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5 列傳第六十五 隐逸上

關燈
尚踞傲爲肅。

    豈專戎土,爰亦茲方。

    襄童谒帝,膝行而進,趙王見周,三環而止。

    今佛法垂化,或因或革。

    清信之士,容衣不改,息心之人,服貌必變。

    變本從道,不遵彼俗,俗風自殊,無患其亂。

     孔、老、釋迦,其人或同,觀方設教,其道必異。

    孔、老教俗爲本,釋氏出世爲宗,發轸既殊,其歸亦異。

    又仙化以變形爲上,泥洹以陶神爲先。

    變形者白首還缁,而未能無死;陶神者使塵惑日損,湛然常存。

    泥洹之道,無死之地,乖詭若此,何謂其同?歡答曰: 案道經之作,着自西周,佛經之來,始乎東漢。

    年踰八百,代懸數十。

    若謂黃、老雖久而濫在釋前,是呂尚盜陳恒之齊,劉季竊王莽之漢也。

    又夷俗長跽,法與華異,翹左跂右,全是蹲踞。

    故周公禁之于前,仲尼誡之于後。

    又佛起于戎,豈非戎俗素惡邪?道出于華,豈非華風本善邪?今華風既變,惡同戎狄,佛來破之,良有以矣。

    佛道實貴,故戒業可遵;戎俗實賤,故言貌可棄。

    今諸華士女,氏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濫用夷禮。

     又若觀風一流教,其道必異。

    佛非東華之道,道非西夷之法,魚鳥異川,永不相關。

    安得老、釋二教,交行八表。

    今佛既東流,道亦西邁,故知俗有一精一粗,教有文質。

    然則道教執本以領末,佛教救末以存本。

    請問所歸,異在何許?若以翦落爲異,則胥一靡一翦落矣;若以立像爲異,則俗巫立像矣。

    此非所歸,歸在常住,常住之象,常道孰異。

     神仙有死,權便之說。

    神仙是大化之總稱,非窮妙之至名。

    至名無名,其有名者二十七品。

    仙變成真,真變成神,或謂之聖,各有九品。

    品極則入空寂,無爲無名。

    若服食茹芝,延壽萬億,壽盡則死,藥極則枯,此修考之士,非神仙之流也。

     明僧紹正二教論,以爲“佛明其宗,老全其生。

    守生者蔽,明宗者通。

    今道家稱長生不死,名補天曹,大乖老、莊立言本理”。

    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好釋法,吳興孟景翼爲道士,太子召入玄圃,衆僧大會。

    子良使景翼禮佛,景翼不肯。

    子良送十地經與之,景翼造正一論,大略曰:“寶積雲,‘佛以一音廣說法’。

    老子雲,‘聖人抱一以爲天下式’。

    一之爲妙,空玄絕于有境,神化贍于無窮。

    爲萬物而無爲,處一數而無數。

    莫之能名,強号爲一。

    在佛曰‘實相’,在道曰‘玄一牝一’。

    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

    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執之執執大象。

    但物有八萬四千行,說有八萬四千法。

    法乃至于無數,行亦達于無央,等級随緣,須導歸一。

    歸一曰回向,向正即無邪。

    邪觀既遣,億善日新。

    三五四六,随用而施,獨立不改,絕學無憂。

    曠劫諸聖,共遵斯一。

    老、釋未始于嘗分,迷者分之而未合。

    億善遍修,修遍成聖,雖十号千稱,終不能盡。

    終不能盡,豈可思議。

    ”司徒從事中郎張融作門律雲:“道之與佛,逗極無二。

    吾見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辨是非。

    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爲凫,楚人以爲乙。

    人自楚、越,鴻常一耳。

    ”以示太子仆周顒。

    顒難之曰:“虛無法一性一,其寂雖同,位寂之方,其旨則别。

    論所謂‘逗極無二’者,爲逗極于虛無,當無二于法一性一邪。

    足下所宗之本一物爲鴻乙耳,驅馳佛道,無免二末,未知高鑒,緣何識本?輕而宗之,其有旨乎。

    ”往複文多不載。

     歡口不辯,善于着論。

    又注王弼易二系,學者傳之。

    知将終,賦詩言志曰:“五塗無恒宅,三清有常舍。

    一精一氣因天行,遊魂随物化。

    鵬從适大海,蜩鸠之桑柘。

    達生任去留,善死均日夜。

    委命安所乘,何方不可駕。

    翹心企前覺,融然從此謝。

    ”自克死日,自擇葬時,卒于剡山,時年六十四。

    身一體一香一軟,道家謂之一屍一解仙化焉。

    還葬舊墓,木連理生墓側。

    縣令江山圖表狀,武帝诏歡諸子撰歡文議三十卷。

     又始興人廬度字孝章,亦有道術。

    少随張永北侵魏。

    永敗,魏人追急,阻淮水不得過。

    度心誓曰:“若得免死,從今不複殺生。

    ”須臾見兩楯流來,接之得過。

    後隐居廬陵西昌三顧山,鳥獸随之。

    夜有鹿觸其壁,度曰:“汝勿壞我壁。

    ”鹿應聲去。

    屋前有池養魚,皆名呼之,次第來取食乃去。

    逆知死年月,與親友别。

    永明末,以壽終。

     杜京産字景齊,吳郡錢唐一人也。

    祖運,劉毅衛軍參軍。

    父道鞠,州從事,善彈棋。

     京産少恬靜,閉意榮宦,頗涉文義,專修黃、老。

    會稽孔觊,清剛有峻節,一見而爲款交。

    郡命主簿,州辟從事,稱疾去。

    與同郡顧歡同契。

    于始甯東山開舍授學。

    齊建元中,武陵王晔爲會稽,齊高帝遣儒士劉瓛入東爲晔講,瓛故往與之遊,曰:“杜生,當今之台、尚也。

    ”京産請瓛至山舍講書,傾資供待。

    子栖躬自屣履,爲瓛生徒下食。

    孔珪、周顒、謝瀹并緻書以通殷勤。

     永明十年,珪及光祿大夫陸澄、祠部尚書虞悰、太子右率沈約、司徒右長史張融表薦京産,征爲奉朝請,不至。

    于會稽日門山聚徒教授。

    建武初,征員外散騎侍郎。

    京産曰:“莊生持釣,豈爲白璧所回。

    ”辭疾不就,卒。

     會稽山一陰一人孔道徽,守志業不仕,與京産友善。

    道徽父佑至行通神,隐于四明山,嘗見山谷中有數百斛錢,視之如瓦石不異。

    采樵者競取,入手即成沙礫。

    曾有鹿中箭來投佑,佑爲之養創,愈然後去。

    太守王僧虔與張緒書曰:“孔佑,敬康曾孫也。

    行動幽祗,德标松桂,引爲主簿,遂不可屈。

    此古之遺德也。

    ”道徽少厲高行,能世其家風。

    隐居南山,終身不窺都邑。

    豫章王嶷爲揚州,辟西曹書佐,不至。

    鄉裡宗慕之。

    道徽兄子總,有一操一行,遇饑寒不可得衣食,縣令吳興丘仲孚薦之,除竟陵王侍郎,竟不至。

     永明中,會稽锺山有人姓蔡,不知名,隐山中,養鼠數千頭,呼來即來,遣去即去。

    言語狂易,時謂之谪仙,不知所終。

     京産高祖子恭以來及子栖世傳五鬥米道不替。

    栖字孟山,善清言,能彈琴。

    刺史齊豫章王嶷聞其名,辟議曹從事,仍轉西曹書佐。

    竟陵王子良數緻禮接。

    國子祭酒何胤掌禮,又重栖,以爲學士,掌昏冠儀。

    以父老歸養。

    栖肥白長壯,及京産病,旬日間便皮骨自支。

    京産亡,水漿不入口七日,晨夜不罷哭,不食鹽菜。

    每營買祭奠,身自看視,号泣不自持。

    朔望節歲,絕而複續,嘔血數升。

    時何胤、謝朏并隐東山,遺書敦譬,誡以毀滅。

    至祥禫,暮夢見其父,恸哭而絕。

    初,胤兄點見栖歎曰:“卿風韻如此,雖獲嘉譽,不永年矣。

    ”卒時年三十六,當時鹹嗟惜焉。

     建武二年,剡縣有小兒年八歲,與母俱得赤班病,母死,家人以小兒猶惡,不令其知。

    小兒疑之,問雲:“母嘗數問我病,昨來覺聲羸,今不複問,何也?”因自投下一床一,扶匐至母一屍一側,頓絕而死。

    鄉鄰告之縣令宗善才,求表廬,事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