贊、果然詩,爲當時才士歎異。

    與從叔混、族弟靈運俱有盛名。

    嘗作喜霁詩,靈運寫之,混詠之。

    王弘在坐,以爲三絕。

     瞻幼孤,叔母劉撫養有恩,兄弟事之同于至親。

    劉弟柳爲吳郡,将姊俱行,瞻不能違遠,自楚台秘書郎解職随從,故爲柳建威長史。

    後爲宋武帝相國從事中郎。

    晦時爲宋台右衛,權遇已重,于彭城還都迎家,賓客輻湊。

    時瞻在家,驚駭謂晦曰:“吾家以素退爲業,汝遂勢傾朝野,此豈門戶福邪。

    ”乃籬隔門庭,曰:“吾不忍見此。

    ”後因宴集,靈運問晦:“潘、陸與賈充優劣。

    ”晦曰:“安仁谄于權門,士衡邀競無已,并不能保身,自求多福。

    公闾勳名佐世,不得爲并。

    ”靈運曰:“安仁、士衡才爲一時之冠,方之公闾,本自遼絕。

    ”瞻斂容曰:“若處貴而能遺權,斯則是非不得而生,傾危無因而至。

    君子以明哲保身,其在此乎。

    ”常以裁止晦如此。

     及還彭城,言于武帝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過二千石。

    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位任顯密,福過災生,特乞降黜,以保衰門。

    ”前後屢陳。

    帝欲以瞻爲吳興郡,又自陳請,乃爲豫章太守。

     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