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6 列傳第六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受。
顧協以爲恩異常均,議令恭受。
門徒追論德行,諡曰文貞處士。
所着七錄、削繁等一百八十一卷,并行于世。
初,孝緒所撰高隐傳中篇所載一百三十七人,劉歊、劉籲覽其書曰:“昔嵇康所贊,缺一自拟,今四十之數,将待吾等成邪。
”對曰:“所謂荀君雖少,後事當付锺君。
若素車白馬之日,辄獲麟于二子。
”歊、籲果卒,乃益二傳。
及孝緒亡,籲兄絜錄其所遺行次篇末,成絕筆之意雲。
南嶽鄧先生名郁,荊州建平人也。
少而不仕,隐居衡山極峻之嶺,立小闆屋兩間,足不下山,斷谷三十馀載,唯以澗水服雲母屑,日夜誦大洞經。
梁武帝敬信殊笃,爲帝合丹,帝不敢服,起五嶽樓貯之供養,道家吉日,躬往禮拜。
白日,神仙魏夫人忽來臨降,乘雲而至,從少妪三十,并着绛紫羅繡褂褲,年皆可十七八許。
色豔桃李,質勝瓊瑤,言語良久,謂郁曰:“君有仙分,所以故來,尋當相候。
”至天監十四年,忽見二青鳥悉如鶴大,鼓翼鳴舞,移晷方去。
謂弟子等曰:“求之甚勞,得之甚逸。
近青鳥既來,期會至矣。
”少日無病而終。
山内唯聞香氣,世未嘗有。
武帝後令周舍爲鄧玄傳,具序其事。
陶弘景字通明,丹一陽一秣陵人也。
祖隆,王府參軍。
父貞,孝昌令。
初,弘景母郝氏夢兩天人手執香爐來至其所,已而有娠。
以宋孝建三年景申歲夏至日生。
幼有異一操一,年四五歲,恒以荻爲筆,畫灰中學書。
至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
謂人曰:“仰青雲,睹白日,不覺爲遠矣。
”父爲妾所害,弘景終身不娶。
及長,身長七尺七寸,神儀明秀,朗目疏眉,細形長額聳耳,耳孔各有十餘一毛一出外二寸許,右膝有數十黑子作七星文。
讀書萬馀卷,一事不知,以爲深恥。
善琴棋,工草隸。
未弱冠,齊高帝作相,引爲諸王侍讀,除奉朝請。
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爲務。
朝儀故事,多所取焉。
家貧,求宰縣不遂。
永明十年,脫朝服挂神武門,上表辭祿。
诏許之,賜以束帛,敕所在月給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餌。
及發,公卿祖之征虜亭,供帳甚盛,車馬填咽,鹹雲宋、齊以來未有斯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宮,名金壇華一陽一之天,周回一百五十裡。
昔漢有鹹一陽一三茅君得道來掌此山,故謂之茅山。
”乃中山立館,自号華一陽一陶隐居。
人間書劄,即以隐居代名。
始從東一陽一孫遊嶽受符圖經法,遍曆名山,尋訪仙藥。
身既輕捷,一性一愛一山水,每經澗谷,必坐卧其間,吟詠盤桓,不能已已。
謂門人曰:“吾見朱門廣廈,雖識其華樂,而無欲往之心。
望高岩,瞰大澤,知此難立止,自恒欲就之。
且永明中求祿,得辄差舛;若不爾,豈得爲今日之事。
豈唯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
”沈約爲東一陽一郡守,高其志節,累書要之,不至。
弘景爲人員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
言無煩舛,有亦随覺。
永元初,更築三層樓,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下。
與物遂絕,唯一家僮得至其所。
本便馬善射,晚皆不爲,唯聽吹笙而已。
特一愛一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爲樂。
有時獨遊泉石,望見者以爲仙人。
一性一好着述,尚奇異,顧惜光景,老而彌笃。
尤明一陰一陽一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圖産物、醫術本草,着帝代年曆,以算推知漢熹平三年丁醜冬至,加時在日中,而天實以乙亥冬至,加時在夜半,凡差三十八刻,是漢曆後天二日十二刻也。
又以曆代皆取其先妣母後配飨地隻,以爲神理宜然,碩學通儒,鹹所不悟。
又嘗造渾天象,高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以機動之,悉與天相會。
雲“修道所須,非止史官是用”。
深慕張良爲人,雲“古賢無比”。
齊末爲歌曰“水醜木”爲“梁”字。
及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
及聞議禅代,弘景援引圖谶,數處皆成“梁”字,令弟子進之。
武帝既早與之遊,及即位後,恩禮愈笃,書問不絕,冠蓋相望。
弘景既得神符秘訣,以爲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
帝給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
後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
及帝服飛丹有驗,益敬重之。
每得其書,燒香虔受。
帝使造年曆,至己巳歲而加朱點,實太清三年也。
帝手敕招之,錫以鹿皮巾。
後屢加禮聘,并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着金籠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
武帝笑曰:“此人無所不作,欲學曳尾之龜,豈有可緻之理。
”國家每有吉兇征讨大事,無不前以谘詢。
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爲山中宰相。
二宮及公王貴要參候相繼,贈遺未嘗脫時。
多不納受,縱留者即作功德。
天監四年,移居積金東澗。
弘景善辟谷導引之法,自隐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
仙書雲:“眼方者壽千歲。
”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
曾夢佛授其菩提記雲,名爲勝力菩薩。
乃詣鄮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後簡文臨南徐州,欽其風素,召至後堂,以葛巾進見,與談論數日而去,簡文甚敬異之。
天監中,獻丹于武帝。
中大通初,又獻二刀,其一名善勝,一名威勝,并爲佳寶。
無疾,自知應逝,逆克亡日,仍爲告逝詩。
大同二年卒,時年八十一。
顔色不變,屈申如常,香氣累日,氛氲滿山。
遺令:“既沒不須沐浴,不須施一床一,止兩重席于地,因所着舊衣,上加生褲裙
顧協以爲恩異常均,議令恭受。
門徒追論德行,諡曰文貞處士。
所着七錄、削繁等一百八十一卷,并行于世。
初,孝緒所撰高隐傳中篇所載一百三十七人,劉歊、劉籲覽其書曰:“昔嵇康所贊,缺一自拟,今四十之數,将待吾等成邪。
”對曰:“所謂荀君雖少,後事當付锺君。
若素車白馬之日,辄獲麟于二子。
”歊、籲果卒,乃益二傳。
及孝緒亡,籲兄絜錄其所遺行次篇末,成絕筆之意雲。
南嶽鄧先生名郁,荊州建平人也。
少而不仕,隐居衡山極峻之嶺,立小闆屋兩間,足不下山,斷谷三十馀載,唯以澗水服雲母屑,日夜誦大洞經。
梁武帝敬信殊笃,爲帝合丹,帝不敢服,起五嶽樓貯之供養,道家吉日,躬往禮拜。
白日,神仙魏夫人忽來臨降,乘雲而至,從少妪三十,并着绛紫羅繡褂褲,年皆可十七八許。
色豔桃李,質勝瓊瑤,言語良久,謂郁曰:“君有仙分,所以故來,尋當相候。
”至天監十四年,忽見二青鳥悉如鶴大,鼓翼鳴舞,移晷方去。
謂弟子等曰:“求之甚勞,得之甚逸。
近青鳥既來,期會至矣。
”少日無病而終。
山内唯聞香氣,世未嘗有。
武帝後令周舍爲鄧玄傳,具序其事。
陶弘景字通明,丹一陽一秣陵人也。
祖隆,王府參軍。
父貞,孝昌令。
初,弘景母郝氏夢兩天人手執香爐來至其所,已而有娠。
以宋孝建三年景申歲夏至日生。
幼有異一操一,年四五歲,恒以荻爲筆,畫灰中學書。
至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
謂人曰:“仰青雲,睹白日,不覺爲遠矣。
”父爲妾所害,弘景終身不娶。
及長,身長七尺七寸,神儀明秀,朗目疏眉,細形長額聳耳,耳孔各有十餘一毛一出外二寸許,右膝有數十黑子作七星文。
讀書萬馀卷,一事不知,以爲深恥。
善琴棋,工草隸。
未弱冠,齊高帝作相,引爲諸王侍讀,除奉朝請。
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爲務。
朝儀故事,多所取焉。
家貧,求宰縣不遂。
永明十年,脫朝服挂神武門,上表辭祿。
诏許之,賜以束帛,敕所在月給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餌。
及發,公卿祖之征虜亭,供帳甚盛,車馬填咽,鹹雲宋、齊以來未有斯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宮,名金壇華一陽一之天,周回一百五十裡。
昔漢有鹹一陽一三茅君得道來掌此山,故謂之茅山。
”乃中山立館,自号華一陽一陶隐居。
人間書劄,即以隐居代名。
始從東一陽一孫遊嶽受符圖經法,遍曆名山,尋訪仙藥。
身既輕捷,一性一愛一山水,每經澗谷,必坐卧其間,吟詠盤桓,不能已已。
謂門人曰:“吾見朱門廣廈,雖識其華樂,而無欲往之心。
望高岩,瞰大澤,知此難立止,自恒欲就之。
且永明中求祿,得辄差舛;若不爾,豈得爲今日之事。
豈唯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
”沈約爲東一陽一郡守,高其志節,累書要之,不至。
弘景爲人員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
言無煩舛,有亦随覺。
永元初,更築三層樓,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下。
與物遂絕,唯一家僮得至其所。
本便馬善射,晚皆不爲,唯聽吹笙而已。
特一愛一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爲樂。
有時獨遊泉石,望見者以爲仙人。
一性一好着述,尚奇異,顧惜光景,老而彌笃。
尤明一陰一陽一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圖産物、醫術本草,着帝代年曆,以算推知漢熹平三年丁醜冬至,加時在日中,而天實以乙亥冬至,加時在夜半,凡差三十八刻,是漢曆後天二日十二刻也。
又以曆代皆取其先妣母後配飨地隻,以爲神理宜然,碩學通儒,鹹所不悟。
又嘗造渾天象,高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以機動之,悉與天相會。
雲“修道所須,非止史官是用”。
深慕張良爲人,雲“古賢無比”。
齊末爲歌曰“水醜木”爲“梁”字。
及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
及聞議禅代,弘景援引圖谶,數處皆成“梁”字,令弟子進之。
武帝既早與之遊,及即位後,恩禮愈笃,書問不絕,冠蓋相望。
弘景既得神符秘訣,以爲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
帝給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
後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
及帝服飛丹有驗,益敬重之。
每得其書,燒香虔受。
帝使造年曆,至己巳歲而加朱點,實太清三年也。
帝手敕招之,錫以鹿皮巾。
後屢加禮聘,并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着金籠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
武帝笑曰:“此人無所不作,欲學曳尾之龜,豈有可緻之理。
”國家每有吉兇征讨大事,無不前以谘詢。
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爲山中宰相。
二宮及公王貴要參候相繼,贈遺未嘗脫時。
多不納受,縱留者即作功德。
天監四年,移居積金東澗。
弘景善辟谷導引之法,自隐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
仙書雲:“眼方者壽千歲。
”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
曾夢佛授其菩提記雲,名爲勝力菩薩。
乃詣鄮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後簡文臨南徐州,欽其風素,召至後堂,以葛巾進見,與談論數日而去,簡文甚敬異之。
天監中,獻丹于武帝。
中大通初,又獻二刀,其一名善勝,一名威勝,并爲佳寶。
無疾,自知應逝,逆克亡日,仍爲告逝詩。
大同二年卒,時年八十一。
顔色不變,屈申如常,香氣累日,氛氲滿山。
遺令:“既沒不須沐浴,不須施一床一,止兩重席于地,因所着舊衣,上加生褲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