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7 梁本紀中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随王谘議,随府在荊鎮,以病聞,便投劾星馳,不複寝食,倍道就路。
憤風驚一浪一,不暫停止。
帝形容本壯,及至都,銷毀骨立,親表士友,皆不複識。
望宅奉諱,氣絕久之。
每哭,辄歐血數升。
服内,日惟食麥二溢。
拜掃山陵,涕淚所灑,松草變色。
及居帝位,即于锺山造大一愛一敬寺,青溪邊造智度寺,于台内立至敬等殿,又立七廟堂。
月中再設淨馔,每至展拜,涕泗滂沱,哀動左右。
少而笃學,能事畢究,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辍手,然燭側光,常至戊夜。
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制旨孝經義、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一毛一詩、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孝經講疏,凡二百馀卷。
王侯朝臣皆奉表質疑,帝皆爲解釋。
修飾國學,增廣生員,立五館,置五經博士。
天監初,何佟之、賀瑒、嚴植之、明山賓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兇賓軍嘉五禮,一千馀卷,帝稱制斷疑焉。
大同中,于台西立士林館,領軍朱異、太府卿賀琛、舍人孔子驅等遞互講述。
皇太子、宣城王亦于東宮宣猷堂及揚州廨開講。
于是四方郡國,莫不向風。
爰自在田,及登寶位,躬制贊、序、诏诰、銘、诔、說、箴、頌、箋、奏諸文,又百二十卷。
六藝備閑,棋登逸品,一陰一陽一、緯候、蔔筮、占決、草隸、尺牍、騎射,莫不稱妙。
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糲飯而已。
或遇事擁,日傥移中,便嗽口以過。
制涅盤、大品、淨名、三慧諸經義記數百卷。
聽覽餘閑,即于重雲殿及同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衆,常萬馀人。
身衣布衣,木綿皁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
自五十外便斷房室,後宮職司貴妃以下,六宮褘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無錦绮。
不飲酒,不聽音聲,非宗廟祭祀、大會飨宴及諸法事,未嘗作樂。
勤于政務,孜孜無怠。
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執筆觸寒,手爲皴裂。
然仁一愛一不斷,親一親及所一愛一愆犯多有縱舍,故政刑弛紊。
每決死罪,常有哀矜涕泣,然後可奏。
一性一方正,雖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暑月未嘗褰袒。
雖見内豎小臣,亦如遇大賓也。
初,齊高帝夢屐而登殿,顧見武、明二帝後一人手張天地圖而不識,問之,答曰:“順子後。
”及崔慧景之一逼一,長沙宣武王入援,至越城,夢乘馬飛半天而墜,帝所馭化爲赤龍,騰虛獨上。
時台内有宿衛士爲觋,常見太極殿有六龍各守一柱,末忽失其二,後見在宣武王宅。
時宣武爲益州,觋乃往蜀伏事。
及宣武在郢,此觋還都,乃見六龍俱在帝所寝齋,遂去郢之雍。
中途遇疾且死,謂同侶曰:“蕭雍州必作天子。
”具以前事語之。
推此而言,蓋天命也。
雖在蒙塵,齋戒不廢,及疾不能進膳,盥漱如初。
皇太子日中再朝,每問安否,涕泗交面。
賊臣侍者,莫不掩泣。
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
賊秘之,太子問起居不得見,恸于合下。
始天監中,沙門釋寶志爲詩曰:“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複有四,城北火酣酣。
”帝使周舍封記之。
及中大同元年,同泰寺災,帝啓封見舍手迹,爲之流涕。
帝生于甲辰,三十八,克建邺之年也。
遇災歲實丙寅,八十三矣。
四月十四日而火,火起之始,自浮屠第三層。
三者,帝之昆季次也。
帝惡之,召太史令虞履筮之,遇?。
履曰:“無害。
其繇雲:‘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文言雲:‘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帝曰:“斯魔鬼也。
酉應見卯,金來克木,卯爲一陰一賊。
鬼而帶賊,非魔何也。
孰爲緻之?酉爲口舌,當乎說位。
說言乎兌,故知善言之口,宜前爲法事。
”于是人人贊善,莫不從風。
或刺血灑地,或刺血書經,穿心然燈,坐禅不食。
及太清元年,帝舍身光嚴、重雲殿,遊仙化生皆震動,三日乃止。
當時謂之祥瑞。
識者以非動而動,在鴻範爲祅。
以比石季龍之敗,殿壁畫人頸皆縮入頭之類。
時海中浮鹄山,去餘姚岸可千馀裡,上有女人年三百歲,有女官道士四五百人,年并出百,但在山學道。
遣使獻紅席。
帝方舍身時,其使适至,雲此草常有紅鳥居下,故以爲名。
觀其圖狀,則鸾鳥也。
時有男子不知何許人,于大衆中自割身以饴饑鳥,血流遍體,而顔色不變。
又沙門智泉鐵鈎挂體,以然千燈,一日一一夜,端坐不動。
開講日,有三足鳥集殿之東戶,自戶适于西南縣楣,三飛三集。
白雀一,見于重雲閣前連理樹。
又有五色雲浮于華林園昆明池上。
帝既流遁益甚,境内化之,遂至喪亡雲。
論曰:梁武帝時逢昏虐,家遭冤禍,既地居勢勝,乘機而作,以斯文德,有此武功。
始用湯、武之師,終濟唐、虞之業,豈曰人謀,亦惟天命。
及據圖籙,多曆歲年,制造禮樂,敦崇儒雅,自江左以來,年踰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
然先王文武遞用,德刑備舉,方之水火,取法一陰一陽一,爲國之道,不可獨任;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幹戚,溺于釋教,弛于刑典。
既而帝紀不立,悖逆萌生,反噬彎弧,皆自子弟,履霜弗戒,卒至亂亡。
自古撥亂之君,固已多矣,其或樹置失所,而以後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喪。
追蹤徐偃之仁,以緻窮門之酷,可爲深痛,可爲至戒者乎!
憤風驚一浪一,不暫停止。
帝形容本壯,及至都,銷毀骨立,親表士友,皆不複識。
望宅奉諱,氣絕久之。
每哭,辄歐血數升。
服内,日惟食麥二溢。
拜掃山陵,涕淚所灑,松草變色。
及居帝位,即于锺山造大一愛一敬寺,青溪邊造智度寺,于台内立至敬等殿,又立七廟堂。
月中再設淨馔,每至展拜,涕泗滂沱,哀動左右。
少而笃學,能事畢究,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辍手,然燭側光,常至戊夜。
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制旨孝經義、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一毛一詩、春秋答問、尚書大義、
王侯朝臣皆奉表質疑,帝皆爲解釋。
修飾國學,增廣生員,立五館,置五經博士。
天監初,何佟之、賀瑒、嚴植之、明山賓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兇賓軍嘉五禮,一千馀卷,帝稱制斷疑焉。
大同中,于台西立士林館,領軍朱異、太府卿賀琛、舍人孔子驅等遞互講述。
皇太子、宣城王亦于東宮宣猷堂及揚州廨開講。
于是四方郡國,莫不向風。
爰自在田,及登寶位,躬制贊、序、诏诰、銘、诔、說、箴、頌、箋、奏諸文,又百二十卷。
六藝備閑,棋登逸品,一陰一陽一、緯候、蔔筮、占決、草隸、尺牍、騎射,莫不稱妙。
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糲飯而已。
或遇事擁,日傥移中,便嗽口以過。
制涅盤、大品、淨名、三慧諸經義記數百卷。
聽覽餘閑,即于重雲殿及同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衆,常萬馀人。
身衣布衣,木綿皁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
自五十外便斷房室,後宮職司貴妃以下,六宮褘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無錦绮。
不飲酒,不聽音聲,非宗廟祭祀、大會飨宴及諸法事,未嘗作樂。
勤于政務,孜孜無怠。
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執筆觸寒,手爲皴裂。
然仁一愛一不斷,親一親及所一愛一愆犯多有縱舍,故政刑弛紊。
每決死罪,常有哀矜涕泣,然後可奏。
一性一方正,雖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暑月未嘗褰袒。
雖見内豎小臣,亦如遇大賓也。
初,齊高帝夢屐而登殿,顧見武、明二帝後一人手張天地圖而不識,問之,答曰:“順子後。
”及崔慧景之一逼一,長沙宣武王入援,至越城,夢乘馬飛半天而墜,帝所馭化爲赤龍,騰虛獨上。
時台内有宿衛士爲觋,常見太極殿有六龍各守一柱,末忽失其二,後見在宣武王宅。
時宣武爲益州,觋乃往蜀伏事。
及宣武在郢,此觋還都,乃見六龍俱在帝所寝齋,遂去郢之雍。
中途遇疾且死,謂同侶曰:“蕭雍州必作天子。
”具以前事語之。
推此而言,蓋天命也。
雖在蒙塵,齋戒不廢,及疾不能進膳,盥漱如初。
皇太子日中再朝,每問安否,涕泗交面。
賊臣侍者,莫不掩泣。
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
賊秘之,太子問起居不得見,恸于合下。
始天監中,沙門釋寶志爲詩曰:“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複有四,城北火酣酣。
”帝使周舍封記之。
及中大同元年,同泰寺災,帝啓封見舍手迹,爲之流涕。
帝生于甲辰,三十八,克建邺之年也。
遇災歲實丙寅,八十三矣。
四月十四日而火,火起之始,自浮屠第三層。
三者,帝之昆季次也。
帝惡之,召太史令虞履筮之,遇?。
履曰:“無害。
其繇雲:‘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文言雲:‘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帝曰:“斯魔鬼也。
酉應見卯,金來克木,卯爲一陰一賊。
鬼而帶賊,非魔何也。
孰爲緻之?酉爲口舌,當乎說位。
說言乎兌,故知善言之口,宜前爲法事。
”于是人人贊善,莫不從風。
或刺血灑地,或刺血書經,穿心然燈,坐禅不食。
及太清元年,帝舍身光嚴、重雲殿,遊仙化生皆震動,三日乃止。
當時謂之祥瑞。
識者以非動而動,在鴻範爲祅。
以比石季龍之敗,殿壁畫人頸皆縮入頭之類。
時海中浮鹄山,去餘姚岸可千馀裡,上有女人年三百歲,有女官道士四五百人,年并出百,但在山學道。
遣使獻紅席。
帝方舍身時,其使适至,雲此草常有紅鳥居下,故以爲名。
觀其圖狀,則鸾鳥也。
時有男子不知何許人,于大衆中自割身以饴饑鳥,血流遍體,而顔色不變。
又沙門智泉鐵鈎挂體,以然千燈,一日一一夜,端坐不動。
開講日,有三足鳥集殿之東戶,自戶适于西南縣楣,三飛三集。
白雀一,見于重雲閣前連理樹。
又有五色雲浮于華林園昆明池上。
帝既流遁益甚,境内化之,遂至喪亡雲。
論曰:梁武帝時逢昏虐,家遭冤禍,既地居勢勝,乘機而作,以斯文德,有此武功。
始用湯、武之師,終濟唐、虞之業,豈曰人謀,亦惟天命。
及據圖籙,多曆歲年,制造禮樂,敦崇儒雅,自江左以來,年踰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
然先王文武遞用,德刑備舉,方之水火,取法一陰一陽一,爲國之道,不可獨任;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幹戚,溺于釋教,弛于刑典。
既而帝紀不立,悖逆萌生,反噬彎弧,皆自子弟,履霜弗戒,卒至亂亡。
自古撥亂之君,固已多矣,其或樹置失所,而以後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喪。
追蹤徐偃之仁,以緻窮門之酷,可爲深痛,可爲至戒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