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7 梁本紀中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衆開涅盤經題。
癸卯,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大舍,僧衆默許。
乙巳,百辟詣寺東門奉表,請還臨宸極,三請乃許。
帝三答書,前後并稱頓首。
冬十月己酉,又設四部無遮大會,道俗五萬馀人。
會畢,帝禦金辂還宮,禦太極殿,大赦,改元。
十一月戊子,魏巴州刺史嚴始欣以城降。
是歲,盤盤、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二年夏四月癸醜,幸同泰寺,設平等會。
庚申,大雨雹。
六月丁巳,遣魏汝南王悅還北主魏。
庚申,以魏尚書左仆射範遵爲司州牧,随悅北侵。
是月,林邑、扶南國遣使朝貢。
秋八月庚戌,幸德一陽一堂,祖魏主元悅。
山賊寇會稽郡縣。
九月壬午,假超武将軍湛海珍節以讨之。
是歲,魏莊帝殺其權臣尒朱榮,其一黨一奉魏長廣王晔爲主而殺孝莊帝,年号建明。
三年春正月辛巳,祀南郊,大赦。
丙申,以魏尚書仆射鄭先護爲征北大将軍。
二月辛醜,祀明堂。
夏四月乙巳,皇太子統薨。
六月癸醜,立昭明太子子華容公歡爲豫章郡王,枝江公譽爲河東郡王,曲江公察爲嶽一陽一郡王。
是月,丹丹國遣使朝貢。
秋七月乙亥,立晉安王綱爲皇太子,大赦。
賜爲父後者,及出處忠孝、文武清勤,并爵一級。
庚寅,诏宗戚有服屬者,并賜湯沐食,鄉亭侯各随遠近以爲差次。
壬辰,以吏部尚書何敬容爲尚書右仆射。
九月,狼牙修國遣使朝貢。
是秋,吳興生野稻,饑者賴焉。
冬十月己酉,上幸同泰寺,升法坐,爲四部衆說涅盤經,迄于乙卯。
前樂山縣侯蕭正則有罪流徙,至是招誘亡命,欲寇廣州,在所讨平之。
十一月乙未,上幸同泰寺,升法座,爲四部衆說般若經,迄于十二月辛醜。
是歲,魏尒朱兆又廢其主晔而奉節闵皇帝,改建明二年爲普泰元年。
又魏勃海王高歡舉兵信都,别奉勃海太守朗爲主,改普泰元年爲中興。
四年春正月丙寅,以開府儀同三司南平王偉爲大司馬,以司空宋王元法僧爲太尉,以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袁昂爲司空。
立臨川靖惠王宏子正德爲臨賀郡王。
庚午,立嫡皇孫大器爲宣城郡王,位列諸王上。
癸未,魏南兖州刺史劉世明以城降。
二月壬寅,以太尉元法僧還北主魏,以侍中元景隆爲徐州刺史,封彭城郡王,通直常侍元景宗爲青州刺史,封平昌郡王,随法僧北侵。
庚戌,新除揚州刺史邵陵王綸有罪,免爲庶人。
三月庚午,侍中、領國子博士蕭子顯表置制旨孝經助教一人,生十人,專通帝所釋孝經義。
夏四月,盤盤國遣使朝貢。
秋七月甲辰,星隕如雨。
九月乙巳,加司空袁昂尚書令。
冬十一月,高麗國遣使朝貢。
十二月丙子,魏彭城王尒朱仲遠來奔,以爲定洛将軍,封河南王,北侵。
随所克土,使自封建。
庚辰,以太尉元法僧爲郢州刺史、骠騎大将軍、開府同三司之儀。
是歲,魏相勃海王高歡平尒朱氏,廢節闵皇帝及自所奉勃海故王朗,而奉平一陽一王修,是爲孝武皇帝。
改中興二年爲太昌,尋又改爲永熙元年。
五年春正月辛卯,祀南郊,大赦。
賜孝悌力田爵一級。
先是一日丙夜,南郊令解滌之等到郊所履行,忽聞異香三随風至。
及将行一事,奏樂迎神畢,有神光圓滿壇上,朱紫黃白雜色,食頃乃滅。
戊申,都下地震。
己酉,長星見。
辛亥,祀明堂。
二月癸未,幸同泰寺,設四部大會,升法坐,發金字般若經題,訖于己醜。
三月丙辰,大司馬南平王偉薨。
夏五月戊子,都下大水,禦道通船。
六月己卯,魏建義城主蘭保殺東徐州刺史崔庠,以下邳降。
冬十月庚申,以尚書右仆射何敬容爲左仆射,以吏部尚書謝舉爲右仆射。
是歲,河南、波斯、盤盤等國并遣使朝貢。
六年春二月癸亥,耕藉田,大赦。
賜孝悌力田爵一級。
三月己亥,以行河南王可遝振爲西秦、河二州刺史,正封河南王。
甲辰,百濟國遣使朝貢。
夏四月丁卯,熒惑在南鬥。
秋七月甲辰,林邑國遣使朝貢。
冬十月丁卯,以信武将軍元慶和爲鎮北将軍,封魏王,率衆北侵。
閏十二月丙午,西南有雷聲二。
是歲,魏孝武帝迫于其相高歡,出居關中。
歡又别奉清河王世子善見爲主,是爲孝靜帝。
改永熙三年爲天平元年。
魏于是始分爲兩。
孝武既至關中,又與丞相宇文泰不平,未幾,遇鸩而崩。
大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大赦,改元。
二月辛巳,祀明堂。
丁亥,耕藉田。
辛醜,高麗、丹丹國并遣使朝貢。
三月丙寅,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
辛未,滑國遣使朝貢。
夏四月庚子,波斯國遣使朝貢。
壬戌,幸同泰寺,鑄十方銀像,并設無礙會。
秋七月辛卯,扶南國遣使朝貢。
冬十月,雨黃塵如雪。
十一月壬戌,北梁州刺史蘭欽攻漢中,魏梁州刺史元羅降。
癸亥,複梁州。
是歲,西魏文皇帝大統元年。
二年春二月乙亥,耕藉田。
三月庚申,诏求谠言,及令文武在位舉士。
戊寅,帝幸同泰寺,設平等法會。
夏四月乙未,以開府同三司之儀元法僧爲太尉。
五月癸卯,以魏梁州刺史元羅爲青、冀二州刺史,
癸卯,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大舍,僧衆默許。
乙巳,百辟詣寺東門奉表,請還臨宸極,三請乃許。
帝三答書,前後并稱頓首。
冬十月己酉,又設四部無遮大會,道俗五萬馀人。
會畢,帝禦金辂還宮,禦太極殿,大赦,改元。
十一月戊子,魏巴州刺史嚴始欣以城降。
是歲,盤盤、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二年夏四月癸醜,幸同泰寺,設平等會。
庚申,大雨雹。
六月丁巳,遣魏汝南王悅還北主魏。
庚申,以魏尚書左仆射範遵爲司州牧,随悅北侵。
是月,林邑、扶南國遣使朝貢。
秋八月庚戌,幸德一陽一堂,祖魏主元悅。
山賊寇會稽郡縣。
九月壬午,假超武将軍湛海珍節以讨之。
是歲,魏莊帝殺其權臣尒朱榮,其一黨一奉魏長廣王晔爲主而殺孝莊帝,年号建明。
三年春正月辛巳,祀南郊,大赦。
丙申,以魏尚書仆射鄭先護爲征北大将軍。
二月辛醜,祀明堂。
夏四月乙巳,皇太子統薨。
六月癸醜,立昭明太子子華容公歡爲豫章郡王,枝江公譽爲河東郡王,曲江公察爲嶽一陽一郡王。
是月,丹丹國遣使朝貢。
秋七月乙亥,立晉安王綱爲皇太子,大赦。
賜爲父後者,及出處忠孝、文武清勤,并爵一級。
庚寅,诏宗戚有服屬者,并賜湯沐食,鄉亭侯各随遠近以爲差次。
壬辰,以吏部尚書何敬容爲尚書右仆射。
九月,狼牙修國遣使朝貢。
是秋,吳興生野稻,饑者賴焉。
冬十月己酉,上幸同泰寺,升法坐,爲四部衆說涅盤經,迄于乙卯。
前樂山縣侯蕭正則有罪流徙,至是招誘亡命,欲寇廣州,在所讨平之。
十一月乙未,上幸同泰寺,升法座,爲四部衆說般若經,迄于十二月辛醜。
是歲,魏尒朱兆又廢其主晔而奉節闵皇帝,改建明二年爲普泰元年。
又魏勃海王高歡舉兵信都,别奉勃海太守朗爲主,改普泰元年爲中興。
四年春正月丙寅,以開府儀同三司南平王偉爲大司馬,以司空宋王元法僧爲太尉,以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袁昂爲司空。
立臨川靖惠王宏子正德爲臨賀郡王。
庚午,立嫡皇孫大器爲宣城郡王,位列諸王上。
癸未,魏南兖州刺史劉世明以城降。
二月壬寅,以太尉元法僧還北主魏,以侍中元景隆爲徐州刺史,封彭城郡王,通直常侍元景宗爲青州刺史,封平昌郡王,随法僧北侵。
庚戌,新除揚州刺史邵陵王綸有罪,免爲庶人。
三月庚午,侍中、領國子博士蕭子顯表置制旨孝經助教一人,生十人,專通帝所釋孝經義。
夏四月,盤盤國遣使朝貢。
秋七月甲辰,星隕如雨。
九月乙巳,加司空袁昂尚書令。
冬十一月,高麗國遣使朝貢。
十二月丙子,魏彭城王尒朱仲遠來奔,以爲定洛将軍,封河南王,北侵。
随所克土,使自封建。
庚辰,以太尉元法僧爲郢州刺史、骠騎大将軍、開府同三司之儀。
是歲,魏相勃海王高歡平尒朱氏,廢節闵皇帝及自所奉勃海故王朗,而奉平一陽一王修,是爲孝武皇帝。
改中興二年爲太昌,尋又改爲永熙元年。
五年春正月辛卯,祀南郊,大赦。
賜孝悌力田爵一級。
先是一日丙夜,南郊令解滌之等到郊所履行,忽聞異香三随風至。
及将行一事,奏樂迎神畢,有神光圓滿壇上,朱紫黃白雜色,食頃乃滅。
戊申,都下地震。
己酉,長星見。
辛亥,祀明堂。
二月癸未,幸同泰寺,設四部大會,升法坐,發金字般若經題,訖于己醜。
三月丙辰,大司馬南平王偉薨。
夏五月戊子,都下大水,禦道通船。
六月己卯,魏建義城主蘭保殺東徐州刺史崔庠,以下邳降。
冬十月庚申,以尚書右仆射何敬容爲左仆射,以吏部尚書謝舉爲右仆射。
是歲,河南、波斯、盤盤等國并遣使朝貢。
六年春二月癸亥,耕藉田,大赦。
賜孝悌力田爵一級。
三月己亥,以行河南王可遝振爲西秦、河二州刺史,正封河南王。
甲辰,百濟國遣使朝貢。
夏四月丁卯,熒惑在南鬥。
秋七月甲辰,林邑國遣使朝貢。
冬十月丁卯,以信武将軍元慶和爲鎮北将軍,封魏王,率衆北侵。
閏十二月丙午,西南有雷聲二。
是歲,魏孝武帝迫于其相高歡,出居關中。
歡又别奉清河王世子善見爲主,是爲孝靜帝。
改永熙三年爲天平元年。
魏于是始分爲兩。
孝武既至關中,又與丞相宇文泰不平,未幾,遇鸩而崩。
大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大赦,改元。
二月辛巳,祀明堂。
丁亥,耕藉田。
辛醜,高麗、丹丹國并遣使朝貢。
三月丙寅,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
辛未,滑國遣使朝貢。
夏四月庚子,波斯國遣使朝貢。
壬戌,幸同泰寺,鑄十方銀像,并設無礙會。
秋七月辛卯,扶南國遣使朝貢。
冬十月,雨黃塵如雪。
十一月壬戌,北梁州刺史蘭欽攻漢中,魏梁州刺史元羅降。
癸亥,複梁州。
是歲,西魏文皇帝大統元年。
二年春二月乙亥,耕藉田。
三月庚申,诏求谠言,及令文武在位舉士。
戊寅,帝幸同泰寺,設平等法會。
夏四月乙未,以開府同三司之儀元法僧爲太尉。
五月癸卯,以魏梁州刺史元羅爲青、冀二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