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田多寡。
惟視戶之大小。
和寧於道內。
地廣而饒。
皆爲吏民地祿。
而其地稅官不得收。
取民不均。
餉軍不足。
今後一以耕田多寡科稅。
以便公私。
軍民非有統屬。
難以相保。
是以先王丙申之敎。
以三家爲一戶。
統以百戶。
統主隷於帥營。
無事則三家番上。
有事則俱出。
事急則徵發家丁。
誠爲良法。
近來法弊。
無所維繫。
每至徵發。
散居之民。
逃竄山谷。
難以招集。
今又旱飢。
民心益離。
彼用錢糓。
招納窮民。
旣無恒心。
又皆雜類。
彼此觀望。
惟利之從。
乞依丙申之敎。
更定軍戶。
使有統屬。
固結其心。
民之休戚。
係於守令。
軍之勇怯。
在於將帥。
今爲郡縣者。
出於權幸之門。
恃其勢力。
不謹其職。
軍觖其需。
民失其業。
戶口消耗。
府庫虗竭。
乞自今公選廉謹正直者。
俾之臨民。
又擇堪爲將帥者。
俾之揔戎。
遣贊成金庾密直李子庸等。
入朝于明。
明流之。
遣贊成金庾密直李子庸賀節。
請謚承襲。
前此遼東阻搪。
故令庾等航海而往。
海道險惡。
不及期。
旣至。
帝以後期。
下法司流之。
大理遣譯者張伯。
諭本國曰。
前五年未盡歲貢馬五千匹金五百斤銀五萬兩布五萬匹。
一發將來。
乃爲誠意。
方免他日取使者之兵。
於是。
令兩府百官。
議歲貢。
皆以一遵帝旨爲言。
乃置進獻盤纏色。
九月。
日本歸被擄人。
前後得還者數百人。
倭陷淮陽府。
時。
倭自江陵道。
闌入交州道。
陷淮陽平康等邑。
京城戒嚴。
徵平壤西海道精兵入衛。
遣南佐時崔公哲鄭承可等擊之。
相繼敗績。
賊進陷春州。
入據淸平山。
命禹仁烈擊之。
賊轉入安邊歙谷。
四出虜掠。
東路騷然。
冬十一月。
遣評理洪尙載等。
賀正于明。
○設鎭兵法席于中外佛寺。
是時。
倭患日甚。
朝廷無他方畧。
以徐師昊碑後兵革不息。
水旱相仍。
踣之。
又設鎭兵法席于中外佛寺。
凡百五十一所。
供費不可勝計。
甲子十年春正月。
宰樞祭于惠明殿。
禑無度日甚。
率?官宮妾。
馳騖東西。
不避風雨。
不擇晨昏。
倐往忽來。
宿衛之士。
莫知所之。
或與諸嬖。
日中野合。
或同川而浴。
淫褻嬉戱。
或馳突市肆。
梃擊人爲樂。
人爭避之。
道路爲空。
常至百工家。
效其所爲。
無不精巧。
喜着白草笠。
奴隷之惡少者效之。
詐稱大家。
因以劫掠。
或早出。
百官衙會。
失禑所之。
遂罷朝。
諫官臺省。
交章屢諫而皆不聽。
宰樞以禑狂妄不似人。
爲祭于惠明殿〈恭愍眞殿〉及玄陵以禱之。
二月。
畋于壺串。
禑召禮務佐郞李汝良曰。
汝等慮予單騎出遊。
令百官扈從。
禮則然矣。
予深居九重。
忽忽無聊。
出遊以遣寂寥耳。
各司公務浩繁。
宜各治事。
遂畋于壺串。
〈牧塲在臨津西北距開京二十裡。
〉自是無日不畋。
而憚百僚扈從。
輒令止之。
後夜還。
笙歌皷舞。
爲巫覡戱。
歎曰。
人生世間如草露。
泫然流涕。
三月。
判厚德府事韓脩卒。
脩學行爲世所重。
且善草隷。
謚文敬。
〈有柳巷集行世。
〉 夏四月。
地震。
○五月。
遣使如遼東。
遣禮儀判書金進宜。
貢馬一千匹。
尋遣判事張方平。
又進二千匹。
以金銀非土産。
遣司僕正崔涓。
請減數。
都司奏于帝。
以馬代輸。
每銀三百兩準馬一匹。
金五十兩準馬一匹。
〈按明史藁。
遼東守將唐勝宗。
爲之請。
帝許之。
〉 秋七月。
倭冦永同朱溪等縣。
○遣政堂文學鄭夢周等。
賀節于明。
且請承襲及謚。
時與大明構釁。
使臣多被流。
至是。
當遣賀聖節。
使人皆憚行?避。
擬遣密直陳平仲。
平仲賂林堅味得免。
遂遣夢周。
禑召面諭曰。
邇來我國見責朝廷。
皆大臣過也。
卿博通古今。
且悉予意。
今命卿。
卿意如何。
對曰。
君父之命。
水火尙不避。
況朝天乎。
然我國距南京八千裡。
除候風渤海。
實九十日程。
今去聖節纔六旬。
脫候風浹旬。
則餘日僅五十。
此臣恨也。
禑曰。
何日就道。
對曰。
安敢留宿。
遂行。
及至。
帝覽表曰。
爾國陪臣。
必相托不肯來。
日迫乃遣爾也。
爾非往者以賀平蜀來者乎。
夢周悉陳其時船敗狀。
帝曰。
然則應解華語。
特賜慰撫。
九月。
以崔瑩爲侍中。
李成林守侍中。
?者金實爲贊成事商議。
實坐都堂署事。
?者拜相。
前此未有也。
瑩謂實曰。
王一月六衙日。
今但二衙日。
每不視朔。
使百官未知班次。
須啓視朝。
實以告。
禑不報。
冬十月。
北元遣使來。
至和寧府。
遣人諭還之。
○閏月。
遣使入貢于明。
時。
財用匱竭。
復置進獻盤纏色。
依勑進五歲貢。
金五百斤內。
解送九十六斤十四兩。
餘折準馬一百二十九匹。
銀五萬兩內。
解送一萬九千兩。
餘折準馬一百四匹。
布五萬匹內。
解送白苧黑白麻布數足。
馬五千匹內。
已解送遼東四千匹。
今解送千匹。
時奉使者多憚不行。
附勢求免。
連山君李元紘。
銀川君趙琳。
俱以散官行。
倭冦長淵縣。
元帥王承寶。
與戰敗績。
○十一月。
冊院婢龍德。
爲淑妃。
龍德〈一名加也隻〉通濟院婢。
書雲正崔天儉妾出也。
初以盧氏宮人見幸。
寵踰盧氏。
遂冊妃。
以天儉爲密直使。
母封翁主。
天儉暴貴。
賂遺輻湊。
恣行不法。
以崔瑩判門下府事。
林堅味爲侍中。
先是。
瑩謝病不起。
又封上都統使印。
乞釋兵柄。
禑慰勉令視事。
瑩赴都堂。
極言諸相侵奪兼幷之害。
遂具禁約共署之。
目諸相曰。
後復有如前日者乎。
又曰。
予旣老矣。
昧於事理。
所行有不合義者。
請勿含默。
以警老人。
禑畋遊。
夜深乃還。
瑩聞之淚盈睫。
因?者李匡。
告曰。
今倭冦蠶食。
田制日紊。
民生困悴。
喪邦無日。
不與大臣圖議國政。
昵比群少。
遊田無度。
臣將安仰乎。
匡入告。
禑赧然曰。
謹聞敎矣。
復判門下府事。
遼東遣兵至北靑。
萬戶金得卿擊敗之。
時。
遼東都司聞北元使在和寧。
遣女眞千戶白把把山。
率七十餘騎奄至。
得卿引兵陽避之。
乘夜焚其營。
擊斬四十人。
把把山遁去。
十二月。
帝流本國遼東行禮使金九容于大理衛。
道卒。
先是。
遼東都指揮梅義。
紿我人曰。
我於爾國事。
每盡心。
爾國何不一緻謝。
宰相聞而信之。
以九容爲行禮使。
奉書至遼東。
揔兵潘敬葉旺與義曰。
人臣義無私交。
何得乃爾。
遂執歸京師。
帝責貢馬不至。
命流大理衛。
行至瀘州永寧縣病。
臨卒有詩曰。
良馬五千何日到。
桃花關外草芊芊。
國人聞而憐之。
〈有惕若齋集行於世。
〉 乙醜十一年春二月。
納判書王興女。
爲善妃。
興將以女妻邊安烈子。
禑欲取之。
曺敏修曰。
安烈爲國名將。
今奪其婦。
將臣孰不解體。
不聽。
如興第脅納。
盜殺北靑萬戶金得卿。
初得卿之斬女眞。
承堂帖而爲之。
至是。
遼東詰之。
乃執得卿歸。
林堅味恐事發。
憂懼。
提學河崙。
密謂堅味曰。
事貴從權。
今西北倭冦充斥。
豈無遇賊死者乎。
堅味大喜。
使盜候得卿至鐵州。
中夜殺之。
以遇倭聞。
三月。
畋于海州。
禑至海州。
與諸嬖遊戱。
射鹿墜馬。
絶而復蘇。
時自京城至海上。
供給之車。
絡繹不絶。
寺人內竪。
恃寵縱暴。
折辱按廉守令。
西海吏民。
不堪荼毒。
皆散走。
然禑樂而忘返。
崔瑩諫之。
乃還至延安府。
大雨雹。
從者暴露。
牛馬道死相望。
夜還王興第。
姜仁裕與妻祭松嶽。
王親吹笛張樂。
迎于賞春亭。
沉醉夜還。
路逢前郞將全成吉。
撲殺之。
澄波渡黃濁三日。
○設成均試取士。
初。
德宗設國子試。
恭愍王廢之。
至是復設成均試。
代言尹就掌試。
皆取勢家乳臭之童。
時人譏之。
以爲粉紅榜。
兒童好着粉紅衣故也。
後東堂試。
廉國寶鄭夢周典擧。
盧妃弟龜山。
童騃不辨魚魯。
?者李匡從者文胤慶。
竊書其友策。
遂幷取之。
從禑旨也。
崔瑩戱人曰。
前月監試。
棄寒士取昏童。
緻天大雹。
殺我麻。
今東堂學士。
復緻何等天變耶。
夏四月。
大雨雹。
大如拳。
數日乃消。
帝放還金庾等。
帝甞疑高麗貳於北元。
偶獲濟州漂流人。
得囊中書記洪武號。
帝始信東國奉行正朔。
自鄭夢周陳奏以後。
勑還前後拘留行人金庾洪尙載李子庸周謙黃陶裵仲倫等。
許通朝聘。
子庸道死。
倭冦交州道。
○五月。
置兵船於醜山島。
倭賊常由醜山島〈在今寧海府東十裡〉入冦。
慶尙道都廵問使尹可觀。
聞于朝。
爲置船卒。
自後倭患稍息。
銷兵器廢棄者。
爲農器。
開屯田。
以贍軍食。
可觀淸儉。
秋毫不取。
不近聲妓。
及還。
鞍勒破缺。
以麻繩補之。
六月。
太白經天。
○秋七月。
地震。
地震聲如陣馬之奔。
墻屋頹圮。
松嶽西嶺石崩。
禑曰。
此地震。
無乃天欲陷遼東耶。
諫官稱病不視事。
時。
禑遊畋日甚。
左司議李至上?諫。
禑大怒曰。
時方危亂。
此輩不欲吾習馬。
不忠孰甚。
遂悉?諫官名。
以藏曰。
此輩可使防倭。
由是。
諫官多謝病。
八月。
鷄林君李達衷卒。
達衷性剛直有鑑識。
甞見我太祖。
謂桓祖曰。
此子誠異人。
非公所及。
因以子孫屬之。
及太祖開國。
其子犯死罪。
太祖思其父之屬。
特赦之。
其詩文大爲李齊賢所稱賞。
〈有霽亭集行世。
〉 九月。
帝遣國子監學錄張溥典簿周倬等。
賜先王謚。
冊禑爲王。
賜敬孝王謚恭愍。
冊禑爲王。
時我太祖及崔瑩威名。
聞上國。
溥等至境。
問太祖安否。
故以太祖出東北面。
瑩出屯于郊。
使之不見。
禑專事馳聘。
不閑禮度。
使臣之來。
國人憂之。
禑動止中節。
人皆喜悅。
溥等亦曰。
所聞異於所見。
溥問徐師昊所立碑。
命立之。
禑及受冊。
焚黃于太廟。
緻膰于溥。
溥躬迎以受。
密直具鴻。
緻膰于倬。
倬方食。
鴻置廚而還。
倬大怒曰。
鴻罪有三。
王以天子之命告廟。
禮也。
緻膰使臣。
亦禮也。
膰肉至。
則雖天子之尊。
盛服躬迎。
況其他乎。
今不我告。
而置諸廚。
如禮何。
法當誅。
張子溫曰。
鴻武人。
不知禮也。
倬乃止。
溥等謁文廟。
召生員孟思誠講詩。
倬求見祀典。
乃書社稷籍田風雲示之。
倬加以忠臣烈士孝子順孫義夫烈婦。
使並祭之。
往觀社稷壇。
責其不營齋舍。
欲觀城隍。
朝議不可使登高遍瞰國都。
紿以凈事色爲城隍。
示之。
乃醮星所也。
倬語河崙雲。
詔天下。
於皇太子箋文稱臣。
汝國當欽依。
自是。
箋文始稱臣。
溥等還。
禑餞于西普通院。
執巵謂倬曰。
不糓權署東藩十餘年。
迄未受天子明命。
恒隕越于下。
今者感戴皇恩。
雖死無恨。
言與淚俱下。
倬歎之。
極歡而罷。
禑贐物。
幷不受。
但受朝臣贈行詩而歎曰。
東方有人矣。
遣曺敏修等。
入謝于明。
請曆日〈二字缺〉符驗八道。
皆許之。
○我太祖大破倭賊于鹹州。
殲之。
倭賊百五十艘。
冦鹹州洪原北靑哈蘭北等處。
殺虜人民殆盡。
元帥沈德符洪徵安柱等。
與戰于洪原之大門嶺〈在今縣東三十裡〉北。
皆大敗。
太祖請往擊之。
至鹹州。
直至賊所。
屯兎兒洞。
〈在今鹹興府北九十裡。
〉伏兵於洞左右。
賊遙聞螺聲。
大驚曰。
此李〈太祖舊號〉硨磲螺也。
太祖帥李豆蘭高呂趙英珪安宗儉韓那海等百餘騎。
按轡徐行。
過其間。
賊見兵少行緩。
不測所爲。
不敢擊。
太祖令解倭語者呼謂曰。
今主將卽李萬戶也。
汝其速降。
否則悔無及矣。
賊酋對曰。
惟命是從。
方與其下議降。
太祖曰。
當因其怠而擊之。
使豆蘭等。
引緻入伏中。
合擊之。
太祖身先士卒衝突。
所向披靡。
賊奔潰。
官軍乘之。
呼聲動天地。
僵屍蔽野塞川。
無一人得脫者。
女眞軍乘勝縱殺。
太祖令曰。
賊窮可哀。
其勿殺。
遂盡生擒其餘衆。
禑賜太祖定遠十字功臣號。
遣使入謝于明。
○冬十月。
知門下事金斯革卒。
斯革與倭戰。
數有功。
謚忠節。
十二月。
冊姜氏爲安妃。
婢鳳加伊妓七點仙。
並爲翁主。
姜氏。
判事仁裕之女。
鳳加伊。
李仁任之婢也。
仁任獻之。
寵甚。
封肅寧翁主。
除其父趙英吉。
爲典農副正。
七點仙爲寧善翁主。
國人驚駭。
以李穡爲檢校侍中。
丙寅十二年春正月。
白虹貫日。
○判昌德府事權玄龍卒。
玄龍膂力絶倫。
所向無前。
時號萬人敵。
又有保安君樸壽年驍健善戰。
時稱勇將。
是年卒。
二月。
遣使入請于明。
遣鄭夢周。
請便服及群臣朝服便服。
仍乞蠲減歲貢。
夢周奏對詳明。
得除五年貢未納者及增定歲貢常數。
帝降旨曰。
朕起草萊。
王顓之王三韓。
始其祖弑君。
至斯四百六十七年。
今善貢於我。
卽推誠以待。
豈期恭愍膺弑君之愆。
難逃好還之道。
則弑矣。
弑者欲掩己惡。
殺我行人。
旣復數請約束。
朕皆不允。
正爲守分也。
請之不已。
朕強從之。
不一二年違約。
又不三年如約。
又不二年訴難。
嗚呼。
朕觀三韓。
於四海內。
非下下國。
何正性不常。
歲貢之設。
中國豈倚此爲富。
不過知三韓之誠詐耳。
今削去歲貢。
三年一朝。
貢良騎五十匹。
以資鍾山之陽牧馬之郡。
永相保守。
以此約爲驗。
以鄭地爲四道都指揮處置使。
初。
禑遣金寶責地曰。
卿主海道。
倭冦侵擾。
未能掃平。
罪實在卿。
地頓首謝。
及拜是職。
上書自請東征曰。
近中國聲言征倭者。
幷我境分泊戰艦。
則非惟支待爲艱。
亦恐覘我虗實。
倭非擧國爲盜。
其叛民據對馬一歧諸島。
近我東鄙。
入冦無時。
若聲罪大擧。
先攻諸島。
覆其巢穴。
又移書日本。
盡刷漏賊。
使之歸順。
則倭患可以永除。
中國之兵亦無因而至矣。
今之水軍。
皆善水戰。
非辛巳東征蒙漢兵不習舟楫之比。
若順時候風而動。
則易以成功。
但船久則朽。
師老則疲。
且今船卒困於徭賦。
日思逃散。
宜乘此機。
決策蕩平。
不可遅疑。
〈按。
麗末倭患。
非擧國爲盜。
特其跳梁小冦。
而搶掠垂四十年者。
籌畫之士無一良謀。
不得其制勝之術也。
彼乘船出沒。
鬼來神往。
倐東忽西。
欲盡沿海而守之。
則力分而勢弱。
又迫戰于海上。
則勝負未可必。
其勢必乘入冦巢穴空虛之時。
潛引大兵。
直擣根本。
然後可以得志矣。
鄭地先攻諸島之策。
實得制倭之良法。
不惟爲當時必可行之法。
後來禦倭者。
皆所當知也。
對馬島與我最近。
去邊海四百八十裡。
爲便風半日程。
又其東一歧島亦四百八十裡。
又其東藍島平戶島五島等諸島列峙。
皆不滿一日程。
其東卽西海九州之地也。
亦不滿一日程。
來冦我邊者。
皆九州諸島之賊。
而九州諸島之往來我國者。
非由馬島。
無他路矣。
是以馬島爲其要衝咽喉之地。
而諸島之入冦。
皆馬倭爲之倀也。
若殄滅此島。
懾伏其心。
則諸島之倭。
失其所恃。
而無以肆其毒矣。
鄭地此策。
後四年樸葳用之。
而倭冦帖息。
其效可立而見矣。
我世宗己亥。
亦用此策。
而取效於一時。
中宗庚午之變。
黃衡欲搗馬島。
而其計不遂。
至今識者恨之。
宣祖壬辰之亂。
帝勑有諭琉球暹羅直搗巢穴之語。
縣監邊應井亦上?。
言搗其根本。
而計終不能用。
可勝惜哉。
姜沆看羊錄曰。
己亥三月。
群倭聞天兵及我師聲討馬島。
流言洶洶。
街路喧傳。
而莫有救意。
平義智亦竄身倭京。
無如之何。
是雖一孟浪。
其時賊情。
亦可知矣。
驗旣往之得失。
可爲將來之鑑戒。
〉 畋于西海道。
肅寧翁主及宮女妓生。
皆以男服從行。
禑與鳳加伊。
幷轡馳驅。
禑自吹笛。
婦寺唱歌。
晝夜不輟。
供費鉅萬。
州郡騷然。
凡二十五日而還。
三月。
竄淑妃崔氏于全州。
淑妃寵衰。
肅寧翁主譖淑妃挾媚道爲蠱。
禑大怒。
殺淑妃之母。
流淑妃及其父天儉于全州。
籍沒其家。
尋皆召還。
夏四月。
前三司右使金續命卒。
續命以忠直名。
謚忠簡。
尹桓卒。
桓以武人進。
三爲首相。
封漆原府院君。
家鉅富。
告歸漆原。
歲饑人相食。
散家財賑之。
取貧民稱貸契券。
悉燒之。
時方久旱。
水湧桓田。
浸及人田。
大熟。
慶尙之民。
稱之不已。
五月。
復以策問試士。
○六月。
下廣興倉使羅英烈于獄。
旣而釋之。
時。
英烈頒祿于東江倉。
禑如東江。
使?者安琚語英烈。
賜從行叉魚及養馬冶工等三十人米各一石。
英烈曰。
此倉先王所以祿百官。
不可用以濫賜。
禑大怒。
命琚發倉與之。
囚英烈三日。
釋之。
遣使賀節于明。
評理安翊。
充聖節使。
時奉使人還。
執政視賂多少。
高下其官。
或不如欲。
必中傷之。
以故。
奉使者規免其禍。
不得不貿易。
翊流涕曰。
吾甞以爲。
遣宰相朝聘者。
爲國家耳。
今日乃知爲權門營産也。
秋七月。
遣使耽羅。
領星主王子高鳳禮以還。
時。
朝廷欲取耽羅馬。
此島屢叛。
故遣典醫副正李行等。
領星主等還。
耽羅歸順始此。
八月。
林堅味罷。
以李仁任爲左侍中。
時。
堅味等縱其惡奴。
有良田者。
率以水精木杖而奪之。
其主雖有公券。
莫敢辨。
時人謂之水精木公文。
禑甞調馬花園。
謂左右曰。
將水精木公文。
來制此馬。
禑惡其貪饕。
諷其子?。
堅味托疾乞退。
仁任代之。
國無旬日之儲。
而仁任田園奴婢遍中外。
將相皆出其門。
爭效之。
奪人田民。
不恤國事。
時人目之曰提調奴婢。
加封肅寧翁主。
爲憲妃。
立府曰肅寧。
尋爲德妃。
百官就賀。
熒惑入南鬥。
○遣使入謝于明。
蠲減歲貢也。
冬十二月。
震雷地震。
昏霧四塞。
○明遣使市馬。
索還遼瀋流民。
帝遣指揮高家奴徐質來。
買馬五千匹。
又刷己亥以後遼瀋流民四萬餘戶。
蓋前元瀋陽路達魯花赤咬住等誣告也。
遣典客令郭海龍。
奏小邦馬匹矮小。
何敢受價。
又遣知密直偰長壽。
奏遼瀋流民。
或有一二之來寓。
安有四萬戶之多。
今有李朶裡不歹等三百五十八名發遣。
海龍還傳帝旨曰。
朕懋以誠信相孚。
高麗不能體朕至意。
仍前以物互市。
永爲交易之道。
丁卯十三年春正月。
減百官俸。
○倭冦江華。
都統使崔瑩。
出屯海豊。
○三月。
日有黑子。
○明使徐質。
來督進獻馬。
自明買馬以後。
五千匹定五運。
押送遼東。
其老病矮小者退還。
馬分三等。
上等段二匹布八匹。
中下差減。
六月。
定百官冠服。
用華制。
先是。
本國屢請衣冠制度。
至是。
入朝使偰長壽。
服帝所賜紗帽團領而來。
國人始知冠服之制。
於是。
鄭夢周河崙廉廷秀姜淮伯李崇仁等。
請定百官冠服。
一品至九品。
皆服紗帽團領。
品帶有差。
徐質見之歎曰。
高麗復襲中國冠帶。
天子聞之。
豈不嘉賞。
禑與?者及倖臣。
獨不服。
閏月。
帝下謝恩使張子溫于錦衣衛。
惟視戶之大小。
和寧於道內。
地廣而饒。
皆爲吏民地祿。
而其地稅官不得收。
取民不均。
餉軍不足。
今後一以耕田多寡科稅。
以便公私。
軍民非有統屬。
難以相保。
是以先王丙申之敎。
以三家爲一戶。
統以百戶。
統主隷於帥營。
無事則三家番上。
有事則俱出。
事急則徵發家丁。
誠爲良法。
近來法弊。
無所維繫。
每至徵發。
散居之民。
逃竄山谷。
難以招集。
今又旱飢。
民心益離。
彼用錢糓。
招納窮民。
旣無恒心。
又皆雜類。
彼此觀望。
惟利之從。
乞依丙申之敎。
更定軍戶。
使有統屬。
固結其心。
民之休戚。
係於守令。
軍之勇怯。
在於將帥。
今爲郡縣者。
出於權幸之門。
恃其勢力。
不謹其職。
軍觖其需。
民失其業。
戶口消耗。
府庫虗竭。
乞自今公選廉謹正直者。
俾之臨民。
又擇堪爲將帥者。
俾之揔戎。
遣贊成金庾密直李子庸等。
入朝于明。
明流之。
遣贊成金庾密直李子庸賀節。
請謚承襲。
前此遼東阻搪。
故令庾等航海而往。
海道險惡。
不及期。
旣至。
帝以後期。
下法司流之。
大理遣譯者張伯。
諭本國曰。
前五年未盡歲貢馬五千匹金五百斤銀五萬兩布五萬匹。
一發將來。
乃爲誠意。
方免他日取使者之兵。
於是。
令兩府百官。
議歲貢。
皆以一遵帝旨爲言。
乃置進獻盤纏色。
九月。
日本歸被擄人。
前後得還者數百人。
倭陷淮陽府。
時。
倭自江陵道。
闌入交州道。
陷淮陽平康等邑。
京城戒嚴。
徵平壤西海道精兵入衛。
遣南佐時崔公哲鄭承可等擊之。
相繼敗績。
賊進陷春州。
入據淸平山。
命禹仁烈擊之。
賊轉入安邊歙谷。
四出虜掠。
東路騷然。
冬十一月。
遣評理洪尙載等。
賀正于明。
○設鎭兵法席于中外佛寺。
是時。
倭患日甚。
朝廷無他方畧。
以徐師昊碑後兵革不息。
水旱相仍。
踣之。
又設鎭兵法席于中外佛寺。
凡百五十一所。
供費不可勝計。
甲子十年春正月。
宰樞祭于惠明殿。
禑無度日甚。
率?官宮妾。
馳騖東西。
不避風雨。
不擇晨昏。
倐往忽來。
宿衛之士。
莫知所之。
或與諸嬖。
日中野合。
或同川而浴。
淫褻嬉戱。
或馳突市肆。
梃擊人爲樂。
人爭避之。
道路爲空。
常至百工家。
效其所爲。
無不精巧。
喜着白草笠。
奴隷之惡少者效之。
詐稱大家。
因以劫掠。
或早出。
百官衙會。
失禑所之。
遂罷朝。
諫官臺省。
交章屢諫而皆不聽。
宰樞以禑狂妄不似人。
爲祭于惠明殿〈恭愍眞殿〉及玄陵以禱之。
二月。
畋于壺串。
禑召禮務佐郞李汝良曰。
汝等慮予單騎出遊。
令百官扈從。
禮則然矣。
予深居九重。
忽忽無聊。
出遊以遣寂寥耳。
各司公務浩繁。
宜各治事。
遂畋于壺串。
〈牧塲在臨津西北距開京二十裡。
〉自是無日不畋。
而憚百僚扈從。
輒令止之。
後夜還。
笙歌皷舞。
爲巫覡戱。
歎曰。
人生世間如草露。
泫然流涕。
三月。
判厚德府事韓脩卒。
脩學行爲世所重。
且善草隷。
謚文敬。
〈有柳巷集行世。
〉 夏四月。
地震。
○五月。
遣使如遼東。
遣禮儀判書金進宜。
貢馬一千匹。
尋遣判事張方平。
又進二千匹。
以金銀非土産。
遣司僕正崔涓。
請減數。
都司奏于帝。
以馬代輸。
每銀三百兩準馬一匹。
金五十兩準馬一匹。
〈按明史藁。
遼東守將唐勝宗。
爲之請。
帝許之。
〉 秋七月。
倭冦永同朱溪等縣。
○遣政堂文學鄭夢周等。
賀節于明。
且請承襲及謚。
時與大明構釁。
使臣多被流。
至是。
當遣賀聖節。
使人皆憚行?避。
擬遣密直陳平仲。
平仲賂林堅味得免。
遂遣夢周。
禑召面諭曰。
邇來我國見責朝廷。
皆大臣過也。
卿博通古今。
且悉予意。
今命卿。
卿意如何。
對曰。
君父之命。
水火尙不避。
況朝天乎。
然我國距南京八千裡。
除候風渤海。
實九十日程。
今去聖節纔六旬。
脫候風浹旬。
則餘日僅五十。
此臣恨也。
禑曰。
何日就道。
對曰。
安敢留宿。
遂行。
及至。
帝覽表曰。
爾國陪臣。
必相托不肯來。
日迫乃遣爾也。
爾非往者以賀平蜀來者乎。
夢周悉陳其時船敗狀。
帝曰。
然則應解華語。
特賜慰撫。
九月。
以崔瑩爲侍中。
李成林守侍中。
?者金實爲贊成事商議。
實坐都堂署事。
?者拜相。
前此未有也。
瑩謂實曰。
王一月六衙日。
今但二衙日。
每不視朔。
使百官未知班次。
須啓視朝。
實以告。
禑不報。
冬十月。
北元遣使來。
至和寧府。
遣人諭還之。
○閏月。
遣使入貢于明。
時。
財用匱竭。
復置進獻盤纏色。
依勑進五歲貢。
金五百斤內。
解送九十六斤十四兩。
餘折準馬一百二十九匹。
銀五萬兩內。
解送一萬九千兩。
餘折準馬一百四匹。
布五萬匹內。
解送白苧黑白麻布數足。
馬五千匹內。
已解送遼東四千匹。
今解送千匹。
時奉使者多憚不行。
附勢求免。
連山君李元紘。
銀川君趙琳。
俱以散官行。
倭冦長淵縣。
元帥王承寶。
與戰敗績。
○十一月。
冊院婢龍德。
爲淑妃。
龍德〈一名加也隻〉通濟院婢。
書雲正崔天儉妾出也。
初以盧氏宮人見幸。
寵踰盧氏。
遂冊妃。
以天儉爲密直使。
母封翁主。
天儉暴貴。
賂遺輻湊。
恣行不法。
以崔瑩判門下府事。
林堅味爲侍中。
先是。
瑩謝病不起。
又封上都統使印。
乞釋兵柄。
禑慰勉令視事。
瑩赴都堂。
極言諸相侵奪兼幷之害。
遂具禁約共署之。
目諸相曰。
後復有如前日者乎。
又曰。
予旣老矣。
昧於事理。
所行有不合義者。
請勿含默。
以警老人。
禑畋遊。
夜深乃還。
瑩聞之淚盈睫。
因?者李匡。
告曰。
今倭冦蠶食。
田制日紊。
民生困悴。
喪邦無日。
不與大臣圖議國政。
昵比群少。
遊田無度。
臣將安仰乎。
匡入告。
禑赧然曰。
謹聞敎矣。
復判門下府事。
遼東遣兵至北靑。
萬戶金得卿擊敗之。
時。
遼東都司聞北元使在和寧。
遣女眞千戶白把把山。
率七十餘騎奄至。
得卿引兵陽避之。
乘夜焚其營。
擊斬四十人。
把把山遁去。
十二月。
帝流本國遼東行禮使金九容于大理衛。
道卒。
先是。
遼東都指揮梅義。
紿我人曰。
我於爾國事。
每盡心。
爾國何不一緻謝。
宰相聞而信之。
以九容爲行禮使。
奉書至遼東。
揔兵潘敬葉旺與義曰。
人臣義無私交。
何得乃爾。
遂執歸京師。
帝責貢馬不至。
命流大理衛。
行至瀘州永寧縣病。
臨卒有詩曰。
良馬五千何日到。
桃花關外草芊芊。
國人聞而憐之。
〈有惕若齋集行於世。
〉 乙醜十一年春二月。
納判書王興女。
爲善妃。
興將以女妻邊安烈子。
禑欲取之。
曺敏修曰。
安烈爲國名將。
今奪其婦。
將臣孰不解體。
不聽。
如興第脅納。
盜殺北靑萬戶金得卿。
初得卿之斬女眞。
承堂帖而爲之。
至是。
遼東詰之。
乃執得卿歸。
林堅味恐事發。
憂懼。
提學河崙。
密謂堅味曰。
事貴從權。
今西北倭冦充斥。
豈無遇賊死者乎。
堅味大喜。
使盜候得卿至鐵州。
中夜殺之。
以遇倭聞。
三月。
畋于海州。
禑至海州。
與諸嬖遊戱。
射鹿墜馬。
絶而復蘇。
時自京城至海上。
供給之車。
絡繹不絶。
寺人內竪。
恃寵縱暴。
折辱按廉守令。
西海吏民。
不堪荼毒。
皆散走。
然禑樂而忘返。
崔瑩諫之。
乃還至延安府。
大雨雹。
從者暴露。
牛馬道死相望。
夜還王興第。
姜仁裕與妻祭松嶽。
王親吹笛張樂。
迎于賞春亭。
沉醉夜還。
路逢前郞將全成吉。
撲殺之。
澄波渡黃濁三日。
○設成均試取士。
初。
德宗設國子試。
恭愍王廢之。
至是復設成均試。
代言尹就掌試。
皆取勢家乳臭之童。
時人譏之。
以爲粉紅榜。
兒童好着粉紅衣故也。
後東堂試。
廉國寶鄭夢周典擧。
盧妃弟龜山。
童騃不辨魚魯。
?者李匡從者文胤慶。
竊書其友策。
遂幷取之。
從禑旨也。
崔瑩戱人曰。
前月監試。
棄寒士取昏童。
緻天大雹。
殺我麻。
今東堂學士。
復緻何等天變耶。
夏四月。
大雨雹。
大如拳。
數日乃消。
帝放還金庾等。
帝甞疑高麗貳於北元。
偶獲濟州漂流人。
得囊中書記洪武號。
帝始信東國奉行正朔。
自鄭夢周陳奏以後。
勑還前後拘留行人金庾洪尙載李子庸周謙黃陶裵仲倫等。
許通朝聘。
子庸道死。
倭冦交州道。
○五月。
置兵船於醜山島。
倭賊常由醜山島〈在今寧海府東十裡〉入冦。
慶尙道都廵問使尹可觀。
聞于朝。
爲置船卒。
自後倭患稍息。
銷兵器廢棄者。
爲農器。
開屯田。
以贍軍食。
可觀淸儉。
秋毫不取。
不近聲妓。
及還。
鞍勒破缺。
以麻繩補之。
六月。
太白經天。
○秋七月。
地震。
地震聲如陣馬之奔。
墻屋頹圮。
松嶽西嶺石崩。
禑曰。
此地震。
無乃天欲陷遼東耶。
諫官稱病不視事。
時。
禑遊畋日甚。
左司議李至上?諫。
禑大怒曰。
時方危亂。
此輩不欲吾習馬。
不忠孰甚。
遂悉?諫官名。
以藏曰。
此輩可使防倭。
由是。
諫官多謝病。
八月。
鷄林君李達衷卒。
達衷性剛直有鑑識。
甞見我太祖。
謂桓祖曰。
此子誠異人。
非公所及。
因以子孫屬之。
及太祖開國。
其子犯死罪。
太祖思其父之屬。
特赦之。
其詩文大爲李齊賢所稱賞。
〈有霽亭集行世。
〉 九月。
帝遣國子監學錄張溥典簿周倬等。
賜先王謚。
冊禑爲王。
賜敬孝王謚恭愍。
冊禑爲王。
時我太祖及崔瑩威名。
聞上國。
溥等至境。
問太祖安否。
故以太祖出東北面。
瑩出屯于郊。
使之不見。
禑專事馳聘。
不閑禮度。
使臣之來。
國人憂之。
禑動止中節。
人皆喜悅。
溥等亦曰。
所聞異於所見。
溥問徐師昊所立碑。
命立之。
禑及受冊。
焚黃于太廟。
緻膰于溥。
溥躬迎以受。
密直具鴻。
緻膰于倬。
倬方食。
鴻置廚而還。
倬大怒曰。
鴻罪有三。
王以天子之命告廟。
禮也。
緻膰使臣。
亦禮也。
膰肉至。
則雖天子之尊。
盛服躬迎。
況其他乎。
今不我告。
而置諸廚。
如禮何。
法當誅。
張子溫曰。
鴻武人。
不知禮也。
倬乃止。
溥等謁文廟。
召生員孟思誠講詩。
倬求見祀典。
乃書社稷籍田風雲示之。
倬加以忠臣烈士孝子順孫義夫烈婦。
使並祭之。
往觀社稷壇。
責其不營齋舍。
欲觀城隍。
朝議不可使登高遍瞰國都。
紿以凈事色爲城隍。
示之。
乃醮星所也。
倬語河崙雲。
詔天下。
於皇太子箋文稱臣。
汝國當欽依。
自是。
箋文始稱臣。
溥等還。
禑餞于西普通院。
執巵謂倬曰。
不糓權署東藩十餘年。
迄未受天子明命。
恒隕越于下。
今者感戴皇恩。
雖死無恨。
言與淚俱下。
倬歎之。
極歡而罷。
禑贐物。
幷不受。
但受朝臣贈行詩而歎曰。
東方有人矣。
遣曺敏修等。
入謝于明。
請曆日〈二字缺〉符驗八道。
皆許之。
○我太祖大破倭賊于鹹州。
殲之。
倭賊百五十艘。
冦鹹州洪原北靑哈蘭北等處。
殺虜人民殆盡。
元帥沈德符洪徵安柱等。
與戰于洪原之大門嶺〈在今縣東三十裡〉北。
皆大敗。
太祖請往擊之。
至鹹州。
直至賊所。
屯兎兒洞。
〈在今鹹興府北九十裡。
〉伏兵於洞左右。
賊遙聞螺聲。
大驚曰。
此李〈太祖舊號〉硨磲螺也。
太祖帥李豆蘭高呂趙英珪安宗儉韓那海等百餘騎。
按轡徐行。
過其間。
賊見兵少行緩。
不測所爲。
不敢擊。
太祖令解倭語者呼謂曰。
今主將卽李萬戶也。
汝其速降。
否則悔無及矣。
賊酋對曰。
惟命是從。
方與其下議降。
太祖曰。
當因其怠而擊之。
使豆蘭等。
引緻入伏中。
合擊之。
太祖身先士卒衝突。
所向披靡。
賊奔潰。
官軍乘之。
呼聲動天地。
僵屍蔽野塞川。
無一人得脫者。
女眞軍乘勝縱殺。
太祖令曰。
賊窮可哀。
其勿殺。
遂盡生擒其餘衆。
禑賜太祖定遠十字功臣號。
遣使入謝于明。
○冬十月。
知門下事金斯革卒。
斯革與倭戰。
數有功。
謚忠節。
十二月。
冊姜氏爲安妃。
婢鳳加伊妓七點仙。
並爲翁主。
姜氏。
判事仁裕之女。
鳳加伊。
李仁任之婢也。
仁任獻之。
寵甚。
封肅寧翁主。
除其父趙英吉。
爲典農副正。
七點仙爲寧善翁主。
國人驚駭。
以李穡爲檢校侍中。
丙寅十二年春正月。
白虹貫日。
○判昌德府事權玄龍卒。
玄龍膂力絶倫。
所向無前。
時號萬人敵。
又有保安君樸壽年驍健善戰。
時稱勇將。
是年卒。
二月。
遣使入請于明。
遣鄭夢周。
請便服及群臣朝服便服。
仍乞蠲減歲貢。
夢周奏對詳明。
得除五年貢未納者及增定歲貢常數。
帝降旨曰。
朕起草萊。
王顓之王三韓。
始其祖弑君。
至斯四百六十七年。
今善貢於我。
卽推誠以待。
豈期恭愍膺弑君之愆。
難逃好還之道。
則弑矣。
弑者欲掩己惡。
殺我行人。
旣復數請約束。
朕皆不允。
正爲守分也。
請之不已。
朕強從之。
不一二年違約。
又不三年如約。
又不二年訴難。
嗚呼。
朕觀三韓。
於四海內。
非下下國。
何正性不常。
歲貢之設。
中國豈倚此爲富。
不過知三韓之誠詐耳。
今削去歲貢。
三年一朝。
貢良騎五十匹。
以資鍾山之陽牧馬之郡。
永相保守。
以此約爲驗。
以鄭地爲四道都指揮處置使。
初。
禑遣金寶責地曰。
卿主海道。
倭冦侵擾。
未能掃平。
罪實在卿。
地頓首謝。
及拜是職。
上書自請東征曰。
近中國聲言征倭者。
幷我境分泊戰艦。
則非惟支待爲艱。
亦恐覘我虗實。
倭非擧國爲盜。
其叛民據對馬一歧諸島。
近我東鄙。
入冦無時。
若聲罪大擧。
先攻諸島。
覆其巢穴。
又移書日本。
盡刷漏賊。
使之歸順。
則倭患可以永除。
中國之兵亦無因而至矣。
今之水軍。
皆善水戰。
非辛巳東征蒙漢兵不習舟楫之比。
若順時候風而動。
則易以成功。
但船久則朽。
師老則疲。
且今船卒困於徭賦。
日思逃散。
宜乘此機。
決策蕩平。
不可遅疑。
〈按。
麗末倭患。
非擧國爲盜。
特其跳梁小冦。
而搶掠垂四十年者。
籌畫之士無一良謀。
不得其制勝之術也。
彼乘船出沒。
鬼來神往。
倐東忽西。
欲盡沿海而守之。
則力分而勢弱。
又迫戰于海上。
則勝負未可必。
其勢必乘入冦巢穴空虛之時。
潛引大兵。
直擣根本。
然後可以得志矣。
鄭地先攻諸島之策。
實得制倭之良法。
不惟爲當時必可行之法。
後來禦倭者。
皆所當知也。
對馬島與我最近。
去邊海四百八十裡。
爲便風半日程。
又其東一歧島亦四百八十裡。
又其東藍島平戶島五島等諸島列峙。
皆不滿一日程。
其東卽西海九州之地也。
亦不滿一日程。
來冦我邊者。
皆九州諸島之賊。
而九州諸島之往來我國者。
非由馬島。
無他路矣。
是以馬島爲其要衝咽喉之地。
而諸島之入冦。
皆馬倭爲之倀也。
若殄滅此島。
懾伏其心。
則諸島之倭。
失其所恃。
而無以肆其毒矣。
鄭地此策。
後四年樸葳用之。
而倭冦帖息。
其效可立而見矣。
我世宗己亥。
亦用此策。
而取效於一時。
中宗庚午之變。
黃衡欲搗馬島。
而其計不遂。
至今識者恨之。
宣祖壬辰之亂。
帝勑有諭琉球暹羅直搗巢穴之語。
縣監邊應井亦上?。
言搗其根本。
而計終不能用。
可勝惜哉。
姜沆看羊錄曰。
己亥三月。
群倭聞天兵及我師聲討馬島。
流言洶洶。
街路喧傳。
而莫有救意。
平義智亦竄身倭京。
無如之何。
是雖一孟浪。
其時賊情。
亦可知矣。
驗旣往之得失。
可爲將來之鑑戒。
〉 畋于西海道。
肅寧翁主及宮女妓生。
皆以男服從行。
禑與鳳加伊。
幷轡馳驅。
禑自吹笛。
婦寺唱歌。
晝夜不輟。
供費鉅萬。
州郡騷然。
凡二十五日而還。
三月。
竄淑妃崔氏于全州。
淑妃寵衰。
肅寧翁主譖淑妃挾媚道爲蠱。
禑大怒。
殺淑妃之母。
流淑妃及其父天儉于全州。
籍沒其家。
尋皆召還。
夏四月。
前三司右使金續命卒。
續命以忠直名。
謚忠簡。
尹桓卒。
桓以武人進。
三爲首相。
封漆原府院君。
家鉅富。
告歸漆原。
歲饑人相食。
散家財賑之。
取貧民稱貸契券。
悉燒之。
時方久旱。
水湧桓田。
浸及人田。
大熟。
慶尙之民。
稱之不已。
五月。
復以策問試士。
○六月。
下廣興倉使羅英烈于獄。
旣而釋之。
時。
英烈頒祿于東江倉。
禑如東江。
使?者安琚語英烈。
賜從行叉魚及養馬冶工等三十人米各一石。
英烈曰。
此倉先王所以祿百官。
不可用以濫賜。
禑大怒。
命琚發倉與之。
囚英烈三日。
釋之。
遣使賀節于明。
評理安翊。
充聖節使。
時奉使人還。
執政視賂多少。
高下其官。
或不如欲。
必中傷之。
以故。
奉使者規免其禍。
不得不貿易。
翊流涕曰。
吾甞以爲。
遣宰相朝聘者。
爲國家耳。
今日乃知爲權門營産也。
秋七月。
遣使耽羅。
領星主王子高鳳禮以還。
時。
朝廷欲取耽羅馬。
此島屢叛。
故遣典醫副正李行等。
領星主等還。
耽羅歸順始此。
八月。
林堅味罷。
以李仁任爲左侍中。
時。
堅味等縱其惡奴。
有良田者。
率以水精木杖而奪之。
其主雖有公券。
莫敢辨。
時人謂之水精木公文。
禑甞調馬花園。
謂左右曰。
將水精木公文。
來制此馬。
禑惡其貪饕。
諷其子?。
堅味托疾乞退。
仁任代之。
國無旬日之儲。
而仁任田園奴婢遍中外。
將相皆出其門。
爭效之。
奪人田民。
不恤國事。
時人目之曰提調奴婢。
加封肅寧翁主。
爲憲妃。
立府曰肅寧。
尋爲德妃。
百官就賀。
熒惑入南鬥。
○遣使入謝于明。
蠲減歲貢也。
冬十二月。
震雷地震。
昏霧四塞。
○明遣使市馬。
索還遼瀋流民。
帝遣指揮高家奴徐質來。
買馬五千匹。
又刷己亥以後遼瀋流民四萬餘戶。
蓋前元瀋陽路達魯花赤咬住等誣告也。
遣典客令郭海龍。
奏小邦馬匹矮小。
何敢受價。
又遣知密直偰長壽。
奏遼瀋流民。
或有一二之來寓。
安有四萬戶之多。
今有李朶裡不歹等三百五十八名發遣。
海龍還傳帝旨曰。
朕懋以誠信相孚。
高麗不能體朕至意。
仍前以物互市。
永爲交易之道。
丁卯十三年春正月。
減百官俸。
○倭冦江華。
都統使崔瑩。
出屯海豊。
○三月。
日有黑子。
○明使徐質。
來督進獻馬。
自明買馬以後。
五千匹定五運。
押送遼東。
其老病矮小者退還。
馬分三等。
上等段二匹布八匹。
中下差減。
六月。
定百官冠服。
用華制。
先是。
本國屢請衣冠制度。
至是。
入朝使偰長壽。
服帝所賜紗帽團領而來。
國人始知冠服之制。
於是。
鄭夢周河崙廉廷秀姜淮伯李崇仁等。
請定百官冠服。
一品至九品。
皆服紗帽團領。
品帶有差。
徐質見之歎曰。
高麗復襲中國冠帶。
天子聞之。
豈不嘉賞。
禑與?者及倖臣。
獨不服。
閏月。
帝下謝恩使張子溫于錦衣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