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6 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因勒門生不得辄入城市,即于渚次卒。
遺令單衣帢履以斂,酒脯施靈而已。
鄭紹叔字仲明,荥一陽一開封人也。
累世居壽一陽一。
祖琨,宋高平太守。
紹叔年二十餘,爲安豐令,有能名。
後爲本州中從事史。
時刺史蕭誕弟谌被誅,台遣收誕,兵使卒至,左右驚散,紹叔獨馳赴焉。
誕死,侍送喪柩,衆鹹稱之。
到都,司空徐孝嗣見而異之,曰“祖逖之流也”。
梁武帝臨司州,命爲中兵參軍,領長流。
因是厚自結附。
帝罷州還都,謝遣賓客,紹叔獨固請願留。
帝曰:“卿才幸自有用,我今未能相益,宜更思佗塗。
”固不許。
于是乃還壽一陽一。
刺史蕭遙昌苦要引,紹叔終不受命。
遙昌将囚之,鄉人救解得免。
及帝爲雍州,紹叔間道西歸,補甯蠻長史、扶風太守。
東昏既害朝宰,頗疑于帝。
紹叔兄植爲東昏直後,東昏遣至雍州,托候紹叔,潛使爲刺客。
紹叔知之,密白帝。
及植至,帝于紹叔處置酒宴之,戲植曰:“朝廷遣卿見圖,今日閑宴,是見取良會也。
”賓主大笑。
令植登城隍,周觀府署,士卒器械,舟舻戎馬,莫不富實。
植退謂紹叔曰:“雍州實力,未易圖也。
”紹叔曰:“兄還具爲天子言之,兄若取雍州,紹叔請以此衆一戰。
”送兄于南岘,相持恸哭而别。
續複遣主帥杜伯符亦欲爲刺客,詐言作使,上亦密知,宴接如常。
伯符懼不敢發。
上後即位,作五百字詩具及之。
初起兵,紹叔爲冠軍将軍,改骁騎将軍,從東下。
江州平,留紹叔監州事,曰:“昔蕭何鎮關中,漢祖得成山東之業;寇恂守河内,光武建河北之基。
今之九江,昔之河内,我故留卿以爲羽翼。
前途不捷,我當其咎,糧運不繼,卿任其責。
”紹叔流涕拜辭,于是督江、湘糧運無阙乏。
天監初,入爲衛尉卿。
紹叔少孤貧,事母及祖母以孝聞,奉兄恭謹。
乃居顯要,糧賜所得及四方遺饷,悉歸之兄室。
忠于事上,所聞纖豪無隐。
每爲帝言事,善則曰:“臣愚不及,此皆聖主之策。
”不善,則曰:“臣智慮淺短,以爲其事當如是,殆以此誤朝廷也。
臣之罪深矣。
”帝甚親信之。
母憂去職。
紹叔有至一性一,帝常使人節其哭。
頃之,封營道縣侯,複爲衛尉卿。
以營道縣戶凋弊,改封東興縣侯。
三年,魏圍合肥,紹叔以本号督衆軍鎮東關。
事平,複爲衛尉。
既而義一陽一入魏,司州移鎮關南,以紹叔爲司州刺史。
紹叔至,創立城隍,繕兵積谷,流人百姓安之。
一性一頗矜躁,以權勢自居,然能傾心接物,多所舉薦。
士亦以此歸之。
征爲左衛将軍,至家疾笃,诏于宅拜授,輿載還府。
中使醫藥,一日數至。
卒于府舍。
帝将臨其殡,紹叔宅巷陋,不容輿駕,乃止。
诏贈散騎常侍、護軍将軍,諡曰忠。
紹叔卒後,帝嘗潸然謂朝臣曰:“鄭紹叔立志忠烈,善必稱君,過則歸己,當今殆無其比。
”其見賞惜如此。
子貞嗣。
呂僧珍字元瑜,東平範人也。
世居廣陵,家甚寒微。
童兒時從師學,有相工曆觀諸生,指僧珍曰:“此兒有奇聲,封侯相也。
”事梁文帝爲門下書佐。
身長七尺七寸,容貌甚偉,曹輩皆敬之。
文帝爲豫州刺史,以爲典簽,帶蒙令。
帝遷領軍将軍,補主簿。
祅賊唐宇之寇東一陽一,文帝率衆東讨,使僧珍知行軍衆局事。
僧珍宅在建一陽一門東,自受命當行,每日由建一陽一門道,不過私室。
文帝益以此知之。
司空陳顯達出軍沔北,見而呼坐,謂曰:“卿有貴相,後當不見減,深自努力。
” 建武二年,魏軍南攻,五道并進。
武帝帥師援義一陽一,僧珍從在軍中。
時長沙宣武王爲梁州刺史,魏軍圍守連月,義一陽一與雍州路斷。
武帝欲遣使至襄一陽一,求梁州問,衆莫敢行。
僧珍固請充使,即日單舸上道。
及至襄一陽一,督遣援軍,且獲宣武王書而反,武帝甚嘉之。
東昏即位,司空徐孝嗣管朝政,欲要僧珍與共事。
僧珍知不久當敗,竟弗往。
武帝臨雍州,僧珍固求西歸,得補邔令。
及至,武帝命爲中兵參軍,委以心膂。
僧珍一陰一養死士,歸之者甚衆。
武帝頗招武猛,士庶響從,會者萬馀人。
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數千間屋爲止舍。
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積茅蓋若山阜,皆未之用。
僧珍獨悟其指,因私具橹數百張。
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裝爲船艦,葺之以茅,并立辦。
衆軍将發,諸将須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張,争者乃息。
武帝以僧珍爲輔國将軍、步兵校尉,出入卧内,宣通意旨。
大軍次江甯,武帝使僧珍與王茂率一精一兵先登赤鼻邏。
其日,東昏将李居士來戰,僧珍等大破之,乃與茂進白闆橋。
壘立,茂移頓越城,僧珍守白闆。
李居士知城中衆少,直來薄城。
僧珍謂将士曰:“今力不敵,不可戰,亦勿遙射。
須至塹裡,當并力破之。
”俄而皆越塹,僧珍分人上城,自率馬步三百人出其後,内外齊擊,居士等應時奔散。
及武帝受禅
遺令單衣帢履以斂,酒脯施靈而已。
鄭紹叔字仲明,荥一陽一開封人也。
累世居壽一陽一。
祖琨,宋高平太守。
紹叔年二十餘,爲安豐令,有能名。
後爲本州中從事史。
時刺史蕭誕弟谌被誅,台遣收誕,兵使卒至,左右驚散,紹叔獨馳赴焉。
誕死,侍送喪柩,衆鹹稱之。
到都,司空徐孝嗣見而異之,曰“祖逖之流也”。
梁武帝臨司州,命爲中兵參軍,領長流。
因是厚自結附。
帝罷州還都,謝遣賓客,紹叔獨固請願留。
帝曰:“卿才幸自有用,我今未能相益,宜更思佗塗。
”固不許。
于是乃還壽一陽一。
刺史蕭遙昌苦要引,紹叔終不受命。
遙昌将囚之,鄉人救解得免。
及帝爲雍州,紹叔間道西歸,補甯蠻長史、扶風太守。
東昏既害朝宰,頗疑于帝。
紹叔兄植爲東昏直後,東昏遣至雍州,托候紹叔,潛使爲刺客。
紹叔知之,密白帝。
及植至,帝于紹叔處置酒宴之,戲植曰:“朝廷遣卿見圖,今日閑宴,是見取良會也。
”賓主大笑。
令植登城隍,周觀府署,士卒器械,舟舻戎馬,莫不富實。
植退謂紹叔曰:“雍州實力,未易圖也。
”紹叔曰:“兄還具爲天子言之,兄若取雍州,紹叔請以此衆一戰。
”送兄于南岘,相持恸哭而别。
續複遣主帥杜伯符亦欲爲刺客,詐言作使,上亦密知,宴接如常。
伯符懼不敢發。
上後即位,作五百字詩具及之。
初起兵,紹叔爲冠軍将軍,改骁騎将軍,從東下。
江州平,留紹叔監州事,曰:“昔蕭何鎮關中,漢祖得成山東之業;寇恂守河内,光武建河北之基。
今之九江,昔之河内,我故留卿以爲羽翼。
前途不捷,我當其咎,糧運不繼,卿任其責。
”紹叔流涕拜辭,于是督江、湘糧運無阙乏。
天監初,入爲衛尉卿。
紹叔少孤貧,事母及祖母以孝聞,奉兄恭謹。
乃居顯要,糧賜所得及四方遺饷,悉歸之兄室。
忠于事上,所聞纖豪無隐。
每爲帝言事,善則曰:“臣愚不及,此皆聖主之策。
”不善,則曰:“臣智慮淺短,以爲其事當如是,殆以此誤朝廷也。
臣之罪深矣。
”帝甚親信之。
母憂去職。
紹叔有至一性一,帝常使人節其哭。
頃之,封營道縣侯,複爲衛尉卿。
以營道縣戶凋弊,改封東興縣侯。
三年,魏圍合肥,紹叔以本号督衆軍鎮東關。
事平,複爲衛尉。
既而義一陽一入魏,司州移鎮關南,以紹叔爲司州刺史。
紹叔至,創立城隍,繕兵積谷,流人百姓安之。
一性一頗矜躁,以權勢自居,然能傾心接物,多所舉薦。
士亦以此歸之。
征爲左衛将軍,至家疾笃,诏于宅拜授,輿載還府。
中使醫藥,一日數至。
卒于府舍。
帝将臨其殡,紹叔宅巷陋,不容輿駕,乃止。
诏贈散騎常侍、護軍将軍,諡曰忠。
紹叔卒後,帝嘗潸然謂朝臣曰:“鄭紹叔立志忠烈,善必稱君,過則歸己,當今殆無其比。
”其見賞惜如此。
子貞嗣。
呂僧珍字元瑜,東平範人也。
世居廣陵,家甚寒微。
童兒時從師學,有相工曆觀諸生,指僧珍曰:“此兒有奇聲,封侯相也。
”事梁文帝爲門下書佐。
身長七尺七寸,容貌甚偉,曹輩皆敬之。
文帝爲豫州刺史,以爲典簽,帶蒙令。
帝遷領軍将軍,補主簿。
祅賊唐宇之寇東一陽一,文帝率衆東讨,使僧珍知行軍衆局事。
僧珍宅在建一陽一門東,自受命當行,每日由建一陽一門道,不過私室。
文帝益以此知之。
司空陳顯達出軍沔北,見而呼坐,謂曰:“卿有貴相,後當不見減,深自努力。
” 建武二年,魏軍南攻,五道并進。
武帝帥師援義一陽一,僧珍從在軍中。
時長沙宣武王爲梁州刺史,魏軍圍守連月,義一陽一與雍州路斷。
武帝欲遣使至襄一陽一,求梁州問,衆莫敢行。
僧珍固請充使,即日單舸上道。
及至襄一陽一,督遣援軍,且獲宣武王書而反,武帝甚嘉之。
東昏即位,司空徐孝嗣管朝政,欲要僧珍與共事。
僧珍知不久當敗,竟弗往。
武帝臨雍州,僧珍固求西歸,得補邔令。
及至,武帝命爲中兵參軍,委以心膂。
僧珍一陰一養死士,歸之者甚衆。
武帝頗招武猛,士庶響從,會者萬馀人。
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數千間屋爲止舍。
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積茅蓋若山阜,皆未之用。
僧珍獨悟其指,因私具橹數百張。
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裝爲船艦,葺之以茅,并立辦。
衆軍将發,諸将須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張,争者乃息。
武帝以僧珍爲輔國将軍、步兵校尉,出入卧内,宣通意旨。
大軍次江甯,武帝使僧珍與王茂率一精一兵先登赤鼻邏。
其日,東昏将李居士來戰,僧珍等大破之,乃與茂進白闆橋。
壘立,茂移頓越城,僧珍守白闆。
李居士知城中衆少,直來薄城。
僧珍謂将士曰:“今力不敵,不可戰,亦勿遙射。
須至塹裡,當并力破之。
”俄而皆越塹,僧珍分人上城,自率馬步三百人出其後,内外齊擊,居士等應時奔散。
及武帝受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