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見帝訴信功勳
關燈
小
中
大
蒯通見帝訴信功勳
卻說帝自代州班師于路不題。
是日駕入長安城登殿,百官拜賀畢,帝入後宮便問呂後,韓信何如。
呂後曰:&ldquo子童領聖旨,于去年九月十一日未央宮前斬訖韓信矣。
&rdquo帝曰:&ldquo待朕回朝斬之未晚。
&rdquo呂後曰:&ldquo陛下前言嚴切,今何悔焉?&rdquo帝又曰:&ldquo信死之日曾有言否?&rdquo呂後曰:&ldquo信但言悔不聽蒯通之言,鐘離末之語。
&rdquo帝歎曰:&ldquo韓信多是怨朕,想信謀心都是蒯通唆調。
&rdquo次日升殿問群臣曰:&ldquo朕欲召蒯通一見,誰與尋來?&rdquo陳平曰:&ldquo蒯通家住燕京柳管村,在朝惟上大夫隋何與通結為兄弟,可往召之。
&rdquo帝即命隋何持诏适往燕京。
何至燕國驿中安下。
燕王接诏宴待隋何畢,即遣人引何至柳管村河入通宅内。
見一老母,乃通母也。
何問之,母言:&ldquo吾兒有瘋患,現在東莊養病。
&rdquo何于門首立候。
少頃通從南引豬狗而來。
何問:&ldquo大夫安樂否?&rdquo通并不聽,獨言:&ldquo吾謂将星落在長安,怎知他卻是死也。
&rdquo說罷将磚瓦抛擊隋何。
口中或念兵書,或笑或走,何乃扯通衣襟,大聲曰:&ldquo大夫爾口中說甚胡談?有何病疾?不知爾主韓信于舊年九月十一日被呂後殺死未央宮前也。
&rdquo通聽罷,大叫一聲:&ldquo屈殺吾主。
&rdquo氣倒在地。
何慌扶起,半晌方醒,垂淚不絕。
何再三勸止,二人方才見禮序座。
何曰:&ldquo皇上有敕宣大夫。
&rdquo通曰:&ldquo吾願往見皇上。
&rdquo遂入辭母。
母曰:&ldquo漢主召爾,恐非美意,去則難保性命。
&rdquo通曰:&ldquo想兒口中舌在,必不緻死。
&rdquo言訖與何并馬迳入長安。
何引通見帝,帝賜通平身,通不敢起,但府伏殿下。
忽然仰面大笑三聲,大哭三聲。
帝問曰:&ldquo爾笑者為何?哭者為何?&rdquo通叩頭奏曰:&ldquo臣所哭者,一哭我主十年苦戰,二哭朝中無人,三哭諸大臣并不與臣言事。
臣所笑者,一笑一人無道,二笑漢家無智,三笑陛下親征。
&rdquo帝怒而問曰:&ldquo卿何故唆信謀反?&rdquo通曰:&ldquo臣恨韓信不聽臣言,不肯謀反,若依臣言,豈死于娘娘之手。
&rdquo帝大怒,命镬鼎沸烹之。
通嗟歎叩頭奏曰:&ldquo臣唆韓信謀反,罪實當烹,但當時始皇昏暴,山東豪傑并起,英雄雲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高材捷足者先得之,桀犬吠堯,舜非不仁,吠之為非其主也;臣于彼時受信衣祿,獨知韓信,非知陛下。
臣實以天下紛争,君臣未定,謀臣智士苟得其主,宜盡展經濟之才,以故臣教信反,而信執迷,數次不納小臣之謀,緻有宮前誅僇之禍。
臣追思之,誠然傷心,為之痛惜;若陛下非不任用賢士,納谏如流,手下兵将百萬,然英雄智略總不及于楚王,及立信為帥方滅楚王于烏江;今則天下太平,正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日。
更要韓信何為?陛下斬信,斬之誠是也。
且信有十罪,臣細數之。
大臣諸公俱宜采聽:第一,陛下先入鹹陽不能都之,項王分封三秦,而陛下偏守褒州,莫敢正視關中,一拜韓信為帥,信即出散關,數月之内平定三秦,使陛下安居鹹陽複有故地,其可殺之。
罪一也。
第二陛下兵敗濉水,困于荥陽,信提孤兵破楚王于西涼之間,殺楚兵二十餘萬,楚王不敢再戰,是其可殺之罪二也。
第三,魏豹反于河東,絕臨晉地之渡,距蒲坂之勢,信以水罂夜渡涉河,擄魏豹西歸,使陛下奄有河東。
是其可殺之罪三也。
第四,陛下兵困城臯,方入洛陽,信調大軍扼劍閣,攻别諸侯乃以兵下代州,威擒夏悅,斬張仝,是其可殺之罪四也。
第五,信下井陉口,不終朝而破趙軍一十萬,死于汦水。
四十日收全趙之地二千裡以歸陛下,是其可殺之罪五也。
第六,燕連北虜,東接三齊,信能兵不血刃以一書而使燕王納款,是其可殺之罪六也。
第七,齊國反複如楚,其時陸沮将大軍二十萬救齊,與信相拒,信兵不戰,襲沙堰水淹楚兵二十萬,沒于膠河,趕田橫歸海島下齊七十二城,是其可殺之罪七也。
第八,楚王困陛下于城臯,信能展旗于河北,取大梁七十郡,以
是日駕入長安城登殿,百官拜賀畢,帝入後宮便問呂後,韓信何如。
呂後曰:&ldquo子童領聖旨,于去年九月十一日未央宮前斬訖韓信矣。
&rdquo帝曰:&ldquo待朕回朝斬之未晚。
&rdquo呂後曰:&ldquo陛下前言嚴切,今何悔焉?&rdquo帝又曰:&ldquo信死之日曾有言否?&rdquo呂後曰:&ldquo信但言悔不聽蒯通之言,鐘離末之語。
&rdquo帝歎曰:&ldquo韓信多是怨朕,想信謀心都是蒯通唆調。
&rdquo次日升殿問群臣曰:&ldquo朕欲召蒯通一見,誰與尋來?&rdquo陳平曰:&ldquo蒯通家住燕京柳管村,在朝惟上大夫隋何與通結為兄弟,可往召之。
&rdquo帝即命隋何持诏适往燕京。
何至燕國驿中安下。
燕王接诏宴待隋何畢,即遣人引何至柳管村河入通宅内。
見一老母,乃通母也。
何問之,母言:&ldquo吾兒有瘋患,現在東莊養病。
&rdquo何于門首立候。
少頃通從南引豬狗而來。
何問:&ldquo大夫安樂否?&rdquo通并不聽,獨言:&ldquo吾謂将星落在長安,怎知他卻是死也。
&rdquo說罷将磚瓦抛擊隋何。
口中或念兵書,或笑或走,何乃扯通衣襟,大聲曰:&ldquo大夫爾口中說甚胡談?有何病疾?不知爾主韓信于舊年九月十一日被呂後殺死未央宮前也。
&rdquo通聽罷,大叫一聲:&ldquo屈殺吾主。
&rdquo氣倒在地。
何慌扶起,半晌方醒,垂淚不絕。
何再三勸止,二人方才見禮序座。
何曰:&ldquo皇上有敕宣大夫。
&rdquo通曰:&ldquo吾願往見皇上。
&rdquo遂入辭母。
母曰:&ldquo漢主召爾,恐非美意,去則難保性命。
&rdquo通曰:&ldquo想兒口中舌在,必不緻死。
&rdquo言訖與何并馬迳入長安。
何引通見帝,帝賜通平身,通不敢起,但府伏殿下。
忽然仰面大笑三聲,大哭三聲。
帝問曰:&ldquo爾笑者為何?哭者為何?&rdquo通叩頭奏曰:&ldquo臣所哭者,一哭我主十年苦戰,二哭朝中無人,三哭諸大臣并不與臣言事。
臣所笑者,一笑一人無道,二笑漢家無智,三笑陛下親征。
&rdquo帝怒而問曰:&ldquo卿何故唆信謀反?&rdquo通曰:&ldquo臣恨韓信不聽臣言,不肯謀反,若依臣言,豈死于娘娘之手。
&rdquo帝大怒,命镬鼎沸烹之。
通嗟歎叩頭奏曰:&ldquo臣唆韓信謀反,罪實當烹,但當時始皇昏暴,山東豪傑并起,英雄雲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高材捷足者先得之,桀犬吠堯,舜非不仁,吠之為非其主也;臣于彼時受信衣祿,獨知韓信,非知陛下。
臣實以天下紛争,君臣未定,謀臣智士苟得其主,宜盡展經濟之才,以故臣教信反,而信執迷,數次不納小臣之謀,緻有宮前誅僇之禍。
臣追思之,誠然傷心,為之痛惜;若陛下非不任用賢士,納谏如流,手下兵将百萬,然英雄智略總不及于楚王,及立信為帥方滅楚王于烏江;今則天下太平,正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日。
更要韓信何為?陛下斬信,斬之誠是也。
且信有十罪,臣細數之。
大臣諸公俱宜采聽:第一,陛下先入鹹陽不能都之,項王分封三秦,而陛下偏守褒州,莫敢正視關中,一拜韓信為帥,信即出散關,數月之内平定三秦,使陛下安居鹹陽複有故地,其可殺之。
罪一也。
第二陛下兵敗濉水,困于荥陽,信提孤兵破楚王于西涼之間,殺楚兵二十餘萬,楚王不敢再戰,是其可殺之罪二也。
第三,魏豹反于河東,絕臨晉地之渡,距蒲坂之勢,信以水罂夜渡涉河,擄魏豹西歸,使陛下奄有河東。
是其可殺之罪三也。
第四,陛下兵困城臯,方入洛陽,信調大軍扼劍閣,攻别諸侯乃以兵下代州,威擒夏悅,斬張仝,是其可殺之罪四也。
第五,信下井陉口,不終朝而破趙軍一十萬,死于汦水。
四十日收全趙之地二千裡以歸陛下,是其可殺之罪五也。
第六,燕連北虜,東接三齊,信能兵不血刃以一書而使燕王納款,是其可殺之罪六也。
第七,齊國反複如楚,其時陸沮将大軍二十萬救齊,與信相拒,信兵不戰,襲沙堰水淹楚兵二十萬,沒于膠河,趕田橫歸海島下齊七十二城,是其可殺之罪七也。
第八,楚王困陛下于城臯,信能展旗于河北,取大梁七十郡,以