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0 列傳第十

關燈
交,飲各至數鬥。

    齊武帝問王儉:“當今誰能爲五言?”儉曰:“朏得父膏腴,江淹有意。

    ”上起禅靈寺,敕瀹撰碑文。

    瀹子覽。

     覽字景滌,選尚齊錢唐公主,拜驸馬都尉。

    梁武平建邺,朝士王亮、王瑩等數人揖,自馀皆拜,覽時年二十餘,爲太子舍人,亦長揖而已。

    意氣閑雅,視瞻聰明,武帝目送良久,謂徐勉曰:“覺此生芳蘭竟體,想謝莊政當如此。

    ”自此仍被賞味。

     天監元年,爲中書侍郎,掌吏部事,頃之即真。

    嘗侍坐,受敕與侍中王暕爲詩答贈,其文甚工,乃使重作,複合旨。

    帝賜詩雲:“雙文既後進,二少實名家,豈伊爾棟隆,信乃俱國華。

    ”爲侍中,頗樂酒,因宴席與散騎常侍蕭琛辭相诋毀,爲有司所奏。

    武帝以覽年少不直,出爲中權長史。

     後拜吏部尚書,出爲吳興太守。

    中書舍人黃睦之家居烏程,子弟專橫,前太守皆折節事之。

    覽未到郡,睦之子弟迎覽,覽逐去其船,杖吏爲通者,自是睦之家杜門不出。

    郡境多劫,爲東道患,覽下車肅然。

    初齊明帝及覽父瀹、東海徐孝嗣并爲吳興,号爲名守,覽皆過之。

    覽昔在新安,頗聚斂,至是遂稱廉潔,時人方之王述。

    卒于官,贈中書令。

     覽弟舉字言揚,幼好學,與覽齊名。

    年十四,嘗贈沈約詩,爲約所賞。

    弱冠丁案憂,幾緻毀滅。

    服阕,爲太常博士,與兄覽俱預元會。

    江淹一見并相欽挹,曰:“所謂‘馭二龍于長塗‘者也。

    ” 爲太子家令,掌管記,深爲诏明太子賞接。

    秘書監任昉出爲新安郡,别舉詩雲:“讵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

    ”其屬意如此。

    梁武嘗訪舉于覽,覽曰:“識藝過臣甚遠,唯飲酒不及于臣。

    ”帝大悅。

    尋除安成郡守,母往于郡喪,辭不赴。

    曆位左戶尚書,遷掌吏部尚書。

    舉祖莊、父瀹、兄覽并經此職,前代少比。

     舉尤長玄理及釋氏義,爲晉陵郡時,常與義學僧遞講經論,征士何胤自虎丘山出赴之,其盛如此。

    先是,北度人盧廣有儒術,爲國子博士,于學發講,仆射徐勉以下畢至。

    舉造坐屢折廣,辭理遒邁。

    廣深歎服,仍以所執麈尾、斑竹杖、滑石書格薦之,以況重席焉。

    加侍中,遷尚書右仆射。

     大同三年,出爲吳郡太守。

    先是,何敬容居郡有美績,世稱爲“何吳郡”。

    及舉爲政,聲迹略相比。

    曾要何征君講中論,何難以巾褐入南門,乃從東園進。

    緻詩往複,爲虎丘山賦題于寺。

     入爲侍中、太子詹事、翊左将軍。

    舉父瀹齊時終此官,累表乞改,敕不許。

    後遷尚書仆射,侍中、将軍如故。

    舉雖屢居端揆,未嘗肯預時政,保身固一寵一,不能有所發明。

    因疾陳解,敕辄賜假,并敕處方,加給上藥,其恩遇如此。

     侯景來降,帝詢訪朝臣,舉及朝士皆請拒之。

    帝從朱異言納之,以爲景能立功趙、魏。

    舉等不敢複言。

    太清二年,遷尚書令,卒于内台。

    上曰:“舉非止曆官已多,亦人倫儀表,久着公望,怅恨未授之,可贈侍中、中衛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 舉宅内山齋舍以爲寺,泉石之美,殆若自然。

    臨川、始興諸王常所遊踐。

    邵陵王綸于婁湖立園,廣燕,酒後好聚衆賓冠,手自裂破,投之唾壺,皆莫敢言。

    舉嘗預宴,王欲取舉帻。

    舉正色曰:“裂冠毀冕,下官弗敢聞命。

    ”拂衣而退。

    王屢召不返,甚有慚色。

    舉托情玄勝,尤長佛理,注淨名經,常自講說。

    有文集二十卷。

    子嘏。

     嘏字含茂,風神清雅,頗善屬文。

    仕梁爲太子中庶子,建安太守。

    侯景之亂,之廣州依蕭勃。

    勃敗,在周迪門。

    後依陳寶應,寶應平,方詣阙。

    曆侍中,中書令,都官尚書。

    卒,諡曰光子。

    有文集行于世。

     子俨位侍中、禦史中丞、太常卿;瀹位尚書仆射。

     舉兄子僑字國美。

    父玄大,仕梁侍中。

    僑素貴,嘗一朝無食,其子啓欲以班史質錢,答曰:“甯餓死,豈可以此充食乎?”太清元年卒,集十卷。

    長子褘。

     僑弟劄字世高,亦博涉文史,位湘東王谘議,先僑卒。

     論曰:易雲,“積善之家,必有馀慶。

    ”弘微立履所蹈,人倫播美,其世濟不隕,蓋有馮焉。

    敬沖出入三代,驟經遷革,遁俗之志,無聞貞固之道,居官之方,未免貨财之累。

    因伛成敬,偃仰當年。

    古人雲:處士全盜虛聲,斯之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