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1 列傳第六十一

關燈
得成喪。

     植之一性一慈仁,好行一陰一德,在闇室未嘗怠也。

    少嘗山行,見一患者,問其姓名不能答。

    載與俱歸,爲營醫藥,六日而死,爲棺斂殡之,卒不知何許人也。

    又嘗緣栅塘行,見患人卧塘側,問之,雲“姓黃,家本荊州,爲人傭賃。

    疾笃,船主将發,棄之于岸”。

    植之恻然,載還療之,經年而愈。

    請終身充奴仆以報厚恩。

    植之不受,遺以資糧遣之。

    所撰兇禮儀注四百七十九卷。

     司馬筠字貞素,河内溫人也。

    晉谯王承七代孫。

    祖亮,宋司空從事中郎。

    父端字敬文,齊奉朝請,始安王遙光使掌文記。

    遙光之敗,曹武入城見之,端曰:“身蒙始安厚恩,君宜見殺。

    ”武叱令速去。

    答曰:“死生命也,君見事不捷,便以義師爲賊。

    ”武舍之去,尋兵至見殺。

     筠少孤貧好學,師沛國劉瓛,強力專一精一,深爲瓛所器。

    及長,博通經術,尤明三禮。

    梁天監初爲暨一陽一令,有清績。

    入拜尚書祠部郎。

     七年,安成國太妃陳氏薨,江州刺史安成王秀、荊州刺史始興王憺,并以慈母表解職,诏不許,還攝本任。

    而太妃在都,喪祭無主。

    中書舍人周舍議曰:“賀彥先稱:‘慈母一之子不服慈母一之一黨一,婦又不從夫而服慈姑,小寶服無從故也。

    ’庾蔚之雲:‘非徒子不從母而服其一黨一,孫又不從父而服其慈母。

    ’由斯而言,慈祖母無服明矣。

    尋門内之哀,不容自同于常。

    案父之祥禫,子并受吊,今二王諸子,宜以成服日單衣一日爲位受吊。

    ”制曰:“二王在遠,世子宜攝祭事。

    ”舍又曰:“禮雲‘缟冠玄武,子姓之冠’。

    則世子衣服宜異于常,可着細布衣,絹爲領帶,三年不聽樂。

    又禮及春秋,庶母不世祭,蓋謂無王命者耳。

    吳太妃既朝命所加,得用安成禮秩,則當祔廟,五世親盡乃毀。

    陳太妃命數之重,雖則不異,慈孫既不從服,廟食理無傳祀,子祭孫止,是會經文。

    ”武帝由是敕禮官議皇子慈母一之服。

    筠議:“宋朝五服制,皇子服訓養母,依禮庶母慈己,宜從小寶之制。

    案曾子問雲:‘子遊曰:“喪慈母如母,禮欤?”孔子曰:“非禮也。

    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

    ”‘鄭玄注雲:‘此指謂國君之子也。

    ’若國君之子不服,則王者之子不服可知。

    又喪服經雲:‘君子子爲庶母慈己者。

    ’傳曰:‘君子子者,貴人子也。

    ’鄭玄引内則,三母止施于卿大夫。

    以此而推,則慈母一之服,上不在五等之嗣,下不逮三士之息。

    傥其服者止卿大夫,尋諸侯之子尚無此服,況乃施之皇子?謂宜依禮刊除,以反前代之惑。

    ”武帝以爲不然,曰:“禮言慈母凡有三條:一則妾子之無母,使妾之無子者養之,命爲母子,服以三年,喪服齊衰章所言‘慈母如母’是也。

    二則嫡妻之子無母,使妾養之,慈撫隆至,雖均乎慈一愛一,但嫡妻之子,妾無爲母一之義,而恩深事重,故服以小寶,喪服小寶章所以不直言慈母,而雲‘庶母慈己’者,明異于三年之慈母也。

    其三則子非無母,正是擇賤者視之,義同師保,而不無慈一愛一,故亦有慈母一之名。

    師保既無其服,則此慈母亦無服矣。

    内則雲:‘擇于諸母與可者,使爲子師。

    其次爲慈母,其次爲保母。

    ’此其明文。

    此言擇諸母,是擇人而爲此三母,非謂擇取兄弟之母也。

    何以知之?若是兄弟之母其先有子者,則是長妾。

    長妾之禮,實有殊加,何容次妾生子,乃退成保母,斯不可也。

    又有多兄弟之人,于義或可;若始生之子,便應三母俱阙邪?由是推之,内則所言諸母,是謂三母,非兄弟之母明矣。

    子遊所問,自是師保之慈母,非三年小寶之慈母也。

    故夫子得有此對,豈非師保之慈母無服之證乎?鄭玄不辨三慈,混爲訓釋,引彼無服,以注慈己,後人緻謬,實此之由。

    經言‘君子子’者,此雖起于大夫,明大夫猶爾,自斯以上,彌應不異。

    故傳雲‘君子子者,貴人之子也’。

    總言曰貴,無所不包。

    經傳互文,交相顯發,則知慈加之義,通乎大夫以上矣。

    宋代此科,不乖禮意,便加除削,良是所疑。

    ”于是筠等請依制改定嫡妻之子,母沒爲父妾所養,服之五月,貴賤并同,以爲永制。

     後爲尚書左丞,卒于始興内史。

    子壽傳父業,明三禮,位尚書祠部郎,曲阿令。

     卞華字昭嶽,濟一陰一宛句人,晉骠騎将軍壼六世孫也。

    父倫之,齊給事中。

     華幼孤貧好學,年十四,召補國子生,通周易。

    及長,遍習五經,與平原明山賓、會稽賀瑒同業友善。

    梁天監中,爲安成王功曹參軍,兼五經博士,聚徒教授。

    華博涉有機辯,說經析理,爲當時之冠。

    江左以來,锺律絕學,至華乃通焉。

    位尚書儀曹郎,吳令,卒。

     崔靈恩,清河東武城人也。

    少笃學,遍習五經,尤一精一三禮、三傳。

    仕魏爲太常博士。

    天監十三年歸梁,累遷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

    靈恩聚徒講授,聽者常數百人。

    一性一拙樸,無風采,及解經析理,甚有一精一緻,都下舊儒鹹稱重之。

    助教孔佥尤好其學。

    靈恩先習左傳服解,不爲江東所行,乃改說杜義。

    每文句常申服以難杜,遂着左氏條義以明之。

    時助教虞僧誕又一精一杜學,因作申杜難服以答靈恩,世并傳焉。

    僧誕會稽餘姚人,以左氏教授,聽者亦數百人。

    該通義例,當世莫及。

     先是儒者論天,互執渾蓋二義,論蓋不合渾,論渾不合蓋。

    靈恩立義,以渾蓋爲一焉。

     出爲長沙内史,還除國子博士,講衆尤盛。

    又出爲桂州刺史,卒官。

     靈恩集注一毛一詩二十二卷,集注周禮四十卷,制三禮義宗三十卷,左氏經傳義二十二卷,左氏條例十卷,公羊、谷梁文句義十卷。

     孔佥,會稽山一陰一人,少師事何胤,通五經,尤明三禮、孝經、論語。

    講說并數十遍,生徒亦數百人。

    三爲五經博士,後爲海鹽、山一陰一二縣令。

    佥儒者不長政術,在縣無績。

    太清亂,卒于家。

     子淑玄,頗涉文學,官至太學博士。

    佥兄子元素又善三禮,有盛名,早卒。

     盧廣,範一陽一涿人,自雲晉司空從事中郎谌之後也。

    少明經,有儒術。

    天監中歸梁,位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

    遍講五經。

    時北來人儒學者有崔靈恩、孫詳、蔣顯并聚徒講說,而音辭鄙拙;唯廣言論清雅,不類北人。

    仆射徐勉兼通經術,深相賞好。

    後爲尋一陽一太守、武陵王長史,卒官。

     沈峻字士嵩,吳興武康人也。

    家世農夫,至峻好學。

    與舅太史叔明師事宗人沈麟士,在門下積年,晝夜自課。

    睡則以杖自擊,其笃志如此。

    遂博通五經,尤長三禮。

    爲兼國子助教。

    時吏部郎陸倕與仆射徐勉書薦峻曰:“凡聖賢所講之書,必以周官立義,則周官一書,實爲群經源本。

    此學不傳,多曆年世。

    北人孫詳、蔣顯亦經聽習,而音革楚、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