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2 列傳第二 後妃下
關燈
小
中
大
山。
後主沈皇後諱婺華,吳興武康人也。
父君理自有傳。
後母即武帝女會稽穆公主,早亡。
時後尚幼,而毀瘠過甚。
及服畢,每歲時朔望,恒獨坐涕泣,哀動左右,内外敬異焉。
太建元年,拜爲皇太子妃。
後主即位,立爲皇後。
後一性一端靜,有識量,寡嗜欲,聰敏強記,涉獵經史,工書翰。
後主在東宮,而後父君理卒,居憂處别殿,哀毀逾禮。
後主遇後既薄,而張貴妃有一寵一,總後宮之政,後澹然未嘗有所忌怨。
而身居儉約,衣服無錦繡之飾,左右近侍才百許人,唯尋閱圖史及釋典爲事。
嘗遇歲旱,自暴而誦佛經,應時雨降。
無子,養孫姬子胤爲己子。
數上書谏争,後主将廢之,而立張貴妃,會國亡不果,乃與後主俱入長安。
及後主薨,後自爲哀辭,文甚酸切。
隋炀帝每巡幸,恒令從駕。
及炀帝被殺,後自廣陵過江,于毗陵天靜寺爲尼,名觀音。
貞觀初卒。
張貴妃名麗華,兵家女也。
父兄以織席爲業。
後主爲太子,以選入宮。
時龔貴嫔爲良娣,貴妃年十歲,爲之給使。
後主見而悅之,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
後主即位,拜爲貴妃。
一性一聰慧,甚被一寵一遇。
後主始以始興王叔陵之亂,被傷,卧于承香殿。
時諸姬并不得進,唯貴妃侍焉。
而柳太後猶居柏梁殿,即皇後之正殿也。
而沈皇後素無一寵一于後主,不得侍疾,别居求賢殿。
至德二年,乃于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绮、望仙三閣,高數十丈,并數十間。
其窗牖、壁帶、縣楣、欄檻之類,皆以沈檀香爲之,又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
内有寶一床一寶帳,其服玩之屬,瑰麗皆近古未有。
每微風暫至,香聞數裡,朝日初照,光映後一庭。
其下積石爲山,引水爲池,植以奇樹,雜以花藥。
後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绮閣,龔、孔二貴嫔居望仙閣,并複道交相往來。
又有王、季二美人,張、薛二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并有一寵一,遞代以遊其上。
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舍等爲女學士。
後主每引賓客,對貴妃等遊宴,則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
采其尤豔麗者,以爲曲調,被以新聲。
選爆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數,令習而歌之,分部疊進,持以相樂。
其曲有玉樹後一庭花、臨春樂等。
其略雲:“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
”大抵所歸,皆美張貴妃、孔貴嫔之容色。
張貴妃發長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鑒。
特聰慧,有神彩,進止閑華,容色端麗。
每瞻視眄睐,光彩溢目,照映左右。
嘗于閣上靓妝,臨于軒檻,宮中遙望,飄若神仙。
才辯強記,善候人主顔色。
薦諸宮女,後宮鹹德之,競言其善。
又工厭魅之術,假鬼道以惑後主。
置一婬一祀于宮中,聚諸女巫使之鼓舞。
時後主怠于政事,百司啓奏,并因宦者蔡臨兒、李善度進請,後主倚隐囊,置張貴妃于膝上共決之。
李、蔡所不能記者,貴妃并爲疏條,無所遺脫。
因參訪外事,人間有一言一事,貴妃必先知白之,由是益加一寵一異,冠絕後一庭。
而後宮之家,不遵法度,有絓于理者,但求恩于貴妃,貴妃則令李、蔡先啓其事,而後從容爲言之。
大臣有不從者,因而谮之,言無不聽。
于是張、孔之權,熏灼四方,内外宗族,多被引用,大臣執政,亦從風而一靡一。
Yan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結,轉相引進。
賄賂公行,賞罰無常,綱紀瞀亂矣。
及隋軍克台城,貴妃與後主俱入井,隋軍出之,晉王廣命斬之于青溪中橋。
論曰:飲食男一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聖人順于人情而爲之度。
王宮六列,士室二等,皆随事升降,以立節文。
若夫義笃阃闱,政刑邦國,古先哲王有以之緻化矣。
夫後妃專夕,配以德升,姬嫱并禦,進非色幸,欲使情有覃被,一愛一罔偏流,專貞内表,妖蠱外息,乃可以輔興君德,燮理一陰一政。
宋氏因晉之舊典,聘納有方,俔天作俪,必四嶽之後。
自元嘉以降,内職稍繁,所選止于軍署,徵引極乎厮皁,非若晉氏采擇,濫及冠冕者焉。
而一愛一止帷房,權無外授,戚屬饩赉,歲時不過肴漿,斯爲美矣。
及文帝之傾惑潘妪,謀及婦人;大明之淪沒殷姬,并後匹嫡,其爲喪敗,亦已甚矣。
齊氏孝、昭二後,并有賢明之訓,惜乎早世,不得母臨萬國。
有婦人焉,空慕周典,祯符顯瑞,徒萃徽名。
高皇受命,宮禁貶約,衣不文繡,色無紅采,永巷貧空,有同素室。
武帝嗣位,運藉休平,壽昌前興,鳳華晚構,香柏文柽,花梁繡柱,雕金镂寶,照燭房帷,趙瑟吳趨,承閑奏曲,事由私蓄,無損國儲。
明帝統業,矯情儉陋,奉己之制,曾莫雲改。
東昏喪道,侈風大扇,哲婦傾城,同符殷、夏,可以垂誡,其在斯乎。
梁武志在約己,示存宮掖,雖貴嫔之徽華早着,誕育元良,唯見崇重,無聞正位。
徐妃無行,其殲滅也宜哉。
陳武撫茲歸運,奄開帝業。
若夫俪天作則,燮隆王化,則宣太後其懿焉。
文、宣宮壼,無聞于喪德;後主嗣業,實敗于椒房,既曰一牝一晨,亦唯家之索也。
後主沈皇後諱婺華,吳興武康人也。
父君理自有傳。
後母即武帝女會稽穆公主,早亡。
時後尚幼,而毀瘠過甚。
及服畢,每歲時朔望,恒獨坐涕泣,哀動左右,内外敬異焉。
太建元年,拜爲皇太子妃。
後主即位,立爲皇後。
後一性一端靜,有識量,寡嗜欲,聰敏強記,涉獵經史,工書翰。
後主在東宮,而後父君理卒,居憂處别殿,哀毀逾禮。
後主遇後既薄,而張貴妃有一寵一,總後宮之政,後澹然未嘗有所忌怨。
而身居儉約,衣服無錦繡之飾,左右近侍才百許人,唯尋閱圖史及釋典爲事。
嘗遇歲旱,自暴而誦佛經,應時雨降。
無子,養孫姬子胤爲己子。
數上書谏争,後主将廢之,而立張貴妃,會國亡不果,乃與後主俱入長安。
及後主薨,後自爲哀辭,文甚酸切。
隋炀帝每巡幸,恒令從駕。
及炀帝被殺,後自廣陵過江,于毗陵天靜寺爲尼,名觀音。
貞觀初卒。
張貴妃名麗華,兵家女也。
父兄以織席爲業。
後主爲太子,以選入宮。
時龔貴嫔爲良娣,貴妃年十歲,爲之給使。
後主見而悅之,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
後主即位,拜爲貴妃。
一性一聰慧,甚被一寵一遇。
後主始以始興王叔陵之亂,被傷,卧于承香殿。
時諸姬并不得進,唯貴妃侍焉。
而柳太後猶居柏梁殿,即皇後之正殿也。
而沈皇後素無一寵一于後主,不得侍疾,别居求賢殿。
至德二年,乃于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绮、望仙三閣,高數十丈,并數十間。
其窗牖、壁帶、縣楣、欄檻之類,皆以沈檀香爲之,又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
内有寶一床一寶帳,其服玩之屬,瑰麗皆近古未有。
每微風暫至,香聞數裡,朝日初照,光映後一庭。
其下積石爲山,引水爲池,植以奇樹,雜以花藥。
後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绮閣,龔、孔二貴嫔居望仙閣,并複道交相往來。
又有王、季二美人,張、薛二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并有一寵一,遞代以遊其上。
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舍等爲女學士。
後主每引賓客,對貴妃等遊宴,則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
采其尤豔麗者,以爲曲調,被以新聲。
選爆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數,令習而歌之,分部疊進,持以相樂。
其曲有玉樹後一庭花、臨春樂等。
其略雲:“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
”大抵所歸,皆美張貴妃、孔貴嫔之容色。
張貴妃發長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鑒。
特聰慧,有神彩,進止閑華,容色端麗。
每瞻視眄睐,光彩溢目,照映左右。
嘗于閣上靓妝,臨于軒檻,宮中遙望,飄若神仙。
才辯強記,善候人主顔色。
薦諸宮女,後宮鹹德之,競言其善。
又工厭魅之術,假鬼道以惑後主。
置一婬一祀于宮中,聚諸女巫使之鼓舞。
時後主怠于政事,百司啓奏,并因宦者蔡臨兒、李善度進請,後主倚隐囊,置張貴妃于膝上共決之。
李、蔡所不能記者,貴妃并爲疏條,無所遺脫。
因參訪外事,人間有一言一事,貴妃必先知白之,由是益加一寵一異,冠絕後一庭。
而後宮之家,不遵法度,有絓于理者,但求恩于貴妃,貴妃則令李、蔡先啓其事,而後從容爲言之。
大臣有不從者,因而谮之,言無不聽。
于是張、孔之權,熏灼四方,内外宗族,多被引用,大臣執政,亦從風而一靡一。
Yan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結,轉相引進。
賄賂公行,賞罰無常,綱紀瞀亂矣。
及隋軍克台城,貴妃與後主俱入井,隋軍出之,晉王廣命斬之于青溪中橋。
論曰:飲食男一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聖人順于人情而爲之度。
王宮六列,士室二等,皆随事升降,以立節文。
若夫義笃阃闱,政刑邦國,古先哲王有以之緻化矣。
夫後妃專夕,配以德升,姬嫱并禦,進非色幸,欲使情有覃被,一愛一罔偏流,專貞内表,妖蠱外息,乃可以輔興君德,燮理一陰一政。
宋氏因晉之舊典,聘納有方,俔天作俪,必四嶽之後。
自元嘉以降,内職稍繁,所選止于軍署,徵引極乎厮皁,非若晉氏采擇,濫及冠冕者焉。
而一愛一止帷房,權無外授,戚屬饩赉,歲時不過肴漿,斯爲美矣。
及文帝之傾惑潘妪,謀及婦人;大明之淪沒殷姬,并後匹嫡,其爲喪敗,亦已甚矣。
齊氏孝、昭二後,并有賢明之訓,惜乎早世,不得母臨萬國。
有婦人焉,空慕周典,祯符顯瑞,徒萃徽名。
高皇受命,宮禁貶約,衣不文繡,色無紅采,永巷貧空,有同素室。
武帝嗣位,運藉休平,壽昌前興,鳳華晚構,香柏文柽,花梁繡柱,雕金镂寶,照燭房帷,趙瑟吳趨,承閑奏曲,事由私蓄,無損國儲。
明帝統業,矯情儉陋,奉己之制,曾莫雲改。
東昏喪道,侈風大扇,哲婦傾城,同符殷、夏,可以垂誡,其在斯乎。
梁武志在約己,示存宮掖,雖貴嫔之徽華早着,誕育元良,唯見崇重,無聞正位。
徐妃無行,其殲滅也宜哉。
陳武撫茲歸運,奄開帝業。
若夫俪天作則,燮隆王化,則宣太後其懿焉。
文、宣宮壼,無聞于喪德;後主嗣業,實敗于椒房,既曰一牝一晨,亦唯家之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