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見帝訴信功勳
關燈
小
中
大
分楚人之勢,解城臯之危,是其可殺之罪八也。
第九,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項王于九裡山前,布定十面埋伏,逼項王獨奔烏江,自刎而死,是其可殺之罪九也。
第十,陛下自布衣而起,信能取三秦,收六國滅西楚立成一統洪基,使陛下興建九朝,尊居萬乘,傳祚無窮,是其可殺之罪十也。
信不惟十罪,更有五反,願陛下詳之:信于收燕破趙手下雄兵五十萬,士卒任其調用,此時好反不反,今為閑人,乃一反也。
東定三齊,手權符印,雄兵三十萬,名将一百員,此時好反不反,今為閑人,乃二反也。
九裡山前大會聚兵一百五十萬,天下諸侯及禦林将士悉聽節制,此時好反不反,今為閑人,乃三反也。
項王已滅,陛下改封信為楚王,獨坐殿閣稱孤道寡,據部下之精兵猛将号令諸候,誰不懼畏,此時好反不反,今為閑人,乃四反也。
陛下提兵駐于徐州,若以雄兵四十萬出城對壘,陛下必不出其料度矣。
此時好反而信竟不肯為,不忍造反,今為閑人,乃五反也。
信已含冤受戳,今日尤烹小匝,豈不感哉?&rdquo說罷仰面連聲叫苦。
帝見通數信十大功勞,無言可答,兩眸垂淚。
群臣亦皆傷感,帝敕免通之罪,賜職燕國通判,金一千兩,絹帛一千定,令通還鄉侍奉老母。
通又泣奏曰:&ldquo陛下可憐韓信苦死,念當日汗馬之勞。
宜敕建墳台立祠祭祀,亦顯臣忠君義之情。
&rdquo帝俱準奏,即日敕令而行。
通叩頭謝恩,辭帝歸鄉,又曰:&ldquo願陛下善保龍體,宰政安民,輕徭薄賦,厚德寬刑。
&rdquo言訖,别帝出朝,還燕赴任不題。
且說楚王韓信手下骁将夏廣等六将在于楚州,忽夜夢見帝斬韓信,連頭提示諸将。
廣覺來大驚,遂令孫安、柴武前往長安打探,得知韓信斬訖,蒯通亦至見帝還任燕京通判。
二人回話,衆将大怒,要與楚王報仇。
夏廣曰:&ldquo誰為謀主?&rdquo衆将曰:&ldquo蒯通也。
&rdquo廣即至燕。
通閉門一月不見。
忽一日人言大夫在小廳上坐,廣令入報,門吏不肯。
廣怒将門吏打訖,迳自走入小廳,一手撥劍,一手扯住文通。
通大驚曰:&ldquo吾有何罪?&rdquo廣乃仰天大哭曰:&ldquo本主負屈而死,爾反受封賞,吾特來取爾同與主公報仇。
&rdquo哭罷,通與夏廣共議。
通母知之,謂通曰:&ldquo兒去吾當如何?&rdquo通曰:&ldquo兒盡忠不能盡孝。
&rdquo乃不從母言。
母遂投壁而死,通哀泣葬母已畢,與廣并馬至楚。
衆将設宴,酒終,孫安問曰:&ldquo今已聚兵四十萬與王報仇,願設一計。
&rdquo通曰:&ldquo無計。
&rdquo安怒曰:&ldquo特取爾來施謀,故言無計?&rdquo令左右縛住文通,&ldquo爾隻受吾一箭。
&rdquo孫安、張弓又問曰:&ldquo計實有無?&rdquo通曰:&ldquo計有也。
&rdquo安笑曰:&ldquo爾先雲無計,今卻就有。
&rdquo通曰:&ldquo将軍禮下于人,必有高計。
此今可着的當之人,詐作長安使命,先于陝府、洛陽、大梁一路準備糧草,然後進兵。
&rdquo衆将依言,令人随從各處俱回,重加賞犒。
即日衆将引軍四十萬曉夜奔至潼關而過,将近長安。
邊郡飛奏漢帝,帝大驚,忙遣灌嬰領兵十萬迎敵,楚六将兵已攻逼城下。
帝親自上城問曰:&ldquo卿等因何反朕?&rdquo孫安拽弓即欲射帝,夏廣止之。
孫安乃言曰:&ldquo臣等不反,陛下但要損卻娘娘與主報仇。
&rdquo帝顧群臣曰:&ldquo如之奈何?&rdquo陳平曰:&ldquo無妨,隻于城中選一婦人與娘娘顔貌相似者,斬首與之。
&rdquo帝然其計,移時婦人之首丢下城去。
六将甚喜,回營與通視之。
通曰:&ldquo此非呂後之首,乃詐也。
&rdquo六将怒發複引兵至城下。
帝問曰:&ldquo何故又來?&rdquo六将曰:&ldquo臣等細觀其首是詐,必要娘娘上城。
&rdquo帝亦無奈,宣呂後上城坐定,六将望見。
孫安張弓射之,六箭不中,六将又見金龍護着呂後,乃大驚曰:&ldquo彼賴帝王福庇天助之也。
&rdquo于是罷戰。
俱各撥劍自刎而死。
通就割取六将首級進與灌嬰,一同入城見帝,帝命招收衆軍,蒯通複還原職,辭謝赴燕不題。
第九,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項王于九裡山前,布定十面埋伏,逼項王獨奔烏江,自刎而死,是其可殺之罪九也。
第十,陛下自布衣而起,信能取三秦,收六國滅西楚立成一統洪基,使陛下興建九朝,尊居萬乘,傳祚無窮,是其可殺之罪十也。
信不惟十罪,更有五反,願陛下詳之:信于收燕破趙手下雄兵五十萬,士卒任其調用,此時好反不反,今為閑人,乃一反也。
東定三齊,手權符印,雄兵三十萬,名将一百員,此時好反不反,今為閑人,乃二反也。
九裡山前大會聚兵一百五十萬,天下諸侯及禦林将士悉聽節制,此時好反不反,今為閑人,乃三反也。
項王已滅,陛下改封信為楚王,獨坐殿閣稱孤道寡,據部下之精兵猛将号令諸候,誰不懼畏,此時好反不反,今為閑人,乃四反也。
陛下提兵駐于徐州,若以雄兵四十萬出城對壘,陛下必不出其料度矣。
此時好反而信竟不肯為,不忍造反,今為閑人,乃五反也。
信已含冤受戳,今日尤烹小匝,豈不感哉?&rdquo說罷仰面連聲叫苦。
帝見通數信十大功勞,無言可答,兩眸垂淚。
群臣亦皆傷感,帝敕免通之罪,賜職燕國通判,金一千兩,絹帛一千定,令通還鄉侍奉老母。
通又泣奏曰:&ldquo陛下可憐韓信苦死,念當日汗馬之勞。
宜敕建墳台立祠祭祀,亦顯臣忠君義之情。
&rdquo帝俱準奏,即日敕令而行。
通叩頭謝恩,辭帝歸鄉,又曰:&ldquo願陛下善保龍體,宰政安民,輕徭薄賦,厚德寬刑。
&rdquo言訖,别帝出朝,還燕赴任不題。
且說楚王韓信手下骁将夏廣等六将在于楚州,忽夜夢見帝斬韓信,連頭提示諸将。
廣覺來大驚,遂令孫安、柴武前往長安打探,得知韓信斬訖,蒯通亦至見帝還任燕京通判。
二人回話,衆将大怒,要與楚王報仇。
夏廣曰:&ldquo誰為謀主?&rdquo衆将曰:&ldquo蒯通也。
&rdquo廣即至燕。
通閉門一月不見。
忽一日人言大夫在小廳上坐,廣令入報,門吏不肯。
廣怒将門吏打訖,迳自走入小廳,一手撥劍,一手扯住文通。
通大驚曰:&ldquo吾有何罪?&rdquo廣乃仰天大哭曰:&ldquo本主負屈而死,爾反受封賞,吾特來取爾同與主公報仇。
&rdquo哭罷,通與夏廣共議。
通母知之,謂通曰:&ldquo兒去吾當如何?&rdquo通曰:&ldquo兒盡忠不能盡孝。
&rdquo乃不從母言。
母遂投壁而死,通哀泣葬母已畢,與廣并馬至楚。
衆将設宴,酒終,孫安問曰:&ldquo今已聚兵四十萬與王報仇,願設一計。
&rdquo通曰:&ldquo無計。
&rdquo安怒曰:&ldquo特取爾來施謀,故言無計?&rdquo令左右縛住文通,&ldquo爾隻受吾一箭。
&rdquo孫安、張弓又問曰:&ldquo計實有無?&rdquo通曰:&ldquo計有也。
&rdquo安笑曰:&ldquo爾先雲無計,今卻就有。
&rdquo通曰:&ldquo将軍禮下于人,必有高計。
此今可着的當之人,詐作長安使命,先于陝府、洛陽、大梁一路準備糧草,然後進兵。
&rdquo衆将依言,令人随從各處俱回,重加賞犒。
即日衆将引軍四十萬曉夜奔至潼關而過,将近長安。
邊郡飛奏漢帝,帝大驚,忙遣灌嬰領兵十萬迎敵,楚六将兵已攻逼城下。
帝親自上城問曰:&ldquo卿等因何反朕?&rdquo孫安拽弓即欲射帝,夏廣止之。
孫安乃言曰:&ldquo臣等不反,陛下但要損卻娘娘與主報仇。
&rdquo帝顧群臣曰:&ldquo如之奈何?&rdquo陳平曰:&ldquo無妨,隻于城中選一婦人與娘娘顔貌相似者,斬首與之。
&rdquo帝然其計,移時婦人之首丢下城去。
六将甚喜,回營與通視之。
通曰:&ldquo此非呂後之首,乃詐也。
&rdquo六将怒發複引兵至城下。
帝問曰:&ldquo何故又來?&rdquo六将曰:&ldquo臣等細觀其首是詐,必要娘娘上城。
&rdquo帝亦無奈,宣呂後上城坐定,六将望見。
孫安張弓射之,六箭不中,六将又見金龍護着呂後,乃大驚曰:&ldquo彼賴帝王福庇天助之也。
&rdquo于是罷戰。
俱各撥劍自刎而死。
通就割取六将首級進與灌嬰,一同入城見帝,帝命招收衆軍,蒯通複還原職,辭謝赴燕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