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5 列傳第六十五 隐逸上
關燈
小
中
大
務,未辨賤貧,無論榮貴。
”乃歌曰:“竹竿籊籊,河水浟浟。
相忘爲樂,貪餌吞鈎。
非夷非惠,聊以忘憂。
”于是悠然鼓棹而去。
緬字伯緒,太子仆興曾之子也。
有學義,宋明帝甚知之。
位尚書左丞,東中郎司馬。
褚伯玉字元璩,吳郡錢唐一人也。
高祖含,始平太守。
父逿,征虜參軍。
伯 玉少有隐一操一,寡欲。
年十八,父爲之昏。
婦入前門,伯玉從後門出。
遂往剡,居瀑布山。
一性一耐寒暑,時人比之王仲都。
在山三十馀年,隔絕人物。
王僧達爲吳郡,苦禮緻之,伯玉不得已,停郡信宿,才交數言而退。
甯朔将軍丘珍孫與僧達書曰:“聞褚先生出居貴館,此子滅景雲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載矣。
自非折節好賢,何以緻之。
昔文舉栖冶城,安道入昌門,于茲而三焉。
卻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暫緻,不宜久羁。
君當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
望其還策之日,暫纡清塵,亦願助爲譬說。
”僧達答曰:“褚先生從白雲遊舊矣。
古之逸人,或留慮兒女,或使華一陰一成市,而此子索然,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絕嶺者,積數十載。
近故要其來此,冀慰日夜。
比談讨芝桂,借訪荔蘿,若已窺煙液,臨滄洲矣。
知君欲見之,辄當申譬。
” 宋孝建二年,散騎常侍樂詢行風俗,表薦伯玉,加徵聘本州議曹從事,不就。
齊高帝即位,手诏吳、會二郡以禮迎遣,又辭疾。
上不欲違其志,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館居之。
建元元年卒,年八十六。
伯玉常居一樓上,仍葬樓所。
孔珪從其受道法,爲于館側立碑。
顧歡字景怡,一字玄平,吳郡鹽官人也。
家世寒賤,父祖并爲農夫,歡獨好學。
年六七歲,知推六甲。
家貧,父使田中驅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稻過半。
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
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于舍壁後倚聽,無遺忘者。
夕則然松節讀書,或然糠自照。
及長,笃志不倦。
聞吳興東遷邵玄之能傳五經文句,假爲書師,從之受業。
同郡顧顗之臨縣,見而異之,遣諸子與遊,及孫憲之并受經焉。
年二十馀,更從豫章雷次宗谘玄儒諸義。
母亡,水漿不入口六七日,廬于墓次,遂隐不仕。
于剡天台山開館聚徒,受業者常近百人。
歡早孤,讀詩至“哀哀父母”,辄執書恸泣,由是受學者廢蓼莪篇,不複講焉。
晚節服食,不與人通。
每旦出戶,山鳥集其掌取食。
好黃、老,通解一陰一陽一書,爲數術多效驗。
初以元嘉中出都,寄住東府。
忽題柱雲“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因東歸。
後元兇弑逆,是其年月日也。
弟子鮑靈绶門前有一株樹,大十馀圍,上有一精一魅,數見影。
歡印樹,樹即枯死。
山一陰一白石村多邪病,村人告訴求哀,歡往村中爲講老子,規地作獄。
有頃,見狐狸鼋鼍自入獄中者甚多,即命殺之。
病者皆愈。
又有病邪者問歡,歡曰:“家有何書?“答曰:“唯有孝經而已。
”歡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邊恭敬之,自差也。
”而後病者果愈。
後人問其故,答曰:“善禳惡,正勝邪,此病者所以差也。
” 齊高帝輔政,征爲揚州主簿。
及踐阼乃至,稱“山谷臣顧歡上表”,進政綱一卷。
時員外郎劉思效表陳谠言,優诏并稱美之。
歡東歸,上賜麈尾、素琴。
永明元年,诏征爲太學博士,同郡顧黯爲散騎侍郎。
黯字長孺,有隐一操一,與歡不就征。
會稽孔珪嘗登嶺尋一歡,共談四本。
歡曰:“蘭石危而密,宣國安而疏,士季似而非,公深謬而是。
總而言之,其失則同;曲而辯之,其塗則異。
何者?同昧其本而競談其末,猶未識辰緯而意斷南北。
群迷暗争,失得無準,情長則申,意短則屈。
所以四本并通,莫能相塞。
夫中理唯一,豈容有二?四本無正,失中故也。
”于是着三名論以正之。
尚書劉澄、臨川王常侍朱廣之,并立論難,與之往複;而廣之才理尤一精一詣也。
廣之字處深,吳郡錢唐一人也,善清言。
初,歡以佛道二家教異,學者互相非毀,乃着夷夏論曰:夫辯是與非,宜據聖典。
道經雲:“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衛國,國王夫人名曰淨妙,老子因其晝寝,乘日一精一入淨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右腋而生。
墜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興焉。
”此出玄妙内篇。
佛經雲“釋迦成佛,有塵劫之數”,出法華無量壽。
或“爲國師道士,儒林之宗”。
出瑞應本起。
歡論之曰:五帝三皇,不聞有佛;國師道士,無過老、莊;儒林之宗,孰出周、孔。
若孔、老非聖,誰則當之?然二經所說,如合符契。
道則佛也,佛則道也,其聖則符,其迹則反。
或和光以明近,或曜靈以示遠。
道濟天下,故無方而不入,智周萬物,故無物而不爲。
其入不同,其爲必異,各成其一性一,不易其事。
是以端委搢紳,諸華之容;剪發曠衣,群夷之服。
擎跽罄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流之肅。
棺殡椁葬,中夏之風;火焚水沈,西戎之俗。
全形守禮,繼善之教;毀貌易一性一,絕惡之學。
豈伊同人,爰及異物,鳥王獸長,往往是佛。
無窮世界,聖人代興,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在鳥而鳥鳴,在獸而獸吼,教華而華言,化夷而夷語耳。
雖舟車均于緻遠,而有川陸之節,佛道齊乎達化,而有夷夏之别。
若謂其緻既均,其法可換者,而車可涉川,舟可行陸乎?今以中夏之一性一,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異。
下棄妻孥,上絕宗祀。
嗜欲之物,皆以禮伸,孝敬之典,獨以法屈。
悖禮犯順,曾莫之覺,弱喪忘歸,孰識其舊。
且理之可貴者道也,事之可賤者俗也,舍華效夷,義将安取?若以道邪?道固符合矣。
若以俗邪?俗則大乖矣。
屢見刻舷沙門,守株道士,交诤小大,互相彈射。
或域道以爲兩,或混俗以爲一,是牽異以爲同,破同以爲異,則乖争之由,淆亂之本也。
尋聖道雖同,而法有左右,始乎無端,終乎無末,泥洹仙化,各是一術。
佛号正真,道稱正一,一歸無死,真會無生。
在名則反,在實則合。
但無生之教賒,無死之化切,切法可以進謙弱,賒法可以退誇強。
佛教文而博,道教質而一精一,一精一非粗人所信,博非一精一人所能。
佛言華而引,道言實而抑,抑則明者獨進,引則昧者競前。
佛經繁而顯,道經簡而幽,幽則妙門難見,顯則正路易遵。
此二法之辨也。
聖匠無心,方圓有體,器既殊用,教亦易施。
佛是破惡之方,道是興善之術,興善則自然爲高,破惡則勇一猛爲貴。
佛迹光大,宜以化物。
道迹密微,利用爲己。
優劣之分,大略在茲。
夫蹲夷之儀,婁羅之辯,各出彼俗,自相聆解。
猶蟲躍鳥聒,何足述效。
歡雖同二法,而意一黨一道教。
宋司徒袁粲托爲道人通公駁之。
其略曰: 白日停光,恒星隐照,誕降之應,事在老先,似非入關,方昭斯瑞。
又西域之記,佛經之說,俗以膝行爲禮,不慕蹲坐爲恭。
道以三遶爲虔,不
”乃歌曰:“竹竿籊籊,河水浟浟。
相忘爲樂,貪餌吞鈎。
非夷非惠,聊以忘憂。
”于是悠然鼓棹而去。
緬字伯緒,太子仆興曾之子也。
有學義,宋明帝甚知之。
位尚書左丞,東中郎司馬。
褚伯玉字元璩,吳郡錢唐一人也。
高祖含,始平太守。
父逿,征虜參軍。
伯 玉少有隐一操一,寡欲。
年十八,父爲之昏。
婦入前門,伯玉從後門出。
遂往剡,居瀑布山。
一性一耐寒暑,時人比之王仲都。
在山三十馀年,隔絕人物。
王僧達爲吳郡,苦禮緻之,伯玉不得已,停郡信宿,才交數言而退。
甯朔将軍丘珍孫與僧達書曰:“聞褚先生出居貴館,此子滅景雲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載矣。
自非折節好賢,何以緻之。
昔文舉栖冶城,安道入昌門,于茲而三焉。
卻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暫緻,不宜久羁。
君當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
望其還策之日,暫纡清塵,亦願助爲譬說。
”僧達答曰:“褚先生從白雲遊舊矣。
古之逸人,或留慮兒女,或使華一陰一成市,而此子索然,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絕嶺者,積數十載。
近故要其來此,冀慰日夜。
比談讨芝桂,借訪荔蘿,若已窺煙液,臨滄洲矣。
知君欲見之,辄當申譬。
” 宋孝建二年,散騎常侍樂詢行風俗,表薦伯玉,加徵聘本州議曹從事,不就。
齊高帝即位,手诏吳、會二郡以禮迎遣,又辭疾。
上不欲違其志,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館居之。
建元元年卒,年八十六。
伯玉常居一樓上,仍葬樓所。
孔珪從其受道法,爲于館側立碑。
顧歡字景怡,一字玄平,吳郡鹽官人也。
家世寒賤,父祖并爲農夫,歡獨好學。
年六七歲,知推六甲。
家貧,父使田中驅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稻過半。
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
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于舍壁後倚聽,無遺忘者。
夕則然松節讀書,或然糠自照。
及長,笃志不倦。
聞吳興東遷邵玄之能傳五經文句,假爲書師,從之受業。
同郡顧顗之臨縣,見而異之,遣諸子與遊,及孫憲之并受經焉。
年二十馀,更從豫章雷次宗谘玄儒諸義。
母亡,水漿不入口六七日,廬于墓次,遂隐不仕。
于剡天台山開館聚徒,受業者常近百人。
歡早孤,讀詩至“哀哀父母”,辄執書恸泣,由是受學者廢蓼莪篇,不複講焉。
晚節服食,不與人通。
每旦出戶,山鳥集其掌取食。
好黃、老,通解一陰一陽一書,爲數術多效驗。
初以元嘉中出都,寄住東府。
忽題柱雲“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因東歸。
後元兇弑逆,是其年月日也。
弟子鮑靈绶門前有一株樹,大十馀圍,上有一精一魅,數見影。
歡印樹,樹即枯死。
山一陰一白石村多邪病,村人告訴求哀,歡往村中爲講老子,規地作獄。
有頃,見狐狸鼋鼍自入獄中者甚多,即命殺之。
病者皆愈。
又有病邪者問歡,歡曰:“家有何書?“答曰:“唯有孝經而已。
”歡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邊恭敬之,自差也。
”而後病者果愈。
後人問其故,答曰:“善禳惡,正勝邪,此病者所以差也。
” 齊高帝輔政,征爲揚州主簿。
及踐阼乃至,稱“山谷臣顧歡上表”,進政綱一卷。
時員外郎劉思效表陳谠言,優诏并稱美之。
歡東歸,上賜麈尾、素琴。
永明元年,诏征爲太學博士,同郡顧黯爲散騎侍郎。
黯字長孺,有隐一操一,與歡不就征。
會稽孔珪嘗登嶺尋一歡,共談四本。
歡曰:“蘭石危而密,宣國安而疏,士季似而非,公深謬而是。
總而言之,其失則同;曲而辯之,其塗則異。
何者?同昧其本而競談其末,猶未識辰緯而意斷南北。
群迷暗争,失得無準,情長則申,意短則屈。
所以四本并通,莫能相塞。
夫中理唯一,豈容有二?四本無正,失中故也。
”于是着三名論以正之。
尚書劉澄、臨川王常侍朱廣之,并立論難,與之往複;而廣之才理尤一精一詣也。
廣之字處深,吳郡錢唐一人也,善清言。
初,歡以佛道二家教異,學者互相非毀,乃着夷夏論曰:夫辯是與非,宜據聖典。
道經雲:“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衛國,國王夫人名曰淨妙,老子因其晝寝,乘日一精一入淨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右腋而生。
墜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興焉。
”此出玄妙内篇。
佛經雲“釋迦成佛,有塵劫之數”,出法華無量壽。
或“爲國師道士,儒林之宗”。
出瑞應本起。
歡論之曰:五帝三皇,不聞有佛;國師道士,無過老、莊;儒林之宗,孰出周、孔。
若孔、老非聖,誰則當之?然二經所說,如合符契。
道則佛也,佛則道也,其聖則符,其迹則反。
或和光以明近,或曜靈以示遠。
道濟天下,故無方而不入,智周萬物,故無物而不爲。
其入不同,其爲必異,各成其一性一,不易其事。
是以端委搢紳,諸華之容;剪發曠衣,群夷之服。
擎跽罄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流之肅。
棺殡椁葬,中夏之風;火焚水沈,西戎之俗。
全形守禮,繼善之教;毀貌易一性一,絕惡之學。
豈伊同人,爰及異物,鳥王獸長,往往是佛。
無窮世界,聖人代興,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在鳥而鳥鳴,在獸而獸吼,教華而華言,化夷而夷語耳。
雖舟車均于緻遠,而有川陸之節,佛道齊乎達化,而有夷夏之别。
若謂其緻既均,其法可換者,而車可涉川,舟可行陸乎?今以中夏之一性一,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異。
下棄妻孥,上絕宗祀。
嗜欲之物,皆以禮伸,孝敬之典,獨以法屈。
悖禮犯順,曾莫之覺,弱喪忘歸,孰識其舊。
且理之可貴者道也,事之可賤者俗也,舍華效夷,義将安取?若以道邪?道固符合矣。
若以俗邪?俗則大乖矣。
屢見刻舷沙門,守株道士,交诤小大,互相彈射。
或域道以爲兩,或混俗以爲一,是牽異以爲同,破同以爲異,則乖争之由,淆亂之本也。
尋聖道雖同,而法有左右,始乎無端,終乎無末,泥洹仙化,各是一術。
佛号正真,道稱正一,一歸無死,真會無生。
在名則反,在實則合。
但無生之教賒,無死之化切,切法可以進謙弱,賒法可以退誇強。
佛教文而博,道教質而一精一,一精一非粗人所信,博非一精一人所能。
佛言華而引,道言實而抑,抑則明者獨進,引則昧者競前。
佛經繁而顯,道經簡而幽,幽則妙門難見,顯則正路易遵。
此二法之辨也。
聖匠無心,方圓有體,器既殊用,教亦易施。
佛是破惡之方,道是興善之術,興善則自然爲高,破惡則勇一猛爲貴。
佛迹光大,宜以化物。
道迹密微,利用爲己。
優劣之分,大略在茲。
夫蹲夷之儀,婁羅之辯,各出彼俗,自相聆解。
猶蟲躍鳥聒,何足述效。
歡雖同二法,而意一黨一道教。
宋司徒袁粲托爲道人通公駁之。
其略曰: 白日停光,恒星隐照,誕降之應,事在老先,似非入關,方昭斯瑞。
又西域之記,佛經之說,俗以膝行爲禮,不慕蹲坐爲恭。
道以三遶爲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