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7 列傳第七

關燈
十許人。

    魏軍皆退,悉收所失而反。

    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魏軍于半城,魏騎數萬合圍,藩及超石不盈五千,力戰,大破之。

    武帝還彭城,參相國軍事。

    論平司馬休之及廣固功,封一陽一山縣男。

    元嘉中,位太子左衛率。

    卒,諡曰壯侯。

    子隆世嗣。

     藩諸子多不遵法度,第十四子遵世同孔熙先逆謀,文帝以藩功臣,不欲顯其事,使江州以他事殺之。

    十六子誕世,十七子茂世,後欲奉庶人義康,交州刺史檀和之至豫章讨平之。

     劉康祖,彭城呂人也,世居京口。

    父虔之,輕财好施,位江夏相。

    宋武帝西征司馬休之及魯宗之,宗之子軌襲殺虔之,追贈梁、秦二州刺史,封新康縣男。

     康祖便弓馬,膂力絕人,以浮蕩蒱酒爲事。

    每犯法爲郡縣所錄,辄越屋踰牆,莫之能禽。

    夜入人家,爲有司所圍,突圍去,并莫敢追,因夜還京口,半夕便至。

    明旦守門詣府州要職,俄而建康移書錄之,府州執事者并證康祖其夕在京口,遂得無恙。

    前後屢被糾劾,文帝以勳臣子每原貸之。

    後襲封拜員外郎,再坐蒱戲免官。

    孝武爲豫州刺史,鎮曆一陽一,以康祖爲征虜中兵參軍。

    既被委任,折節自修。

    曆南平王铄安蠻府司馬。

     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親率大衆攻圍汝南,文帝遣諸軍救援,康祖總統爲前驅。

    次新蔡,攻破魏軍,去懸瓠四十裡。

    太武燒營而還。

    轉左軍将軍。

    文帝欲大舉北侵,康祖以歲月已晚,請待明年。

    上不許。

    其年秋,蕭斌、王玄谟、沈慶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軍出許、洛。

    玄谟等敗歸,南平王铄在壽一陽一,上慮爲魏所圍,召康祖速反。

    康祖回軍,未至壽一陽一數十裡,會魏永昌王以長安之衆八萬騎,與康祖相及于尉武。

    康祖有八千人,乃結車營而進。

    魏軍四面來攻,衆分爲三,且休且戰。

    康祖率厲将士,無不一當百,魏軍死者太半,流血沒踝。

    矢中頭而死,于是大敗,舉營淪覆,免者裁數十人。

    魏人傳康祖首示彭城,面如生。

    贈益州刺史,諡曰壯。

     康祖伯父簡之,有志幹,爲宋武帝所知。

    帝将謀興複,收集才力之士,嘗再造簡之,會有客。

    簡之悟其意,謂虔之曰:“劉下邳再來,必當有意。

    既不得語,汝可試往見之。

    ”及虔之至,武帝已克京口。

    虔之即投義。

    簡之聞之,殺耕牛,會衆以赴之。

    位太尉谘議參軍。

    簡之弟謙之,好學,撰晉紀二十卷,位廣州刺史,太中大夫。

     簡之子道産,初爲無錫令,襲爵晉安縣五等侯。

    元嘉三年,累遷梁、南秦二州刺史,加都督。

    在州有惠化。

    後爲雍州刺史、領甯蠻校尉,加都督,兼襄一陽一太守。

    善于臨職,在雍部政績尤着,蠻夷前後不受化者皆順服,百姓樂業,由此有襄一陽一樂歌,自道産始也。

    卒于官,諡曰襄侯。

    道産澤被西土,及喪還,諸蠻皆備縗絰号哭,追送至于沔口。

     長子延孫,孝武初,位侍中,封東昌縣侯,累遷尚書右仆射。

    大明元年,除金紫光祿大夫,領太子詹事。

    又出爲南徐州刺史。

    先是,武帝遺诏:京口要地,去都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

    劉氏之居彭城者,分爲三裡,帝室居綏輿裡,左将軍劉懷肅居安上裡,豫州刺史劉懷武居叢亭裡。

    三裡及延孫所居呂縣凡四劉,雖同出楚元王,由來不序昭穆。

    延孫于帝室本非同宗,不應有此授。

    時司空竟陵王誕爲徐州,上深相畏忌,不欲使居京口,遷之廣陵。

    廣陵與京口對岸,使腹心爲徐州據京口以防誕,故以南徐州授延孫,而與之合族,使諸王序親。

     三年,南兖州刺史竟陵王誕有罪不受征,延孫馳遣中兵參軍杜幼文赴讨。

    及至,誕已閉城自守,乃還。

    誕遣劉公泰齎書要之,延孫斬公泰,送首建邺,複遣幼文受沈慶之節度。

     五年,诏延孫曰:“舊京樹親,由來常準。

    今此防久弭,當以還授小兒。

    ”乃征延孫爲侍中、尚書左仆射,領護軍。

    延孫病,不任拜赴。

    卒,贈司徒,給班劍二十人。

    有司奏諡忠穆,诏改爲文穆。

    子質嗣。

     論曰:劉敬宣與宋武恩結龍潛,義分早合,雖興複之始,事隔逢迎,而深期久要,未之或爽。

    隆赫之任,遂止于人存,飾終之數,無聞于身後。

    恩禮之有厚薄,将别有以乎?劉懷肅、劉懷慎、劉粹、孫處、蒯恩、向靖、劉锺、虞丘進、孟懷玉、孟龍符、胡藩等,或階緣恩舊,一其心力,或攀附風雲,奮其鱗羽,鹹能振拔塵滓,自緻封侯。

    詩雲“無德不報”,其言信矣。

    康祖門奉興王,早裂封壤,受委疆埸,赴蹈爲期。

    道産樹績漢南,曆年踰十,遺風馀烈,有足稱焉。

    覽其行一事,可謂異迹均美。

    延孫隆名盛一寵一,擇而後授,遂以腹心之托,自緻宗臣之重,亦其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