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戒圖說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累千金,好施周急,每歲農時,辄載酒殽于田間,候勤者勞之,其惰者恥不見與,皆兼工自勵。
其輕薄浮蕩,廢業為患者,戒之不從,辄曉其父兄黜責之。
如是行之數年,鄉裡感化,相率以緻殷富,風俗由是歸厚。
後征丹為太子少傅,至太傳而卒。
誘人諸赙之報 宋時胡應圭與陸一奇,皆崇德縣人。
日一友鐘榖,家中富饒,二人日誘之賭赙,傾費将半。
一日,谷假寐,夢一道士告曰:賭赙之事,汝宜速改。
胡、陸二人專一誘引良家子弟,吾必降災。
鐘睡醒,不覺汗浃于背,即往胡、陸二人家中探之,見卻巳瞎一目,陸跛一足矣。
鐘自此改行。
樂人為善之報 唐時黃昭,字克明,璧山人。
平生行善,□肯為非,見人為善者,辄下拜勸之,年七十五而死。
同鄉有民邬林,載鹽柴,在太湖壩,月下仿佛見二人作楫。
二人曰:昨在酆都,見黃克明領旨做璧山城隍,上馬時,托我傳信,教他子孫學他勸人為善。
但幽明殊路,無由說知。
邬林知是鬼,次日語其子黃茂,由是一鄉聞之,皆化為善。
助人為惡之報 楊開,宋時人,性暴橫,與門下客楊詢宿善,每事訪之,詢明知其非,不敢忤意,但一切贊美而已。
後詢夢至一處,有一官指而責之曰:成楊開之惡者,汝也。
楊開之罪固不可逃,汝之罪又當先坐。
不數日,詢果中惡疾而死。
老不釋恭之報 魯國有恭士者,名曰汜行年七十,其恭益甚。
冬日行陰,夏日行陽,一食之間三起。
魯君問曰:子年甚長矣,何不釋恭?對曰: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學恭以除其刑。
今譽人者少,惡人者多,行年七十,常恐斧斤之加于汜,何敢釋恭?魯君于是甚尊禮之,歲賜錢萬貫。
卑不循禮之報 宋時崇直,洪州人,強暴無禮,專倚酒□罵父叔。
其叔柔懦,無可柰何,乃哭禱于本境社壇中。
後崇直暴病發狂,自說:我因不敬尊長,枉口罵人,舌嘴不好。
言訖,其舌咬碎,數日不食而死。
不妄稱旱之報 宋時,建昌歲旱,百姓皆告荒。
李氏有曰數百畝皆熟,不肯告。
裡人交責之曰:今一鄉稱旱,而爾獨否,官司必以衆人為妄,是沽名而害衆也。
李曰:呈詞必以實,我田不旱而報旱,是欺天欺官、欺心。
必不可衆。
呼噪,磚碎其屋,要打死??一人償命。
不得巳而随衆。
後雖免稅,即獻于官,以作圩岸。
明年複旱,惟李田高下皆熟。
不肯救荒之報 宋時闾十五,黃岡人,極富,多積米榖,遇着荒年,他遂閉藏了,直待米價高貴,然後發粜,一毫不肯救饑濟荒。
後到年老力衰,家道消乏,子孫夭殇。
臨終時,忽思要??子吃,亦不能得,見羊糞,匍匐食之而死。
貴籴賤粜之報 陳天福,宋孝宗時,茶陵州人,每年豐米餘則平粜,若年荒米少,則轉貸于人,貴籴賤粜,以濟鄉裡。
偶一道人以錢百二十,要籴米一鬥。
陳曰:道人要齋糧,當喜舍,何必用錢?道人受米出,遂題壁間雲:遠近皆稱陳長者,典錢籴米來施舍。
他時桂子與蘭孫,平步玉堂與金馬。
其後三子皆中科第,孫蘭亦登第,官至太常丞。
大鬥小秤之報 宋孝宗時,蘇州有張将仕者,富而不仁,鬥斛等秤,大小有十二等。
一客來籴米五百斛,議價已定,又欲增錢,客不肯,遂沒其壓契之銀。
客畏勢難敵,但舉手告天而巳。
時五月十三日,晴,天無雲,忽大雨風雷,張氏倉庫所積錢米,掃蕩無遺,其所用斛秤,悉列于地,若示衆者。
将仕震折一臂,不久而亡。
焚劵恤貧之報 宋時李謙,嘗值歲饑,出粟千石以貸□人。
明年又饑,人無以償,謙即對衆焚其劵,曰:債巳償矣。
明年大熟,人争倍償之,一無所受。
後年又歉,謙竭家赀煮粥以濟之,動以萬計。
死者複瘗之,人皆稱德,謙不自居。
後壽百歲而終,子孫皆登第為顯官。
假契絕産之報 這張九是宋時人,典一同姓人的田房,未久,那人要加價絕賣,張九串同原中,假寫絕契,以奪其産。
其人辯他不過,吞聲涕泣而去,但說道:你的子孫明日也似我這樣,張口申辯不得。
後張九生一孫,語不出而死。
其子傷寒失音而死,又一年,身亦如之。
好善樂施之報 張其,元時人,夫妻好善樂施。
一日,見□道人卧道旁,滿身污穢,邀歸養之。
後道人求去,且索寄銀二十兩。
妻知無所寄,少以钗镮相送,必欲足數,不得巳,盡與之。
後張有子系獄,将刑,吏急索銀二十兩可免,倉卒無及,忽傍一人代出與之
其輕薄浮蕩,廢業為患者,戒之不從,辄曉其父兄黜責之。
如是行之數年,鄉裡感化,相率以緻殷富,風俗由是歸厚。
後征丹為太子少傅,至太傳而卒。
誘人諸赙之報 宋時胡應圭與陸一奇,皆崇德縣人。
日一友鐘榖,家中富饒,二人日誘之賭赙,傾費将半。
一日,谷假寐,夢一道士告曰:賭赙之事,汝宜速改。
胡、陸二人專一誘引良家子弟,吾必降災。
鐘睡醒,不覺汗浃于背,即往胡、陸二人家中探之,見卻巳瞎一目,陸跛一足矣。
鐘自此改行。
樂人為善之報 唐時黃昭,字克明,璧山人。
平生行善,□肯為非,見人為善者,辄下拜勸之,年七十五而死。
同鄉有民邬林,載鹽柴,在太湖壩,月下仿佛見二人作楫。
二人曰:昨在酆都,見黃克明領旨做璧山城隍,上馬時,托我傳信,教他子孫學他勸人為善。
但幽明殊路,無由說知。
邬林知是鬼,次日語其子黃茂,由是一鄉聞之,皆化為善。
助人為惡之報 楊開,宋時人,性暴橫,與門下客楊詢宿善,每事訪之,詢明知其非,不敢忤意,但一切贊美而已。
後詢夢至一處,有一官指而責之曰:成楊開之惡者,汝也。
楊開之罪固不可逃,汝之罪又當先坐。
不數日,詢果中惡疾而死。
老不釋恭之報 魯國有恭士者,名曰汜行年七十,其恭益甚。
冬日行陰,夏日行陽,一食之間三起。
魯君問曰:子年甚長矣,何不釋恭?對曰: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學恭以除其刑。
今譽人者少,惡人者多,行年七十,常恐斧斤之加于汜,何敢釋恭?魯君于是甚尊禮之,歲賜錢萬貫。
卑不循禮之報 宋時崇直,洪州人,強暴無禮,專倚酒□罵父叔。
其叔柔懦,無可柰何,乃哭禱于本境社壇中。
後崇直暴病發狂,自說:我因不敬尊長,枉口罵人,舌嘴不好。
言訖,其舌咬碎,數日不食而死。
不妄稱旱之報 宋時,建昌歲旱,百姓皆告荒。
李氏有曰數百畝皆熟,不肯告。
裡人交責之曰:今一鄉稱旱,而爾獨否,官司必以衆人為妄,是沽名而害衆也。
李曰:呈詞必以實,我田不旱而報旱,是欺天欺官、欺心。
必不可衆。
呼噪,磚碎其屋,要打死??一人償命。
不得巳而随衆。
後雖免稅,即獻于官,以作圩岸。
明年複旱,惟李田高下皆熟。
不肯救荒之報 宋時闾十五,黃岡人,極富,多積米榖,遇着荒年,他遂閉藏了,直待米價高貴,然後發粜,一毫不肯救饑濟荒。
後到年老力衰,家道消乏,子孫夭殇。
臨終時,忽思要??子吃,亦不能得,見羊糞,匍匐食之而死。
貴籴賤粜之報 陳天福,宋孝宗時,茶陵州人,每年豐米餘則平粜,若年荒米少,則轉貸于人,貴籴賤粜,以濟鄉裡。
偶一道人以錢百二十,要籴米一鬥。
陳曰:道人要齋糧,當喜舍,何必用錢?道人受米出,遂題壁間雲:遠近皆稱陳長者,典錢籴米來施舍。
他時桂子與蘭孫,平步玉堂與金馬。
其後三子皆中科第,孫蘭亦登第,官至太常丞。
大鬥小秤之報 宋孝宗時,蘇州有張将仕者,富而不仁,鬥斛等秤,大小有十二等。
一客來籴米五百斛,議價已定,又欲增錢,客不肯,遂沒其壓契之銀。
客畏勢難敵,但舉手告天而巳。
時五月十三日,晴,天無雲,忽大雨風雷,張氏倉庫所積錢米,掃蕩無遺,其所用斛秤,悉列于地,若示衆者。
将仕震折一臂,不久而亡。
焚劵恤貧之報 宋時李謙,嘗值歲饑,出粟千石以貸□人。
明年又饑,人無以償,謙即對衆焚其劵,曰:債巳償矣。
明年大熟,人争倍償之,一無所受。
後年又歉,謙竭家赀煮粥以濟之,動以萬計。
死者複瘗之,人皆稱德,謙不自居。
後壽百歲而終,子孫皆登第為顯官。
假契絕産之報 這張九是宋時人,典一同姓人的田房,未久,那人要加價絕賣,張九串同原中,假寫絕契,以奪其産。
其人辯他不過,吞聲涕泣而去,但說道:你的子孫明日也似我這樣,張口申辯不得。
後張九生一孫,語不出而死。
其子傷寒失音而死,又一年,身亦如之。
好善樂施之報 張其,元時人,夫妻好善樂施。
一日,見□道人卧道旁,滿身污穢,邀歸養之。
後道人求去,且索寄銀二十兩。
妻知無所寄,少以钗镮相送,必欲足數,不得巳,盡與之。
後張有子系獄,将刑,吏急索銀二十兩可免,倉卒無及,忽傍一人代出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