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關燈
按撰述之書。

    皆有義例。

    猶法律之有斷例。

    禮樂之有儀節也。

    況史家繁縟。

    苟非發凡立例。

    一以貫之則無以明述作之旨。

    寓勸戒之意。

    是以朱夫子。

    筆削資治通鑑爲綱目。

    定著凡例一卷。

    一開卷而權衡予奪。

    瞭然在目矣。

    自有是書以來。

    爲史者。

    爲之準則。

    若宋元綱目之類是也。

    朱子學孔子者也。

    其大經大法。

    雖準春秋。

    而孔子以當世之人。

    書本國之事。

    故其事多諱。

    朱子以後世之人。

    修前代之史。

    故其辭無隱。

    此所處之地不同也。

    春秋書法。

    美惡同辭。

    使後人莫測其意。

    綱目皆據事直書。

    昭示勸懲。

    此古今質文之殊也。

    今此凡例。

    一遵朱子定法而綱目。

    主函夏而統萬國。

    其尊無上。

    此書東國之事也。

    地偏一隅。

    禮異事殊。

    不得不隨而立例。

    此大小之勢。

    有異也。

    覽者。

    當自知之。

     凡統系。

    爲史家開卷第一義。

    而通鑑。

    以檀箕事蹟。

    別爲外紀。

    其義不是。

    今正統。

    始于箕子而檀君。

    附見于箕子東來之下。

    倣通鑑綱目篇首三晉之例。

    〈按檀君首出禦國。

    箕子肇興文物。

    各千餘年神。

    聖之治。

    宜有不可泯者而通鑑。

    以爲史書無傳。

    編於外紀。

    外紀之名。

    始於劉恕。

    劉恕與司馬公。

    修資治通鑑。

    復采上古以下。

    作通鑑外紀。

    雜出於傳紀者。

    無所揀擇而書之。

    若女媧補天。

    羿射十日之類是也。

    故名以外紀。

    檀箕事實雖湮。

    豈可同於此科乎。

    〉 一箕準雖失國南奔。

    而攻破馬韓。

    再造邦國。

    使太師之祀不替。

    則是亦正統之所歸。

    如綱目蜀漢例書之。

    〈林氏會綱。

    以爲箕準失國南遷。

    雖不得以舊時宗主處之。

    其分註紀年。

    當首於三國而衰微無徵。

    依綱目分註不錄魯衛之例。

    按此說大段謬誤。

    箕氏。

    旣爲正統之君則不可以衰微無徵而不書於正統之列矣。

    魯衛。

    固是侯國而戰國之時。

    衰弱已甚則綱目之不書宜矣。

    至於赧王微弱。

    又出於魯衛之下而綱目。

    曷嘗不以正統。

    書之乎。

    〉 一正統。

    謂檀,箕,馬韓,新羅文武王〈九年以後〉,高麗太祖〈十九年以後。

    ○新羅之於高勾麗。

    用幷國之例。

    故繼正統於混一之明年。

    高麗之於甄萱。

    用平賊之例。

    故繼統於統合之年。

    〉無統。

    謂三國幷立之時。

    〈舊史。

    百濟止於義慈。

    而義慈後王子豊立三年。

    故今以豊繼世。

    〉 一衛滿簒賊也。

    通鑑。

    與檀箕共稱爲三朝鮮。

    有若德同義均者然。

    今黜之。

    依僭國例。

     一扶餘。

    在北方絶域。

    雖雲檀君之後。

    不當列於諸國。

    況無可徵乎。

    然爲麗濟之宗國。

    故備書之。

    麗濟依建國例。

     一高麗太祖。

    雖雲代虐以寬。

    有救世之功。

    弓裔。

    爲新羅叛賊。

    而麗祖爲其臣則是亦叛賊也。

    今以新羅未亡之前。

    依僭國例。

    〈甄萱,弓裔。

    通鑑皆處以僭國例。

    今依隗囂公孫述盜賊例書之。

    〉 一四郡二府三韓。

    通鑑皆入外紀。

    四郡二府。

    係朝鮮舊地。

    而今以馬韓。

    爲正統則其沿革分合。

    雖是大國所爲。

    皆書於馬韓紀年之下。

    〈遼東之地。

    本屬東夷。

    而檀箕以後。

    常爲我地。

    故詳記得失。

    以備考焉。

    〉 一綱目。

    於呂政,李昱,柴榮。

    皆無異例則高麗禑昌事。

    似亦同貫而當時作史者。

    不因此例。

    以爲一種義理。

    此非後人所可容議而史例不如此。

    故不敢從。

    〈按禑昌事。

    當時宰相李穡。

    草野元天錫。

    正論難遏而本朝尙論之士。

    若柳希春,尹根壽,申欽,李德泂。

    皆以史筆爲誣。

    且聖祖。

    受禪于王氏則禑昌王辛之辨。

    初無可言而鄭道傳,趙浚,尹紹宗輩。

    倡出非王氏之說。

    爲鉗制舊臣之計。

    擧國和附。

    以其從違。

    爲忠逆之分。

    便成一種義理。

    後來作史者。

    皆心知其非而不復考別。

    如無自上判下之敎則非私自移易者。

    然而雖曰異姓。

    史例不當如是矣。

    〉 一馬韓亡後。

    三韓之出於中國史者非一。

    今皆附見各年下。

    〈見雜說。

    〉 一渤海。

    不當錄于我史。

    而本爲高勾麗故地。

    與我壤界相接。

    義關唇齒。

    故通鑑備書之。

    今從之。

     一濊貊,沃沮,駕洛,加耶之屬。

    幷依小國例。

     ○凡歲年。

    東國歷世。

    承用中國正朔。

    則似當紀以中國之年。

    然春秋尊王之書也。

    本魯史。

    故直以魯紀年。

    今旣是東史。

    則依春秋之例以本國紀年。

    〈別紀中國年於甲子橫行之上。

    備考而已。

    ○若曹魏北朝遼金之類。

    旣已承事。

    則亦當書其年。

    而隻紀其元者。

    從省文也。

    〉 一箕氏正統之世。

    而歷年世代無考者。

    特於橫行之下。

    書朝鮮二字以標之。

    〈馬韓同。

    〉 一新羅三女主。

    雖皆承先君之命而立。

    以陰居尊。

    幹統甚矣。

    通鑑眞聖之年。

    黜而分註。

    今從之。

    依幹統例。

     一簒位之主及女主。

    皆墨其紀年及名號。

    以著其犯分幹統之罪。

     ○凡名號。

    正統之君曰王無統之君曰某國王。

    小國之君曰某國君。

    〈金首露之類〉盜賊曰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