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5 列傳第四十五

關燈
事。

    馬革還葬,此吾志也。

    ”遂強起登舟,至洛口,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

    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等前鋒接戰,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裡而返。

    疾笃,卒于師。

    武帝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諡烈侯。

     公則爲人敦厚慈一愛一,居家笃睦,視兄子過于己子,家财悉委焉。

    一性一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子瞟嗣,有罪國除。

    帝以公則勳臣,特聽庶長子眺嗣。

    眺固讓曆年,乃受。

     鄧元起字仲居,南郡當一陽一人也。

    少有膽幹,一性一任俠,仕齊爲武甯太守。

    梁武起兵,蕭穎胄與書招之,即日上道,率衆與武帝會于夏口。

    齊和帝即位,拜廣州刺史。

    中興元年,爲益州刺史,仍爲前軍。

    建康城平,進号征虜将軍。

    天監初,封爲當一陽一縣侯,始述職焉。

     初,梁武之起,益州刺史劉季連持兩端。

    及聞元起至,遂發兵拒守。

    元起至巴西,巴西太守朱士略開門以待。

    先時蜀人多逃亡,至是競出投元起,皆稱起義應朝廷。

    元起在道久,軍糧乏絕,或說之曰:“蜀郡政慢,若檢巴西一郡籍注,因而罰之,所獲必厚。

    ”元起然之。

    涪令李膺谏曰:“使君前有嚴敵,後無繼援,山人始附,于我觀德。

    若糾以刻薄,人必不堪。

    衆心一離,雖悔無及。

    膺請出圖之,不患資糧不足也。

    ”元起曰:“善,一以委卿。

    ”膺退,率富人上軍資米,俄得三萬斛。

     元起進屯西平,季連始嬰城自守。

    時益州兵亂既久,人廢耕農,内外苦饑,人多相食,道路斷絕。

    季連計窮。

    會明年武帝使赦季連罪,許之降,季連即日開城納元起,元起送季連于建康。

     元起以鄉人庾黔婁爲錄事參軍,又得荊州刺史蕭遙欣故客蔣光濟,并厚待之,任以州事。

    黔婁甚清潔,光濟多計謀,并勸爲善政。

    元起之克季連也,城内财寶無所私,勸恤人事,口不論财色。

    一性一能飲酒,至一斛不亂,及是絕之,爲蜀土所稱。

    元起舅子梁矜孫一性一輕脫,與庾黔婁志行不同,乃言于元起曰:“城中稱有三刺史,節下何以堪之。

    ”元起由此疏黔婁而政迹稍損。

     在政二年,以母老乞歸供養,诏許焉。

    征爲右衛将軍,以西昌侯蕭藻代之。

    時梁州長史夏侯道遷以南鄭叛,引魏将王景胤、孔陵,攻東、西晉壽,并遣告急。

    衆勸元起急救之。

    元起曰:“朝廷萬裡,軍不卒至,若寇賊浸一婬一,方須撲讨,董督之任,非我而誰?何事匆匆便相催督。

    ”黔婁等苦谏之,皆不從。

    武帝亦假元起節、都督征讨諸軍,将救漢中。

    比是,魏已攻克兩晉壽。

     蕭藻将至,元起頗營還裝,糧儲器械略無遺者。

    蕭藻入城,求其良馬。

    元起曰:“年少郎子,何用馬爲。

    ”藻恚,醉而殺之。

    元起麾下圍城,哭且問其故。

    藻懼曰:“天子有诏。

    ”衆乃散。

    遂誣以反,帝疑焉。

    有司追劾削爵土,诏減邑之半,封松滋縣侯。

    故吏廣漢羅研詣阙訟之,帝曰:“果如我所量也。

    ”使讓藻曰:“元起爲汝報雠,汝爲雠報雠,忠孝之道如何?“乃貶藻号爲冠軍将軍。

    贈元起征西将軍,給鼓吹,諡忠侯。

    羅研字深微,少有材辯。

    元起平蜀,辟爲主簿,後爲信安令。

    故事置觀農谒者,圍桑度田,勞擾百姓。

    研請除其弊,帝從之。

    鄱一陽一忠烈王恢臨蜀,聞其名,請爲别駕。

    及西昌侯藻重爲刺史,州人爲之懼,研舉止自若。

    侯謂曰:“非我無以容卿,非卿無以事我。

    ”齊苟兒之役,臨汝侯嘲之曰:“卿蜀人樂禍貪亂,一至于此。

    ”對曰:“蜀中積弊,實非一朝。

    百家爲村,不過數家有食,窮迫之人,什有八九,束縛之使,旬有二三。

    貪亂樂禍,無足多怪。

    若令家畜五母一之雞,一母一之豕,一床一上有百錢布被,甑中有數升麥飯,雖蘇、張巧說于前,韓、白按劍于後,将不能使一夫爲盜,況貪亂乎?” 大通二年,爲散騎侍郎。

    嗣王範将西,忠烈王恢謂曰:“吾昔在蜀,每事委羅研,汝遵而勿失。

    ”範至,複以爲别駕,升堂拜母,蜀人榮之。

    數年卒官。

    蜀土以文達者,唯研與同郡李膺。

     膺字公胤,有才辯。

    西昌侯藻爲益州,以爲主簿。

    使至都,武帝悅之,謂曰:“今李膺何如昔李膺?”對曰:“今勝昔。

    ”問其故,對曰:“昔事桓、靈之主,今逢堯、舜之君。

    ”帝嘉其對,以如意擊席者久之。

    乃以爲益州别駕。

    着益州記三卷行于世。

     初,元起在荊州,刺史随王闆元起爲從事别駕,庾荜堅執不可,元起恨之。

    及大軍至都,荜在城内甚懼。

    城平,而元起先遣迎荜,語人曰:“庾别駕若爲亂兵所殺,我無以自明。

    ”因厚遺之。

    少時又嘗至其西沮田舍,有沙門造之乞,元起有稻幾二千斛,悉以施之,時人稱其二者有大度。

    元起初爲益州,過江陵迎其母,母事道方居館,不肯出。

    元起拜請同行,母曰:“汝貧賤家兒忽得富貴,讵可久保。

    我甯死此,不能與汝共入禍敗。

    ”及至巴東,聞蜀亂,使蔣光濟筮之遇蹇,喟然歎曰:“吾豈鄧艾而及此乎。

    ”後果如筮。

    子铿嗣。

     張惠紹字德繼,義一陽一人也。

    少有武幹,仕齊爲竟陵橫桑戍主。

    母喪歸鄉裡。

    聞梁武帝起兵,乃自歸,累有戰功。

    武帝踐阼,封石一陽一縣侯,位骁騎将軍、直合、左細仗主。

    時東昏馀一黨一數百人竊入南、北掖門,夜燒神獸門,害衛尉張弘策。

    惠紹馳率所領赴戰,賊乃散走。

    遷太子右衛率,以軍功累增爵邑。

    曆位衛尉卿,左衛将軍,司州刺史,領安陸太守。

    在州和理,吏人親一愛一之。

    征還爲左衛将軍,加通直散騎常侍,甲仗百人,直衛殿中。

    卒,諡曰忠。

     子澄嗣。

    累有戰功,與湛僧智、胡紹世、魚弘并爲當時骁将。

    曆官衛尉卿,太子左衛率。

    卒官,諡曰湣。

     馮道根字巨基,廣平酇人也。

    少孤,家貧,傭賃以養母。

    行得甘肥,未嘗先食,必遽還以遺母。

    年十三,以孝聞。

    郡召爲主簿,不就,曰:“吾當使封侯廟食,安能爲儒吏邪。

    ” 年十六,鄉人蔡道班爲湖一陽一戍主,攻蠻錫城,反爲蠻困。

    道根救之、匹馬轉戰,提雙劍左右奮擊,殺傷甚多,道班以免,由是知名。

     齊建武末,魏孝文攻陷南一陽一等五郡。

    明帝遣太尉陳顯達争之,師入汮口,道根說顯達曰:“汮水急,不如悉棄船于酇城,方道步進。

    ”顯達不聽,道根猶以私屬從軍。

    及顯達敗夜走,賴道根指路以全。

    尋爲汮口戍副。

     以母喪還家。

    聞梁武帝起兵,乃謂所親曰:“金革奪禮,古人不避,揚名後世,豈非孝乎。

    ”因率鄉人歸武帝,隸于王茂,常爲前鋒。

    武帝即位,爲骁騎将軍,封增城縣男。

     天監二年,爲南梁太守,領阜陵城戍。

    初到阜陵,修城隍,遠斥候,如敵将至者。

    衆頗笑之。

    道根曰:“怯防勇戰,此之謂也。

    ”修城未畢,魏将一黨一法宗、傅豎眼率衆二萬,奄至城下,道根塹壘未固,城中衆少,莫不失色。

    道根命開城門,緩服登城,選一精一銳二百人出與魏軍戰,敗之,魏軍因退。

    遷輔國将軍。

     六年,魏攻锺離,武帝诏豫州刺史韋叡救之。

    道根爲叡前驅,至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