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子溫如京師。

    謝許改冠服。

    帝以進馬駑下。

    囚之。

    竟死獄中。

     秋八月。

    李仁任罷。

    以李成林爲左侍中。

    潘益淳爲右侍中。

    潘福海爲贊成事。

    盧龜山爲左副代言。

     福海常從禑。

    畋西海道。

    豕觸禑馬。

    馬驚墜。

    福海一箭殪豕。

    爲禑寵遇。

    賜姓王。

    以爲子。

    其父益淳也。

    他如申雅崔天儉盧龜山等。

    皆以女寵進用。

    而龜山年未二十。

    於是。

    ?竪商賈漁獵之徒。

    無不官矣。

    時。

    李穡稱病不出曰。

    李成林生長矮屋。

    及爲宰相。

    一時起三第。

    廉興邦專事聚斂。

    誤國家者。

    必二人也。

     徵六道倡優。

    陳百戱于東江。

     禑甞遊壺串。

    呼鷹牽狗。

    吹笛弄角。

    長歌慢舞。

    前後導從。

    絡繹于道。

    親點妓隊。

    後至者六十餘人。

    贖布百五十匹。

    時竭帑藏以供費。

    宰執?諫。

    不能匡救。

    至有作奇技以逢迎者。

    禑裸水中。

    與群妓戱。

     九月。

    遼東來市屯田牛。

     初。

    遼東遣人買農牛。

    置點牛色。

    聽西北民互市。

    烙印以送。

    遼人號帶印牛。

    至是。

    復置屯田牛五千七百頭。

     遣使入賀于明。

    至遼東。

    不納而還。

     時。

    納哈出降于明。

    於是。

    金山等地皆平。

    遣知門下張方平入賀。

    至憇水站。

    都司使人。

    錄示帝旨曰。

    今後高麗使臣。

    不許赴送京師。

    其國執政凡百期約。

    非過則不及。

    未甞誠意相孚。

    可以絶交。

    不可與之往來。

    方平等遂還。

    乃遣永原君鄭夢周。

    請通朝聘。

    至遼東。

    不得入而還。

    時有人自遼東來言。

    帝將求處女?者及牛馬各一千。

    都堂憂之。

    崔瑩曰。

    如此則興兵擊之。

    可也。

     前判典校寺事李集卒。

     集初名元齡。

    性抗直能文章。

    有忠孝大節。

    與李穡李崇仁鄭夢周相友善。

    恭愍朝。

    辛旽客姓蔡者。

    倚旽恣橫。

    集切責之。

    且言旽惡。

    蔡譖于旽。

    禍將不測。

    集與父唐。

    逃禍于其友永川崔元道家。

    元道供接甚厚。

    匿三年。

    唐死。

    元道令葬於其母塋傍。

    時人稱其信義。

    及旽誅。

    乃還。

    改名集。

    後退居驪州。

    躬耕讀書。

    號遁村。

    及卒。

    夢周作詩悼之。

    〈按元道不仕本朝以司諫徵不赴。

    〉 冬十月。

    倭冦林韓西州。

    ○命收私田半租。

    以備軍餉。

    ○十二月。

    赦。

     以淑妃疾也。

     祭牲自死。

     戊辰十四年春正月。

    殺林堅味廉興邦都吉敷李成林潘福海等五十餘人及其親黨千餘人。

    安置李仁任于京山府。

     時。

    李仁任當國。

    領三司事林堅味。

    三司左司廉興邦。

    比而專權。

    禑甞惡之。

    會。

    興邦奴李光。

    奪前密直副使趙胖白州田。

    胖乞哀。

    興邦歸其田。

    光復奪而淩辱之。

    胖不勝憤。

    以數十騎。

    圍而斬之。

    火其家。

    欲白興邦。

    馳入京。

    興邦聞之大怒。

    誣胖謀反。

    收其妻及母。

    鞫胖于廵軍。

    興邦時爲上萬戶。

    與諸萬戶都吉敷潘福海李光甫委官尹珍姜淮伯?諫典法雜訊之。

    胖曰。

    六七貪婪宰相。

    縱奴四方。

    奪人田民。

    戕害百姓。

    是大賊也。

    今斬光。

    欲爲國家除民害耳。

    何雲謀反。

    興邦必欲取服。

    治極慘酷。

    胖辱罵不屈曰。

    我欲斬汝國賊。

    汝與我相訟者也。

    何鞫我爲。

    興邦怒益盛。

    使人亂擊其口。

    後數日。

    禑如崔瑩第。

    議胖獄。

    是日。

    命釋胖。

    賜醫藥。

    遂下興邦于廵軍。

    國人皆喜曰。

    吾君明矣。

    禑召胖七歲兒。

    問其父所爲。

    對曰。

    吾父但拔釰試之雲。

    欲斬貪婪六七宰相。

    以快吾意。

    否則妻孥必至飢寒。

    禑命瑩及我太祖。

    陳兵宿衛。

    下堅味及贊成事都吉敷右侍中李成林贊成事潘福海大司憲廉廷秀知密直金永珍密直副使林?等于獄。

    誅之。

    幷其父子兄弟族黨五十餘人。

    妻女爲官婢。

    子孫在襁褓者。

    皆投之臨津。

    籍其家財。

    辨覈林廉等占奪民田。

    遣使各道。

    捕誅家臣惡奴凡千餘人。

    李存性。

    仁任之從孫。

    甞爲西京治第一。

    密直任獻。

    興邦妹婿。

    籍家無甔石之儲。

    獄官免之。

    瑩不從。

    幷斬之。

    時人悲之。

    仁任久竊國柄。

    支黨根據。

    堅味爲其腹心。

    疾惡文臣。

    放逐甚衆。

    興邦亦在逐中。

    後堅味以興邦世家大族。

    請與婚姻。

    ?爲興邦壻。

    興邦異父兄成林。

    爲侍中。

    親黨布列兩府中外要職。

    無非私人。

    專權自恣。

    賣官鬻爵。

    奪人土田。

    籠山絡野。

    奴婢千百爲群。

    以至陵寢宮庫州縣津驛之田。

    靡不據占。

    背主之隷。

    逃賦之民。

    聚如淵藪。

    廉使守令。

    莫敢徵發。

    由是。

    公私匱竭。

    中外切齒。

    瑩及我太祖。

    憤其所爲。

    同心協力。

    導禑除之。

    國人大悅。

    道路歌舞。

    林廉之誅。

    仁任往見瑩。

    瑩辭不見。

    乃白禑曰。

    仁任決謀事大。

    鎭定國家。

    功可掩過。

    幷宥其子弟。

    國人曰。

    正直崔公。

    私活老賊。

    仁任弟仁敏。

    亦以黨惡。

    配鷄林烽卒。

    崔氏曰。

    堅味興邦。

    貪饕不法。

    罪固當誅。

    然比之亂賊。

    有間矣。

    誅止其魁可也。

    崔瑩恣行誅殺。

    玉石俱焚。

    又戮妻子。

    家無噍類。

    何不仁之甚也。

    瑩不學無術。

    闇於大體。

    麁猛暴戾如此。

    何足取哉。

    洪氏聖民曰。

    麗運不競。

    朝臣相傾。

    以李仁任林堅味廉興邦爲罪魁。

    仁任以立禑。

    林廉以黨李罪。

    三人纔除。

    禑亦隨之。

    當時士大夫有與時議背者。

    必以此三人。

    爲藉而陷之。

    如李穡禹玄寶父子。

    乃心王氏。

    而至以援禑昌黨林廉罪之。

    史氏之說。

    不可盡信。

    據其書探其跡。

    揆以當時形勢。

    或向或背。

    其跡自有難掩者。

    噫。

    且興邦之父悌臣。

    乃麗朝賢相。

    歿七年。

    其家族。

    設以興邦爲貪縱。

    天下寧有是耶。

    〈按。

    僿說曰。

    國朝崔恒申叔舟李石亨等。

    常奉敎撰註曰。

    鄭夢周崔瑩。

    倚身滄海。

    不顧死生者也。

    權近李穡。

    中立觀變。

    苟營事功者也。

    林廉。

    麗氏之順臣。

    國朝之逆人也。

    浚胖。

    國朝之順臣。

    而麗氏之逆臣也。

    彼諸公去麗不遠。

    則其言斷可信矣。

    然以史觀之。

    林廉之惡。

    必誅無赦。

    而貪縱之罪。

    隻可誅止其身而已。

    何至於坐死者千餘人之多也。

    當是時。

    我太祖有震主之威。

    忌功者多。

    與巨室世家。

    宜其不兩立也。

    林廉之禍。

    始於趙胖。

    而胖爲開國元勳。

    其事亦可以推知也。

    由是觀之。

    瑩之濫殺。

    非其本心也。

    武成。

    周書也。

    孟子。

    周人也。

    猶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世運斡旋。

    人情改觀。

    載事之筆。

    容或過中。

    讀史者當知之。

    〉 以崔瑩爲侍中。

    我太祖守侍中。

    李穡判三司事。

    禹玄寶尹珍安宗源爲贊成事。

    ○遣使入朝于明。

    至遼東。

    不納而還。

     遣密直趙琳。

    告誅林廉。

    請復通朝聘。

     二月。

    納安氏爲賢妃。

    妓小梅香燕雙飛。

    並爲翁主。

     妃。

    定妃兄判書淑老之女也。

    納時幣布七千五百匹。

    白金千五百兩。

    他物稱是。

     修漢陽重興城。

     禑與崔瑩。

    謀攻遼。

    發京城坊裡軍修之。

    欲移子昌及諸妃。

     帝詔立鐵嶺衛。

    遣密直提學樸宜中。

    辨之。

     帝命戶部移咨。

    鐵嶺迤北迤西迤東元屬開元所管軍人漢人女眞達達高麗。

    仍屬遼東道。

    遂遣宜中表請曰。

    鐵嶺迤北。

    歷文高和定鹹等諸州。

    以至公嶮鎭。

    自來係本國之地。

    至遼乾統七年。

    東女眞作亂。

    奪據鹹州迤北之地。

    睿王告遼。

    請討克復。

    築鹹州及公嶮鎭等城。

    至元戊午。

    本國叛民趙暉等。

    以和州迤北降元。

    聞知金朝遼東鹹州路〈盛京志今鐵嶺縣卽遼鹹州界〉附近瀋州。

    〈遼金之瀋州卽今奉天府。

    〉有雙城縣。

    〈遼雙州之雙城縣今在鐵嶺縣西南。

    〉因本國鹹州近處和州有舊築小城二座。

    矇矓奏請。

    遂將和州。

    冐稱雙城。

    以暉爲揔管。

    至正十六年。

    申達元朝。

    和州迤北。

    還屬本國。

    今奉鐵嶺迤北迤東迤西元屬開元所管軍民。

    仍屬遼東。

    鐵嶺距王京纔三百裡。

    公嶮鎭限邊界。

    非一二年。

    乞使數州之地。

    仍屬下國。

    〈按。

    明祖已平北胡。

    思欲廣土。

    侵奪來廷之小國。

    已甚不韙。

    惟我東方。

    自檀箕開國。

    歷世傳統。

    異於諸夷部落聚散之無常。

    爲中國者。

    惟當施以懷柔之道而已。

    不必勤遠畧而失其心也。

    漢置四郡。

    唐滅麗濟。

    旋不能守。

    則徒爲夷貊之所咲耳。

    顧何益哉。

    明祖動遵古昔。

    而鐵嶺立衛之事。

    與聖王務德不務地之意。

    何其不相似也。

    或雲。

    此時我聖祖威德日盛。

    忌功者謀欲傾陷。

    慫惥上國。

    故令生事於本國。

    以後日彜初事觀之。

    是亦或然者也。

    明祖之旋罷者。

    又非其本志可知。

    按盛京志。

    鐵嶺故城。

    在今治南五百裡高麗界。

    洪武二十一年。

    設衛於彼。

    二十六年。

    移置今地。

    今地卽今瀋陽北鐵嶺縣也。

    鐵嶺之名。

    將以我鐵嶺而因以名之也。

    原始以言之。

    則遼河以東烏喇以南。

    本皆我地。

    而高麗以後。

    始以豆滿鴨綠爲一大鐵限徑界。

    不難辨矣。

    〉 三月。

    幸壺串。

     初。

    禑起樓於壺串。

    作樓船。

    極其侈大。

    名猉麟奉天。

    與諸嬖同乘。

    張水戱以爲常。

    甞與燕雙飛。

    共衣繡龍衣。

    佩弓吹笛。

    並轡而出。

    人不能辨。

    時禑在樓船。

    恣爲雜戱。

    按釰辟人。

    乘醉拔釰。

    欲刺左右。

    左右皆散。

    篙工二人獨在。

    禑欲刺之。

    釰墜地不及。

    後取潘福海駿馬騎之。

    判書宋贇曰。

    福海所難馭也。

    禑怒殺贇。

    甞獨坐不寐曰。

    父王夜寢被弑。

    吾甚戒之。

    其狂惑如此。

     納崔氏爲寧妃。

    封申氏爲正妃。

     崔氏。

    瑩之女。

    禑欲納之。

    瑩涕泣固拒不得。

    遂冊寧妃。

    府曰寧惠。

    申氏。

    雅之女。

    前此已納。

    至是封正妃。

    自李謹妃以下。

    崔寧妃盧毅妃崔淑妃姜安妃申正妃趙德妃王善妃安賢妃及小梅香燕雙飛七點仙三翁主諸殿供上甚繁。

    常滿庫之布。

    一月用三千九百匹。

    以倉庫俱竭。

    預徵三年貢。

    猶不足。

    又加橫斂。

    時全慶爲倭巢。

    而西北方虞割地。

    京輔交廣。

    困於修城。

    西海平壤。

    迎候西獵。

    八道騷然。

    民失農業。

    中外之?。

    甚於林廉時矣。

     殺公山府院君李子松。

     子松詣崔瑩。

    力言攻遼之非。

    瑩托以黨附林堅味。

    杖流。

    尋殺之。

    子松淸廉。

    國人注意爲相。

    及死。

    莫不悲之。

     遼東遣使。

    告立鐵嶺衛。

    禑徵諸道兵。

    遂如西海道。

     遼東都司遣指揮二人。

    以兵千餘至江界。

    立鐵嶺衛。

    設鎭撫等官。

    自遼東至鐵嶺。

    置七十站。

    站置百戶。

    禑聞之泣曰。

    群臣不聽吾攻遼之計。

    使至此。

    遼東遣百戶王得明。

    告立衛。

    禑不見。

    遂徵八道兵。

    令臣僚皆着元冠服。

    於是。

    城中編髮胡服者已多。

    宥境內。

    如西海道。

    寧妃及崔瑩從之。

    徙世子及諸妃于漢陽山城。

    命禹玄寶。

    留守京城。

    發五部丁夫爲兵。

    名爲西獵海州白沙汀。

    實欲攻遼也。

    未幾。

    以倭冦漸逼。

    令子昌等還開京。

     夏四月。

    次平壤。

    以崔瑩爲八道都統使。

    曺敏修爲左軍都統使。

    我太祖爲右軍都統使。

    領諸軍侵遼東。

     乙巳朔。

    禑次鳳城。

    〈今鳳山。

    〉召瑩及我太祖曰。

    寡人欲攻遼陽。

    卿等宜盡力。

    太祖陳四不可曰。

    以小逆大一。

    夏月出師二。

    擧國遠征。

    倭乘其虛三。

    時方暑雨。

    弓弩膠解。

    大軍疾疫四。

    禑頗然之。

    瑩啓毋納他言。

    禑召太祖曰。

    業已興師。

    不可中止。

    太祖曰。

    必欲成大計。

    宜待秋出師。

    禾穀被野。

    可以皷行而進。

    今出師非時。

    雖拔遼東。

    雨水方降。

    軍不得前。

    師老糧匱。

    祗速禍耳。

    禑不聽曰。

    卿不見李子松耶。

    太祖曰。

    子松雖死。

    美名垂於後世。

    臣等雖生。

    已失計矣。

    退而涕泣曰。

    生民之禍。

    自此始矣。

    丁未。

    禑次平壤。

    督徵兵。

    作浮橋于鴨綠江。

    又發僧爲兵。

    加瑩八道都統使。

    曺敏修將左軍。

    以沈德符李茂王安德李承源樸葳崔雲海慶儀崔鄲崔公哲趙希古安慶王賓十二元帥屬焉。

    我太祖將右軍。

    以鄭地池湧奇皇甫琳李彬具成老尹虎裵克廉樸永忠李和李豆蘭金賞尹師德慶補李元桂李乙珍金天莊十六元帥屬焉。

    左右軍共三萬八千八百三十人。

    傔一萬一千六百三十四人。

    馬二萬一千六百八十二匹。

    號十萬。

    壬戌發平壤。

    瑩請往督之。

    禑曰。

    卿行則寡人誰與。

    與瑩留平壤。

    遙授節制。

    禑日夜縱樂於大同江。

    張胡樂于浮碧樓。

    自吹胡笛。

    崔瑩領軍士。

    出入吹笛。

    君臣荒淫。

    百姓?咨。

    有人自泥城來曰。

    遼東兵皆赴伐胡。

    城中但有一指揮。

    大軍至。

    不戰而下。

    瑩大喜。

    厚賜之。

    〈按松都雜記。

    曺子義。

    敏修之宗人。

    善持論。

    托憤攻遼之非。

    盛夏燒積柴。

    裸體炙之曰。

    炙崔瑩之頭。

    與國人共食。

    繼之以哭。

    然攻遼非瑩之實意雲。

    〉沈氏光世曰。

    麗自元宗事元。

    世結舅甥之好。

    大明初興。

    恭愍雖以義主事之。

    一時議論。

    多以不可輕絶北元爲言。

    事明事元。

    互相詆斥。

    及崔瑩當國。

    適因鐵嶺衛之擧。

    遂倡事元攻遼之議。

    竟至易命。

    愚聞諸秘史於先正。

    當時。

    我太祖功名日盛。

    且有李氏當王之說。

    瑩實忌之。

    而無辭加罪。

    因使攻遼。

    使得罪於上國。

    因以除之。

    遂生此計雲。

    噫安有空國授兵。

    欲危人以自安。

    而不反中其禍者乎。

    無乃耄昏而然耶。

    〈按。

    麗末史雖多諱秘。

    不得其詳。

    以其見于事者言之。

    崔瑩之攻遼。

    牧隱之督昌親朝。

    此其不可已者乎。

    後來彜初事。

    亦甚可疑。

    彜是尹有麟之從弟也。

    於是。

    金宗衍逃。

    有麟自殺。

    實有是事可知矣。

    當時。

    太祖威名日盛。

    國中之力。

    無以抑遏。

    故其綢繆謀議。

    無所不至。

    噫其於天命之有歸何哉。

    〉 停洪武年號。

    復胡服。

    ○倭入椒島。

     時。

    京城丁壯皆從軍。

    惟餘老弱。

    每夜烽火屢擧。

    京城單虛。

    人情危懼。

    莫保朝夕。

     是月。

    明遣藍玉。

    擊北元滅之。

     元主脫古思帖木兒走。

    爲也速疊兒所殺。

    其部屬奔散。

    後裔因微雲。

     太白晝見。

    ○五月甲戌朔。

    日食。

    ○左右軍渡鴨綠江。

    進屯威化島。

     庚辰。

    左右軍渡江。

    屯威化島。

    〈在今義州府十七裡許鴨綠江中周四十裡。

    〉亡卒絡繹於道。

    禑令所在斬之。

    不能禁。

    甲申。

    泥城元帥洪仁桂。

    江界元帥李薿。

    先入遼東境。

    殺掠而還。

     大同江水赤濁。

    ○左右軍都統使請班師。

    不許。

     左右都統使上書曰。

    臣等乘桴過鴨江。

    前有大川。

    因雨水漲。

    留屯中洲。

    徒費糧餉。

    自此去遼東多巨川。

    似難利涉。

    以小事大。

    保國之道。

    樸宜中奉表啓禀。

    策甚善也。

    今不俟命。

    遽犯大邦。

    非宗社之福。

    況今暑雨。

    士馬俱憊。

    驅而赴堅城之下。

    戰必不勝。

    糧餉不給。

    進退惟谷。

    將何以處之。

    乞命班師。

    禑不聽。

    崔瑩督令進兵。

    時亡元餘孽。

    遁逃沙漠。

    徒立虛號。

    瑩遣裵厚。

    約與爲援。

    夾攻遼東。

    其慮事粗畧如此。

     我太祖以諸軍還自威化島。

     乙未。

    軍中訛言。

    太祖率麾下向東北面。

    軍中洶洶。

    敏修馳詣太祖營。

    涕泣曰。

    公去矣。

    吾儕安往。

    太祖乃諭諸將曰。

    若犯上國之境。

    獲罪天子。

    禍立至矣。

    盍除君側之惡。

    以安生靈乎。

    諸將皆曰。

    社稷安危。

    在公一身。

    敢不從命。

    於是。

    回軍渡鴨綠江。

    太祖乘白馬。

    禦彤弓白羽箭。

    立於岸。

    遅軍畢渡。

    軍中望見相謂曰。

    古今來世。

    安有如我公者。

    時霖雨數日。

    水不漲。

    師旣渡。

    大水驟至。

    全島墊沒。

    人皆神之。

    先是。

    童謠有李元帥救濟蒼生之語。

    〈童謠曰。

    西京門外火光。

    安州城外煙光。

    往來其間。

    李元帥願言救濟蒼生雲。

    〉未幾。

    有是變。

    又有木子得國之語。

    軍中皆歌之。

    丁酉。

    我定宗與兄芳雨。

    自禑所奔軍前。

    〈時。

    神懿王後神德王後。

    在抱川田莊。

    太宗在京聞變。

    走馬至抱川。

    奴僕盡逃。

    太宗陪奉兩後。

    向東北而行。

    〉時禑在成川溫泉。

    聞大軍已至安州。

    馳還。

    諸將請急追。

    太祖曰。

    速行必戰。

    多殺人矣。

    每戒軍士。

    汝輩若犯乘輿。

    予不爾赦。

    奪民一瓜。

    亦當抵罪。

    沿途射獵。

    故緩師行。

    己亥。

    禑至平壤。

    收貨寶。

    渡大同江。

    從間道。

    晝夜疾馳。

    辛醜詰朝。

    還京。

    入花園。

    從者纔五十餘騎。

    自西京至京城。

    從禑臣僚及人民。

    以酒漿迎謁大軍者。

    絡繹不絶。

     六月朔。

    我太祖以諸軍入京城。

    執侍中崔瑩。

    流之。

     癸卯朔。

    諸軍屯近郊。

    啓請誅瑩。

    甲辰。

    禑遣密直副使陳平仲諭之曰。

    受命出疆。

    旣違節制。

    稱兵向闕。

    又犯綱常。

    君臣大義。

    卿豈不知。

    疆域受於祖宗。

    豈可與人。

    興兵拒之。

    我謀於衆。

    雖指崔瑩爲辭。

    瑩之捍衛勤勞。

    卿等所知。

    敎書到日。

    毋執迷吝改。

    共保富貴。

    又遣偰長壽。

    賜諸將酒。

    欲知其意。

    諸將進屯都門外。

    東北面人及女眞。

    聞太祖回軍。

    來奔者千餘人。

    禑發金帛。

    募兵得數十人。

    皆倉庫奴隷。

    徵兵諸道。

    入援。

    聚車塞巷。

    削敏修等官爵。

    以瑩及禹玄寶。

    爲左右侍中。

    宋光美爲贊成事。

    牓市執敏修等諸將。

    勿論官私奴。

    大加爵賞。

    乙巳。

    太祖自崇仁門入。

    左軍自宣義門入。

    〈松京羅城西門世稱五正門。

    〉柳蔓殊先入。

    太祖曰。

    蔓殊目大無光。

    膽小人也。

    必敗。

    果然。

    太祖解鞍放馬。

    及蔓殊奔還。

    太祖堅卧帳中。

    左右再三白之。

    始徐起進膳。

    命鞁〈音避鞍鞁〉馬整兵將發。

    有矮松在百步許。

    太祖欲蔔勝兆。

    以一衆心。

    遂射松株。

    一矢立斷。

    軍士皆賀。

    與左軍掎角而進。

    都人男女。

    爭持酒漿迎勞。

    挽開車路。

    老弱登城歡呼。

    敏修建黑大旗。

    至永義署橋。

    〈在松京北部報恩洞口。

    〉瑩與內願堂僧玄機等距戰。

    俄而太祖建黃龍大旗。

    由善竹橋。

    〈在松京東部。

    〉登男山。

    〈在北部。

    〉塵埃漲天。

    皷鼙震地。

    評理安沼。

    率精兵先據男山。

    望旗奔潰。

    瑩知勢窮。

    奔還花園。

    憤甚。

    以槊洞貫守門者而入。

    太祖遂登巖房寺北嶺。

    使吹大螺一通。

    進圍花園數百重。

    大呼請出瑩。

    每征討。

    太祖獨用螺。

    都人聞螺聲。

    皆喜太祖軍已至矣。

    禑與寧妃及瑩。

    在八角殿。

    諸軍毀垣闌入。

    郭忠輔直入殿中索瑩。

    禑執瑩手泣別。

    瑩再拜而出。

    太祖謂瑩曰。

    若此事變。

    非吾本心。

    攻遼之擧。

    非惟逆大義。

    國危民勞。

    怨寃至天。

    故不得已焉。

    好去好去。

    相對而流涕。

    遂流于高峯。

    初瑩欲囚赴征諸將妻子。

    事迫未果行。

    李仁任甞言。

    李判三司得爲國主。

    瑩聞之甚怒。

    而不敢言。

    至是歎曰。

    仁任言誠是矣。

    兩都統及三十六元帥。

    詣闕拜謝。

    還軍門外。

    未幾。

    移瑩合浦。

    時帝聞禑犯順。

    將征之。

    親蔔太廟。

    方緻齋。

    及聞還軍。

    卽罷齋雲。

     復行洪武年號。

    禁胡服。

    ○我太祖爲右侍中。

    曺敏修爲左侍中。

    趙浚簽書密直兼大司憲。

     太祖甞與浚論事大悅。

    待之如舊識。

    及回軍。

    擧用之。

    事無大小。

    悉咨之。

    浚與鄭道傳。

    傾心嚮附。

    浚以經濟自任。

    知無不言。

     禑遜于江華。

    子昌卽位。

     丙午。

    諸將會議興國寺。

    典校副令尹紹宗。

    懷霍光傳以獻。

    太祖令趙仁沃讀而聽之。

    是夜。

    禑與?竪八十餘人皆甲。

    馳至我太祖及曺敏修邊安烈第。

    皆屯軍門外。

    不在家。

    故不得害而還。

    己酉。

    諸將請悉出宮中兵仗鞍馬。

    庚戌。

    又請出寧妃。

    禑不聽。

    於是。

    諸將領兵守闕。

    請禑如江華。

    禑不得已乃出。

    執鞭據鞍曰。

    今日已暮矣。

    左右俯伏泣下無應者。

    遂與寧妃及燕雙飛。

    出會賓門。

    向江華。

    禑在位十四年。

    後一年死。

    年二十五。

    百官奉傳國璽。

    置定妃殿。

    敏修議立君。

    韓山君李穡曰。

    當立前王之子。

    辛亥。

    奉定妃敎。

    立昌爲王。

    時年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