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神王十三年。
百濟多婁王三年。
〉冬十月。
百濟東部屹于。
敗靺鞨于馬首山西。
王喜。
賞良馬十匹租五百石。
漢遣王遵討樂浪。
郡人殺王調降。
??邯〈音男甘。
樂浪屬縣。
今未詳。
〉人王閎。
漢瑯瑘王仲之七世孫。
濟北王興居之叛。
欲劫仲。
仲浮海東奔樂浪山中。
因家焉。
爲郡三老。
至是。
漢以王遵爲太守。
將兵擊之。
至遼東。
閎與郡曹吏楊邑。
共殺調迎遵。
皆封爲列侯。
閎獨讓爵。
帝奇而徵之。
道病卒。
〈盛京志補。
〉 漢赦樂浪大逆殊死以下。
〈後漢書補。
〉 漢省東部都尉。
初。
分嶺東七縣。
置都尉以治之。
其地濶遠。
諸夷交亂。
吏不能制。
於是。
棄嶺東地。
因其土俗。
悉封沃沮濊貊渠帥爲縣侯。
皆令歲時詣樂浪朝賀。
沃沮地迫小。
介於大國之間。
遂臣屬高句麗。
麗人復置其中大人爲使者。
〈麗官名。
〉以相監領。
責其租稅貂布魚塩。
千裡擔負緻之。
又發其美女以爲婢妾焉。
濊其地。
北與高句麗沃沮。
南與辰韓接。
東窮大海。
西至樂浪。
濊及沃沮句麗。
本皆朝鮮地也。
濊自南閭降漢後。
無大君長。
有侯邑君三老。
統主下戶。
自言與高句麗同種。
言語法屬。
大抵相類。
〈後漢書補○按後漢書。
始始立濊傳。
杜氏通典曰。
其人性謹願。
少嗜慾。
有廉恥。
男女衣皆着曲領。
男子繫銀花廣數寸以爲餙。
其俗重山川。
山川各有部分。
不得輒相幹涉。
同姓不婚。
多所忌諱。
疾病死亡。
卽棄舊宅。
更作新居。
知種麻養蠶綿布。
曉候星宿。
先知年歲豊約。
不以珠玉爲寶。
又祭虎以爲神。
其邑落有侵犯者。
輒相罰責生口牛馬。
名之爲責禍。
殺人者償死。
少冦盜。
作矛長三丈。
或數人共持之。
能步戰。
樂浪檀弓出其地。
又多文豹。
有果下馬高三尺。
乘之可於果樹下行也。
其海出斑魚皮。
漢時常獻之。
〉 辛卯〈新羅儒理王八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四年。
百濟多婁王四年。
〉秋八月。
百濟高木城將昆優。
與靺鞨戰克之。
〈高木城今未詳。
〉○九月。
百濟王田于橫嶽。
連中雙鹿。
衆人歎美之。
壬辰〈新羅儒理王九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五年。
百濟多婁王五年。
〉春。
斯盧改六部名。
賜姓。
新羅。
盡改六部之名。
改楊山部爲及梁。
賜姓李。
高墟部爲沙梁姓崔。
大樹部爲漸梁〈一雲牟梁〉姓孫。
幹珍部爲本彼姓鄭。
加利部爲漢祗姓裵。
明活部爲習比姓薛。
中分六部爲二。
使王女二人各率部內女人分朋。
自七月旣望。
每日早集大部之庭。
績麻乙夜而罷。
至八月十五日。
考功多少。
負者。
置酒食以謝勝者。
歌舞百戱皆作。
謂之嘉排。
是時。
貧家一女起舞歎曰。
會蘇會蘇。
其音哀雅。
後人因其聲而作歌。
名會蘇曲。
斯盧設官十七等。
一曰伊伐飧。
〈或雲伊伐幹。
或雲幹伐飡。
或雲角幹。
或雲角粲。
或雲舒發翰。
或雲舒弗邯。
〉二曰伊尺飧。
〈或雲伊飡。
〉三曰迊飧。
〈或雲迊判。
或雲蘇判。
〉四曰波珍飧。
〈或雲海幹。
或雲波彌幹。
〉五曰大阿飧。
皆授眞骨。
他宗則否。
眞骨者王族也。
新羅。
以承統者謂之聖骨。
王族爲眞骨。
亦謂之第一骨。
貴族謂之第二骨。
兄弟女姑姨從姊妹。
皆聘爲妻。
故妻族皆爲第一骨。
不娶第二骨女。
雖娶常爲妾媵。
六曰阿飧。
〈或雲阿尺幹。
或雲阿粲。
〉自此以下。
第二骨爲之。
自重阿飧。
至四重阿飧。
七曰一吉飧。
〈或雲乙吉幹。
〉八曰沙飧。
〈或雲薩飡。
或雲沙咄幹。
〉九曰級伐飧。
〈或雲級飡。
或雲級伏幹。
〉十曰大奈麻。
〈或雲奈末。
〉自重大奈麻至九重。
十一曰奈麻。
自重奈麻至七重。
十二曰大舍。
〈或雲韓舍。
○按東諺稱大爲韓。
〉十三曰舍知。
〈或雲小舍。
〉十四曰吉士。
〈或雲稽知。
或雲吉次。
〉十五曰大烏。
〈或雲大烏知。
〉十六曰小烏。
〈或雲小烏知。
〉十七曰造位。
〈或雲先沮知。
〉凡三十四級。
〈新唐書參補。
〉金氏曰。
新羅官號。
因時沿革不同。
皆夷言不知其意。
當初設施。
必也職有常守。
位有定員。
辨其尊卑。
待其人才之大小。
文記缺落。
不可覈考。
南解以國事委大臣。
謂之大輔。
儒理王設位十七等。
自是名目繁多。
三月。
高句麗。
以南部使者鄒勃素。
爲沸流部長。
初。
大臣仇都逸苟焚永等三人。
爲沸流部長。
性貪鄙。
奪人妻妾財貨。
恣其所欲。
人皆怨忿。
王以始祖舊臣。
不忍緻法。
廢爲庶人。
以勃素代之。
勃素別作大室自處。
以仇都等罪人。
不令升堂。
三人詣前謝曰。
願公赦過。
以令自新。
死無恨矣。
勃素引與共坐曰。
人孰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乃許爲友。
三人感愧。
不復爲惡。
王聞之曰。
勃素不用威嚴。
能以智懲惡。
可謂賢矣。
賜姓大室氏。
○初。
高句麗分國爲五部。
一曰桂婁部。
後稱內部。
或黃部。
卽沸流部也。
二曰絶奴部。
後稱北部。
或後部。
三曰順奴部。
後稱東部。
或左部。
四曰灌奴部。
後稱南部。
或前部。
卽貫那部也。
五曰消奴部。
後稱西部。
或右部。
各以大臣治之。
〈杜氏通典新唐書參補。
〉 夏四月。
高句麗襲樂浪。
降之。
先是。
王子好童遊沃沮。
樂浪王〈按樂浪爲中國之郡則豈有稱王之理。
蓋廁於三國之間。
其勢如王。
故東人稱之爲王耳。
〉崔理出行見之。
問曰觀君顔色非常。
豈非北國神王之子乎。
遂同歸妻以女。
好童使女入武庫。
壞其兵物。
勸王襲樂浪。
麗兵大至。
崔理雖欲戰。
皷角皆破。
遂殺女子出降。
冬十月。
高句麗王。
殺其子好童。
麗王元妃生子。
曰解憂。
性暴戾。
初。
王納曷思王孫女爲次妃。
生好童。
顔容美麗。
王愛之名好童。
元妃恐奪嫡。
讒於王曰。
好童欲無禮於妾。
王不信。
妃恐禍將及。
乃泣告曰。
請大王密察。
若不實。
妾當伏罪。
於是。
王疑將罪之。
或謂好童曰。
何不自釋乎。
好童曰。
是顯母之惡。
貽父之憂。
可謂孝乎。
遂伏劒死。
金氏曰。
王信讒不仁。
不足道矣。
好童不得無罪。
舜小杖則受。
大杖則走。
不陷父於不義。
今不出此而死非其所。
可謂執小謹而昧大義。
其申生之譬耶。
十二月。
高句麗。
立子解憂爲太子。
○高句麗遣使入朝于漢。
詔復王號。
自王莾之後。
麗與中國相絶。
至是。
王遣子入漢朝貢。
帝詔復其王號。
癸巳〈新羅儒理王十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六年。
百濟多婁王六年。
〉春正月。
百濟。
立王子己婁爲太子赦。
○二月。
百濟始作稻田。
先自國南州郡始。
甲午〈新羅儒理王十一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七年。
百濟多婁王七年。
〉春二月。
百濟右輔解婁卒。
〈年九十。
〉以東部屹于爲右輔。
○斯盧京都地裂泉湧。
六月大水。
○秋九月。
靺鞨冦百濟。
陷馬首城燒之。
冬又襲甁山柵。
丙申〈新羅儒理王十三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九年。
百濟多婁王九年。
〉秋八月。
樂浪侵斯盧。
侵北邊。
陷朶山城。
丁酉〈新羅儒理王十四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年。
百濟多婁王十年。
〉冬。
高句麗襲樂浪。
滅之。
樂浪人五千及帶方〈樂浪屬縣〉人。
投斯盧。
斯盧分置六部。
伊西國侵斯盧。
〈今淸道郡。
〉○百濟。
以屹于爲左輔。
北部眞會爲右輔。
○十一月。
百濟地震。
戊戌〈新羅儒理王十五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一年。
百濟多婁王十一年。
〉秋。
百濟饑。
禁私釀。
○冬十月。
百濟王廵東西部。
貧不能自保者。
給穀人二石。
庚子〈新羅儒理王十七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三年。
百濟多婁王十三年。
〉秋九月。
華麗不耐人。
侵斯盧。
貊。
邀擊敗之。
華麗不耐。
樂浪東部之二縣也。
及漢。
省都尉諸縣。
皆爲侯國。
至是。
二縣人連謀。
率騎兵侵斯盧北境。
貊國渠帥。
以兵要曲河〈今未詳〉西敗之。
王喜。
與貊國結好。
後貊帥又獵獸獻之。
貊。
東夷故國也。
在中國東北。
與燕相近。
故號北貊。
其地五穀不生。
惟黍生之。
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
無諸侯幣帛饔飧。
無百官有司。
故其稅於民。
二十取一而足。
及扶餘高句麗幷興。
其部落東遷。
居濊國之西。
〈今春川府。
〉服屬於高句麗。
其居山深阻阨。
爲不爭之地。
性愚與濊同俗。
不知興亡易世。
故史無所傳。
其別部之在遼地者。
爲梁貊小水貊雲。
秋七月。
高句麗隕霜殺穀。
八月。
梅花發。
壬寅〈新羅儒理王十九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五年。
百濟多婁王十五年。
○駕洛國始祖金首露元年。
○是歲以後。
大國三。
小國一。
凡四國。
若五加耶等諸小國年代無考者。
略之。
〉春三月。
駕洛人。
立金首露兄弟六人爲君。
分治加耶。
駕洛。
古卞韓之地。
其始無君臣位號。
有九幹。
曰我刀,汝刀,彼刀,五刀,留水,留天,神天,神鬼,五天。
各爲酋長。
其衆揔七萬五千。
聚居山野。
至是。
九幹修稧事。
時有金首露者。
不知何許人。
登龜旨峰。
〈在今金海府。
〉望駕洛九村。
遂至其地。
九幹。
見首露兄弟六人容貌。
皆奇偉長大。
衆皆驚異。
立以爲君而首露長。
故國號大駕洛。
〈今金海府。
〉又稱加耶。
餘五人各爲五加耶君。
曰阿羅伽耶。
〈今鹹安郡。
〉曰古寧伽耶。
〈今鹹昌縣。
〉曰大伽耶。
〈今高靈縣。
〉曰星山伽耶。
〈今星州府一雲碧珍伽耶。
〉曰小伽耶。
〈今固城縣。
〉東以黃山江。
南以滄海。
西北以地理山。
東北以伽耶山爲界。
駕洛後改號金官國。
斯盧滅伊西國。
○高句麗侵斯盧。
甲辰〈新羅儒理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七年。
閔中王元年。
百濟多婁王十七年。
〉春二月。
駕洛築都城營宮室。
○秋九月。
漢兵渡海伐高句麗。
取樂浪。
以薩水〈今安州府淸川江〉南屬漢。
冬十月。
高句麗王無恤薨。
弟解邑朱立。
王。
英明威武。
知人善任。
恢拓土宇。
國勢愈昌。
至是薨。
葬於大獸村。
號大武神王。
太子解憂幼少不克政。
國人推王弟解邑朱立之。
大赦。
漢封馬韓人蘇馬諟。
爲廉斯君。
馬韓部落廉斯人〈廉斯今未詳何地〉蘇馬諟等。
詣樂浪貢獻。
帝封爲廉斯君。
屬樂浪郡。
四時朝謁。
〈文獻通考補。
〉 乙巳〈新羅儒理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閔中王二年。
百濟多婁王十八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宴羣臣。
○夏五月。
高句麗國東大水饑。
發倉賑給。
丙午〈新羅儒理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閔中王三年。
百濟多婁王十九年。
〉秋七月。
高句麗王東狩。
獲白獐。
權氏曰。
爲之後者。
爲之子。
今閔中當喪。
未數月而宴羣臣。
未及祥而獵。
其失自著矣。
冬十月。
有星孛于南。
二十日而滅。
丁未〈新羅儒理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閔中王四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年。
〉冬十月。
高句麗蠶支部叛。
投漢。
蠶支部。
麗之南邊部落也。
其大加戴升等一萬餘家。
詣樂浪投漢。
戊申〈新羅儒理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閔中王五年。
慕本王元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一年。
〉春。
高句麗王解邑朱薨。
大武神王之子解憂立。
初。
王田于閔中原。
見石窟。
謂左右曰。
我死葬此。
不須更起陵墓。
至是薨。
王後及羣臣。
重違遺敎。
葬於石窟。
〈今未詳。
〉號閔中王。
自是王薨皆以葬地爲號。
解憂〈一雲解愛婁〉立。
是爲慕本王。
爲人。
暴戾不仁。
不恤國事。
百姓怨之。
百濟左輔屹于卒。
百濟。
自乙音以後至于屹于。
皆以得人稱。
及卒。
王哭甚哀。
秋七月。
駕洛國君納妃許氏。
許氏。
名黃玉。
有賢德。
駕洛國君。
改官名。
金首露。
謂其臣曰。
九幹。
爲庶僚之長而名稱鄙野。
非簪履職位之稱。
遂改我刀爲我躬。
汝刀爲汝諧。
彼刀爲彼藏。
五刀爲五常。
留水爲留功。
留天爲留德。
神天爲神道。
神鬼爲臣貴。
五天爲五能。
餘幷取新羅職儀。
〈三國遺事補。
〉 秋八月。
高句麗大水山崩。
○冬十月。
高句麗立子翊爲太子。
己酉〈新羅儒理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慕本王二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納欵于漢遼東。
高句麗。
雖通使于漢而猶侵掠不已。
至是。
遣將襲漢北平,漁陽,上谷,太原。
遼東太守蔡彤。
以恩信招之。
復和親。
〈按綱目。
是年貊人入朝。
卽高句麗也。
漢人以句麗爲貊。
〉 秋八月。
高句麗饑發使賑民。
○冬十月。
扶餘遣使入貢于漢。
〈後漢書。
〉 辛亥〈新羅儒理王二十八年。
高句麗慕本王四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王射殺諫者。
王暴虐日增。
坐卧必枕藉人。
動搖輒殺之。
臣有諫者。
彎弓射殺之。
朝野憂懼。
國人離畔。
李氏〈詹〉曰。
君臣一軆。
當以禮相接。
以恩相愛。
解憂?狠如是。
若不可諫而其諫者。
必見危授命。
殺身成仁者也。
徒惡忤己而不知愛己之心。
出於至難。
自古非大無道之君。
未有輕殺諫臣者。
陳靈公殺洩冶。
陳後主殺傅縡唐僖宗殺常濬。
皆在垂亡之日。
春秋綱目。
直書其事。
以著其所以亡。
解憂亦未久身弑子廢。
有天下國家者。
當以此蔔之。
癸醜〈新羅儒理王三十年。
高句麗慕本王六年太祖王元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六年。
〉冬十一月。
高句麗人。
弑其王解憂。
立瑠璃王之孫宮爲王。
太後聽政。
慕本人杜魯。
侍王左右。
慮禍而哭。
或曰丈夫何哭爲。
撫我則後。
虐我則讎。
今王行虐以殺人。
百姓之讎也。
爾其圖之。
於是魯藏刀以進。
王引之而坐。
遂弑之。
葬於慕本原。
國人以太子翊不肖。
不足以主社稷。
迎瑠璃王子古鄒加再思。
再思以老讓。
遂立其子宮。
是爲太祖。
〈一曰國祖。
〉生而能視幼歧嶷。
時年七歲。
太後垂簾聽政。
後扶餘人。
甲寅〈新羅儒理王三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七年。
〉春二月。
有星孛于紫宮。
乙卯〈新羅儒理王三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八年。
〉春二月。
高句麗築遼西十城以備漢。
○夏百濟旱。
慮囚。
赦死罪。
秋八月。
靺鞨冦百濟北部。
丙辰〈新羅儒理王三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九年。
〉春二月。
百濟築牛谷城。
靺鞨數擾邊境。
王命東部築牛谷城。
以備之。
夏四月。
斯盧龍見金城井。
五月大風。
○秋七月。
高句麗伐東沃沮取之。
於是。
高句麗拓境。
東至滄海。
南至薩水。
丁巳〈新羅儒理王三十四年。
脫解王元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年。
〉冬十月。
斯盧尼師今儒理薨。
遺命立昔脫解。
王不豫。
謂臣僚曰。
脫解身聯國戚。
位處宰輔。
屢著功名。
朕之二子。
其才不及。
且有先君之命。
吾死後。
俾卽大位。
及薨。
葬蛇陵園內。
脫解受遺命卽位。
是爲脫解尼師今。
時年六十二。
妃樸氏阿孝夫人。
崔氏曰。
南解之顧命。
非堯舜禹禪受之比。
出於一時姑息之恩。
儒理從父亂命。
考其歸。
與燕噲之讓。
亦無幾矣。
雖一再傳而樸氏又興。
又一再傳而金氏代興。
新羅歷年一千年之間。
樸氏爲王者十。
昔氏爲王者八。
金氏爲王者三十八。
是則新羅者金氏之新羅。
非樸昔之新羅。
豈不由於南解之亂命。
儒理之處不得宜乎。
戊午〈新羅脫解王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一年。
〉春正月。
斯盧以瓠公爲大輔。
己未〈新羅脫解王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二年。
〉夏五月。
斯盧與倭交聘。
〈按此東史和倭之始。
〉○六月。
有星孛于天船。
○秋七月。
高句麗京都大水。
辛酉〈新羅脫解王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九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四年。
〉秋八月。
馬韓將孟召。
以覆巖城降斯盧。
癸亥〈新羅脫解王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一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六年。
〉冬十月。
百濟王如娘子城。
請會于斯盧不從。
百濟王拓地。
至娘子谷城。
〈今淸州府。
〉遣使新羅請會。
羅王不從。
由是兩國失和。
甲子〈新羅脫解王八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二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七年。
〉秋八月。
百濟侵斯盧。
百濟王遣兵。
攻斯盧西鄙蛙山城〈今未詳〉不克。
移兵攻狗壤城。
〈今未詳。
〉新羅發騎兵二千。
逆擊走之。
冬十二月。
斯盧地震。
乙醜〈新羅脫解王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三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八年。
〉春三月。
斯盧尼師今。
以金閼智爲子。
改國號曰鷄林。
新羅王。
得小兒於金城西始林。
〈在今慶州府南四裡。
〉見其姿容奇偉。
以爲天祚胤嗣。
乃收養之。
名閼智。
方言小兒之稱。
謂時有金櫝白鷄之異。
改始林爲鷄林。
因以爲國號。
賜閼智姓曰金氏。
新羅金氏始此。
或雲新羅自謂少昊金天氏之後。
而金首露亦其同姓雲。
閼智及長。
聦明多智略。
至其七世孫味鄒。
始有國。
丙寅〈新羅脫解王十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四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九年。
〉百濟攻拔鷄林蛙山城。
鷄林復取之。
丁卯〈新羅脫解王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五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年。
〉春正月。
鷄林以宗戚樸氏。
分理州郡。
號爲州主,郡主。
二月。
鷄林以順貞爲伊伐飧。
委以政事。
戊辰〈新羅脫解王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六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一年。
〉秋八月。
曷思王。
以國降高句麗。
初。
曷思王。
逃竄立國而微弱不振。
高句麗日強。
其孫都頭以國來降。
使爲于台。
曷思凡三世四十七年而亡。
壬申〈新羅脫解王十六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五年。
〉春二月。
高句麗伐藻那。
虜其王。
遣貫那部沛者達賈。
伐而虜之。
癸酉〈新羅脫解王十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一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六年。
〉夏五月。
倭冦鷄林木出島。
〈今未詳。
〉角幹烏羽死之。
○戊午晦。
日食。
甲戌〈新羅脫解王十八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二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七年。
〉秋八月。
百濟侵鷄林。
○冬十月。
高句麗伐朱那。
虜其王子。
麗王。
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之。
虜其王子乙音。
爲古鄒加。
是時。
高句麗兵力甚強。
侵伐旁小國。
幷而有之。
乙亥〈新羅脫解王十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三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八年。
〉鷄林大旱饑。
發倉賑給。
○冬十月。
百濟攻拔鷄林蛙山城。
守之。
丙子〈新羅脫解王二十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四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九年。
〉秋九月。
鷄林復取蛙山城。
殲百濟守卒。
丁醜〈新羅脫解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五年。
百濟多婁王五十年。
己婁王元年。
〉秋八月。
鷄林敗伽耶兵。
于黃山津。
新羅阿飡吉門。
與伽耶兵戰於黃山津。
〈今梁山郡之黃山江。
〉獲一千餘級。
以吉門爲波珍飡。
賞功也。
九月。
百濟王多婁薨。
太子己婁立。
王卽位以來。
賑饑民。
禮大臣。
有人君之度。
然搆釁新羅。
爭一小城。
數十年間。
兵革不息。
識者惜之。
及薨。
太子卽位。
是爲己婁王。
志慮宏遠。
不留心細事。
冬十月。
扶餘獻三角鹿于高句麗。
麗王稱瑞大赦。
扶餘王帶素死後。
餘衆保守本國。
通貢于漢。
服屬高句麗。
至是。
遣使來獻三角鹿,長尾兎。
王以爲瑞物。
大赦。
扶餘又獻虎。
長丈二毛甚明而無尾。
王又獵于質山。
〈今未詳。
〉獲紫獐。
東海谷〈今未詳〉守獻朱豹。
尾長九尺。
史不絶書以爲佳祥。
李氏〈詹〉曰。
時和歲豊爲上瑞。
不然。
雖甘露醴泉。
不足爲瑞也。
況物反常爲妖。
非瑞也。
太祖不以此恐懼修省。
以弭其災。
反以爲瑞。
殊無意謂也。
己卯〈新羅脫解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七年。
百濟己婁王三年。
〉春。
彗星見東方。
又見北方。
二十日而乃?。
鷄林擊于屍山居漆山二國。
?之。
二國居隣境。
頗爲邊患。
〈于屍山今寧海。
居漆山一名萇山國。
今東萊府。
〉有居道者爲邊官。
潛懷幷呑之志。
常集群馬於張吐野。
〈今未詳。
〉使兵士馳走爲戱。
稱爲馬技。
二國習見以爲常。
不爲備。
於是。
起兵滅之。
庚辰〈新羅脫解王二十四年。
婆娑王元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八年。
百濟己婁王四年。
〉夏四月。
鷄林大風。
金城東門自壞。
○秋九月。
鷄林尼師今脫解薨。
國人立儒理王之次子婆娑爲王。
王薨。
群臣欲立儒理太子逸聖。
或謂逸聖雖嫡嗣。
而威明不及婆娑。
遂立之。
是爲婆娑尼師今。
〈或雲儒理弟奈老之子。
〉妃金氏史省夫人。
〈按據此則閼智之前。
已有金氏矣。
〉許婁葛文王之女也。
婆娑節儉。
省用而愛民。
國人嘉之。
葬脫解王于城北壤井丘。
〈一雲?川。
今幷未詳。
○三國遺事。
文武王庚辰。
立脫解王祠於東嶽。
拔王骨於?川安之。
髑髏周圍三尺二寸。
身骨長九尺七寸。
齒凝如一。
骨節皆連鎖。
〉 壬午〈新羅婆娑王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年。
百濟己婁王六年。
〉春正月。
鷄林勸農鍊兵。
王卽位。
廵撫州郡。
發倉賑給。
慮獄囚。
非二罪悉原之。
至是。
下令曰今倉廩空匱。
戎器頑鈍。
倘有水旱之災。
邊鄙之警。
其何以禦之。
宜令有司。
勸農桑。
鍊兵革。
以備不虞。
甲申〈新羅婆娑王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二年。
百濟己婁王八年。
〉秋。
鷄林大有年。
時政簡敎行。
休祥畢至。
古陁郡〈今安東府〉獻靑牛。
南新縣〈今未詳〉麥連岐。
秋大有年。
行者不賫糧。
乙酉〈新羅婆娑王六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三年。
百濟己婁王九年。
〉春正月。
百濟侵鷄林。
丁亥〈新羅婆娑王八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五年。
百濟己婁王十一年。
〉秋七月。
鷄林繕葺城壘。
王下令曰。
國家西隣百濟。
南接加耶。
德不能綏。
威不足畏。
宜葺城壘。
以待侵軼。
是月築加召,馬頭二城。
〈加召今居昌縣。
馬頭未詳。
〉 八月乙未晦。
日食。
己醜〈新羅婆娑王十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七年。
百濟己婁王十三年。
〉夏六月。
百濟地震裂。
庚寅〈新羅婆娑王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八年。
百濟己婁王十四年。
〉春三月。
百濟大旱。
○秋七月。
鷄林廉察州郡。
王分遣使十人。
廉察州郡。
不勤公事。
緻田野多荒者。
貶黜之。
壬辰〈新羅婆娑王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年。
百濟己婁王十六年。
〉夏六月。
戊戌朔。
日食。
癸巳〈新羅婆娑王十四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一年。
百濟己婁王十七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
幸古所夫裡郡。
問高年賜穀。
〈按古所夫裡。
今扶餘縣。
此時其屬於新羅歟。
〉 冬十月。
鷄林京都地震。
甲午〈新羅婆娑王十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二年。
百濟己婁王十八年。
〉春二月。
加耶侵鷄林。
加耶兵圍馬頭城。
遣阿飡吉元。
將一千騎擊走之。
秋八月。
鷄林閱兵於閼川。
丙申〈新羅婆娑王十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四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年。
〉秋八月。
加耶侵鷄林。
鷄林尼師今。
出戰敗之。
加耶侵南鄙。
城主長世。
拒之被殺。
王怒。
帥勇士五千。
出戰敗之。
虜獲甚多。
因欲擧兵伐加耶。
加耶君懼。
遣使謝罪。
乃止。
戊戌〈新羅婆娑王十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六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二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東廵柵城。
紀功而還。
王至柵城西罽山。
〈幷未詳。
〉獲白鹿。
反至柵城宴羣臣。
賜柵城守吏物段有差。
遂紀功於山石。
乃還。
庚子〈新羅婆娑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八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四年。
〉冬十月。
鷄林京都地震。
倒民屋有死者。
辛醜〈新羅婆娑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九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五年。
〉秋七月。
鷄林築月城移都。
初。
脫解王深通地理之術。
登吐含山。
〈在今慶州府東三十裡。
〉望城中可居之地。
見楊山一峯有日月之勢。
遂居焉。
至是。
築城於其地。
形如半月。
故名月城。
或號在城。
周一千二十三步。
自金城移都焉。
新羅濱海。
冦賊頻警。
故月城東築明活城。
南築南山城。
北築滿月城。
爲掎角之勢。
壬寅〈新羅婆娑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六年。
〉秋八月。
駕洛人殺鷄林漢秪部主保齊。
鷄林伐音汁伐國降之。
音汁伐國。
〈今屬慶州安康縣。
一雲今興海郡。
〉與悉直谷國〈今三陟府〉爭疆。
詣鷄林請決。
王難之。
謂金官國首露王。
年老多智。
召問之。
首露立決。
以所爭之地屬音汁伐。
於是。
王命六部饗首露。
諸部畏之。
皆使伊飡主客。
而獨漢秪部主客不使貴人。
首露以爲慢禮不恪。
命奴newchar KC04044_24下裡。
殺漢秪部主保齊而歸。
奴逃依音汁伐主陀鄒幹家。
王使人索其奴。
陀鄒不送。
王怒。
以兵伐音汁伐國。
其主與衆降。
悉直押督二國。
降鷄林。
〈按。
押督或稱押梁國。
今慶山縣。
古基在縣東五裡。
今爲押梁驛。
〉 甲辰〈新羅婆娑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二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八年。
〉春正月。
鷄林星隕如雨。
不至地。
○秋七月。
鷄林悉直叛。
討平之。
徙其衆於南鄙。
乙巳〈新羅婆娑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三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九年。
〉春正月。
百
百濟多婁王三年。
〉冬十月。
百濟東部屹于。
敗靺鞨于馬首山西。
王喜。
賞良馬十匹租五百石。
漢遣王遵討樂浪。
郡人殺王調降。
??邯〈音男甘。
樂浪屬縣。
今未詳。
〉人王閎。
漢瑯瑘王仲之七世孫。
濟北王興居之叛。
欲劫仲。
仲浮海東奔樂浪山中。
因家焉。
爲郡三老。
至是。
漢以王遵爲太守。
將兵擊之。
至遼東。
閎與郡曹吏楊邑。
共殺調迎遵。
皆封爲列侯。
閎獨讓爵。
帝奇而徵之。
道病卒。
〈盛京志補。
〉 漢赦樂浪大逆殊死以下。
〈後漢書補。
〉 漢省東部都尉。
初。
分嶺東七縣。
置都尉以治之。
其地濶遠。
諸夷交亂。
吏不能制。
於是。
棄嶺東地。
因其土俗。
悉封沃沮濊貊渠帥爲縣侯。
皆令歲時詣樂浪朝賀。
沃沮地迫小。
介於大國之間。
遂臣屬高句麗。
麗人復置其中大人爲使者。
〈麗官名。
〉以相監領。
責其租稅貂布魚塩。
千裡擔負緻之。
又發其美女以爲婢妾焉。
濊其地。
北與高句麗沃沮。
南與辰韓接。
東窮大海。
西至樂浪。
濊及沃沮句麗。
本皆朝鮮地也。
濊自南閭降漢後。
無大君長。
有侯邑君三老。
統主下戶。
自言與高句麗同種。
言語法屬。
大抵相類。
〈後漢書補○按後漢書。
始始立濊傳。
杜氏通典曰。
其人性謹願。
少嗜慾。
有廉恥。
男女衣皆着曲領。
男子繫銀花廣數寸以爲餙。
其俗重山川。
山川各有部分。
不得輒相幹涉。
同姓不婚。
多所忌諱。
疾病死亡。
卽棄舊宅。
更作新居。
知種麻養蠶綿布。
曉候星宿。
先知年歲豊約。
不以珠玉爲寶。
又祭虎以爲神。
其邑落有侵犯者。
輒相罰責生口牛馬。
名之爲責禍。
殺人者償死。
少冦盜。
作矛長三丈。
或數人共持之。
能步戰。
樂浪檀弓出其地。
又多文豹。
有果下馬高三尺。
乘之可於果樹下行也。
其海出斑魚皮。
漢時常獻之。
〉 辛卯〈新羅儒理王八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四年。
百濟多婁王四年。
〉秋八月。
百濟高木城將昆優。
與靺鞨戰克之。
〈高木城今未詳。
〉○九月。
百濟王田于橫嶽。
連中雙鹿。
衆人歎美之。
壬辰〈新羅儒理王九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五年。
百濟多婁王五年。
〉春。
斯盧改六部名。
賜姓。
新羅。
盡改六部之名。
改楊山部爲及梁。
賜姓李。
高墟部爲沙梁姓崔。
大樹部爲漸梁〈一雲牟梁〉姓孫。
幹珍部爲本彼姓鄭。
加利部爲漢祗姓裵。
明活部爲習比姓薛。
中分六部爲二。
使王女二人各率部內女人分朋。
自七月旣望。
每日早集大部之庭。
績麻乙夜而罷。
至八月十五日。
考功多少。
負者。
置酒食以謝勝者。
歌舞百戱皆作。
謂之嘉排。
是時。
貧家一女起舞歎曰。
會蘇會蘇。
其音哀雅。
後人因其聲而作歌。
名會蘇曲。
斯盧設官十七等。
一曰伊伐飧。
〈或雲伊伐幹。
或雲幹伐飡。
或雲角幹。
或雲角粲。
或雲舒發翰。
或雲舒弗邯。
〉二曰伊尺飧。
〈或雲伊飡。
〉三曰迊飧。
〈或雲迊判。
或雲蘇判。
〉四曰波珍飧。
〈或雲海幹。
或雲波彌幹。
〉五曰大阿飧。
皆授眞骨。
他宗則否。
眞骨者王族也。
新羅。
以承統者謂之聖骨。
王族爲眞骨。
亦謂之第一骨。
貴族謂之第二骨。
兄弟女姑姨從姊妹。
皆聘爲妻。
故妻族皆爲第一骨。
不娶第二骨女。
雖娶常爲妾媵。
六曰阿飧。
〈或雲阿尺幹。
或雲阿粲。
〉自此以下。
第二骨爲之。
自重阿飧。
至四重阿飧。
七曰一吉飧。
〈或雲乙吉幹。
〉八曰沙飧。
〈或雲薩飡。
或雲沙咄幹。
〉九曰級伐飧。
〈或雲級飡。
或雲級伏幹。
〉十曰大奈麻。
〈或雲奈末。
〉自重大奈麻至九重。
十一曰奈麻。
自重奈麻至七重。
十二曰大舍。
〈或雲韓舍。
○按東諺稱大爲韓。
〉十三曰舍知。
〈或雲小舍。
〉十四曰吉士。
〈或雲稽知。
或雲吉次。
〉十五曰大烏。
〈或雲大烏知。
〉十六曰小烏。
〈或雲小烏知。
〉十七曰造位。
〈或雲先沮知。
〉凡三十四級。
〈新唐書參補。
〉金氏曰。
新羅官號。
因時沿革不同。
皆夷言不知其意。
當初設施。
必也職有常守。
位有定員。
辨其尊卑。
待其人才之大小。
文記缺落。
不可覈考。
南解以國事委大臣。
謂之大輔。
儒理王設位十七等。
自是名目繁多。
三月。
高句麗。
以南部使者鄒勃素。
爲沸流部長。
初。
大臣仇都逸苟焚永等三人。
爲沸流部長。
性貪鄙。
奪人妻妾財貨。
恣其所欲。
人皆怨忿。
王以始祖舊臣。
不忍緻法。
廢爲庶人。
以勃素代之。
勃素別作大室自處。
以仇都等罪人。
不令升堂。
三人詣前謝曰。
願公赦過。
以令自新。
死無恨矣。
勃素引與共坐曰。
人孰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乃許爲友。
三人感愧。
不復爲惡。
王聞之曰。
勃素不用威嚴。
能以智懲惡。
可謂賢矣。
賜姓大室氏。
○初。
高句麗分國爲五部。
一曰桂婁部。
後稱內部。
或黃部。
卽沸流部也。
二曰絶奴部。
後稱北部。
或後部。
三曰順奴部。
後稱東部。
或左部。
四曰灌奴部。
後稱南部。
或前部。
卽貫那部也。
五曰消奴部。
後稱西部。
或右部。
各以大臣治之。
〈杜氏通典新唐書參補。
〉 夏四月。
高句麗襲樂浪。
降之。
先是。
王子好童遊沃沮。
樂浪王〈按樂浪爲中國之郡則豈有稱王之理。
蓋廁於三國之間。
其勢如王。
故東人稱之爲王耳。
〉崔理出行見之。
問曰觀君顔色非常。
豈非北國神王之子乎。
遂同歸妻以女。
好童使女入武庫。
壞其兵物。
勸王襲樂浪。
麗兵大至。
崔理雖欲戰。
皷角皆破。
遂殺女子出降。
冬十月。
高句麗王。
殺其子好童。
麗王元妃生子。
曰解憂。
性暴戾。
初。
王納曷思王孫女爲次妃。
生好童。
顔容美麗。
王愛之名好童。
元妃恐奪嫡。
讒於王曰。
好童欲無禮於妾。
王不信。
妃恐禍將及。
乃泣告曰。
請大王密察。
若不實。
妾當伏罪。
於是。
王疑將罪之。
或謂好童曰。
何不自釋乎。
好童曰。
是顯母之惡。
貽父之憂。
可謂孝乎。
遂伏劒死。
金氏曰。
王信讒不仁。
不足道矣。
好童不得無罪。
舜小杖則受。
大杖則走。
不陷父於不義。
今不出此而死非其所。
可謂執小謹而昧大義。
其申生之譬耶。
十二月。
高句麗。
立子解憂爲太子。
○高句麗遣使入朝于漢。
詔復王號。
自王莾之後。
麗與中國相絶。
至是。
王遣子入漢朝貢。
帝詔復其王號。
癸巳〈新羅儒理王十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六年。
百濟多婁王六年。
〉春正月。
百濟。
立王子己婁爲太子赦。
○二月。
百濟始作稻田。
先自國南州郡始。
甲午〈新羅儒理王十一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七年。
百濟多婁王七年。
〉春二月。
百濟右輔解婁卒。
〈年九十。
〉以東部屹于爲右輔。
○斯盧京都地裂泉湧。
六月大水。
○秋九月。
靺鞨冦百濟。
陷馬首城燒之。
冬又襲甁山柵。
丙申〈新羅儒理王十三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九年。
百濟多婁王九年。
〉秋八月。
樂浪侵斯盧。
侵北邊。
陷朶山城。
丁酉〈新羅儒理王十四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年。
百濟多婁王十年。
〉冬。
高句麗襲樂浪。
滅之。
樂浪人五千及帶方〈樂浪屬縣〉人。
投斯盧。
斯盧分置六部。
伊西國侵斯盧。
〈今淸道郡。
〉○百濟。
以屹于爲左輔。
北部眞會爲右輔。
○十一月。
百濟地震。
戊戌〈新羅儒理王十五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一年。
百濟多婁王十一年。
〉秋。
百濟饑。
禁私釀。
○冬十月。
百濟王廵東西部。
貧不能自保者。
給穀人二石。
庚子〈新羅儒理王十七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三年。
百濟多婁王十三年。
〉秋九月。
華麗不耐人。
侵斯盧。
貊。
邀擊敗之。
華麗不耐。
樂浪東部之二縣也。
及漢。
省都尉諸縣。
皆爲侯國。
至是。
二縣人連謀。
率騎兵侵斯盧北境。
貊國渠帥。
以兵要曲河〈今未詳〉西敗之。
王喜。
與貊國結好。
後貊帥又獵獸獻之。
貊。
東夷故國也。
在中國東北。
與燕相近。
故號北貊。
其地五穀不生。
惟黍生之。
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
無諸侯幣帛饔飧。
無百官有司。
故其稅於民。
二十取一而足。
及扶餘高句麗幷興。
其部落東遷。
居濊國之西。
〈今春川府。
〉服屬於高句麗。
其居山深阻阨。
爲不爭之地。
性愚與濊同俗。
不知興亡易世。
故史無所傳。
其別部之在遼地者。
爲梁貊小水貊雲。
秋七月。
高句麗隕霜殺穀。
八月。
梅花發。
壬寅〈新羅儒理王十九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五年。
百濟多婁王十五年。
○駕洛國始祖金首露元年。
○是歲以後。
大國三。
小國一。
凡四國。
若五加耶等諸小國年代無考者。
略之。
〉春三月。
駕洛人。
立金首露兄弟六人爲君。
分治加耶。
駕洛。
古卞韓之地。
其始無君臣位號。
有九幹。
曰我刀,汝刀,彼刀,五刀,留水,留天,神天,神鬼,五天。
各爲酋長。
其衆揔七萬五千。
聚居山野。
至是。
九幹修稧事。
時有金首露者。
不知何許人。
登龜旨峰。
〈在今金海府。
〉望駕洛九村。
遂至其地。
九幹。
見首露兄弟六人容貌。
皆奇偉長大。
衆皆驚異。
立以爲君而首露長。
故國號大駕洛。
〈今金海府。
〉又稱加耶。
餘五人各爲五加耶君。
曰阿羅伽耶。
〈今鹹安郡。
〉曰古寧伽耶。
〈今鹹昌縣。
〉曰大伽耶。
〈今高靈縣。
〉曰星山伽耶。
〈今星州府一雲碧珍伽耶。
〉曰小伽耶。
〈今固城縣。
〉東以黃山江。
南以滄海。
西北以地理山。
東北以伽耶山爲界。
駕洛後改號金官國。
斯盧滅伊西國。
○高句麗侵斯盧。
甲辰〈新羅儒理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七年。
閔中王元年。
百濟多婁王十七年。
〉春二月。
駕洛築都城營宮室。
○秋九月。
漢兵渡海伐高句麗。
取樂浪。
以薩水〈今安州府淸川江〉南屬漢。
冬十月。
高句麗王無恤薨。
弟解邑朱立。
王。
英明威武。
知人善任。
恢拓土宇。
國勢愈昌。
至是薨。
葬於大獸村。
號大武神王。
太子解憂幼少不克政。
國人推王弟解邑朱立之。
大赦。
漢封馬韓人蘇馬諟。
爲廉斯君。
馬韓部落廉斯人〈廉斯今未詳何地〉蘇馬諟等。
詣樂浪貢獻。
帝封爲廉斯君。
屬樂浪郡。
四時朝謁。
〈文獻通考補。
〉 乙巳〈新羅儒理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閔中王二年。
百濟多婁王十八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宴羣臣。
○夏五月。
高句麗國東大水饑。
發倉賑給。
丙午〈新羅儒理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閔中王三年。
百濟多婁王十九年。
〉秋七月。
高句麗王東狩。
獲白獐。
權氏曰。
爲之後者。
爲之子。
今閔中當喪。
未數月而宴羣臣。
未及祥而獵。
其失自著矣。
冬十月。
有星孛于南。
二十日而滅。
丁未〈新羅儒理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閔中王四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年。
〉冬十月。
高句麗蠶支部叛。
投漢。
蠶支部。
麗之南邊部落也。
其大加戴升等一萬餘家。
詣樂浪投漢。
戊申〈新羅儒理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閔中王五年。
慕本王元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一年。
〉春。
高句麗王解邑朱薨。
大武神王之子解憂立。
初。
王田于閔中原。
見石窟。
謂左右曰。
我死葬此。
不須更起陵墓。
至是薨。
王後及羣臣。
重違遺敎。
葬於石窟。
〈今未詳。
〉號閔中王。
自是王薨皆以葬地爲號。
解憂〈一雲解愛婁〉立。
是爲慕本王。
爲人。
暴戾不仁。
不恤國事。
百姓怨之。
百濟左輔屹于卒。
百濟。
自乙音以後至于屹于。
皆以得人稱。
及卒。
王哭甚哀。
秋七月。
駕洛國君納妃許氏。
許氏。
名黃玉。
有賢德。
駕洛國君。
改官名。
金首露。
謂其臣曰。
九幹。
爲庶僚之長而名稱鄙野。
非簪履職位之稱。
遂改我刀爲我躬。
汝刀爲汝諧。
彼刀爲彼藏。
五刀爲五常。
留水爲留功。
留天爲留德。
神天爲神道。
神鬼爲臣貴。
五天爲五能。
餘幷取新羅職儀。
〈三國遺事補。
〉 秋八月。
高句麗大水山崩。
○冬十月。
高句麗立子翊爲太子。
己酉〈新羅儒理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慕本王二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納欵于漢遼東。
高句麗。
雖通使于漢而猶侵掠不已。
至是。
遣將襲漢北平,漁陽,上谷,太原。
遼東太守蔡彤。
以恩信招之。
復和親。
〈按綱目。
是年貊人入朝。
卽高句麗也。
漢人以句麗爲貊。
〉 秋八月。
高句麗饑發使賑民。
○冬十月。
扶餘遣使入貢于漢。
〈後漢書。
〉 辛亥〈新羅儒理王二十八年。
高句麗慕本王四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王射殺諫者。
王暴虐日增。
坐卧必枕藉人。
動搖輒殺之。
臣有諫者。
彎弓射殺之。
朝野憂懼。
國人離畔。
李氏〈詹〉曰。
君臣一軆。
當以禮相接。
以恩相愛。
解憂?狠如是。
若不可諫而其諫者。
必見危授命。
殺身成仁者也。
徒惡忤己而不知愛己之心。
出於至難。
自古非大無道之君。
未有輕殺諫臣者。
陳靈公殺洩冶。
陳後主殺傅縡唐僖宗殺常濬。
皆在垂亡之日。
春秋綱目。
直書其事。
以著其所以亡。
解憂亦未久身弑子廢。
有天下國家者。
當以此蔔之。
癸醜〈新羅儒理王三十年。
高句麗慕本王六年太祖王元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六年。
〉冬十一月。
高句麗人。
弑其王解憂。
立瑠璃王之孫宮爲王。
太後聽政。
慕本人杜魯。
侍王左右。
慮禍而哭。
或曰丈夫何哭爲。
撫我則後。
虐我則讎。
今王行虐以殺人。
百姓之讎也。
爾其圖之。
於是魯藏刀以進。
王引之而坐。
遂弑之。
葬於慕本原。
國人以太子翊不肖。
不足以主社稷。
迎瑠璃王子古鄒加再思。
再思以老讓。
遂立其子宮。
是爲太祖。
〈一曰國祖。
〉生而能視幼歧嶷。
時年七歲。
太後垂簾聽政。
後扶餘人。
甲寅〈新羅儒理王三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七年。
〉春二月。
有星孛于紫宮。
乙卯〈新羅儒理王三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八年。
〉春二月。
高句麗築遼西十城以備漢。
○夏百濟旱。
慮囚。
赦死罪。
秋八月。
靺鞨冦百濟北部。
丙辰〈新羅儒理王三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年。
百濟多婁王二十九年。
〉春二月。
百濟築牛谷城。
靺鞨數擾邊境。
王命東部築牛谷城。
以備之。
夏四月。
斯盧龍見金城井。
五月大風。
○秋七月。
高句麗伐東沃沮取之。
於是。
高句麗拓境。
東至滄海。
南至薩水。
丁巳〈新羅儒理王三十四年。
脫解王元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年。
〉冬十月。
斯盧尼師今儒理薨。
遺命立昔脫解。
王不豫。
謂臣僚曰。
脫解身聯國戚。
位處宰輔。
屢著功名。
朕之二子。
其才不及。
且有先君之命。
吾死後。
俾卽大位。
及薨。
葬蛇陵園內。
脫解受遺命卽位。
是爲脫解尼師今。
時年六十二。
妃樸氏阿孝夫人。
崔氏曰。
南解之顧命。
非堯舜禹禪受之比。
出於一時姑息之恩。
儒理從父亂命。
考其歸。
與燕噲之讓。
亦無幾矣。
雖一再傳而樸氏又興。
又一再傳而金氏代興。
新羅歷年一千年之間。
樸氏爲王者十。
昔氏爲王者八。
金氏爲王者三十八。
是則新羅者金氏之新羅。
非樸昔之新羅。
豈不由於南解之亂命。
儒理之處不得宜乎。
戊午〈新羅脫解王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一年。
〉春正月。
斯盧以瓠公爲大輔。
己未〈新羅脫解王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七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二年。
〉夏五月。
斯盧與倭交聘。
〈按此東史和倭之始。
〉○六月。
有星孛于天船。
○秋七月。
高句麗京都大水。
辛酉〈新羅脫解王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九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四年。
〉秋八月。
馬韓將孟召。
以覆巖城降斯盧。
癸亥〈新羅脫解王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一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六年。
〉冬十月。
百濟王如娘子城。
請會于斯盧不從。
百濟王拓地。
至娘子谷城。
〈今淸州府。
〉遣使新羅請會。
羅王不從。
由是兩國失和。
甲子〈新羅脫解王八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二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七年。
〉秋八月。
百濟侵斯盧。
百濟王遣兵。
攻斯盧西鄙蛙山城〈今未詳〉不克。
移兵攻狗壤城。
〈今未詳。
〉新羅發騎兵二千。
逆擊走之。
冬十二月。
斯盧地震。
乙醜〈新羅脫解王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三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八年。
〉春三月。
斯盧尼師今。
以金閼智爲子。
改國號曰鷄林。
新羅王。
得小兒於金城西始林。
〈在今慶州府南四裡。
〉見其姿容奇偉。
以爲天祚胤嗣。
乃收養之。
名閼智。
方言小兒之稱。
謂時有金櫝白鷄之異。
改始林爲鷄林。
因以爲國號。
賜閼智姓曰金氏。
新羅金氏始此。
或雲新羅自謂少昊金天氏之後。
而金首露亦其同姓雲。
閼智及長。
聦明多智略。
至其七世孫味鄒。
始有國。
丙寅〈新羅脫解王十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四年。
百濟多婁王三十九年。
〉百濟攻拔鷄林蛙山城。
鷄林復取之。
丁卯〈新羅脫解王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五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年。
〉春正月。
鷄林以宗戚樸氏。
分理州郡。
號爲州主,郡主。
二月。
鷄林以順貞爲伊伐飧。
委以政事。
戊辰〈新羅脫解王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十六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一年。
〉秋八月。
曷思王。
以國降高句麗。
初。
曷思王。
逃竄立國而微弱不振。
高句麗日強。
其孫都頭以國來降。
使爲于台。
曷思凡三世四十七年而亡。
壬申〈新羅脫解王十六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五年。
〉春二月。
高句麗伐藻那。
虜其王。
遣貫那部沛者達賈。
伐而虜之。
癸酉〈新羅脫解王十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一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六年。
〉夏五月。
倭冦鷄林木出島。
〈今未詳。
〉角幹烏羽死之。
○戊午晦。
日食。
甲戌〈新羅脫解王十八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二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七年。
〉秋八月。
百濟侵鷄林。
○冬十月。
高句麗伐朱那。
虜其王子。
麗王。
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之。
虜其王子乙音。
爲古鄒加。
是時。
高句麗兵力甚強。
侵伐旁小國。
幷而有之。
乙亥〈新羅脫解王十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三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八年。
〉鷄林大旱饑。
發倉賑給。
○冬十月。
百濟攻拔鷄林蛙山城。
守之。
丙子〈新羅脫解王二十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四年。
百濟多婁王四十九年。
〉秋九月。
鷄林復取蛙山城。
殲百濟守卒。
丁醜〈新羅脫解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五年。
百濟多婁王五十年。
己婁王元年。
〉秋八月。
鷄林敗伽耶兵。
于黃山津。
新羅阿飡吉門。
與伽耶兵戰於黃山津。
〈今梁山郡之黃山江。
〉獲一千餘級。
以吉門爲波珍飡。
賞功也。
九月。
百濟王多婁薨。
太子己婁立。
王卽位以來。
賑饑民。
禮大臣。
有人君之度。
然搆釁新羅。
爭一小城。
數十年間。
兵革不息。
識者惜之。
及薨。
太子卽位。
是爲己婁王。
志慮宏遠。
不留心細事。
冬十月。
扶餘獻三角鹿于高句麗。
麗王稱瑞大赦。
扶餘王帶素死後。
餘衆保守本國。
通貢于漢。
服屬高句麗。
至是。
遣使來獻三角鹿,長尾兎。
王以爲瑞物。
大赦。
扶餘又獻虎。
長丈二毛甚明而無尾。
王又獵于質山。
〈今未詳。
〉獲紫獐。
東海谷〈今未詳〉守獻朱豹。
尾長九尺。
史不絶書以爲佳祥。
李氏〈詹〉曰。
時和歲豊爲上瑞。
不然。
雖甘露醴泉。
不足爲瑞也。
況物反常爲妖。
非瑞也。
太祖不以此恐懼修省。
以弭其災。
反以爲瑞。
殊無意謂也。
己卯〈新羅脫解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七年。
百濟己婁王三年。
〉春。
彗星見東方。
又見北方。
二十日而乃?。
鷄林擊于屍山居漆山二國。
?之。
二國居隣境。
頗爲邊患。
〈于屍山今寧海。
居漆山一名萇山國。
今東萊府。
〉有居道者爲邊官。
潛懷幷呑之志。
常集群馬於張吐野。
〈今未詳。
〉使兵士馳走爲戱。
稱爲馬技。
二國習見以爲常。
不爲備。
於是。
起兵滅之。
庚辰〈新羅脫解王二十四年。
婆娑王元年。
高句麗太祖王二十八年。
百濟己婁王四年。
〉夏四月。
鷄林大風。
金城東門自壞。
○秋九月。
鷄林尼師今脫解薨。
國人立儒理王之次子婆娑爲王。
王薨。
群臣欲立儒理太子逸聖。
或謂逸聖雖嫡嗣。
而威明不及婆娑。
遂立之。
是爲婆娑尼師今。
〈或雲儒理弟奈老之子。
〉妃金氏史省夫人。
〈按據此則閼智之前。
已有金氏矣。
〉許婁葛文王之女也。
婆娑節儉。
省用而愛民。
國人嘉之。
葬脫解王于城北壤井丘。
〈一雲?川。
今幷未詳。
○三國遺事。
文武王庚辰。
立脫解王祠於東嶽。
拔王骨於?川安之。
髑髏周圍三尺二寸。
身骨長九尺七寸。
齒凝如一。
骨節皆連鎖。
〉 壬午〈新羅婆娑王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年。
百濟己婁王六年。
〉春正月。
鷄林勸農鍊兵。
王卽位。
廵撫州郡。
發倉賑給。
慮獄囚。
非二罪悉原之。
至是。
下令曰今倉廩空匱。
戎器頑鈍。
倘有水旱之災。
邊鄙之警。
其何以禦之。
宜令有司。
勸農桑。
鍊兵革。
以備不虞。
甲申〈新羅婆娑王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二年。
百濟己婁王八年。
〉秋。
鷄林大有年。
時政簡敎行。
休祥畢至。
古陁郡〈今安東府〉獻靑牛。
南新縣〈今未詳〉麥連岐。
秋大有年。
行者不賫糧。
乙酉〈新羅婆娑王六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三年。
百濟己婁王九年。
〉春正月。
百濟侵鷄林。
丁亥〈新羅婆娑王八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五年。
百濟己婁王十一年。
〉秋七月。
鷄林繕葺城壘。
王下令曰。
國家西隣百濟。
南接加耶。
德不能綏。
威不足畏。
宜葺城壘。
以待侵軼。
是月築加召,馬頭二城。
〈加召今居昌縣。
馬頭未詳。
〉 八月乙未晦。
日食。
己醜〈新羅婆娑王十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七年。
百濟己婁王十三年。
〉夏六月。
百濟地震裂。
庚寅〈新羅婆娑王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三十八年。
百濟己婁王十四年。
〉春三月。
百濟大旱。
○秋七月。
鷄林廉察州郡。
王分遣使十人。
廉察州郡。
不勤公事。
緻田野多荒者。
貶黜之。
壬辰〈新羅婆娑王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年。
百濟己婁王十六年。
〉夏六月。
戊戌朔。
日食。
癸巳〈新羅婆娑王十四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一年。
百濟己婁王十七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
幸古所夫裡郡。
問高年賜穀。
〈按古所夫裡。
今扶餘縣。
此時其屬於新羅歟。
〉 冬十月。
鷄林京都地震。
甲午〈新羅婆娑王十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二年。
百濟己婁王十八年。
〉春二月。
加耶侵鷄林。
加耶兵圍馬頭城。
遣阿飡吉元。
將一千騎擊走之。
秋八月。
鷄林閱兵於閼川。
丙申〈新羅婆娑王十七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四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年。
〉秋八月。
加耶侵鷄林。
鷄林尼師今。
出戰敗之。
加耶侵南鄙。
城主長世。
拒之被殺。
王怒。
帥勇士五千。
出戰敗之。
虜獲甚多。
因欲擧兵伐加耶。
加耶君懼。
遣使謝罪。
乃止。
戊戌〈新羅婆娑王十九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六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二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東廵柵城。
紀功而還。
王至柵城西罽山。
〈幷未詳。
〉獲白鹿。
反至柵城宴羣臣。
賜柵城守吏物段有差。
遂紀功於山石。
乃還。
庚子〈新羅婆娑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八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四年。
〉冬十月。
鷄林京都地震。
倒民屋有死者。
辛醜〈新羅婆娑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太祖王四十九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五年。
〉秋七月。
鷄林築月城移都。
初。
脫解王深通地理之術。
登吐含山。
〈在今慶州府東三十裡。
〉望城中可居之地。
見楊山一峯有日月之勢。
遂居焉。
至是。
築城於其地。
形如半月。
故名月城。
或號在城。
周一千二十三步。
自金城移都焉。
新羅濱海。
冦賊頻警。
故月城東築明活城。
南築南山城。
北築滿月城。
爲掎角之勢。
壬寅〈新羅婆娑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六年。
〉秋八月。
駕洛人殺鷄林漢秪部主保齊。
鷄林伐音汁伐國降之。
音汁伐國。
〈今屬慶州安康縣。
一雲今興海郡。
〉與悉直谷國〈今三陟府〉爭疆。
詣鷄林請決。
王難之。
謂金官國首露王。
年老多智。
召問之。
首露立決。
以所爭之地屬音汁伐。
於是。
王命六部饗首露。
諸部畏之。
皆使伊飡主客。
而獨漢秪部主客不使貴人。
首露以爲慢禮不恪。
命奴newchar
殺漢秪部主保齊而歸。
奴逃依音汁伐主陀鄒幹家。
王使人索其奴。
陀鄒不送。
王怒。
以兵伐音汁伐國。
其主與衆降。
悉直押督二國。
降鷄林。
〈按。
押督或稱押梁國。
今慶山縣。
古基在縣東五裡。
今爲押梁驛。
〉 甲辰〈新羅婆娑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二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八年。
〉春正月。
鷄林星隕如雨。
不至地。
○秋七月。
鷄林悉直叛。
討平之。
徙其衆於南鄙。
乙巳〈新羅婆娑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三年。
百濟己婁王二十九年。
〉春正月。
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