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濟及鷄林平。
自是。
兩國交和者。
六十餘年。
高句麗王犯漢遼東。
大敗。
時。
高句麗浸強。
數侵漢邊。
麗王入遼東塞掠六縣。
秋九月。
遼東太守耿夔。
出兵擊破之。
斬其渠帥。
丙午〈新羅婆娑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四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年。
〉春正月。
鷄林尼師今廵撫押督。
戊申〈新羅婆娑王二十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六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二年。
〉夏。
高句麗百濟大旱。
麗王發使賑饑。
百濟民相食。
五月。
鷄林大水。
發使十道賑民。
鷄林伐比隻,多伐,草八等三國。
幷之。
〈按。
草八今草溪郡。
二國未詳。
要是傍近小國。
〉○靺鞨冦百濟牛谷城。
己酉〈新羅婆娑王三十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七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三年。
〉春正月。
高句麗遣使賀漢。
賀帝加元服。
秋。
鷄林有年。
是歲。
蝗害穀。
王遍祭山川以祈之。
蝗滅歲稔。
辛亥〈新羅婆娑王三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九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五年。
〉春三月。
百濟地震。
○夏四月。
鷄林城門自毀。
自五月不雨。
至于七月。
○扶餘冦漢樂浪。
扶餘王自將步騎八千。
侵樂浪。
殺傷吏民。
後復歸附漢。
〈後漢書補。
〉 高句麗遣使入貢于漢。
求屬玄菟。
○鷄林取百濟奈己郡。
〈今榮川。
〉○冬十月。
百濟地震。
壬子〈新羅婆娑王三十三年。
秪摩王元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六年。
〉冬十月。
鷄林尼師今婆娑薨。
太子秪摩立。
王勵精爲治。
三十三年之間。
勸農桑。
問高年。
田野荒則黜其吏。
水旱災則賑其窮。
專務恭儉。
期緻殷富。
伽耶懷德。
百濟請和。
悉直諸國。
亦盡讋服。
皆發政施仁。
務農重本之效也。
爲羅代守成之良主。
及薨。
葬蛇陵園內。
太子立。
是爲秪摩尼師今。
妃金氏愛禮夫人。
伊飡摩帝之女也。
初。
婆娑王獵。
太子從焉。
過漢岐部。
伊飡許婁饗之。
酒酣。
許婁之妻。
攜少女出舞。
摩帝之妻。
亦引出其女。
太子見而悅之。
許婁不悅。
王謂許婁曰。
此地名大庖。
公於此置盛饌美醞以宴衎。
宜位酒多在伊飡之上。
以摩帝之女配太子。
酒多後雲角幹。
癸醜〈新羅秪摩王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一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七年。
〉春二月。
鷄林以永昌爲伊飡。
玉權爲波珍飡。
○三月。
百濟遣使聘鷄林。
甲寅〈新羅秪摩王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二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八年。
〉春三月癸亥。
日食。
○夏四月。
鷄林大水慮囚原輕罪。
○秋八月。
高句麗王廵南海。
冬十月還。
乙卯〈新羅秪摩王四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三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九年。
〉春二月。
鷄林及加耶戰于黃山。
二月。
加耶侵鷄林南邊。
七月王親率步騎。
渡黃山河。
加耶人伏兵林薄以待之。
王入。
伏敵圍之數重。
王麾軍奮擊。
決圍而退。
自是二國兵釁不息。
丙辰〈新羅秪摩王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四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年。
〉春三月辛亥。
日食。
○夏六月。
百濟大水。
先是。
有鸛巢都門。
人謂當有水災。
至是。
大雨浹旬。
漢江水漲。
漂毀人屋。
命有司。
補水損之田。
秋八月。
鷄林伐加耶。
不克而還。
王遣將侵加耶。
自帥精兵一萬繼之。
加耶嬰城固守。
會久雨乃還。
戊午〈新羅秪摩王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六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二年。
〉春二月。
高句麗地震。
○夏六月。
高句麗王及濊貊。
犯漢玄菟。
又攻華麗城。
○秋八月。
高句麗命擧賢良孝順。
問鱞寡孤獨及貧不能自存者。
給衣食。
庚申〈新羅秪摩王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八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四年。
〉春二月。
有星隕于鷄林月城西。
有聲如雷。
三月。
鷄林京都大疫。
○扶餘遣子尉仇台。
貢獻于漢。
〈後漢書補。
〉 辛酉〈新羅秪摩王十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九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五年。
〉春正月。
鷄林以翌宗爲伊飡。
○漢伐高句麗。
高句麗王遣其弟遂成。
襲玄菟遼東城。
焚之。
是時。
高句麗雖貢獻不替。
而數侵掠漢邊地。
幽州刺史馮煥。
玄菟太守姚光。
遼東太守蔡諷。
連兵來侵。
擊殺濊貊渠帥。
盡獲兵仗財物。
王遣弟遂成。
領兵三千人逆光等。
遂成遣使詐降。
光等信之緩其備。
遂成因據險。
遮漢大軍。
潛遣三千人。
攻玄菟遼東二郡。
焚其城郭。
殺獲二千餘人。
夏四月。
高句麗及鮮卑。
犯漢遼隊縣。
殺遼東太守蔡諷。
王與鮮卑八千人。
侵遼隊。
〈遼東屬縣。
〉蔡諷將兵出新昌〈遼東屬縣〉戰歿。
功曹掾龍瑞。
兵馬掾公孫酺。
以身捍諷。
俱歿於陣。
死者百餘人。
倭冦鷄林。
○冬十月。
高句麗王如扶餘。
祀太後廟。
〈卽柳花廟也。
〉○肅愼遣使高句麗。
肅愼遣使高句麗。
獻紫狐裘及白鷹白馬。
王宴勞以遣之。
十一月。
高句麗王以弟遂成。
統軍國事。
崔氏曰。
魯隱公。
命羽父帥師。
終緻鍾巫之變。
莊公。
以慶父主兵。
卒召武闈之禍。
春秋傳所謂貴戚之卿。
難馭於異姓之卿者是也。
麗王老耄。
親弟遂成。
位長百僚。
專擅威福。
有令將之心。
又使之統軍國重事。
以長其惡。
竟付神器。
愛子大臣。
旋被誅戮。
禍延宗社。
由不能辨之於早。
謹之於微也。
其得免鍾巫武闈之禍幸矣。
〈按貴戚之卿。
地逼則邪心易生。
權重則黨與易成。
此其所以難馭也。
然豈可因噎而廢食哉。
若謂之不可用則周公之聖。
季友之賢。
亦將棄之乎。
當觀其人之善惡而處之耳。
句麗王之任遂成。
謂之不知人則可。
謂之自取禍則不可。
漢之莾操。
豈是國姓。
周之晉鄭。
庸非至親乎。
鍾巫武闈之變。
不可專責於隱莊矣。
〉 十二月。
高句麗王圍漢玄菟。
扶餘遣兵助漢。
擊敗之。
王率馬韓濊貊一萬餘騎。
進圍玄菟城。
扶餘王遣子尉仇台。
領兵二萬。
與漢兵幷力拒戰。
麗軍大敗。
斬首五百餘級。
〈後漢書參補。
〉 壬戌〈新羅秪摩王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六年。
〉夏四月。
鷄林大風。
大風東來。
折木飛瓦。
至夕而止。
都人訛言倭兵大來。
爭遁山谷。
王命伊飡翌宗。
諭止之。
秋七月。
鷄林蝗饑。
○高句麗王及馬韓濊貊。
侵遼東。
扶餘遣兵助漢破之。
癸亥〈新羅秪摩王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一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七年。
〉春三月。
鷄林與倭和。
○夏五月。
鷄林金城民。
屋陷爲池芙蕖生。
○冬十月。
高句麗以沛者穆度婁。
高福章爲左右輔。
二人皆麗之賢臣也。
至是。
並爲左右輔。
與遂成參斷國政。
〈按。
麗王好用兵而年衰倦勤。
遂成以王之介弟。
勇悍能戰。
累立奇功。
蓋王奇愛之。
欲倚以爲國。
任統國政。
至此已三歲矣。
必其強梁難馭之氣。
多有見於事爲之間者。
故又以二人參與政事。
欲分其權。
嗚呼其晩矣。
不能辨之於早。
而欲圖於勢成之後。
何可及也。
使二人而賢也。
爲其魚肉。
若果不賢也。
適足以助其惡。
彼二人者將何能有爲乎。
〉 甲子〈新羅秪摩王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二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八年。
〉秋九月庚申晦。
日食。
○冬十月。
高句麗遣使入貢于漢。
○十一月。
高句麗京都地震。
乙醜〈新羅秪摩王十四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三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九年。
〉春正月。
靺鞨冦鷄林。
百濟遣兵救卻之。
靺鞨大入鷄林北境。
殺掠吏民。
又襲大嶺柵。
過泥河。
〈大嶺泥河並未詳。
〉王移書百濟請救。
濟王遣五將軍助之。
賊退。
丁卯〈新羅秪摩王十六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五年。
百濟己婁王五十一年。
〉秋七月甲戌朔。
日食。
戊辰〈新羅秪摩王十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六年。
百濟己婁王五十二年。
蓋婁王元年。
〉秋八月。
長星竟天。
○冬十月。
鷄林國東地震。
○十一月。
百濟王己婁薨。
子蓋婁立。
王修好新羅。
邊鄙晏然。
及薨。
子蓋婁立。
是爲蓋婁王。
性恭順有操行。
壬申〈新羅秪摩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年。
百濟蓋婁王五年。
〉春二月。
百濟築北漢山城。
○秋七月。
高句麗左輔穆度婁免。
王弟遂成獵倭山。
〈今未詳。
〉與左右宴。
貫那于台彌儒,桓那菸支留,沸流那皁衣陽神等。
爲遂成腹心。
陰謂遂成曰。
初慕本之薨。
羣僚欲立王子再思。
再思以老讓于王。
王欲使兄老弟及今王已老而無讓意。
惟子計之。
遂成曰。
承襲以嫡。
天下之常道也。
王雖老有嫡子在。
豈敢覬。
彌儒曰。
以弟之賢。
承兄之後。
古亦有之。
子其勿疑。
左輔穆度婁。
知遂成有異志。
稱疾不仕。
〈按穆度婁。
色斯於難作之前。
可謂明哲之士。
然不能高擧遠引。
坐見簒奪。
終爲逆竪之臣。
何哉。
〉 甲戌〈新羅秪摩王二十三年。
逸聖王元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二年。
百濟蓋婁王七年。
〉秋八月。
鷄林尼師今秪摩薨。
儒理王太子逸聖立。
王薨無子。
逸聖立。
〈或雲日智葛文王子。
〉是爲逸聖王。
妃樸氏支所禮王之女。
丙子〈新羅逸聖王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四年。
百濟蓋婁王九年。
〉春正月。
鷄林以?宣爲伊飡。
兼知內外兵馬事。
○夫餘王朝于漢。
〈後漢書補。
〉 丁醜〈新羅逸聖王四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五年。
百濟蓋婁王十年。
〉春二月。
靺鞨冦鷄林燒長嶺〈今未詳〉五柵。
○秋八月。
熒惑犯南鬥。
戊寅〈新羅逸聖王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六年。
百濟蓋婁王十一年。
〉春二月。
鷄林置政事堂。
○三月。
高句麗遂成獵於質陽。
時。
高句麗王年老倦勤。
遂成專擅國政。
遊戱無度。
獵於質陽。
〈今未詳。
〉七日不返。
又獵於箕丘。
〈今未詳。
〉五日乃返。
其弟伯固諫曰。
禍福無門。
惟人所召。
今子以王之親弟。
爲百僚之首。
位極功盛。
宜以忠義存心。
禮讓克己。
上補王德。
下得民心。
然後富貴可保。
禍亂不作。
今乃流連忘返。
竊爲之危。
遂成曰。
人情??不欲富貴歡樂。
然得之者蓋寡。
今。
吾居可樂之勢。
不能肆志。
將焉用哉。
不從。
冬十月。
鷄林尼師今北廵。
祀太白山。
〈今三陟府。
〉 己卯〈新羅逸聖王六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七年。
百濟蓋婁王十二年。
〉秋八月。
靺鞨冦鷄林。
靺鞨襲長嶺。
虜掠民口。
冬又至。
雪甚乃退。
庚辰〈新羅逸聖王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八年。
百濟蓋婁王十三年。
〉春。
鷄林修長嶺柵。
以備靺鞨。
辛巳〈新羅逸聖王八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九年。
百濟蓋婁王十四年。
〉秋九月。
辛亥晦。
日食。
壬午〈新羅逸聖王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九十年。
百濟蓋婁王十五年。
〉秋七月。
鷄林尼師今欲伐靺鞨。
旣而止之。
時。
靺鞨連歲來侵。
於是。
王欲征靺鞨。
召羣臣議之。
伊飡?宣。
上言不可乃止。
九月。
高句麗丸都地震。
時王夢豹囓斷虎尾。
占者曰。
虎百獸之長。
豹同類而小者也。
意者。
王之族類。
謀絶王後。
王不悅。
以告右輔高福章。
對曰。
作不善。
吉變爲?。
作善。
災反爲福。
今王憂國如家。
愛民如子。
小異何傷乎。
甲申〈新羅逸聖王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九十二年。
百濟蓋婁王十七年。
〉春二月。
鷄林下令勸農。
王下令曰。
農者政本。
食惟民天。
諸州郡。
其修堤防。
闢田野。
鷄林禁民用金銀珠玉。
乙酉〈新羅逸聖王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九十三年。
百濟蓋婁王十八年。
〉夏。
鷄林旱饑。
移粟賑民。
丙戌〈新羅逸聖王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九十四年。
次大王元年。
百濟蓋婁王十九年。
〉秋七月。
高句麗遂成。
殺言者。
遂成謂左右曰。
王老。
吾齒亦暮。
不可坐待。
願爲我計之。
左右曰。
敬從命矣。
有一人獨進曰。
王子有不祥之言。
而左右不能直諫。
吾欲直言可乎。
遂成曰可。
對曰。
今王賢明。
內外無異心。
子雖有功。
卛姦諛之人。
謀廢明上。
此何異以單縷引萬鈞乎。
雖愚者。
猶知不可。
若改圖易慮。
王知子之善。
必有揖讓之心。
不然。
禍將及矣。
遂成不悅。
左右勸殺之以滅口。
從之。
八月。
高句麗掠漢邊邑。
麗王遣將。
襲漢遼東西安平縣。
又侵樂浪。
殺帶方令。
掠樂浪太守妻子以歸。
冬十一月。
高句麗王弟遂成。
遷其王宮於別宮而簒立。
遂成久懷不軌。
國人皆知之。
高福章。
言於王曰。
遂成將叛。
請先誅之。
王曰。
吾旣老矣。
遂成有功。
吾將禪位。
福章曰。
遂成爲人。
忍而不仁。
今日受禪。
明日害王之子孫。
大王但知施惠於不仁之弟。
不知貽患於無辜之子孫。
願王熟計之。
不聽。
至是乃禪位。
退老于別宮。
稱爲太祖大王。
遂成立。
年七十六。
鷄林押督叛。
討平之。
丁亥〈新羅逸聖王十四年。
高句麗次大王二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年。
〉春二月。
高句麗以彌儒爲左輔。
○三月。
高句麗王遂成。
殺右輔高福章。
福章臨死歎曰。
痛哉寃乎。
我爲先朝近臣。
其可見賊亂之人而不言哉。
恨不用吾言。
以至於此。
今君甫陟大位。
宜新政敎。
以示百姓。
而以不義殺忠臣。
吾與其生於無道之時。
不若速死。
乃卽刑。
遠近聞之。
莫不憤惜。
崔氏曰。
福章爲時右輔。
當炳幾先圖。
爲難於其易。
爲大於其細可也。
當丸都地震。
或者占夢之時。
爲福章計者。
盡言極諫。
王必悔悟矣。
而顧乃泛言福善禍淫之說。
諂辭以悅之。
使王無復有疑。
後雖請誅。
籲亦晩矣。
秋七月。
高句麗穆度婁免。
以菸支留爲左輔。
陽神爲中畏大夫。
支留加爵爲大主簿。
陽神爲于台。
皆王之故舊。
鷄林令羣臣。
擧堪爲將帥者。
○冬十一月。
高句麗地震。
戊子〈新羅逸聖王十五年。
高句麗次大王三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一年。
〉夏四月。
高句麗王遂成殺太祖王元子莫勤及其弟莫德。
王殺莫勤。
莫德恐禍連自縊死。
金氏曰。
昔宋宣公。
不立其子而立其弟。
以緻累世之亂。
故春秋大居正。
今大祖大王。
不知此義。
輕以大位。
授不仁之弟。
禍及忠臣愛子。
可勝歎哉。
秋七月。
高句麗王田于平儒原。
殺師巫。
王田于平儒原。
〈今未詳。
〉白狐隨而鳴。
王射之不中。
問於師巫。
對曰狐妖獸不祥。
白色尤怪。
天不能諄諄其言。
故示以妖怪。
欲令人君。
恐懼修省也。
王若修德。
可轉禍爲福。
王曰。
?則爲?。
吉則爲吉。
汝旣以爲妖。
又以爲福。
何其誣也。
遂殺之。
己醜〈新羅逸聖王十六年。
高句麗次大王四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二年。
〉夏四月丁卯晦。
日食。
○五月。
五星聚東方。
時。
高句麗王暴戾日甚。
日者恐王之怒。
誣告曰。
是君之德也。
國之福也。
王喜。
秋八月。
有星孛于天市。
○冬十一月。
鷄林京都大疫。
癸巳〈新羅逸聖王二十年。
高句麗次大王八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六年。
〉夏六月。
高句麗隕霜。
○冬。
彗星見東方。
○十二月。
高句麗地震。
甲午〈新羅逸聖王二十一年。
阿達羅王元年。
高句麗次大王九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七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逸聖薨。
長子阿達羅立。
是爲阿達羅尼師今。
身長七尺。
豊準有奇相。
妃樸氏內禮夫人。
秪摩王之女也。
於王爲從父兄弟之女。
三月。
鷄林以繼元爲伊飡。
委軍國政事。
乙未〈新羅阿達羅王二年。
高句麗次大王十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八年。
〉春正月丙申晦。
日食。
○鷄林以興宣爲吉飡。
丙申〈新羅阿達羅王三年。
高句麗次大王十一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九年。
〉夏四月。
鷄林開鷄立嶺。
〈今鳥嶺。
〉 丁酉〈新羅阿達羅王四年。
高句麗次大王十二年。
百濟蓋婁王三十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
廵長嶺鎭。
勞戍卒。
各賜征袍。
戊戌〈新羅阿達羅王五年。
高句麗次大王十三年。
百濟蓋婁王三十一年。
〉春二月。
有星孛于北鬥。
○三月。
鷄林開竹嶺。
〈在今豊基郡北。
〉 鷄林連開二嶺。
於是。
嶺嶠之間道路通行。
倭聘鷄林○夏五月甲戌晦日食 辛醜〈新羅阿達羅王八年。
高句麗次大王十六年。
百濟蓋婁王三十四年。
〉秋七月。
鷄林蝗海魚多出死。
乙巳〈新羅阿達羅王十二年。
高句麗次大王二十年新大王元年。
百濟蓋婁王三十八年。
〉春正月晦。
日食。
○三月。
高句麗太祖大王宮。
薨于別宮。
壽百十九歲。
冬十月。
高句麗椽那皁衣明臨答夫。
弑其王遂成。
立王弟伯固。
遂成壯勇有威嚴。
小仁慈猜虐無道。
民不親附。
伯固恐禍及。
遂遯山谷。
答夫因民不忍弑王。
於是。
左輔菸支留與羣臣議。
遣人迎伯固。
及至。
支留跪獻國璽曰。
先君不幸棄國。
雖有子不克負荷。
天人之心。
歸于至仁。
謹拜頓首請卽尊位。
伯固俯伏三讓而後卽位。
是爲新大王。
年七十七。
儀表英特。
性仁恕。
號遂成曰次大王。
〈按遂成之惡。
人可得而誅之。
若使答夫。
當其簒奪之時。
聲罪緻討。
更立賢君。
夫誰曰不可。
乃於臣事二十年後。
躬行弑逆。
其必有剝膚之禍。
而富貴之心。
又從而撓之也。
〉 百濟納鷄林叛臣吉宣。
鷄林伐之不克。
新羅阿飡吉宣。
謀叛事覺。
懼誅亡入百濟。
王移書請之不送。
羅王怒。
出師伐之。
百濟諸城堅守。
羅軍糧盡乃歸。
由是。
二國失和。
兵端復開。
民困於兵革矣。
金氏曰。
莒僕奔晉。
季文子曰。
見有禮於其君者。
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
見無禮於其君者。
逐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
今吉宣奸賊之人。
百濟王納而匿之。
由是。
失隣國之和。
其不明甚矣。
丙午〈新羅阿達羅王十三年。
高句麗新大王二年。
百濟蓋婁王三十九年。
肖古王元年。
〉春正月辛亥朔。
日食。
○高句麗王下令大赦。
封次大王子鄒安。
爲讓國君。
王承次大王暴虐之餘。
欲收人心。
乃下令曰。
寡人生忝王親。
本非君德。
向屬友于之政。
頗乖貽厥之謀。
畏害遠遯。
聞訃哀摧。
豈謂百姓樂推。
羣公勸進。
謬以眇末。
據于崇高。
不敢遑寧。
如涉濶海。
宜推恩以及遠。
遂與衆而自新。
可大赦國內。
國人聞令。
無不歡呼慶忭。
初。
太子鄒安避亂逃竄。
及聞赦令。
詣王門告曰。
嚮國有禍。
臣不能死。
遯于山谷。
今聞新政。
敢以罪告。
惟命是聽。
若蒙不死。
生死肉骨之惠也。
於是。
王卽賜狗山瀨婁豆谷二所。
〈二地今幷未詳。
〉仍封爲讓國君。
高句麗王。
以明臨答夫爲相國。
加爵爲沛者。
令知內外兵馬。
兼領梁貊部落。
改左右輔爲相國始此。
權氏曰。
君臣之分。
猶天壤。
弑逆之賊。
無彼此一也。
春秋之法。
國君有爲弑逆者所立。
而不能討則是亦與聞乎故。
而不免首惡之名。
今答夫弑遂成。
而立伯固。
伯固徒知立己之爲有德。
不思弑君之爲當討。
反寵任之。
是擧國君臣。
皆爲弑逆之黨。
而人紀滅矣。
〈按高句麗官職之制。
東史不見。
今據中國傳記及高句麗本紀。
畧有可言者矣。
後漢書。
其置官。
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鄒大加主簿優台使者皁衣先人九等。
南史雲。
其置官。
有對盧則不置沛者。
有沛者則不置對盧。
北史雲。
其官有大對盧太大兄小兄竟侯奢烏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醫屬仙人凡十二等。
分掌內外事。
其大對盧則以強弱相陵奪而自爲之。
不由王署。
復有內評外評五部耨薩。
杜氏通典曰。
其國建官。
有九等。
其一曰吐捽。
舊名大對盧摠知國事。
次曰太大兄。
次欝折華言主簿。
次太大夫人使者。
次皁衣頭大兄。
東夷相傳所謂皁衣先人者也。
以前五官掌機。
密謀政事。
徵發兵馬。
選授官爵。
次大使者。
次大兄。
次收位使者。
次上位使者。
次小兄。
次諸兄。
次過節。
次不過節。
次先人。
又有古鄒加。
掌賓客。
比鴻臚卿。
以大夫使者爲之。
又有國子博士。
大學士舍人。
通事典書客。
皆以小兄以上爲之。
又其諸大城。
置傉薩。
比都督諸城。
置處閭近支。
比刺史。
亦謂之道使。
其武官曰大模達。
比衛將軍。
以皁衣頭大兄以上爲之。
次末客比中郞將。
以大兄以上爲之。
其次領千人以下。
各有差等。
又其國有五部。
皆貴人之族也。
一曰內部。
卽後漢時桂婁部也。
二曰北部。
絶奴部也。
三曰東部。
卽順奴部也。
四曰南部。
卽灌奴部也。
五曰西部。
卽消奴部也。
新唐書曰。
官凡十二級。
曰大對盧。
或曰吐捽欝折主圖簿。
曰太大使者。
曰皁衣頭大兄。
秉國政。
三歲一易。
善職則否。
凡代日。
有不服則相攻。
王爲閉宮守。
勝者聽之。
曰大使者。
曰大兄。
曰上位使者。
曰諸兄。
曰小使者。
曰過節。
曰先人。
其州縣六十。
大城置傉薩,古鄒大加。
又雲莫離支。
大莫離支。
中裏小兄。
中裏大兄。
其出於本紀者。
則始有大輔。
後有左輔,右輔。
又合二輔爲國相。
又有掌牲官。
又有于台卽優台也。
又有貫那沛者,桓那于台,沸流那皁衣等。
則各部各置此等諸官。
左右輔,大主簿,中畏大夫之類卽王都之官也。
又拜答夫爲國相。
加爵沛者。
拜乙巴素爲中畏大夫。
加爵于台。
則亦有實職虛階之差矣。
又贈紐由爲九使者。
則有贈職矣。
又尙王女者。
爲駙馬都尉。
又有安國君,讓國君。
則有封君之制矣。
又以新城宰高奴子爲新城太守。
則郡縣有長貳矣。
又有長史將軍之號。
〉 百濟王蓋婁薨。
子肖古立。
是爲肖古王。
〈一雲素古。
〉先是。
蓋婁王。
聞民有都彌者。
其妻美麗有節行。
召謂都彌曰。
婦人雖貞潔。
若在幽昏無人之處。
誘以巧言。
能不動心者鮮矣。
對曰。
人雖不可測。
若臣之妻雖死無貳也。
王留都彌。
使近臣詐爲王。
夜抵其家。
謂其婦曰。
吾與都彌博賭。
爾取勝。
爾當入宮。
遂將亂之。
婦請更衣。
退餙一婢薦之。
王後知見欺。
大怒。
誣都彌以罪。
矐其目泛之海。
遂引其婦。
婦以詭辭對。
〈本史曰。
婦曰今良人已逝。
妾不能自保。
豈敢相違。
但有月事。
請俟他日。
〉王許之。
婦逃至江口。
忽遇行船至泊泉城島。
〈今未詳。
〉遇其夫。
同奔高句麗蒜山下。
麗人哀之。
丐以衣食以終。
崔氏曰。
蓋婁雖史稱恭順。
納叛臣而失隣和。
誣小民而亂其妻。
何足道哉。
丁未〈新羅阿達羅王十四年。
高句麗新大王三年。
百濟肖古王二年。
〉秋七月。
百濟侵鷄林。
鷄林大擧伐之。
百濟懼還俘乞和。
百濟潛師襲新羅二城。
虜獲一千人而還。
新羅王遣一吉飡興宣。
將兵二萬伐之。
王又將騎兵八千。
自漢水臨之。
濟王大懼。
還所掠男女乞和。
九月。
高句麗王如卒本。
祀始祖廟。
○扶餘冦漢。
夫餘王夫台。
將二萬餘人冦玄菟。
玄菟太守公孫琙擊破之。
後。
夫餘奉章貢獻于漢。
戊申〈新羅阿達羅王十五年。
高句麗新大王四年。
百濟肖古王三年。
〉冬十二月。
高句麗及鮮卑侵漢幽幷二州。
〈後漢書補。
〉 己酉〈新羅阿達羅王十六年。
高句麗新大王五年。
百濟肖古王四年。
〉夏四月。
高句麗請降于漢。
漢玄菟太守耿臨。
侵高句麗。
殺數百人。
高句麗王。
請降乞屬焉。
高句麗遣兵助漢。
討富山賊。
時。
公孫度代耿臨爲玄菟太守。
高句麗王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等助討富山賊。
庚戌〈新羅阿達羅王十七年。
高句麗新大王六年。
百濟肖古王五年。
〉春二月。
鷄林重修始祖廟。
○三月丙寅晦。
日食。
○秋七月。
鷄林京都地震霜雹饑。
○冬十月。
百濟侵鷄林。
壬子〈新羅阿達羅王十九年。
高句麗新大王八年。
百濟肖古王七年。
〉春正月。
鷄林以金仇道。
爲波珍飡。
○二月。
鷄林大疫。
○漢邊將侵高句麗。
不克引還。
麗人追擊大破之。
漢以大兵將攻高句麗。
王問計於羣臣。
衆曰漢人。
恃衆輕我。
若不出戰。
彼以我爲怯。
必數來。
我國山險路隘。
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也。
漢軍雖衆。
無如我何。
請出師禦之。
國相答夫曰。
不然。
漢國大民衆。
今以強兵遠闘。
其鋒不可當也。
且兵衆者宜戰。
兵少者宜守。
我深溝高壘勿與戰。
漢兵遠闘。
千裡饋糧。
不能持久。
淸野待之。
不過旬月。
其勢必歸。
我以精兵薄之。
蔑不勝矣。
王從其計。
漢兵攻之不克。
食盡而歸。
答夫率輕騎千人。
追戰於坐原〈今未詳〉大敗之。
匹馬無返者。
王大悅。
賜答夫坐原及質山。
爲食邑。
癸醜〈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年。
高句麗新大王九年。
百濟肖古王八年。
〉夏五月。
倭女君卑彌呼。
遣使聘鷄林。
倭王仲哀之末。
國大亂。
歷年無主。
仲哀妻卑彌呼。
能以鬼道惑人。
立爲君。
後稱神功天皇。
至是。
遣使聘新羅。
後亦通中國雲。
丙辰〈新羅阿達羅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新大王十二年。
百濟肖古王十一年。
〉春三月。
高句麗立子男武爲太子。
戊午〈新羅阿達羅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新大王十四年。
百濟肖古王十三年。
〉冬十月丙子晦。
日食。
己未〈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新大王十五年。
故國川王元年。
百濟肖古王十四年。
〉秋九月。
高句麗國相明臨答夫死。
答夫卒。
年百十三。
王臨喪哀慟。
罷朝七日。
葬質山。
置守塚二十戶。
冬十二月。
高句麗王伯固薨。
太子男武立。
〈一名伊夷謨。
〉 王薨。
號新大王。
葬于故國谷。
太子立。
是爲故國川王。
身長七尺。
姿表?偉。
力能扛鼎。
莅事聽斷。
寬猛得中。
自是。
兩國交和者。
六十餘年。
高句麗王犯漢遼東。
大敗。
時。
高句麗浸強。
數侵漢邊。
麗王入遼東塞掠六縣。
秋九月。
遼東太守耿夔。
出兵擊破之。
斬其渠帥。
丙午〈新羅婆娑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四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年。
〉春正月。
鷄林尼師今廵撫押督。
戊申〈新羅婆娑王二十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六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二年。
〉夏。
高句麗百濟大旱。
麗王發使賑饑。
百濟民相食。
五月。
鷄林大水。
發使十道賑民。
鷄林伐比隻,多伐,草八等三國。
幷之。
〈按。
草八今草溪郡。
二國未詳。
要是傍近小國。
〉○靺鞨冦百濟牛谷城。
己酉〈新羅婆娑王三十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七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三年。
〉春正月。
高句麗遣使賀漢。
賀帝加元服。
秋。
鷄林有年。
是歲。
蝗害穀。
王遍祭山川以祈之。
蝗滅歲稔。
辛亥〈新羅婆娑王三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九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五年。
〉春三月。
百濟地震。
○夏四月。
鷄林城門自毀。
自五月不雨。
至于七月。
○扶餘冦漢樂浪。
扶餘王自將步騎八千。
侵樂浪。
殺傷吏民。
後復歸附漢。
〈後漢書補。
〉 高句麗遣使入貢于漢。
求屬玄菟。
○鷄林取百濟奈己郡。
〈今榮川。
〉○冬十月。
百濟地震。
壬子〈新羅婆娑王三十三年。
秪摩王元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六年。
〉冬十月。
鷄林尼師今婆娑薨。
太子秪摩立。
王勵精爲治。
三十三年之間。
勸農桑。
問高年。
田野荒則黜其吏。
水旱災則賑其窮。
專務恭儉。
期緻殷富。
伽耶懷德。
百濟請和。
悉直諸國。
亦盡讋服。
皆發政施仁。
務農重本之效也。
爲羅代守成之良主。
及薨。
葬蛇陵園內。
太子立。
是爲秪摩尼師今。
妃金氏愛禮夫人。
伊飡摩帝之女也。
初。
婆娑王獵。
太子從焉。
過漢岐部。
伊飡許婁饗之。
酒酣。
許婁之妻。
攜少女出舞。
摩帝之妻。
亦引出其女。
太子見而悅之。
許婁不悅。
王謂許婁曰。
此地名大庖。
公於此置盛饌美醞以宴衎。
宜位酒多在伊飡之上。
以摩帝之女配太子。
酒多後雲角幹。
癸醜〈新羅秪摩王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一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七年。
〉春二月。
鷄林以永昌爲伊飡。
玉權爲波珍飡。
○三月。
百濟遣使聘鷄林。
甲寅〈新羅秪摩王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二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八年。
〉春三月癸亥。
日食。
○夏四月。
鷄林大水慮囚原輕罪。
○秋八月。
高句麗王廵南海。
冬十月還。
乙卯〈新羅秪摩王四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三年。
百濟己婁王三十九年。
〉春二月。
鷄林及加耶戰于黃山。
二月。
加耶侵鷄林南邊。
七月王親率步騎。
渡黃山河。
加耶人伏兵林薄以待之。
王入。
伏敵圍之數重。
王麾軍奮擊。
決圍而退。
自是二國兵釁不息。
丙辰〈新羅秪摩王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四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年。
〉春三月辛亥。
日食。
○夏六月。
百濟大水。
先是。
有鸛巢都門。
人謂當有水災。
至是。
大雨浹旬。
漢江水漲。
漂毀人屋。
命有司。
補水損之田。
秋八月。
鷄林伐加耶。
不克而還。
王遣將侵加耶。
自帥精兵一萬繼之。
加耶嬰城固守。
會久雨乃還。
戊午〈新羅秪摩王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六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二年。
〉春二月。
高句麗地震。
○夏六月。
高句麗王及濊貊。
犯漢玄菟。
又攻華麗城。
○秋八月。
高句麗命擧賢良孝順。
問鱞寡孤獨及貧不能自存者。
給衣食。
庚申〈新羅秪摩王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八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四年。
〉春二月。
有星隕于鷄林月城西。
有聲如雷。
三月。
鷄林京都大疫。
○扶餘遣子尉仇台。
貢獻于漢。
〈後漢書補。
〉 辛酉〈新羅秪摩王十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九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五年。
〉春正月。
鷄林以翌宗爲伊飡。
○漢伐高句麗。
高句麗王遣其弟遂成。
襲玄菟遼東城。
焚之。
是時。
高句麗雖貢獻不替。
而數侵掠漢邊地。
幽州刺史馮煥。
玄菟太守姚光。
遼東太守蔡諷。
連兵來侵。
擊殺濊貊渠帥。
盡獲兵仗財物。
王遣弟遂成。
領兵三千人逆光等。
遂成遣使詐降。
光等信之緩其備。
遂成因據險。
遮漢大軍。
潛遣三千人。
攻玄菟遼東二郡。
焚其城郭。
殺獲二千餘人。
夏四月。
高句麗及鮮卑。
犯漢遼隊縣。
殺遼東太守蔡諷。
王與鮮卑八千人。
侵遼隊。
〈遼東屬縣。
〉蔡諷將兵出新昌〈遼東屬縣〉戰歿。
功曹掾龍瑞。
兵馬掾公孫酺。
以身捍諷。
俱歿於陣。
死者百餘人。
倭冦鷄林。
○冬十月。
高句麗王如扶餘。
祀太後廟。
〈卽柳花廟也。
〉○肅愼遣使高句麗。
肅愼遣使高句麗。
獻紫狐裘及白鷹白馬。
王宴勞以遣之。
十一月。
高句麗王以弟遂成。
統軍國事。
崔氏曰。
魯隱公。
命羽父帥師。
終緻鍾巫之變。
莊公。
以慶父主兵。
卒召武闈之禍。
春秋傳所謂貴戚之卿。
難馭於異姓之卿者是也。
麗王老耄。
親弟遂成。
位長百僚。
專擅威福。
有令將之心。
又使之統軍國重事。
以長其惡。
竟付神器。
愛子大臣。
旋被誅戮。
禍延宗社。
由不能辨之於早。
謹之於微也。
其得免鍾巫武闈之禍幸矣。
〈按貴戚之卿。
地逼則邪心易生。
權重則黨與易成。
此其所以難馭也。
然豈可因噎而廢食哉。
若謂之不可用則周公之聖。
季友之賢。
亦將棄之乎。
當觀其人之善惡而處之耳。
句麗王之任遂成。
謂之不知人則可。
謂之自取禍則不可。
漢之莾操。
豈是國姓。
周之晉鄭。
庸非至親乎。
鍾巫武闈之變。
不可專責於隱莊矣。
〉 十二月。
高句麗王圍漢玄菟。
扶餘遣兵助漢。
擊敗之。
王率馬韓濊貊一萬餘騎。
進圍玄菟城。
扶餘王遣子尉仇台。
領兵二萬。
與漢兵幷力拒戰。
麗軍大敗。
斬首五百餘級。
〈後漢書參補。
〉 壬戌〈新羅秪摩王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六年。
〉夏四月。
鷄林大風。
大風東來。
折木飛瓦。
至夕而止。
都人訛言倭兵大來。
爭遁山谷。
王命伊飡翌宗。
諭止之。
秋七月。
鷄林蝗饑。
○高句麗王及馬韓濊貊。
侵遼東。
扶餘遣兵助漢破之。
癸亥〈新羅秪摩王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一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七年。
〉春三月。
鷄林與倭和。
○夏五月。
鷄林金城民。
屋陷爲池芙蕖生。
○冬十月。
高句麗以沛者穆度婁。
高福章爲左右輔。
二人皆麗之賢臣也。
至是。
並爲左右輔。
與遂成參斷國政。
〈按。
麗王好用兵而年衰倦勤。
遂成以王之介弟。
勇悍能戰。
累立奇功。
蓋王奇愛之。
欲倚以爲國。
任統國政。
至此已三歲矣。
必其強梁難馭之氣。
多有見於事爲之間者。
故又以二人參與政事。
欲分其權。
嗚呼其晩矣。
不能辨之於早。
而欲圖於勢成之後。
何可及也。
使二人而賢也。
爲其魚肉。
若果不賢也。
適足以助其惡。
彼二人者將何能有爲乎。
〉 甲子〈新羅秪摩王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二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八年。
〉秋九月庚申晦。
日食。
○冬十月。
高句麗遣使入貢于漢。
○十一月。
高句麗京都地震。
乙醜〈新羅秪摩王十四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三年。
百濟己婁王四十九年。
〉春正月。
靺鞨冦鷄林。
百濟遣兵救卻之。
靺鞨大入鷄林北境。
殺掠吏民。
又襲大嶺柵。
過泥河。
〈大嶺泥河並未詳。
〉王移書百濟請救。
濟王遣五將軍助之。
賊退。
丁卯〈新羅秪摩王十六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五年。
百濟己婁王五十一年。
〉秋七月甲戌朔。
日食。
戊辰〈新羅秪摩王十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十六年。
百濟己婁王五十二年。
蓋婁王元年。
〉秋八月。
長星竟天。
○冬十月。
鷄林國東地震。
○十一月。
百濟王己婁薨。
子蓋婁立。
王修好新羅。
邊鄙晏然。
及薨。
子蓋婁立。
是爲蓋婁王。
性恭順有操行。
壬申〈新羅秪摩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年。
百濟蓋婁王五年。
〉春二月。
百濟築北漢山城。
○秋七月。
高句麗左輔穆度婁免。
王弟遂成獵倭山。
〈今未詳。
〉與左右宴。
貫那于台彌儒,桓那菸支留,沸流那皁衣陽神等。
爲遂成腹心。
陰謂遂成曰。
初慕本之薨。
羣僚欲立王子再思。
再思以老讓于王。
王欲使兄老弟及今王已老而無讓意。
惟子計之。
遂成曰。
承襲以嫡。
天下之常道也。
王雖老有嫡子在。
豈敢覬。
彌儒曰。
以弟之賢。
承兄之後。
古亦有之。
子其勿疑。
左輔穆度婁。
知遂成有異志。
稱疾不仕。
〈按穆度婁。
色斯於難作之前。
可謂明哲之士。
然不能高擧遠引。
坐見簒奪。
終爲逆竪之臣。
何哉。
〉 甲戌〈新羅秪摩王二十三年。
逸聖王元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二年。
百濟蓋婁王七年。
〉秋八月。
鷄林尼師今秪摩薨。
儒理王太子逸聖立。
王薨無子。
逸聖立。
〈或雲日智葛文王子。
〉是爲逸聖王。
妃樸氏支所禮王之女。
丙子〈新羅逸聖王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四年。
百濟蓋婁王九年。
〉春正月。
鷄林以?宣爲伊飡。
兼知內外兵馬事。
○夫餘王朝于漢。
〈後漢書補。
〉 丁醜〈新羅逸聖王四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五年。
百濟蓋婁王十年。
〉春二月。
靺鞨冦鷄林燒長嶺〈今未詳〉五柵。
○秋八月。
熒惑犯南鬥。
戊寅〈新羅逸聖王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六年。
百濟蓋婁王十一年。
〉春二月。
鷄林置政事堂。
○三月。
高句麗遂成獵於質陽。
時。
高句麗王年老倦勤。
遂成專擅國政。
遊戱無度。
獵於質陽。
〈今未詳。
〉七日不返。
又獵於箕丘。
〈今未詳。
〉五日乃返。
其弟伯固諫曰。
禍福無門。
惟人所召。
今子以王之親弟。
爲百僚之首。
位極功盛。
宜以忠義存心。
禮讓克己。
上補王德。
下得民心。
然後富貴可保。
禍亂不作。
今乃流連忘返。
竊爲之危。
遂成曰。
人情??不欲富貴歡樂。
然得之者蓋寡。
今。
吾居可樂之勢。
不能肆志。
將焉用哉。
不從。
冬十月。
鷄林尼師今北廵。
祀太白山。
〈今三陟府。
〉 己卯〈新羅逸聖王六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七年。
百濟蓋婁王十二年。
〉秋八月。
靺鞨冦鷄林。
靺鞨襲長嶺。
虜掠民口。
冬又至。
雪甚乃退。
庚辰〈新羅逸聖王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八年。
百濟蓋婁王十三年。
〉春。
鷄林修長嶺柵。
以備靺鞨。
辛巳〈新羅逸聖王八年。
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九年。
百濟蓋婁王十四年。
〉秋九月。
辛亥晦。
日食。
壬午〈新羅逸聖王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九十年。
百濟蓋婁王十五年。
〉秋七月。
鷄林尼師今欲伐靺鞨。
旣而止之。
時。
靺鞨連歲來侵。
於是。
王欲征靺鞨。
召羣臣議之。
伊飡?宣。
上言不可乃止。
九月。
高句麗丸都地震。
時王夢豹囓斷虎尾。
占者曰。
虎百獸之長。
豹同類而小者也。
意者。
王之族類。
謀絶王後。
王不悅。
以告右輔高福章。
對曰。
作不善。
吉變爲?。
作善。
災反爲福。
今王憂國如家。
愛民如子。
小異何傷乎。
甲申〈新羅逸聖王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九十二年。
百濟蓋婁王十七年。
〉春二月。
鷄林下令勸農。
王下令曰。
農者政本。
食惟民天。
諸州郡。
其修堤防。
闢田野。
鷄林禁民用金銀珠玉。
乙酉〈新羅逸聖王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九十三年。
百濟蓋婁王十八年。
〉夏。
鷄林旱饑。
移粟賑民。
丙戌〈新羅逸聖王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九十四年。
次大王元年。
百濟蓋婁王十九年。
〉秋七月。
高句麗遂成。
殺言者。
遂成謂左右曰。
王老。
吾齒亦暮。
不可坐待。
願爲我計之。
左右曰。
敬從命矣。
有一人獨進曰。
王子有不祥之言。
而左右不能直諫。
吾欲直言可乎。
遂成曰可。
對曰。
今王賢明。
內外無異心。
子雖有功。
卛姦諛之人。
謀廢明上。
此何異以單縷引萬鈞乎。
雖愚者。
猶知不可。
若改圖易慮。
王知子之善。
必有揖讓之心。
不然。
禍將及矣。
遂成不悅。
左右勸殺之以滅口。
從之。
八月。
高句麗掠漢邊邑。
麗王遣將。
襲漢遼東西安平縣。
又侵樂浪。
殺帶方令。
掠樂浪太守妻子以歸。
冬十一月。
高句麗王弟遂成。
遷其王宮於別宮而簒立。
遂成久懷不軌。
國人皆知之。
高福章。
言於王曰。
遂成將叛。
請先誅之。
王曰。
吾旣老矣。
遂成有功。
吾將禪位。
福章曰。
遂成爲人。
忍而不仁。
今日受禪。
明日害王之子孫。
大王但知施惠於不仁之弟。
不知貽患於無辜之子孫。
願王熟計之。
不聽。
至是乃禪位。
退老于別宮。
稱爲太祖大王。
遂成立。
年七十六。
鷄林押督叛。
討平之。
丁亥〈新羅逸聖王十四年。
高句麗次大王二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年。
〉春二月。
高句麗以彌儒爲左輔。
○三月。
高句麗王遂成。
殺右輔高福章。
福章臨死歎曰。
痛哉寃乎。
我爲先朝近臣。
其可見賊亂之人而不言哉。
恨不用吾言。
以至於此。
今君甫陟大位。
宜新政敎。
以示百姓。
而以不義殺忠臣。
吾與其生於無道之時。
不若速死。
乃卽刑。
遠近聞之。
莫不憤惜。
崔氏曰。
福章爲時右輔。
當炳幾先圖。
爲難於其易。
爲大於其細可也。
當丸都地震。
或者占夢之時。
爲福章計者。
盡言極諫。
王必悔悟矣。
而顧乃泛言福善禍淫之說。
諂辭以悅之。
使王無復有疑。
後雖請誅。
籲亦晩矣。
秋七月。
高句麗穆度婁免。
以菸支留爲左輔。
陽神爲中畏大夫。
支留加爵爲大主簿。
陽神爲于台。
皆王之故舊。
鷄林令羣臣。
擧堪爲將帥者。
○冬十一月。
高句麗地震。
戊子〈新羅逸聖王十五年。
高句麗次大王三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一年。
〉夏四月。
高句麗王遂成殺太祖王元子莫勤及其弟莫德。
王殺莫勤。
莫德恐禍連自縊死。
金氏曰。
昔宋宣公。
不立其子而立其弟。
以緻累世之亂。
故春秋大居正。
今大祖大王。
不知此義。
輕以大位。
授不仁之弟。
禍及忠臣愛子。
可勝歎哉。
秋七月。
高句麗王田于平儒原。
殺師巫。
王田于平儒原。
〈今未詳。
〉白狐隨而鳴。
王射之不中。
問於師巫。
對曰狐妖獸不祥。
白色尤怪。
天不能諄諄其言。
故示以妖怪。
欲令人君。
恐懼修省也。
王若修德。
可轉禍爲福。
王曰。
?則爲?。
吉則爲吉。
汝旣以爲妖。
又以爲福。
何其誣也。
遂殺之。
己醜〈新羅逸聖王十六年。
高句麗次大王四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二年。
〉夏四月丁卯晦。
日食。
○五月。
五星聚東方。
時。
高句麗王暴戾日甚。
日者恐王之怒。
誣告曰。
是君之德也。
國之福也。
王喜。
秋八月。
有星孛于天市。
○冬十一月。
鷄林京都大疫。
癸巳〈新羅逸聖王二十年。
高句麗次大王八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六年。
〉夏六月。
高句麗隕霜。
○冬。
彗星見東方。
○十二月。
高句麗地震。
甲午〈新羅逸聖王二十一年。
阿達羅王元年。
高句麗次大王九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七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逸聖薨。
長子阿達羅立。
是爲阿達羅尼師今。
身長七尺。
豊準有奇相。
妃樸氏內禮夫人。
秪摩王之女也。
於王爲從父兄弟之女。
三月。
鷄林以繼元爲伊飡。
委軍國政事。
乙未〈新羅阿達羅王二年。
高句麗次大王十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八年。
〉春正月丙申晦。
日食。
○鷄林以興宣爲吉飡。
丙申〈新羅阿達羅王三年。
高句麗次大王十一年。
百濟蓋婁王二十九年。
〉夏四月。
鷄林開鷄立嶺。
〈今鳥嶺。
〉 丁酉〈新羅阿達羅王四年。
高句麗次大王十二年。
百濟蓋婁王三十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
廵長嶺鎭。
勞戍卒。
各賜征袍。
戊戌〈新羅阿達羅王五年。
高句麗次大王十三年。
百濟蓋婁王三十一年。
〉春二月。
有星孛于北鬥。
○三月。
鷄林開竹嶺。
〈在今豊基郡北。
〉 鷄林連開二嶺。
於是。
嶺嶠之間道路通行。
倭聘鷄林○夏五月甲戌晦日食 辛醜〈新羅阿達羅王八年。
高句麗次大王十六年。
百濟蓋婁王三十四年。
〉秋七月。
鷄林蝗海魚多出死。
乙巳〈新羅阿達羅王十二年。
高句麗次大王二十年新大王元年。
百濟蓋婁王三十八年。
〉春正月晦。
日食。
○三月。
高句麗太祖大王宮。
薨于別宮。
壽百十九歲。
冬十月。
高句麗椽那皁衣明臨答夫。
弑其王遂成。
立王弟伯固。
遂成壯勇有威嚴。
小仁慈猜虐無道。
民不親附。
伯固恐禍及。
遂遯山谷。
答夫因民不忍弑王。
於是。
左輔菸支留與羣臣議。
遣人迎伯固。
及至。
支留跪獻國璽曰。
先君不幸棄國。
雖有子不克負荷。
天人之心。
歸于至仁。
謹拜頓首請卽尊位。
伯固俯伏三讓而後卽位。
是爲新大王。
年七十七。
儀表英特。
性仁恕。
號遂成曰次大王。
〈按遂成之惡。
人可得而誅之。
若使答夫。
當其簒奪之時。
聲罪緻討。
更立賢君。
夫誰曰不可。
乃於臣事二十年後。
躬行弑逆。
其必有剝膚之禍。
而富貴之心。
又從而撓之也。
〉 百濟納鷄林叛臣吉宣。
鷄林伐之不克。
新羅阿飡吉宣。
謀叛事覺。
懼誅亡入百濟。
王移書請之不送。
羅王怒。
出師伐之。
百濟諸城堅守。
羅軍糧盡乃歸。
由是。
二國失和。
兵端復開。
民困於兵革矣。
金氏曰。
莒僕奔晉。
季文子曰。
見有禮於其君者。
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
見無禮於其君者。
逐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
今吉宣奸賊之人。
百濟王納而匿之。
由是。
失隣國之和。
其不明甚矣。
丙午〈新羅阿達羅王十三年。
高句麗新大王二年。
百濟蓋婁王三十九年。
肖古王元年。
〉春正月辛亥朔。
日食。
○高句麗王下令大赦。
封次大王子鄒安。
爲讓國君。
王承次大王暴虐之餘。
欲收人心。
乃下令曰。
寡人生忝王親。
本非君德。
向屬友于之政。
頗乖貽厥之謀。
畏害遠遯。
聞訃哀摧。
豈謂百姓樂推。
羣公勸進。
謬以眇末。
據于崇高。
不敢遑寧。
如涉濶海。
宜推恩以及遠。
遂與衆而自新。
可大赦國內。
國人聞令。
無不歡呼慶忭。
初。
太子鄒安避亂逃竄。
及聞赦令。
詣王門告曰。
嚮國有禍。
臣不能死。
遯于山谷。
今聞新政。
敢以罪告。
惟命是聽。
若蒙不死。
生死肉骨之惠也。
於是。
王卽賜狗山瀨婁豆谷二所。
〈二地今幷未詳。
〉仍封爲讓國君。
高句麗王。
以明臨答夫爲相國。
加爵爲沛者。
令知內外兵馬。
兼領梁貊部落。
改左右輔爲相國始此。
權氏曰。
君臣之分。
猶天壤。
弑逆之賊。
無彼此一也。
春秋之法。
國君有爲弑逆者所立。
而不能討則是亦與聞乎故。
而不免首惡之名。
今答夫弑遂成。
而立伯固。
伯固徒知立己之爲有德。
不思弑君之爲當討。
反寵任之。
是擧國君臣。
皆爲弑逆之黨。
而人紀滅矣。
〈按高句麗官職之制。
東史不見。
今據中國傳記及高句麗本紀。
畧有可言者矣。
後漢書。
其置官。
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鄒大加主簿優台使者皁衣先人九等。
南史雲。
其置官。
有對盧則不置沛者。
有沛者則不置對盧。
北史雲。
其官有大對盧太大兄小兄竟侯奢烏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醫屬仙人凡十二等。
分掌內外事。
其大對盧則以強弱相陵奪而自爲之。
不由王署。
復有內評外評五部耨薩。
杜氏通典曰。
其國建官。
有九等。
其一曰吐捽。
舊名大對盧摠知國事。
次曰太大兄。
次欝折華言主簿。
次太大夫人使者。
次皁衣頭大兄。
東夷相傳所謂皁衣先人者也。
以前五官掌機。
密謀政事。
徵發兵馬。
選授官爵。
次大使者。
次大兄。
次收位使者。
次上位使者。
次小兄。
次諸兄。
次過節。
次不過節。
次先人。
又有古鄒加。
掌賓客。
比鴻臚卿。
以大夫使者爲之。
又有國子博士。
大學士舍人。
通事典書客。
皆以小兄以上爲之。
又其諸大城。
置傉薩。
比都督諸城。
置處閭近支。
比刺史。
亦謂之道使。
其武官曰大模達。
比衛將軍。
以皁衣頭大兄以上爲之。
次末客比中郞將。
以大兄以上爲之。
其次領千人以下。
各有差等。
又其國有五部。
皆貴人之族也。
一曰內部。
卽後漢時桂婁部也。
二曰北部。
絶奴部也。
三曰東部。
卽順奴部也。
四曰南部。
卽灌奴部也。
五曰西部。
卽消奴部也。
新唐書曰。
官凡十二級。
曰大對盧。
或曰吐捽欝折主圖簿。
曰太大使者。
曰皁衣頭大兄。
秉國政。
三歲一易。
善職則否。
凡代日。
有不服則相攻。
王爲閉宮守。
勝者聽之。
曰大使者。
曰大兄。
曰上位使者。
曰諸兄。
曰小使者。
曰過節。
曰先人。
其州縣六十。
大城置傉薩,古鄒大加。
又雲莫離支。
大莫離支。
中裏小兄。
中裏大兄。
其出於本紀者。
則始有大輔。
後有左輔,右輔。
又合二輔爲國相。
又有掌牲官。
又有于台卽優台也。
又有貫那沛者,桓那于台,沸流那皁衣等。
則各部各置此等諸官。
左右輔,大主簿,中畏大夫之類卽王都之官也。
又拜答夫爲國相。
加爵沛者。
拜乙巴素爲中畏大夫。
加爵于台。
則亦有實職虛階之差矣。
又贈紐由爲九使者。
則有贈職矣。
又尙王女者。
爲駙馬都尉。
又有安國君,讓國君。
則有封君之制矣。
又以新城宰高奴子爲新城太守。
則郡縣有長貳矣。
又有長史將軍之號。
〉 百濟王蓋婁薨。
子肖古立。
是爲肖古王。
〈一雲素古。
〉先是。
蓋婁王。
聞民有都彌者。
其妻美麗有節行。
召謂都彌曰。
婦人雖貞潔。
若在幽昏無人之處。
誘以巧言。
能不動心者鮮矣。
對曰。
人雖不可測。
若臣之妻雖死無貳也。
王留都彌。
使近臣詐爲王。
夜抵其家。
謂其婦曰。
吾與都彌博賭。
爾取勝。
爾當入宮。
遂將亂之。
婦請更衣。
退餙一婢薦之。
王後知見欺。
大怒。
誣都彌以罪。
矐其目泛之海。
遂引其婦。
婦以詭辭對。
〈本史曰。
婦曰今良人已逝。
妾不能自保。
豈敢相違。
但有月事。
請俟他日。
〉王許之。
婦逃至江口。
忽遇行船至泊泉城島。
〈今未詳。
〉遇其夫。
同奔高句麗蒜山下。
麗人哀之。
丐以衣食以終。
崔氏曰。
蓋婁雖史稱恭順。
納叛臣而失隣和。
誣小民而亂其妻。
何足道哉。
丁未〈新羅阿達羅王十四年。
高句麗新大王三年。
百濟肖古王二年。
〉秋七月。
百濟侵鷄林。
鷄林大擧伐之。
百濟懼還俘乞和。
百濟潛師襲新羅二城。
虜獲一千人而還。
新羅王遣一吉飡興宣。
將兵二萬伐之。
王又將騎兵八千。
自漢水臨之。
濟王大懼。
還所掠男女乞和。
九月。
高句麗王如卒本。
祀始祖廟。
○扶餘冦漢。
夫餘王夫台。
將二萬餘人冦玄菟。
玄菟太守公孫琙擊破之。
後。
夫餘奉章貢獻于漢。
戊申〈新羅阿達羅王十五年。
高句麗新大王四年。
百濟肖古王三年。
〉冬十二月。
高句麗及鮮卑侵漢幽幷二州。
〈後漢書補。
〉 己酉〈新羅阿達羅王十六年。
高句麗新大王五年。
百濟肖古王四年。
〉夏四月。
高句麗請降于漢。
漢玄菟太守耿臨。
侵高句麗。
殺數百人。
高句麗王。
請降乞屬焉。
高句麗遣兵助漢。
討富山賊。
時。
公孫度代耿臨爲玄菟太守。
高句麗王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等助討富山賊。
庚戌〈新羅阿達羅王十七年。
高句麗新大王六年。
百濟肖古王五年。
〉春二月。
鷄林重修始祖廟。
○三月丙寅晦。
日食。
○秋七月。
鷄林京都地震霜雹饑。
○冬十月。
百濟侵鷄林。
壬子〈新羅阿達羅王十九年。
高句麗新大王八年。
百濟肖古王七年。
〉春正月。
鷄林以金仇道。
爲波珍飡。
○二月。
鷄林大疫。
○漢邊將侵高句麗。
不克引還。
麗人追擊大破之。
漢以大兵將攻高句麗。
王問計於羣臣。
衆曰漢人。
恃衆輕我。
若不出戰。
彼以我爲怯。
必數來。
我國山險路隘。
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也。
漢軍雖衆。
無如我何。
請出師禦之。
國相答夫曰。
不然。
漢國大民衆。
今以強兵遠闘。
其鋒不可當也。
且兵衆者宜戰。
兵少者宜守。
我深溝高壘勿與戰。
漢兵遠闘。
千裡饋糧。
不能持久。
淸野待之。
不過旬月。
其勢必歸。
我以精兵薄之。
蔑不勝矣。
王從其計。
漢兵攻之不克。
食盡而歸。
答夫率輕騎千人。
追戰於坐原〈今未詳〉大敗之。
匹馬無返者。
王大悅。
賜答夫坐原及質山。
爲食邑。
癸醜〈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年。
高句麗新大王九年。
百濟肖古王八年。
〉夏五月。
倭女君卑彌呼。
遣使聘鷄林。
倭王仲哀之末。
國大亂。
歷年無主。
仲哀妻卑彌呼。
能以鬼道惑人。
立爲君。
後稱神功天皇。
至是。
遣使聘新羅。
後亦通中國雲。
丙辰〈新羅阿達羅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新大王十二年。
百濟肖古王十一年。
〉春三月。
高句麗立子男武爲太子。
戊午〈新羅阿達羅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新大王十四年。
百濟肖古王十三年。
〉冬十月丙子晦。
日食。
己未〈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新大王十五年。
故國川王元年。
百濟肖古王十四年。
〉秋九月。
高句麗國相明臨答夫死。
答夫卒。
年百十三。
王臨喪哀慟。
罷朝七日。
葬質山。
置守塚二十戶。
冬十二月。
高句麗王伯固薨。
太子男武立。
〈一名伊夷謨。
〉 王薨。
號新大王。
葬于故國谷。
太子立。
是爲故國川王。
身長七尺。
姿表?偉。
力能扛鼎。
莅事聽斷。
寬猛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