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3 列傳第四十三 梁武帝諸子
關燈
小
中
大
,有司奏削爵土,絕其屬籍,改子直姓悖氏。
未及旬日,有诏複屬籍,封直永新侯。
久之乃策免吳淑媛,俄遇鸩而卒,有诏複其品秩,諡曰敬,使直主其喪。
及蕭寶寅據長安反,綜複去洛一陽一欲奔之。
魏法,度河橋不得乘馬,綜乘馬而行,橋吏執之送洛一陽一。
魏孝莊初,曆位司徒、太尉,尚帝姊壽一陽一長公主。
陳慶之之至洛也,送綜啓求還。
時吳淑媛尚在,敕使以綜小時衣寄之。
信未達而慶之敗。
未幾,終于魏。
初,綜在魏不得志,嘗作聽锺鳴、悲落葉以申其志,當時莫不悲之。
後梁人盜其柩來奔,武帝猶以子禮祔葬陵次。
直字思方,位晉陵太守,沙州刺史。
南康簡王績字世謹,小字四果,武帝第四子也。
天監七年,封南康郡王。
十年,爲南徐州刺史。
時年七歲,主者有受貨洗改解書,長史王僧孺弗之覺,績見而诘之,便即首服,衆鹹歎其聰警。
十七年,爲都督、南兖州刺史,在州以善政稱。
尋有诏征還,百姓曹樂等三百七十人詣阙上表,稱績尤異一十五條,乞留爲州任。
優诏許之。
普通四年,征爲侍中、雲麾将軍,領石頭戍軍事。
五年,出爲江州刺史。
丁董淑媛憂,居喪過禮,固求解職。
乃征授安右将軍,領石頭戍軍事。
尋加護軍。
羸瘠,不親視事。
大通三年,因感疾薨于任。
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簡。
績寡玩好,少嗜欲,居無仆妾,躬事儉約。
所有租秩,悉寄天府。
及薨後,少府有南康國無名錢數千萬。
子會理嗣。
會理字長才,少聰慧,好文史。
年十一而孤,特爲武帝所一愛一,衣服禮秩與正王不殊。
十五爲湘州刺史,多信左右。
行一事劉納每禁之,會理心不平,證以贓貨,收送建邺。
納歎曰:“我一見天子,使汝等知。
”會理厚送資糧,數遣慰喻。
令心腹于青草湖爲盜,殺納百口俱盡。
累遷都督、南兖州刺史。
太清元年,督衆軍北侵,至彭城,爲魏師所敗,退歸本鎮。
二年,侯景圍城,會理入援。
會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将應其兄正德,外托赴援,實謀襲廣陵。
會理擊破之,方得進路。
台城陷,會理歸鎮。
侯景遣前臨江太守董紹先以武帝手敕召會理。
其僚佐曰:“紹先書豈天子意。
”鹹勸拒之。
會理用其典簽範子鸾計,曰:“天子年尊,受制賊虜,今有手敕召我入朝,臣子之心,豈得違背。
且處江北,功業難成,不若身赴京都,圖之肘腋。
”遂納紹先。
紹先入,以烏幡麾衆,單馬遣之至都。
景以爲司空兼尚書令。
雖在寇手,每思匡複,與西鄉侯勸等潛布腹心,要結壯士。
時範一陽一祖皓斬董紹先,據廣陵城起義,期以會理爲内應。
皓敗,辭相連及。
侯景矯诏免會理官,猶以白衣領尚書令。
是冬,景往晉熙,都下虛弱,會理複與柳敬禮及北兖州司馬成欽謀之。
敬禮曰:“舉大事必有所資,今無寸兵,安可以動。
”會理曰:“湖熟有吾故舊三千馀人,昨來相知,克期響集。
計賊守兵不過千人,若大兵外攻,吾等内應,直取王偉,事必有成。
縱景後歸,無能爲也。
”敬禮曰“善”。
于時百姓厭賊,鹹思用命。
建安侯贲以謀告王偉,偉遂收會理及其弟通理。
時有錢唐褚冕,會理之舊,亦囚于省,問事之所起,考掠千計,終無所言。
會理隔壁聞之,遙曰:“褚郎,卿豈不爲吾緻此邪,然勿言。
”王偉害會理等,冕竟以不服,偉赦之。
會理弟通理字仲宣,位太子洗馬,封祈一陽一侯,至是亦遇害。
通理弟乂理字季英。
生十旬而簡王薨,至三歲能言,見内人分散,涕泣相送,問其故,或曰:“此簡王宮人喪畢去耳。
”乂理便号泣,悲不自勝。
諸宮人見之,莫不哀感,爲之停者三人。
服阕見武帝,升殿,又悲不自勝,帝爲之收涕,謂左右曰:“此兒大必爲奇士。
”大同八年,封安樂縣侯。
乂理慷慨慕立功名,每讀書見忠臣烈士,未嘗不廢卷歎曰:“一生之内,當無愧古人。
”博覽多識,有文才。
嘗祭孔文舉墓,并爲立碑,制文甚美。
及侯景内寇,乂理聚客赴南兖州,随兄會理入援。
及城陷,又随會理還廣陵,因入齊爲質乞師。
行二日,會景遣董紹先據廣陵,遂追獲之,防嚴不得與兄相見。
乃僞請先還都,入辭母,因謂其姊安固主曰:“兄若至,願使善爲計自勉,勿顧以爲念。
前途亦思立效,但未知天命何如耳。
”至都,以魏降人元貞忠正可以托孤,乃以玉一柄一扇贈之。
貞怪不受,乂理曰:“後當見憶。
”會祖皓起兵,乂理奔長蘆,爲景所害。
元貞始悟其前言,往收葬焉。
廬陵威王續字世欣,武帝第五子也。
天監八年,封廬陵王。
少英果,膂力絕人,馳射應發命中。
武帝歎曰:“此我之任城也。
”嘗馳射于帝前,續中兩獐,冠于諸人。
帝大悅。
中大通二年,爲都督、雍州刺史、甯蠻校尉。
大同元年,遷江州刺史,又爲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又爲都督、荊州刺史。
薨,贈司空,諡曰威。
始元帝母阮修容得幸,由丁斌嫔之力,故元帝與簡文相得,而與廬陵王少相狎,長相謗。
元帝之臨荊州,有宮人李桃兒者,以才慧得進,及還,以李氏行。
時行宮戶禁重,續具狀以聞。
元帝泣對使訴于簡文,簡文和之得止。
元帝猶懼,送李氏還荊州,世所謂西歸内人者。
自是二王書問不通。
及續薨,元帝時爲江州,聞問,入合而躍,屧爲之破。
尋自江州複爲荊州,荊州人迎于我境,帝數而遣之,吏人失望。
續多聚馬仗,蓄養趫雄,耽色一愛一财,極意收斂,倉儲庫藏盈溢。
臨終有啓,遣中錄事參軍謝宣融送所上金銀器千馀件,武帝始知其富。
以爲财多德寡,因問宣融曰:“王金盡于此乎?”宣融曰:“此之謂多,安可加也。
夫王之過如日月之蝕,欲令陛下知之,故終而不隐。
”帝意乃解。
世子憑以罪前誅死,次子應嗣。
應不慧,王薨,至内庫閱珍物,見金铤,問左右曰:“此可食不?”答曰:“不可。
”應曰:“既不可食,并特乞汝。
”他皆此類。
邵陵攜王綸字世調,小字六真,武帝第六子也。
少聰穎,博學善屬文,尤工尺牍。
天監十三年,封邵陵郡王。
普通五年,以西中郎将權攝南徐州事。
在州輕險躁虐,喜怒不恒,車服僭拟,肆行非法。
遨遊巿裡,雜于冢隸。
嘗問賣夔者曰:“刺史何如?”對者言其躁虐,綸怒,令吞夔以死,自是百姓惶駭,道路以目。
嘗逢喪車,奪孝子服而着之,匍匐号叫。
簽帥懼罪,密以聞。
帝始嚴責,綸不能改,于是遣代。
綸悖慢逾甚,乃取一老公短瘦類帝者,加以衮冕,置之高坐,朝以爲君,自陳無罪。
使就坐剝褫,捶之于庭。
忽作新棺木,貯司馬崔會意,以驉車挽歌爲送葬之法,使妪乘車悲号。
會意不堪,輕騎還都以聞。
帝恐其奔逸,以禁兵取之,将于獄賜盡。
昭明太子流涕固谏,得免,免官削爵土還第。
大通元年,複封爵。
中大通四年,爲揚州刺史。
綸素驕縱,欲盛器服,遣人就巿賒買錦采絲布數百疋,拟與左右職局防合爲绛衫、内人帳幔。
百姓并關閉邸店不出。
台續使少府巿采,經時不能得,敕責,府丞何智通具以聞,因被責還第。
恒遣心腹馬容戴子高、戴瓜、李撤、趙智英等于路尋目智通,于白馬巷逢之,以槊刺之,刃出于背。
智通以血書壁作“邵陵”字乃絕,遂知之。
帝懸錢百萬購賊,有西州遊軍将宋鵲子條姓名以啓,敕遣舍人諸昙粲領齋仗五百人圍綸第,于内人檻中禽瓜、撤、智英。
子高骁勇,踰牆突圍,遂免。
智通子敞之割炙食之,即載出新亭,四面火炙之焦熟,敞車載錢設鹽
未及旬日,有诏複屬籍,封直永新侯。
久之乃策免吳淑媛,俄遇鸩而卒,有诏複其品秩,諡曰敬,使直主其喪。
及蕭寶寅據長安反,綜複去洛一陽一欲奔之。
魏法,度河橋不得乘馬,綜乘馬而行,橋吏執之送洛一陽一。
魏孝莊初,曆位司徒、太尉,尚帝姊壽一陽一長公主。
陳慶之之至洛也,送綜啓求還。
時吳淑媛尚在,敕使以綜小時衣寄之。
信未達而慶之敗。
未幾,終于魏。
初,綜在魏不得志,嘗作聽锺鳴、悲落葉以申其志,當時莫不悲之。
後梁人盜其柩來奔,武帝猶以子禮祔葬陵次。
直字思方,位晉陵太守,沙州刺史。
南康簡王績字世謹,小字四果,武帝第四子也。
天監七年,封南康郡王。
十年,爲南徐州刺史。
時年七歲,主者有受貨洗改解書,長史王僧孺弗之覺,績見而诘之,便即首服,衆鹹歎其聰警。
十七年,爲都督、南兖州刺史,在州以善政稱。
尋有诏征還,百姓曹樂等三百七十人詣阙上表,稱績尤異一十五條,乞留爲州任。
優诏許之。
普通四年,征爲侍中、雲麾将軍,領石頭戍軍事。
五年,出爲江州刺史。
丁董淑媛憂,居喪過禮,固求解職。
乃征授安右将軍,領石頭戍軍事。
尋加護軍。
羸瘠,不親視事。
大通三年,因感疾薨于任。
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簡。
績寡玩好,少嗜欲,居無仆妾,躬事儉約。
所有租秩,悉寄天府。
及薨後,少府有南康國無名錢數千萬。
子會理嗣。
會理字長才,少聰慧,好文史。
年十一而孤,特爲武帝所一愛一,衣服禮秩與正王不殊。
十五爲湘州刺史,多信左右。
行一事劉納每禁之,會理心不平,證以贓貨,收送建邺。
納歎曰:“我一見天子,使汝等知。
”會理厚送資糧,數遣慰喻。
令心腹于青草湖爲盜,殺納百口俱盡。
累遷都督、南兖州刺史。
太清元年,督衆軍北侵,至彭城,爲魏師所敗,退歸本鎮。
二年,侯景圍城,會理入援。
會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将應其兄正德,外托赴援,實謀襲廣陵。
會理擊破之,方得進路。
台城陷,會理歸鎮。
侯景遣前臨江太守董紹先以武帝手敕召會理。
其僚佐曰:“紹先書豈天子意。
”鹹勸拒之。
會理用其典簽範子鸾計,曰:“天子年尊,受制賊虜,今有手敕召我入朝,臣子之心,豈得違背。
且處江北,功業難成,不若身赴京都,圖之肘腋。
”遂納紹先。
紹先入,以烏幡麾衆,單馬遣之至都。
景以爲司空兼尚書令。
雖在寇手,每思匡複,與西鄉侯勸等潛布腹心,要結壯士。
時範一陽一祖皓斬董紹先,據廣陵城起義,期以會理爲内應。
皓敗,辭相連及。
侯景矯诏免會理官,猶以白衣領尚書令。
是冬,景往晉熙,都下虛弱,會理複與柳敬禮及北兖州司馬成欽謀之。
敬禮曰:“舉大事必有所資,今無寸兵,安可以動。
”會理曰:“湖熟有吾故舊三千馀人,昨來相知,克期響集。
計賊守兵不過千人,若大兵外攻,吾等内應,直取王偉,事必有成。
縱景後歸,無能爲也。
”敬禮曰“善”。
于時百姓厭賊,鹹思用命。
建安侯贲以謀告王偉,偉遂收會理及其弟通理。
時有錢唐褚冕,會理之舊,亦囚于省,問事之所起,考掠千計,終無所言。
會理隔壁聞之,遙曰:“褚郎,卿豈不爲吾緻此邪,然勿言。
”王偉害會理等,冕竟以不服,偉赦之。
會理弟通理字仲宣,位太子洗馬,封祈一陽一侯,至是亦遇害。
通理弟乂理字季英。
生十旬而簡王薨,至三歲能言,見内人分散,涕泣相送,問其故,或曰:“此簡王宮人喪畢去耳。
”乂理便号泣,悲不自勝。
諸宮人見之,莫不哀感,爲之停者三人。
服阕見武帝,升殿,又悲不自勝,帝爲之收涕,謂左右曰:“此兒大必爲奇士。
”大同八年,封安樂縣侯。
乂理慷慨慕立功名,每讀書見忠臣烈士,未嘗不廢卷歎曰:“一生之内,當無愧古人。
”博覽多識,有文才。
嘗祭孔文舉墓,并爲立碑,制文甚美。
及侯景内寇,乂理聚客赴南兖州,随兄會理入援。
及城陷,又随會理還廣陵,因入齊爲質乞師。
行二日,會景遣董紹先據廣陵,遂追獲之,防嚴不得與兄相見。
乃僞請先還都,入辭母,因謂其姊安固主曰:“兄若至,願使善爲計自勉,勿顧以爲念。
前途亦思立效,但未知天命何如耳。
”至都,以魏降人元貞忠正可以托孤,乃以玉一柄一扇贈之。
貞怪不受,乂理曰:“後當見憶。
”會祖皓起兵,乂理奔長蘆,爲景所害。
元貞始悟其前言,往收葬焉。
廬陵威王續字世欣,武帝第五子也。
天監八年,封廬陵王。
少英果,膂力絕人,馳射應發命中。
武帝歎曰:“此我之任城也。
”嘗馳射于帝前,續中兩獐,冠于諸人。
帝大悅。
中大通二年,爲都督、雍州刺史、甯蠻校尉。
大同元年,遷江州刺史,又爲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又爲都督、荊州刺史。
薨,贈司空,諡曰威。
始元帝母阮修容得幸,由丁斌嫔之力,故元帝與簡文相得,而與廬陵王少相狎,長相謗。
元帝之臨荊州,有宮人李桃兒者,以才慧得進,及還,以李氏行。
時行宮戶禁重,續具狀以聞。
元帝泣對使訴于簡文,簡文和之得止。
元帝猶懼,送李氏還荊州,世所謂西歸内人者。
自是二王書問不通。
及續薨,元帝時爲江州,聞問,入合而躍,屧爲之破。
尋自江州複爲荊州,荊州人迎于我境,帝數而遣之,吏人失望。
續多聚馬仗,蓄養趫雄,耽色一愛一财,極意收斂,倉儲庫藏盈溢。
臨終有啓,遣中錄事參軍謝宣融送所上金銀器千馀件,武帝始知其富。
以爲财多德寡,因問宣融曰:“王金盡于此乎?”宣融曰:“此之謂多,安可加也。
夫王之過如日月之蝕,欲令陛下知之,故終而不隐。
”帝意乃解。
世子憑以罪前誅死,次子應嗣。
應不慧,王薨,至内庫閱珍物,見金铤,問左右曰:“此可食不?”答曰:“不可。
”應曰:“既不可食,并特乞汝。
”他皆此類。
邵陵攜王綸字世調,小字六真,武帝第六子也。
少聰穎,博學善屬文,尤工尺牍。
天監十三年,封邵陵郡王。
普通五年,以西中郎将權攝南徐州事。
在州輕險躁虐,喜怒不恒,車服僭拟,肆行非法。
遨遊巿裡,雜于冢隸。
嘗問賣夔者曰:“刺史何如?”對者言其躁虐,綸怒,令吞夔以死,自是百姓惶駭,道路以目。
嘗逢喪車,奪孝子服而着之,匍匐号叫。
簽帥懼罪,密以聞。
帝始嚴責,綸不能改,于是遣代。
綸悖慢逾甚,乃取一老公短瘦類帝者,加以衮冕,置之高坐,朝以爲君,自陳無罪。
使就坐剝褫,捶之于庭。
忽作新棺木,貯司馬崔會意,以驉車挽歌爲送葬之法,使妪乘車悲号。
會意不堪,輕騎還都以聞。
帝恐其奔逸,以禁兵取之,将于獄賜盡。
昭明太子流涕固谏,得免,免官削爵土還第。
大通元年,複封爵。
中大通四年,爲揚州刺史。
綸素驕縱,欲盛器服,遣人就巿賒買錦采絲布數百疋,拟與左右職局防合爲绛衫、内人帳幔。
百姓并關閉邸店不出。
台續使少府巿采,經時不能得,敕責,府丞何智通具以聞,因被責還第。
恒遣心腹馬容戴子高、戴瓜、李撤、趙智英等于路尋目智通,于白馬巷逢之,以槊刺之,刃出于背。
智通以血書壁作“邵陵”字乃絕,遂知之。
帝懸錢百萬購賊,有西州遊軍将宋鵲子條姓名以啓,敕遣舍人諸昙粲領齋仗五百人圍綸第,于内人檻中禽瓜、撤、智英。
子高骁勇,踰牆突圍,遂免。
智通子敞之割炙食之,即載出新亭,四面火炙之焦熟,敞車載錢設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